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小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美术)学科电子备课稿
教材
内容
第1课徐悲鸿与奔马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
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画一画奔马,体会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
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徐悲鸿的相关资料、中国画的工具。
(教师)中国画的工具、教学课件、奔马图片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公司荣宝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让学生竞猜成交价。
作者是谁?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徐悲鸿与奔马》。
2.了解画家,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2)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3)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
(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
(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
感受西方画风与中国画用线用墨传统结合,中西绘画手法的完美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
“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
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能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2)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3)课后去收集奔马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尝试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体验。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2课戏曲人物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
向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
难点
重点:
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
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及其相关故事等资料;水墨画的相关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赏水墨微动画,趣味入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水墨微动画边想一想:
这段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
用水墨表现的戏曲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2)引出学习主题:
《戏曲人物》。
2.欣赏戏曲人物,获得感知。
(1)以“我的戏曲印象”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戏曲。
戏曲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研讨、发表个人独特看法。
(2)引导学生说一说戏曲人物有哪些特点。
请他们秀秀戏曲人物的有趣造型。
谈一谈这些戏曲人物在服饰、化妆和道具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3.探究水墨表现,增长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关良的作品《戏曲人物》,思考:
艺术家是用怎样的笔墨来表现戏曲人物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图片解构,进行必要的提点和示范,从而使学生获得多种水墨表现技能。
4.借助比较欣赏,发展个性。
(1)比较陈九和韩羽的戏曲人物水墨画作品,说说其不同之处(如线条、墨块、省略等)。
(2)比较这两幅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一幅色彩比较艳丽浓重,一幅以淡雅点缀为主)。
(3)再看这组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和前一组相比,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这组纯粹以墨色的变化来加以表现)?
这样的水墨画创作需要注意什么(如水分的控制、墨色浓淡变化等)?
5.我画戏曲人物,个性表现。
(1)学生选择收集的戏曲人物图片,截取最佳的表现角度。
(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表现戏曲人物。
6.展评结合拓展,激活学习。
(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水墨韵味、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赏评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自我、他人的作品评议过程中,获得对于本课所学的“活用”。
(2)我们再来欣赏几种表现戏曲人物的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和喜欢的理由。
想一想:
我们还能怎样表现戏曲人物?
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创新表现的积极学习情感。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3课水墨人物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掌握用水墨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2.在欣赏名家水墨画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用水墨来写生表现身边的人物。
3.提高对水墨画的兴趣,培养对这一传统绘画方式的持久热爱。
重点
难点
重点:
尝试体验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难点:
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教师)范画、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教学过程
1.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三张画,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画种。
让学生比较它们不同的特点。
(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赏一赏。
(1)教师通过从古至今水墨人物画图片欣赏,介绍水墨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过程,感受水墨艺术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对名家作品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水墨人物画不同用笔和表现手法。
(3)知识回顾:
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泼墨写意、勾写结合、勾线设色、墨色的浓淡变化等。
常见的画法有:
纯用水墨画法、色彩渲染画法、细线勾描画法、粗笔大墨块画法、细笔与粗笔结合画法、干擦与湿染结合画法等。
3.想一想。
出示爱因斯坦像与学生的作品。
仔细观察,作者是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爱因斯坦的形象的?
着色有什么规律?
4.学一学。
(1)出示一幅课本中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
作画的步骤是怎样安排的?
对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补充。
(2)教师示范:
①从五官入手,先画眼睛,以淡墨为主画出人物脸部。
②用变化的浓墨以侧锋画头发。
③画出人物的胸部及上肢。
④添加人物背景。
⑤待墨色干后着色,完成作品。
(3)学生交流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相关的问题,如“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吗”、“画面中怎样安排人物形象才好看”等。
(4)学生作品欣赏。
分层次引导欣赏:
①人物头像作品。
②人物全身像作品。
③添加背景、文字的人物像作品。
5.画一画。
要求:
根据素材,观察人像特点,创作一幅水墨人物画。
6.作业讲评。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7.课后拓展。
欣赏彩墨人物画作品。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4课画家林风眠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
难点:
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一位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
猜一猜,他是谁?
教师揭题并板书:
画家林风眠。
2.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
(林风眠生平介绍)
①画家自述:
了解林风眠生平。
②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
(2)作品初赏。
①师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②教师提问。
(说一说)
问题一:
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
(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
问题二:
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③学生欣赏、讨论。
(3)对比欣赏。
(比一比)
①教师提问:
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
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②比较欣赏:
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仕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a.构图:
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
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
c.用笔:
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
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
色彩浓重,彩墨交融。
e.落款:
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③笔墨体验:
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④教师总结。
什么是彩墨画?
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
林风眠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大家称为“风眠体”的彩墨画。
(4)尝试实践。
(试一试)
①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
要求:
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
PPT演示作画步骤:
第一步:
勾线打形;第二步:
淡墨敷色;第三步:
添加重彩;第四步:
深入调整。
②学生作业。
③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笔。
(5)作业评价。
(评一评)
①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②同龄人作品欣赏、林风眠作品再欣赏。
3.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
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汇中西”的创新思想。
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4.课后拓展。
(1)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
(2)收集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6课秋之韵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感受秋天的收获与色彩缤纷之美,掌握用秋天植物材料造型的方法。
2.利用植物的原始形状或纹理来造型或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培养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增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
用植物材料表现对秋天美的感受。
难点:
植物材料的运用和创作主题的结合。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师)课件,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欣赏一段时长2分钟的关于秋天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有更直观的感受。
(2)说一说:
能用最美的语言描述你喜爱的秋天吗?
(在视频欣赏、图片感受、身边亲历之后谈感受)
2.欣赏评述。
(1)讨论:
所谓“一叶知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
随风飘落的秋叶缤纷满地。
你有办法留住秋天的美吗?
(2)美就在脚下,你发现它们了吗?
这些树叶美在哪里?
3.技法探究。
(1)每一片叶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的想法一样。
(2)仔细观察自己捡到的叶子的形状、颜色有什么特点。
(3)拼摆游戏。
和同桌一起拼摆一下自己的叶子,根据形状和颜色,启发学生讨论该材料最适合表现的形象。
(4)想一想:
除了变换角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联想?
(上下左右旋转、正反面、叠加、适当裁剪、各种植物材料组合……)
4.评价交流。
(1)欣赏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究这些拼贴作品的制作方法。
(材料、技法、粘贴的顺序等)
(2)师生共同讨论综合材料的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
(布局、预先拼摆、拼贴先后顺序)
(3)工具使用注意事项。
(4)自选作业。
①可以用树叶、树皮、草、枯枝等材料拼贴一幅作品。
②可以用以上方法拼贴设计一枚独特的书签。
5.展评拓展。
(1)教师巡回指导,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观赏。
(2)师生互评;学生自评。
(3)学生自我小结实践心得,说一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需要完善的部分。
(4)拓展:
收集落叶和种子、剪刀、双面胶等,可以在课余制作信纸、贺卡等。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7课做做陶艺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陶艺的制作方法,进行立体造型练习。
2.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在实践中用捏塑、泥片、拉坯成型等方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3.提高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及简单的技法。
难点:
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陶艺作品。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工具。
(教师)课件,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工具。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东汉时期的陶艺作品《绿釉陶水亭》图片,感受该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欣赏隋代的陶艺作品《彩绘极乐陶俑》图片,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做做陶艺》。
4.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了解陶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学生欣赏现代名家的陶艺作品《碗》、《现代陶艺》、《狗》,说说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
6.欣赏比较:
与古代的陶艺相比,现代陶艺作品有什么新颖和奇特的地方?
7.想一想:
为什么人们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
8.引导学生认识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9.玩一玩:
感受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掌握陶土的特性。
10.课后拓展:
查阅中国古代陶艺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工具。
(教师)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工具。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陶艺相关知识。
2.师生共同探究:
重点了解陶艺的捏塑成型、泥条成型、泥片成型及拉坯成型四种成型方法,学习一种简单手工成型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结合步骤图,教师适当进行演示其中捏塑、泥条、泥片等方法。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陶艺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5.学习建议:
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6.展示评价,以“陶艺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
7.拓展延伸:
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8课中国扇子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中国扇子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点,掌握用水墨画扇面的基本方法。
2.欣赏不同时代和不同种类的中国扇子,体会中国扇子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扇子制作的工艺和扇面的绘制过程中,感悟中国扇子的独特魅力。
3.感受中国扇子的文化气息,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与热爱。
重点
难点
重点:
对中国扇子的了解、感受与创造。
难点:
根据扇面的特点来设计创作水墨画的构图。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工具,收集一两把好看的扇子带到课堂。
(教师)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包括一些优秀的中国扇子、人们日常使用的扇子、扇面画等图片,教学示范用的工具与材料,裁成扇面的宣纸(学生作业用),好看的几把扇子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
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们是怎样纳凉消暑的?
简单交流,教师引出《韩熙载夜宴图》,简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与作者,然后请学生观察:
“古人是怎样纳凉的?
”
揭示课题《中国扇子》。
2.了解与感受。
(1)设问:
“画中的扇子叫团扇,根据形状、材料、结构等的不同,扇子还有许多种,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扇子?
你带来的是什么扇子?
每个部分可以怎么称呼?
”
回答交流,了解扇子的有关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扇子和中华古代的扇子图片。
(2)比较分析: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扇子与我们中华古代的扇子,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结合自己带的、教师带的扇子、课件上展示的扇子进行交流,了解与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术与文化。
结合学生的交流与回答,教师再展示一些适合学生欣赏与感受的扇面国画作品。
3.布置作业。
在感受扇面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临摹或创造性临摹。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由于刚画好的扇面展示起来不太方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的评价活动。
评价的标准可以这样建议:
你学习的是哪一幅扇面画?
是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画面的安排是否好看?
等等。
最后教师可以把各小组较好的作品用扇面的底板与骨架进行展示,并开展一些全班性的评价交流活动,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提高。
6.课堂小结拓展。
教师小结:
从中国扇子可以看出传统艺术的优秀与伟大……
拓展要求:
课外制作或购买一把白底的扇子,然后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美化。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9课小小果壳箱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果壳箱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果壳箱设计的基本知识。
2.设计造型新颖的果壳箱,并用废旧材料等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
用废旧材料、纸张等设计并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难点:
启发学生探索创新。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瓦楞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课件、范作。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前导入。
教师:
我们在欣赏一座城市美景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街边的“环境卫士”呢?
请学生们猜一猜街边的“环境卫士”是什么呢?
学生:
果壳箱。
揭题:
《小小果壳箱》。
2.引导谈话。
(1)你们知道果壳箱的作用是什么吗?
配合出示的图片,初步了解果壳箱的构造,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2)①你在哪里见到过果壳箱呢?
配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果壳箱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
②让学生说一说室外果壳箱和室内果壳箱有什么不同。
材质的不同:
室外:
木质、水泥。
室内:
不锈钢、塑料。
形状大小的不同:
室外:
形状较大。
室内:
形状较小。
3.欣赏图片,发散思维。
(1)教师出示果壳箱的构造图,请学生简单了解果壳箱的构造。
果壳箱分为箱盖、投入口、箱体、箱底、可开启处。
提示:
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果壳箱的每个构造区域想要设计的形状。
(2)欣赏果壳箱图片,说一说这些果壳箱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果壳箱的外形你们有什么新的设计吗?
(4)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发散设计思维。
(请学生说一说投入口有哪些类型)
(5)出示制作步骤,进行简单讲解。
(6)每个果壳箱都有不同的形状,也有不同的作用,请学生们说一说设计的果壳箱是在什么地方使用的,有什么功能。
(7)了解不同的垃圾。
4.学生创作。
(1)用准备好的瓦楞纸和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新颖的果壳箱。
(2)注意色彩的搭配,做到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统一。
作业:
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果壳箱。
要求:
①造型独特,美观实用,注重环保并符合学校环境;②合作完成的要合理分工。
5.教师巡回指导。
6.课后评价。
投票,交流评价。
(1)在展台(讲台)展出学生作品。
(2)选择典型作品,请学生口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或想法。
适时教师点评或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
(3)收集制作过程中的垃圾,作为选票,投入不同功能的优秀的果壳箱作品中。
谁的果壳箱里的垃圾多,谁的作品就最有人气。
教师小结: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赏识它们的眼睛。
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个小小环保者,用慧眼和巧手变废为宝。
7.课外拓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不能随便乱丢垃圾,还要注意垃圾分类。
作业设计:
教材
内容
第10课流动的风景线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设计者:
六年级备课组
实施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汽车装饰的方法和作用,感受车身外部装饰的魅力。
2.通过汽车装饰的赏析,尝试用剪、贴、绘等技法体验车身装饰,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车身装饰作品。
3.培养对汽车装饰的审美能力,生活美的鉴赏能力,拓展创新思维。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汽车的装饰方法,尝试车身的装饰。
难点:
运用多种装饰方法美化车身。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双面胶、尺子、水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美工刀等用具。
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
(1)猜一猜青花瓷纹样是什么物体,先后出示5个青花瓷纹样,最后完整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青花瓷纹样装饰的汽车。
(2)引出课题:
《流动的风景线》。
2.问题探究。
(1)汽车装饰的起源——赛车。
(2)汽车装饰的作用:
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美观等作用。
(3)什么样的车能进行装饰?
3.交流技法。
(1)汽车形体大揭秘,分析了解大巴车、货车、小汽车三种汽车的基本结构。
(2)汽车的车身装饰有哪些基本方法?
(图形装饰法、文字图形装饰法、色彩线条装饰法)
方法拓展:
文字装饰法、线条图形装饰法等。
(3)如何装饰汽车?
从图案位置、图形面积、主体色调等三方面分析,强调装饰汽车应注意的问题。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4.实践探究。
(1)作业布置:
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平面的车身设计,并用剪、贴、绘等技法进行车身装饰与美化。
(2)动动手,做一做。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参考图片动手制作,完成作品。
5.评价展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一条车辆通行分道线,小组把完成的作品按车道线贴于黑板,形成流动风景线的景观。
6.拓展延伸。
趣味装饰汽车欣赏,开阔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