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2499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的抗性生理.docx

植物的抗性生理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十三章植物的抗性生理

第一节抗性生理通论

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三、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第二节植物的抗冷性

一、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二、冷害的机理

三、影响冷害的内外条件

第三节植物的抗冻性

一、植物对冻害的生理适应二、内外条件对植物抗冻性的影响

三、冻害机理四、抗冻基因和抗冻蛋白

第四节植物的抗热性

一、高温对植物的危害二、内外条件对耐热性的影响

三、热激蛋白

第五节植物的抗旱性

一、干旱对植物的伤害二、作物抗旱性的形态生理特征

三、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第六节植物的抗涝性

一、涝害对植物的伤害二、植物对涝害的适应

第七节植物的抗盐性

一、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二、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

第八节植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小结

思考题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设施、黑板与笔

授课时间

第18周

本期第35-36次课

共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了解植物抗性生理通论;植物的抗冷性、植物的抗冻性、植物的抗热性、植物的抗旱性、植物的抗涝性、植物的抗盐性、植物的抗病性的生理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第一十三章植物的抗性生理(hardinessphysiology)

植物体是一个开放体系,生存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不是恒定不变的,天南地北,水热条件相差悬殊,即使同一地区,一年四季也有冷热旱涝之分。

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境(stress),又称胁迫。

胁迫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病害、虫害和杂草。

非生物因素包括寒冷、高温、干旱、盐渍等。

有些植物不能适应这些不良环境,无法生存。

有些植物却能适应这些环境,生存下去。

这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植物的抗性(hardiness)。

植物的抗性生理(hardinessphysiology)就是研究不良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

第一节抗性生理通论

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

逆境会伤害植物,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逆境可使细胞脱水,膜系统破坏,一切位于膜上的酶活性紊乱,各种代谢活动无序进行,透性加大。

逆境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形成减少,因为组织缺水引起气孔关闭,叶绿体受伤,有关光合过程的酶失活或变性。

呼吸速率也发生变化,其变化进程因逆境种类而异。

冰冻、高温、盐渍和淹水胁迫时,呼吸逐渐下降;零上低温和干旱胁迫时,呼吸先升后降;感染病菌时,呼吸显著增高。

此外,逆境诱导糖类和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化合物增加,这与合成酶活性下降,水解酶活性增强有关。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或抵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避逆性(stressavoidance)和耐逆性(stresstolerance)。

前者是指植物对不良环境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躲避开,如沙漠中的植物只在雨季生长,阴生植物可在树荫下生长。

后者是指植物能够忍受逆境的作用。

现将植物细胞对不良环境的生理适应分述如下。

(一)生物膜

在电镜下观察得知,各种细胞器的膜系统在逆境下都会膨胀或破损,所以生物膜和抗逆性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学说,膜的双分子层脂质的物理状态通常呈液晶相,温度过高时转化为液晶相,温度过低时转化为凝胶相。

试验表明,零上低温首先使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从液晶相变为凝胶相,膜出现裂缝,透性增大,受害组织离子外渗,破坏了原来的离子平衡。

由于膜相改变,也使结合在膜上的酶系统活性降低,有机物分解占优势。

(二)胁迫蛋白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关闭一些正常表达的基因,启动一些与逆境相适应的基因。

例如,高温诱导合成一些新的蛋白质,叫做热激蛋白(heat-shockprotein)。

经过热锻炼而形成热激蛋白的植物,抗热性提高。

又如,低温胁迫下在拟南芥中发现的抗冻蛋白(antifreezeprotein),能减少冻融过程对类囊体膜的伤害。

(三)、活性氧

没有氧,就没有植物生命。

好气植物是离不开氧的。

然而,氧也会被活化,形成对细胞有害的活性氧。

这种植物的需氧性和氧对植物潜在的危害性,是植(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问题。

基态氧分子具有较低的反应活性。

而植物组织中通过各种途径产生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1O2),它们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性质活泼,故称为活性氧(activeoxygen)。

活性氧对许多生物功能分子有破坏作用,包括引起膜的过氧化作用。

然而,植物体中也有防御系统,降低或消除活性氧对膜脂的攻击能力。

例如超氧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可以消除O2-·产生H2O2,而H2O2可被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分解。

O2·-+O2-·+2H+SODH2O2+O2

其中重要的机理是定位于叶绿体中的专一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可将H2O2分解H2O。

具体来说是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等共同作用,把H2O2除去,这一系列反应以发现人命名为Halliwell—Asada途径(图13-1)。

所以,SOD、CAT和POD等统称为保护酶系统。

维生素E、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都是天然的非酶自由基清除剂。

图13-1除去H2O2的Halliwell–Asada途径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自由基水平很低,不会伤害细胞。

可是当植物受到胁迫(高温、低温、盐渍、干旱)时,这个平衡就被打破。

自由基累积过多,就会伤害细胞。

自由基伤害细胞的主要途径可能是逆境加速膜脂过氧化链式反应,自由基增多,而SOD等保护酶系统又被破坏,于是积累许多有害的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等。

自由基破坏膜结构,损伤大分子生命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紊乱,导致植物死亡。

(四)渗透调节

大量实验表明,无论干旱、高温、低温,还是盐渍等不良环境下,细胞会被动地丢失一些水分,除此以外,逆境会诱导参与渗透调节的基因的表达,形成一些渗透调节物质,提高细胞内溶质浓度,降低水势,使能从外界继续吸水,植物就能正常生长。

组织水势的变化主要是渗透势的变化。

除了适应极端干燥条件的植物,渗透势变化范围很小,一般只有0.2~0.8MPa。

人们把胁迫条件下,细胞主动形成渗透调节物质,提高溶质浓度,从外界吸水,适应逆境胁迫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调节(osmoregulation)。

渗透调节物质主要有糖、有机酸和一些无机离子(特别是K+)。

脯氨酸(proline)是最有效的渗透调节物质之一,在多种逆境下,植物体内都积累脯氨酸,尤其是干旱时积累最多,可比原始含量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

抗旱的高粱品种的脯氨酸积累比不抗旱品种高一倍以上。

外施脯氨酸可以解除高等植物的渗透胁迫。

甜菜碱(betaine)在抗逆性中也有渗透调节作用。

在水分亏缺或氯化钠胁迫下,小麦、大麦、黑麦等作物积累甜菜碱。

(五)脱落酸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是受遗传性和植物激素两种因素控制的,它们可以通过基因控制或代谢作用改变膜系统,提高抗逆能力。

在逆境条件下,脱落酸含量会增加。

一般认为,脱落酸是一种胁迫激素(stresshormone),又称应激激素,它调节植物对胁迫环境的适应。

1.逆境时脱落酸的变化无论在什么逆境条件下,如低温、高温、干旱、盐渍和水涝,植物体的内源脱落酸含量都会增加,以提高抗逆性。

例如,在8~10℃以下的低温下,水稻幼苗叶片和黄瓜子叶的脱落酸含量显著增加,而且这些增加是在细胞受害之前就已发生了。

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低温增加叶绿体膜对脱落酸的透性,触发了合成系统大量合成脱落酸;同时,低温也会促使根部合成更多的脱落酸运到叶片。

可是,如将受过低温影响的植株转放在正常环境中,脱落酸水平就下降。

在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中,抗逆性强的品种在逆境情况下,脱落酸含量高于不抗逆性的。

例如,在同样低温下,粳稻内源脱落酸含量比籼稻的高,前者抗冷,后者较不抗冷。

2.外施脱落酸对抗逆性的影响许多试验表明,外施适当浓度(10-6~10-4mol·L-1)的脱落酸可以提高作物的抗寒、抗冷、抗盐和抗旱能力。

外施脱落酸后要经过一定时间(24h以上)的代谢变化,才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提高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提高抗逆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外施脱落酸提高抗逆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列3点:

(1)减少膜的伤害逆境会伤害生物膜,而脱落酸可能使生物膜稳定,减少逆境导致的伤害。

有人认为脱落酸可以提高膜烃酰链(hydrocarbonacylchain)的流动性;有人则认为脱落酸阻止还原态谷胱甘肽的减少;也有人认为脱落酸使极性脂类脂肪酸去饱和作用。

(2)减少自由基对膜的破坏经脱落酸处理后,会延缓SOD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的下降,阻止体内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降低丙二醛等有毒物质的积累,使质膜受到保护。

(3)改变体内代谢外施脱落酸,可使植物体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从而使植物产生抗逆能力。

3.脱落酸在交叉适应中的作用植物处于零上低温、高温、干旱或盐渍条件下,能提高植株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植物中的交叉适应(crossadaptation)。

交叉适应的作用物质就是脱落酸。

前面讲过,植物在某一种逆境条件下,会提高脱落酸含量以适应该不良环境,而脱落酸含量提高又能增强另一种抗逆能力,因此就形成交叉适应特性。

例如,水稻幼苗经过8h干旱预处理或24h0.1mol•L-1NaCl预处理后,转移到低温(8~10℃)环境中,就表现出明显的抗冷性(图13-2)。

由此可知,脱落酸在抗逆生理中具有很重要的适应作用。

三、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选育高抗品种是提高作物抗性的基本措施。

这里只讨论提高抗性的生理措施。

1.种子锻炼播种前对萌动种子进行干旱锻炼或盐溶液处理,可提高抗旱性或抗盐性。

2.巧施水肥控制土壤水分,少施N肥,多施P,K肥,使植株生长慢,结实,提高抗性。

3.施用植物激素应用植物生长延缓剂CCC、PP333等和生长抑制剂茉莉酸、三碘苯甲酸等,可使植物生长健壮,提高ABA含量,加强抗性。

第二节植物的抗冷性

低温对植物的危害,按低温程度和受害情况,可分为冷害(零上低温)和冻害(零下低温)两种。

在零上低温时,虽无结冰现象,但能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冷害(chillinginjury)。

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零上低温,则发生冷害,损失巨大,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1.胞质环流减慢或停止试验证明,对冷害敏感植物(番茄、烟草、西瓜、甜瓜、玉米等)的叶柄表皮毛,在10℃下1~2min时,胞质环流很缓慢或完全停止;而对冷害不敏感的植物(甘蓝、胡萝卜、甜菜、马铃薯),在0℃仍有胞质环流。

关于胞质环流的确切机理还不太清楚,但这个过程需要ATP供给能量。

受冷害植物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影响胞质环流和正常代谢。

2.水分平衡失调秧苗经过零上低温危害后,吸水能力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其中根部活力破坏较大,而蒸腾仍保持一定速率,所以蒸腾大于吸水,特别是天气转暖后排水过快,环境突变,叶温升高迅速,地温升高比较慢,吸水跟不上蒸腾,水分平衡失调。

因此,寒潮过后,植株的叶尖和叶片干枯。

3.光合速率减弱低温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和光合进程,如果加上光照不足(寒潮来临时往往带来阴雨),影响更是严重。

4.呼吸速率大起大落冷害对喜温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

许多材料(如水稻秧苗、黄瓜植株、三叶橡胶树,或者甘薯根、苹果、番茄等果实)在零上低温条件下,冷害病征出现之前,呼吸速率加快;随着低温的加剧或时间延长,至病征出现的时候,呼吸更强,以后迅速下降。

一、冷害的机理

膜脂的物理状态影响膜蛋白的活性。

所以调节离子和其他溶质的运输。

不抗冷植物膜脂有很高的饱和脂肪酸链百分比,在0℃以上凝固呈半结晶状。

膜的流动性低时,膜蛋白功能不正常,会抑制H+-ATP酶活性、溶质运输出入细胞、能量转换、酶代谢等。

此外,不抗冷植物叶片在高光强和冷害温度下,会产生光抑制,损害光合机构。

抗冷植物的膜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常常大于不抗冷植物的(表13-1)。

当低温来临时,去饱和酶(desaturase)活性增强,不饱和脂肪酸增多,使膜在较低温度时仍保留液态。

所以脂肪酸去饱和作用对抗冷害有一些保护作用。

以同一植物不同抗冷性品种比较,抗冷品种叶片膜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含量上和在不饱和程度方面(双键数目)都比不抗冷品种的高。

王洪春等(1982)对206个水稻品种种子干胚膜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抗冷品种(粳稻)含有较多的亚油酸(18:

2)和较少的油酸(18:

1),致使其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高于不抗冷品种(籼稻)。

此外,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与膜流动性有关。

植物就是通过调节膜脂不饱和度来维持膜的流动性,以适应低温条件。

苏维埃和王洪春(1983)在水稻干胚膜流动性研究中发现,抗冷水稻品种的熔点明显比不抗冷品种低1~2℃。

杨福愉等(1983)也证明水稻的抗冷品种膜脂流动性大。

上述结果说明增加膜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不饱和程度,就能有效地降低膜脂的相变温度,维持流动性,使植物不受伤害。

影响冷害的内外条件

1.内部条件不同作物对冷害的敏感性不同,棉花、豇豆、花生、玉米和水稻等对冷害温度是很敏感的,这些作物各生长期如处于2~4℃,12h即产生伤害。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类型的抗寒性亦不同。

例如,适应冷凉环境生长的粳稻的抗寒性,比适应于高温环境生长的籼稻强得多。

在同一植株不同生长期中,生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敏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前后最敏感)。

2.外界环境低温锻炼对提高喜温植物的抗寒性是有一定效果的。

在25℃中生长的番茄幼苗在12.5℃低温锻炼几小时到两天,对1℃的低温就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黄瓜、香蕉的果实和甘薯块根经过低温锻炼,同样对冷害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只是对轻度至中等的低温有效,如温度过低或时间过长还是会死亡的。

植物生长速率与抗寒性强弱呈负相关。

植株稳生稳长,组织结实,含水量低,呼吸速率适中,这种生长状态的植株对不良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准备,较能抗寒。

相反,暴生暴长,组织疏松,身娇肉嫩,含水量高,呼吸旺盛,这样的植株对低温全无适应准备,经受不住低温侵袭。

所以,在低温来临之前的季节,应合理施用磷钾肥,少施或不施化学氮肥,不宜灌水,以控制稻秧生长速率,提高抗寒能力。

还可以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延缓生长,提高脱落酸水平,提高抗性。

第三节植物的抗冻性

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冻害(freezinginjury)。

我国北方晚秋及早春时,寒潮入侵,气温骤然下降,造成果木和冬季作物严重的冻害。

冻害在我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我国每年受低温冻害面积达200多万Km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应予重视。

一、植物对冻害的生理适应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冬季的低温,在生长习性方面有各种特殊适应方式。

例如,一年生植物主要以干燥种子形式越冬;大多数多年生草本植物越冬时地上部死亡,而以埋藏于土壤中的延存器官(如鳞茎、块茎等)度过冬天;大多数木本植物形成或加强保护组织(如芽鳞片、木栓层等)和落叶。

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加强。

这种提高抗寒能力的过程,称为抗寒锻炼。

尽管植物抗寒性强弱是植物长期对不良环境适应的结果,是植物的本性。

但应指出,即使是抗寒性很强的植物,在未进行过抗寒锻炼之前,对寒冷的抵抗能力还是很弱的。

例如,针叶树的抗寒性很强,在冬季可以忍耐-30℃到-40℃的严寒,而在夏季若处于人为的-8℃下便会冻死。

在冬季低温来临之前,植物在生理生化方面对低温的适应变化有以下几点:

1.植株含水量下降随着温度下降,植株吸水较少,含水量逐渐下降。

随着抗寒锻炼过程的推进,细胞内亲水性胶体加强,使束缚水含量相对提高,而自由水含量则相对减少(图13-3)。

由于束缚水不易结冰和蒸腾,所以,总含水量减少和束缚水量相对增多,有利于植物抗寒性的加强。

图13-3栽培于长春地区的冬小麦(品种“吉林”)在不同时期的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和呼吸速率

2.呼吸减弱植株的呼吸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减弱,其中抗寒弱的植株或品种减弱得很快,而抗寒性强的则减弱得较慢,比较平稳。

细胞呼吸微弱,消耗糖分少,有利于糖分积累;细胞呼吸微弱,代谢活动低,有利于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

3.脱落酸含量增多多年生树木(如桦树等)的叶子,随着秋季日照变短、气温降低,逐渐形成较多的脱落酸,并运到生长点(芽),抑制茎的伸长,并开始形成休眠芽,叶子脱落,植株进入休眠阶段,提高抗寒力。

有人分析假挪威槭顶芽脱落酸含量在一年中的变化,5-6月含量最低,初秋后开始增多,翌年春季以后又逐渐减少。

脱落酸水平和抗寒性呈正相关。

试验表明,对脱落酸不敏感的拟南芥突变体(abil)或缺乏脱落酸的拟南芥突变体(abal)在低温中都不能驯化适应冰冻,因此证实脱落酸与抗冻有关。

4.生长停止,进入休眠冬季来临之前,树木呼吸减弱,脱落酸含量增多,顶端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活动减少,生长速度变慢,节间缩短。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得知,在活跃的生长时期,无论是春小麦还是冬小麦,细胞核膜都具有相当大的孔或口;当进入寒冬季节,冬小麦的核膜开口逐渐关闭,而春小麦的核膜开口仍然张开。

因此,认为这种核膜开口的动态,可能是细胞分裂和生长活动的一个控制与调节因素。

核膜开口关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流停止,细胞分裂和生长活动受到抑制,植株进入休眠;如核膜开口不关闭,核和质之间继续交流物质,植株继续生长。

5.保护物质的增多在温度下降的时候,淀粉水解成糖比较旺盛,所以越冬植物体内淀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主要是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增多,含糖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图13-4)。

可溶性糖的增多对抗寒有良好效果:

提高细胞液浓度,使冰点降低,又可缓冲细胞质过度脱水,保护细胞质胶体不致遇冷凝固。

因此,糖是植物抗寒性的主要保护物质。

抗寒性强的植物,在低温时其可溶性糖含量比抗寒弱的高。

除了可溶性糖以外,脂肪也是保护物质之一。

在越冬期间的北方树木枝条特别是越冬芽的胞间连丝消失,脂类化合物集中在细胞质表层,水分不易透过,代谢降低,细胞内不容易结冰,亦能防止过度脱水。

二、内外条件对植物抗冻性的影响

1.内部因素各种植物原产地不同,生长期的长短不同,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抗寒能力也不同。

例如,生长在北方的桦树、黑松等树木,能安全度过-30~-40℃严寒,而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香蕉,则很易遭霜冻危害。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别也是很明显的。

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抗寒性也不同。

冬性作物在通过春化以前的幼年阶段抗寒性最强,春化以后抗寒性急剧下降,完成光周期诱导后就更为减低。

一般说来,冬性较强的品种抗寒性强,冬性较弱的品种抗寒性弱。

木本植物在由生长转入休眠状态时,抗寒性逐渐增加;完全休眠时,抗寒性最强;由休眠状态变到生长状态时,抗寒性就显著减弱。

一些不抗寒的果树品种,由于冬季休眠程度不深,在天气刚一回暖就很快恢复生长,因此,此时如遇突然侵袭的低温,就极易受冻害。

2.外界条件抗寒性强弱与植物所处休眠状态及抗寒锻炼的情况有关,所以,影响休眠和抗寒锻炼的环境条件,对植物的抗寒性将产生影响。

温度逐渐降低是植物进入休眠的主要条件之一。

因此,秋季温度渐降,植株渐渐进入休眠状态,抗寒性逐渐提高。

到了春季温度升高时,植株从休眠状态转入生长状态,抗寒性就逐渐降低。

光照长短可影响植物进入休眠,同样影响抗寒能力的形成。

我国北方秋季白昼渐短,长期如此就导致植物产生一种反应:

秋季日照渐短是严冬即将到来的信号。

所以短日照促使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提高抗寒力;长日照则阻止植物休眠,抗寒性甚差。

例如,在北方城市,有的行道树(如杨树、柳树)在秋季短日照影响下都落了叶,但在路灯下的植株或部分枝条,因路灯晚上照明,即延长光照时间,成为长日照,所以,秋季仍不落叶(图13-5)。

这样的植株或枝条因未能进入休眠,冬天常有被冻死的危险。

光照强度与抗寒力有关。

在秋季晴朗天气下,光合强,积累较多糖分,对抗寒有好处。

如果该时阴天多,光照不足,光合速率低,积累糖分少,抗寒力就较低。

土壤含水量过多,细胞吸水太多,植物锻炼不够,抗寒力差。

在秋季,土壤水分不要过多,要降低细胞的含水量,使植物生长缓慢,提高抗寒性。

土壤营养元素充足,植株生长健壮,有利安全越冬。

但不宜偏施氮肥,以免植株徒长而延迟休眠,抗寒力降低。

三、冻害的机理

(一)结冰伤害类型

冻害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结冰而引起的。

由于冷却情况不同,结冰不一样,伤害就不同。

结冰伤害的类型有两种。

1.细胞间结冰伤害通常温度慢慢下降的时候,细胞间隙中细胞壁附近的水分结成冰,即所谓胞间结冰。

细胞间结冰伤害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质过度脱水,破坏蛋白质分子和细胞质凝固变性。

细胞间结冰伤害的次要原因有两个:

细胞间隙形成的冰晶体过大时,对细胞质发生机械损害;温度回升,冰晶体迅速融化,细胞壁易恢复原状,而细胞质却来不及吸水膨胀,有可能被撕破。

然而,胞间结冰并不一定使植物死亡。

大多数经过抗寒锻炼的植物是能忍受胞间结冰的。

某些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如白菜、葱)有时虽然被冻得像玻璃一样透明,但在解冻后仍然不死。

2.细胞内结冰伤害当温度迅速下降时,除了在细胞间隙结冰以外,细胞内的水分也结冰,一般是先在细胞质结冰,然后在液泡内结冰,这就是细胞内结冰。

细胞内结冰伤害的原因主要是机械的损害。

冰晶体会破坏生物膜、细胞器和胞质溶胶的结构,使细胞亚显微结构的隔离被破坏,酶活动无秩序,影响代谢。

四、抗冻基因和抗冻蛋白

1.抗冻基因

现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低温锻炼可以诱发100种以上抗冻基因(antifreezegene)的表达,例如拟南芥的corcor6.6,油菜的BN28、BN15等基因。

这些基因表达会迅速产生新多肽,在低温锻炼过程中一直维持高水平。

这些新合成的蛋白质组入膜内或附着于膜表面,对膜起保护和稳定作用,从而防止冰冻损伤,提高植物的抗冻性。

所有cor基因启动子都带有CRT/DRE调节元件(c-repeat/droughtresponseelement),这个调节元件如与转录活化因子(transcriptactivatorresponseelement)结合,就能刺激cor基因的表达。

与此调节元件结合的激活蛋白叫做CBF1(c-repeatbindingfactor1)。

这个冷调节元件由9bp组成,其顺序为TACCGACAT,其核心序列为5bp,CCGAC。

此外,还分离出编码结合于此调节元件的激活蛋白(CBF1)的cDNA,最近证实,CBF1是一个小基因家族的成员。

这个基因家族包括三个基因,即CBF1,CBF2,CBF3,都是转录活化因子,都可促进cor基因表达,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耐冻性。

2.抗冻蛋白

试验表明,当植物遭遇低温时,叶片表皮细胞和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会形成特殊的蛋白质,与水晶表面结合,抑止或缓慢水晶进一步向内生长。

这种蛋白质叫做抗冻蛋白(antifreezeprotein)。

从拟南芥中鉴定出的冷诱发基因与鱼编码抗冻蛋白的DNA同源。

有实验曾将冷驯化的白菜叶片中分离出抗冻蛋白。

体外试验能保护非冷驯化菠菜的类囊体不被冷冻和解冻伤害。

人们从生活在两极冰水中的鱼类血液中发现抗冻蛋白,能降低细胞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