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3516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6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docx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议论文写作叙例方法摭谈

一、剪裁材料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

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

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例如: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

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

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

“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

”海顿不以为然,心想:

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

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

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

“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

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

”莫扎特接过乐谱说:

“我来试试看。

”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

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

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二、挖掘增补材料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

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

示例一: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

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

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

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

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

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

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

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

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示例二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

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

这个材料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金有价,知识无价。

侧重“他一点子获利40万元”等内容           

2、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

侧重“他让某厂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等内容

3、年轻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

侧重“他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毅然‘下海’”等内容

练习试用以下论据证明“忘记与铭记”、“责任”、“习惯”这三个观点。

不少于200字。

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呼吸。

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x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三、整合材料

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

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如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也许孔明曾经指点江山,而最终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谭嗣同踌躇满志,而最终只能“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许文天祥曾经壮志满怀,而最后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刘兰芝曾经幸福异常,而最后只能“举身赴清池”。

四、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

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的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

例: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二),以喻代例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

例:

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

(三),立足课本就地取材

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

是您,鲁迅先生!

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

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四).现身说法置身其中

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

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

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

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

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

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高考学习网

高考学习网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攻略

解材料关系析表达技巧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总会提到“艺术特色”。

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所说的“表达技巧”,主要指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特别是表现方法。

但从这些年高考题所给的答案看,也涉及到修辞方法和篇章结构。

下面分点作简单阐述。

一、表达方式。

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诗词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抒情,偶尔也会用到记叙和议论。

二、表现方法。

主要包括:

(一)、与记叙有关的: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x人称、x人称、x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

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工笔小诗。

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立足城头,远望城外景致,土地荒芜,野草茂盛,清冷冷的山泉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

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移步换景,虽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一衬托,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它句句写景,句句含情,铺陈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为了衬托、渲染诗人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三)、与抒情有关的: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

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

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

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

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

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

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

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

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

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

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

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

词人的心意是:

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

“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

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四)、与思维有关的:

联想、想象等。

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

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

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

如上面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一词,从上阙看,时间应该是冬季,所以才有北风、寒溪、冰谷、归鸿等景象,这是作者身临之境,但下阙末句却说“石亭春满枝”,联系上阙一比较,知道它是想象之景,那么,上阙是实写,这一句就是虚写,全词由实到虚,以景结情,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五)、与材料结构(诗句组合关系)有关的:

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反衬等)、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位(从他人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

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

从文章学的角度讲,所有的文章都是由材料组成的,一篇文章,不可能仅用一个材料,即使是一个材料,也有开头、经过、结尾之区别,也有感情高低之变化,这一切就会构成不同的组合关系,这些组合关系就是表现方法。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类比;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反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

具体到诗词,因为不能展开描写、抒情,往往一句诗,多不过几句诗就是一个材料,所以,诗词中的材料结构通常指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组合关系主要有:

1.一句诗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之间的关系;2.两个诗句之间的关系;3.一个诗句与两个以上诗句之间的关系;4.两组诗句之间的关系。

据此,对以上那些表现方法的判断,应从分析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入手。

如孟宾于的《公子行》: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

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

一是x句两个材料,即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锦衣红夺”中的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二是一二句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与后面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更能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

又如于武陵的《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

而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这就构成了对比。

其实,在这物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材料——人,松树只是一个比喻。

诗人所讽谕的是:

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

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这就是典型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三、篇章结构。

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内容组合(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总结全文)。

如辛愿的《临江仙·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

清朝无路到公卿。

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

他年联袂上蓬瀛。

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钦叔、裕之即李献能、元好问,二人皆辛愿忘年挚友。

词的上阙一句用反问,一二句的少年豪气与四五句的暮年凄凉对比,突出表现出“清朝无路到公卿”、不得进仕的悲愤。

下阙先实写挚友重逢的喜悦,赞美二人的惊人才华。

“他年”三句,转为虚写,表达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

意为:

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而不必以朋友为念,忘记了今日的欢聚之情吧!

由实到虚,加上尾句从“春风莲烛”落笔,用一“问”字,具有拟人化色彩,可谓出奇制胜。

整首词以“留别”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从少年写到老年,从相逢写到期望,起于“少年有意功名”的慷慨,承接因“无路到公卿”,而成为“白发老书生”的悲愤,转入“邂逅对床逢二妙”的惊喜,合于“他年联袂上蓬瀛。

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的祝福与期望。

暗扣“留别”,内容相互照应,下阙“邂逅对床逢二妙”回答开头的“谁识”。

全词思路清晰清晰,层次分明。

除以上内容外,以下三点也值得注意:

四、体裁。

如:

楚辞、乐府、歌行体、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格律诗、自由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

诗的平仄、对仗、押韵。

词的词牌、平仄、押韵,小令、中调、长调。

曲的宫调、曲牌、平仄、押韵,小令、套曲(套数)等。

五、艺术风格。

指在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

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出评价。

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六、意境。

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如柳永《雨霖铃》婉约凄美。

七、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表达技巧题作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即弄明白题干上是如何问的,用了什么概念。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时,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评价(定性):

即“怎样写”,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语言和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二)、分析:

即“什么样”,也就是诗词内容是如何体现这种表达技巧或这一写作特点的。

答出表达技巧的材料构件和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夜雪》:

“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可为:

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

诗歌写的是“夜雪”,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如何大,而是写了“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

其中x句是评价,后面的“夜雪”“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是材料构件,“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是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可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的具体内容,如“来表现雪下得大”,一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下面有提示),如“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艺术效果有时可以省略,但表达的具体内容必须贴切而具体。

组织答案时,注意品评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一、直抒胸臆、对比、反衬、渲染、烘托,以及修辞中的夸张、反复、反问、排比——鲜明突出。

二、移位、移情(通感的一种特殊形式),修辞中的比喻、比拟、通感、借代——形象生动。

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修辞中的用典、双关、互文——含蓄蕴藉。

四、悬念、抑扬、铺垫、卒章显志,修辞中的顶针、设问——跌宕多姿。

如金德淑的《望江南》: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人立玉楼间。

”金德淑是南宋旧宫人。

词中用了比喻、反衬等手法。

作者把万里长城比作缟带,缟带,为传统孝仪之一重要丧服,这又是以雪为喻,形象地表达出国家破亡、山河披上缟素的神州陆沉之痛。

“六街灯火已阑珊”。

六街,指大都城。

灯火阑珊,是灯火稀疏。

作者用阑珊灯火反衬夜色沉沉。

突出了暗淡的现境,透视出词人暗淡的心态,也意味着同样暗淡的现实。

词的意境可谓重、拙、大。

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

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

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

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

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堪称亡宋之挽歌。

这段分析中,“形象地、突出了”就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掌握表现方法,我们再举一些例子来作简要赏析。

一、对比——反衬: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岁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参考答案】诗歌将“去岁”“人面桃花相映红”和今年“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情景对比,表达作者访人而不得见的遗憾。

杨花(唐)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参考答案】作者用“百花长恨风吹落”反衬“杨花独爱风”,托物言志,表现对自由的追求。

次韵梨花(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参考答案】诗中用“各相红”“桃花人面”反衬“天然玉作容”的梨花,表现梨花的天然无饰、冰清玉洁。

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参考答案】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赋予菊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二、烘托——渲染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

【参考答案】这首诗x句对比,说百花凋零,唯有梅花鲜艳亮丽地开放。

主要用烘托的方法。

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鸟儿想落还先偷偷睁眼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

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用“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大雁南飞、北风劲吹、大雪纷下的情景,极力渲染送别时天气的恶劣,更能反衬出作者激励友人的一腔豪迈之情。

三、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冬柳(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后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

让人仿佛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参考答案】诗中写道,泥土酥软,燕子双双飞来飞去,暖和的沙滩上,一对对鸳鸯静睡不动。

全诗紧扣春天这个中心,动静结合,色彩明快,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芦花(唐)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参考答案】诗中“摇浪花”“浑似雪”两个比喻,一个偏重于动态形象的描绘,一个偏重于静态色彩的描绘,把秋风吹动芦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并通过月光下芦花茫茫一片的景象,营造了朦胧、安谧、纯净的美好境界。

四、虚实相生(虚实相衬、虚实对比):

春思(唐)李白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参考答案】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像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

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答案】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

x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x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

由此来表现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望江南(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参考答案】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五、比兴:

离思(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参考答案】作者用历经沧海其他的水就不能算水、看过巫山云彩其他的云就不能算云,用“花丛”比喻“女群”,并说自己“懒回顾”,来比喻自己只钟情于妻子一人,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参考答案】诗歌开头用眼前之景“杨柳青青江水平”起兴,引出下文,听到“郎”在“江上踏歌”之声,进而引发想念之情。

六、托物言志: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参考答案】:

作者将“南陌”杏花与“北陂杏花”对比,托“北陂杏花”言诗人刚强耿介、高尚纯洁的自我人格。

云(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参考答案】诗歌托物言志。

夏天,大片旱苗将要枯死。

但云彩却忽而倒映水中,忽而隐藏山后,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总是高高在上,悠悠化作奇峰,就是不肯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