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的辨析.docx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的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的辨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1.原核生物、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无核膜因而无成形的细胞核;②遗传物质是一条不与组蛋白结合的环状(DNA)丝,不构成染色体(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组外还有更小的能进出细胞的质粒DNA);③以简单二分裂方式繁殖;④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器、内质网、溶酶体、液泡和质体(植物)、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动物)等细胞器;⑤细胞内的单位膜系统一般都由细胞膜内褶而成,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大部分原核生物有成分和结构独特的细胞壁。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
原生生物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
原生生物是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例如草履虫。
2.酶、激素、抗体、维生素
从来源上看:
酶、激素和抗体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所有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只有内分泌腺才可合成激素,只有浆细胞才可合成抗体。
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少数种类的维生素可以在机体内转化而来,如在人体表皮细胞内含有一种胆固醇,经日光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
从化学本质上看: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激素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
抗体一定是球蛋白质。
而维生素是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
从功能上看:
酶是生物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抗体是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起免疫作用;维生素主要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大多数是作为辅酶的成分。
这四类物质尽管它们的来源不同,结构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很少,对正常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3.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葡萄糖是构成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约有20种。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核苷酸分子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4.自由扩散、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如水、O2、CO2等)。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如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
自由扩散和被动运输均属于被动运输,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能量。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如Na+、K+和Ca2+等离子)。
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能量。
5.流动性、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这是细胞膜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这是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因而对物质的吸收与否及吸收多少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细胞膜的功能是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6.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原生质层:
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原生质体:
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
7.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是指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之外的基质成分,是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以外的溶胶状物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的溶胶状物质,含有很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内的溶胶状物质,含有很多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
8.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
真正的光合速率是植物在光下实际固定二氧化碳(氧气产生或有机物产生)的量,但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也进行呼吸作用,会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因此所测得的是净光合速率,即吸收二氧化碳(氧气释放或有机物积累)的量,就是真正光合作用所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去因呼吸作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一般所说的光合作用强度,就是指净光合速率。
9.硝化作用、消化作用
硝化作用是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化细菌从氨或亚硝酸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用以固定二氧化碳。
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生物,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消化作用是指将食物分解成足够小的分子使身体能够吸收利用的过程。
10.无丝分裂和二分裂
细菌没有核膜,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
无丝分裂则是发现最早的一种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而且不仅在体细胞中,甚至在生殖细胞中都能进行无丝分裂。
由于其核分裂的过程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胞质分裂后的遗传物质不一定能够平均分配给子细胞,与有丝分裂有很大区别,故称无丝分裂。
二分裂指的是原核生物进行的一种最原始的细胞增殖方式,而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独特的细胞增殖方式。
11.DNA复制、中心粒复制、着丝点分裂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中心粒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分开在前期;与形成纺锤体有关。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分裂后染色体数加倍
12.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
(1)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
它们在核内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紧密的部分,染色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较浅,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的形状。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数目、形态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比较恒定。
(2)染色体和染色单体ABC
上图中,A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染色体,B是经过复制的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其含有的物质也与A完全相同,它们通过一个共同的着丝点相连。
B的着丝点分裂后,就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染色体(C)。
也就是说,染色体复制后至着丝点分裂之前,染色体的个数不变,但包含有染色单体,也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染色单体。
A的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B的染色体中含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2个染色单体上。
C中每个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
计算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
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没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染色体数。
13.细胞板、赤道板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位置,形成一个平面。
因为这个平面的位置比较类似于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
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它只是一个垂直于纺锤体纵轴的平面,是一个位置名称,在动、植物细胞都适用。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板状结构。
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周围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最后将细胞质完全分隔开。
可见,细胞板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板状结构,且只有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才出现,决定着细胞质分裂的方向。
14.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大小、结构一般都相同,在减数分裂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即联会的两条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此概念包括了三个意义,及形状、大小、结构一般相同,分别来自父母双方,而且能联会,否则就不是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
形状、大小、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一般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但性染色体X和Y、Z和W等是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
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二者来源相同,其上的基因一般都完全相同(发生了交叉互换、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后也会引起其上的基因差异)。
15.同源染色体、四分体
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的特殊存在形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才可称作四分体(含四条染色单体)。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复制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也包括4条染色单体,但由于不发生联会,所以不存在四分体。
16.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通过细胞分裂,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产生许多相同的细胞,使单细胞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使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稳定性的差异。
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进而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
一般说来,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能力越低。
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增殖,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17.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如:
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如:
外伤出现乌青。
18.生长、发育和生殖
在生物的个体发育中,生长和发育相伴随而进行,无法截然分开。
有时候以生长为主,有时候以发育为主,但生长和发育始终是同时在进行。
生长一般是指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增加,主要靠细胞的增殖来达到。
发育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史中,结构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由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
生殖是指生物由亲代产生子代的过程,生物必须生长、发育到性成熟以后才能完成生殖过程。
而生殖过程又是下一代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开始。
19.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液:
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达到很高的浓度,即细胞液一般指的是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分两大部分:
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称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称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和细胞外液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外延相同。
细胞外液是相对于细胞内液而言的,是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的;而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环境来说的,是从人体的角度来看的。
人体内的呼吸道、肺、消化道等的空腔,都属于外环境,其内的所有成分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0.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蛋白质,起着运输氧气的作用,属于细胞内的成分。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21.生长素、生长激素
生长素是由植物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如顶芽)产生的一类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分泌器官。
其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在一定浓度下具有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生根和防止落花落果的作用。
动物生长激素是由动物垂体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具有促进动物幼体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影响糖类和脂肪代谢的作用。
二者的化学成分和作用各不相同。
植物生长素在动物体内、动物生长激素在植物体内均不起作用。
22.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激素,主要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胰高血糖素是指由胰岛分泌的,能促进探员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是指胰岛分泌的,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属于协同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属于拮抗作用。
23.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
植物和动物都有激素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24.B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B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人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B细胞(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人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并释放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则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人机体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以上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但它分泌的抗体能够识别抗原。
25.抗原与过敏原
抗原是能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侵入机体后会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
过敏原只会使有过敏反应的人(免疫异常,把正常不识别为抗原的过敏原识别为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且要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引起过敏反应。
抗原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过敏原第一次接触有过敏反应的人时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部分细胞膜表面。
26.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兴奋的传递
神经兴奋的传导:
是指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纤维内部的传送过程。
离体的神经纤维内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神经兴奋的传递:
是指神经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的传送过程。
由突触来完成,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
因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27.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中含有许多个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每个基因含许多个脱氧核苷酸,特定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28.遗传密码、反密码子、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是指DNA(基因)中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识别信使RNA上相应密码子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三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一是存在的位置不同,遗传信息存在于DNA(基因)上,密码子存在于信使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转运RNA上;二是作用不同,遗传信息的作用是控制生物性状,密码子的作用是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反密码子的作用是识别密码子。
三者中最重要的是遗传信息,它通过控制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9.杂交、自交、测交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自交:
雌雄同体的生物在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
一般用于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遗传学上把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相交也称为自交。
测交:
让杂种子一代写隐性类型交配,用来测定杂种子一代基因型的方式。
30.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基因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
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配子的时候,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机进入配子而组合在一起。
基因重组:
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它来源于四个方面:
(1)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而引起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交换;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来自父方染色体的基因和来自母方染色体的基因组合在一起;
(4)分子水平上的基因拼接(DNA重组技术)。
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基因重组是包括了基因自由组合的。
31.突变、基因突变
突变一词应用于生物进化论中,将生物的变异分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
突变在遗传学中包括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可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2.无子番茄、无子西瓜
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特性,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遗传物质未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无子西瓜是秋水仙素引起的染色体变异的结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由于植株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导致果实无子。
33.花药离体培育、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
植物组织培养:
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包括营养、激素、温度、光照、湿度)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
花药离体培育:
主要是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花药或从花药中取出花粉粒,置于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形成花粉胚或花粉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长出根茎叶,最后长成花粉植株。
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种。
由于这种植株所含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植株的一半,故又称为单倍体植株。
因此花药离体培养属于植物组织培养。
只不过是利用成熟的生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因此这个过程应该属于特殊的有性生殖过程。
单倍体育种:
即利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等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的育种方法。
花药离体培育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种类型,又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过程。
34.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
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
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和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35.转录、逆转录、反转录
转录:
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
逆转录:
指某些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在合成蛋白质过程中,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的过程。
反转录:
是在生物体外人工合成基因的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是基因工程中获得真核生物基因的一种方法。
36.质粒、基粒
质粒:
存在于许多细菌和一些真菌细胞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基因工程中常用其作目的基因的载体。
基粒:
是细胞内细胞器中的结构,叶绿体上的基粒由许多类囊体堆叠而成,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的场所。
37.载体、运载体
载体:
是指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一种蛋白质,它具高度的专一性,一种载体只能运载一种物质,它的存在使细胞膜具有选择性。
运载体:
是指在基因工程中用于运载目的基因的DNA分子,它往往有多个限制酶的切点,可以运载多种目的基因,没有专一性。
38.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解旋酶:
能够专一性地催化DNA双螺旋结构成为松散的线性DNA分子。
DNA连接酶:
把两条DNA链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的酶。
39.DNA水解酶、RNA水解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
DNA水解酶:
将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的酶。
如用DNA酶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分解后,就不能便R型细菌发生转化。
RNA水解酶:
将RNA水解成游离单核苷酸的酶。
DNA聚合酶:
在DNA分子复制中。
催化分别以DNA的两条母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酶。
RNA聚合酶:
在转录过程中,催化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酶。
40.非编码区、非编码序列
在原核基因中,有的区段能够编码蛋白质,称为编码区;有的区段不能够编码蛋白质,称为非编码区。
非编码区由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DNA序列组成。
真核基因中,也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部分组成,但比原核细胞复杂。
主要特点是:
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即在编码区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分隔开来,成为一种断裂形式,其中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外显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内含子。
原核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就是非编码区,而真核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的内含子。
41.启动子、起始密码、终止子、终止密码
启动子是DNA上提供转录启动信号的一段碱基序列。
这个特定的碱基序列能够与RNA聚合酶结合,使转录开始。
终止子是DNA上提供转录停止信号的一段碱基序列。
这个特定的碱基序列能够阻碍RNA聚合酶的移动,并使其从DNA模板链上脱离下来,从而使转录停止。
起始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能使翻译开始的密码子,共有AUG(甲硫氨酸)、GUG(缬氨酸)2种。
终止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不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UAA、UAG、UGA3种,它的作用是使翻译停止。
启动子、起始密码、终止子、终止密码子存在的位置、结构和具体功能都不同。
42.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增长倍数
种群增长率是指:
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新增个体数量与原个体数量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
(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
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
(b-a)/1年,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
因此,“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要改变的。
“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根据
得出“J”型增长曲线。
4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总数/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某个基因型所占的百分率。
假定等位基因为A、a,则A与a的频率为基因频率,AA的频率为基因型频率,在Aa×Aa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0.5,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在Aa×Aa的后代中,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改变。
44.物种、种群
(1)二者的概念不同: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二者的范围不同。
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多个种群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