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2127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docx

南城县养殖水域规划

南城县2005—2015年养殖水域规划

文件编号:

城府字[2006]24号

 

 

南城县2005—2015年养殖水域规划

    水产是南城的优势产业,也是南城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水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紧抓不放,广大水产工作者紧紧围绕水产业上规模、创品牌、建基地、成产业。

为了贯彻实施《渔业法》,更合理开发利用我县养殖水域资源,促进我县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水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产业协调有序发展,根据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及江西省水域滩涂规划养殖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1、自然条件

    南城县位于赣东中部,武夷山西翼,地处东径116。

24’至116°57′北纬27°47′之间,南北长约56公里,东西宽约58公里,全县土地面积为1697.1平方公里。

地势大致南高北低,中部洼平。

东邻福建,南近广东,北达浙江、上海,206、316国道、昌厦一级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县境有占总面积约64%以上的起伏丘陵,山地仅在西部边缘有部分,占总面积3%,山峰以荚蓉山最高,海拔1176米,中部及河流沿岸多为小型另星平原,相对高度5O米以下,约占面积33%。

    全县辖万坊、建昌、株良、里塔、新丰、上塘、天井源、洪门、龙湖、徐家、浔溪、沙洲12个乡(镇)。

    本县水域资源丰富,池塘水库星罗棋布,盱江自南至北贯穿全境,流程52.8公里,全县有70条大小河流自东向西侧流入盱江。

    根据水域资源调查统计,全县共有水域面积138417亩,其中水库188座,面积94900亩(含已竣工的廖坊水库设计水位水面),占68.6%;河流30537亩,占22%;池塘12980亩,占9.4%。

全县2004年已利用养殖水面76880亩,其中水库63900亩,池塘12980亩。

未养水面61537亩,其中大小河流30537亩,廖坊水库尚未竣工,未利用水面约31000亩。

    2、水文气候条件

    南城县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7.8℃,年冰冻期13天,无霜期277天。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适宜生长水温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范围为20--28℃,适宜鱼类生长季节每年有六个月以上,即5-10月份,气温平均在24—3O℃之间约180天,鱼类适宜生长天数为240天。

    本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50.4毫米,暴雨主要集中在4—7月份,暴雨来时水量增加,水位上涨,把上游及周围地区的有机物质带到水域中,水中饵料生物增加。

这段时间又正值鱼类产卵繁殖季节,也为鱼类的产卵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3、生物资源状况

  广阔的山木田野经雨水冲洗,给各类水体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营养盐类,滋养着大量的水生生物。

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

水库水面是我县渔业生产的主体,总面积达94900亩,占全县可利用面积的68.6%,我县绝大多数水库水源来自东西部山区,水库周围植被繁茂(东南部丘陵地区除外),水质肥沃,我县最大的洪门水库,经90年9月至92年10月由市洪门开发公司主持的《洪门水库渔业资源调查》,其调查结论为中一一富营养型水库。

    各类水库由于降雨、灌溉、发电、蒸发等原因,使水位发生季节性变化。

春夏季雨量多,水位上涨,秋冬季节雨量少,水位下降,水面减少,产生了很大一部分消落区,全县约有5万亩以上(包括廖坊水库)。

占水库正常蓄水面积30%以上,这些消落区,原多属水田和小型坡地,由于被水淹没后,水中的有机物质大量沉淀,水退后又经日晒,加速了有机物质的分解,增进了肥力,适宜种植鱼用饲料生物和绿肥作物。

    本县经初步查明的鱼类有15类81种。

其中鲤科鱼类56种,草、鲢、鳙、鲤、鲫、鳊、青鱼为我县主要养殖和捕捞的鱼类。

    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鲴、武昌鱼,其它还有红鳍白、翘嘴白、乌鳢、鲶鱼、红眼鳟、黄鳝,鳅科等鱼类,其产量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的95%左右。

    另外还有一部分经济价值不大的旁皮、麦穗、餐条、华腺等小型鱼类。

    人工引进和增殖的鱼类有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日本白鲫、散鳞镜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丰鲤、荷源鲤、银鱼、彭泽鲫、加洲鲈、翘嘴鳜、斑点叉尾鱼回、大口胭脂鱼(美国)。

    洪门水库在南城境内的水域不但有黄尾蜜鲴、细鳞斜颌鲴、鳜鱼的产卵场,还有水域宽阔水质状况良好的鸭陂、骆陂、高梓陂、谢坊段、严和巷下段等鱼类育肥场。

特别是秋冬季库区鱼类多退居本县硝石至大坝之间水域。

此外水生维管整植物及底栖生物的种类也比较丰富,目前初步调查到的水生维管整植物有2O科46种,尤其以畜牧业和渔业饲料生物的“三水"即“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产量为最多。

水生动物有青虾(沼虾)、白虾、锯齿长臂虾、美国青蛙、牛蛙、溪蟹、青角无齿蚌、螺(田螺和湖螺)及鳖类,这些年来由于开展了河蚌育珠,由鄱阳湖引进了“三角帆蚌”、“背留丽蚌”,从日本引进“池蝶蚌”。

94年引进太湖银鱼在洪门水库放养,虽获成功,但尚未形成群体产量。

地热资源主要指温泉,是解决罗非鱼和鲮鱼越冬的关键,本县上塘镇东湖温泉,泉质清澈、含硫量低,酸碱度适宜,冬季水温在21—23℃,76年以来已用罗非鱼越冬,试养观察情况良好,现正在进行鲮鱼越冬试验。

另外建昌秋水园村,上唐镇棠下村等地也发现不同规模的温泉。

 二、水产养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发展的现状

1、水产品产量提高:

近年来,我县渔业生产发展迅猛,再次出现发展热潮。

2004年水产品产量15920吨,产值15399万元,尽管如此,但发展空间较大,据养殖容量普查,2004年全县池塘平均单产553公斤,其中:

①有面积9735亩,亩产在500公斤以下,这部分水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②有面积2596亩,亩产在500--1000公斤,属饱和水域,主要分布在株良、上塘等镇。

③有面积649亩,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属饱和水域,主要分布在建昌、徐家乡镇。

 2、主导品种明确:

我县致力于水产业产业化经营,注重一业一品战略,克服过去样样都有,样样不突出的小而全做法,在充分调研、广泛论证、全面总结前几年鳜鱼养殖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的基础上,确定鳜鱼为南城水产的主导品种,结合发展池蝶蚌育珠,力争用三年时间创品牌、上规模、成产业,其产业化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复执行。

我县鳜鱼及鳙鱼经省农业厅检测、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

 3、养殖模式多种多样。

我县有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和当前市场需求,广大养殖户不断探讨和摸索出各种高产、优质养殖模式。

在池塘养殖中有以草鱼为主,搭配鲢、鳙、鲤、鲫、鳊、鳜;以鲫鱼为主,搭配鲢、鳙、鳊;以鳜鱼为主的模式。

在水库养殖中,以鳙鱼为主(占80%以上)搭配鲢、草、鲫、鲤、鳊、鳜鱼或加洲鲈;以鳙鱼为主(占60%)搭配草鱼、其它品种等;以池蝶蚌为主搭配鲫、鳙鱼等模式。

还采取山上栽果,山下养猪、禽、水中养鱼,80:

20养殖模式,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4、良繁体系配套:

全县先后办起了集体、私营渔场、鱼种场22个,有鱼苗孵化点6个,其中四大家鱼孵化点4个,名优鱼孵化点1个,池蝶蚌良种场1个。

年生产各类鱼苗5000万尾以上,最高年份达近亿尾。

2003年徐家成功孵化鳜鱼,为本县解决名优鱼苗供应做出了贡献。

年繁池蝶蚌2000万个。

 5、推广机构完善:

全县水产机构体系逐步完善。

本县于1996年组建成立了畜牧水产局,内设水产技术推广站。

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继续保留运行,建昌、上唐、龙湖、洪门等乡(镇),相继成立了乡水产技术推广站,每个乡(镇)均有国编水产技术干部。

全县拥有专业捕捞队6个,机动渔船34只,非机动专业渔船123只,专业捕捞人员140人,新建连片5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10个(徐家、沙洲、天井源、洪门、岳口、株良、新丰街、建昌),其中徐家连片面积近600亩。

 6、招商引资见成效:

洪门开发公司引进研试池蝶蚌喜获成功,池蝶蚌育珠已通过省科委的成果鉴定。

浙江诸暨客商章伟炎投资400万元,在徐家建立池蝶蚌育珠示范基地,市洪门开发公司在县示范园内兴建池蝶蚌繁育车间,并与我县畜牧水产局、市水科所在徐家建立池蝶蚌繁育中心,从而带动我县珍珠生产上规模。

 7、科研推广进步:

我县1997年被国务院授予渔业生产“红旗单位”;1993年“洪门水库综合开发利用和立体养殖”获抚州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93年“山莨菪碱混合疫苗充氧浸泡草鱼夏花防治出血病’’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94年“颗粒饲料养鱼”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95年“甲鱼繁育技术’’获省三新技术博览会优秀奖;加洲鲈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推广获抚州地区1999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小网箱养鱼技术开发应用获2000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三等奖;2004年被省评为水产十强县等等。

 

(二)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经验:

 

(1)认真调研,形成共识,是发展水产业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成败的关键。

县委、县政府为推动我县水产产业化顺利发展,组织主管领导、技术人员及鳜鱼、池蝶蚌养殖户对如何搞好水产产业化经营进行了认真讨论,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广泛听取专家、农户的意见、建议,最后形成共识,认为鳜鱼既是安全食品,又是绿色食品,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

从而确立鳜鱼、池蝶蚌为南城水产的主导品种,力争用2—3年时间做大做强。

 

(2)建立基地,抓点示范是发展水产业的基础。

到201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量达2.4万吨,总产值3.2亿元。

水产产业化主导品种目标是:

发展精、套养鳜鱼面积3万亩,产量达100万斤,网箱养鳜鱼面积20亩,产量达20万斤,养殖池蝶蚌2.4万亩。

发展设施高产养鱼1万亩。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十分注重建立基地、抓典示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在生产布局上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

使之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筹措资金,通力协作是发展水产的重要措施。

产出源于投入,投入依靠多方。

一是激活民间投入,利用冬春农闲大搞池塘改造、筑坝,努力扩大水产养殖面积。

二是广泛招商引资。

以低价的塘租,廉价的劳力,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开发水产项目。

三是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四是项目资金扶助。

 (4)提高科技,强化服务是发展水产的有效手段。

我县先是抽调水产干部,建立基地,2001年县水产部门抽调7名水产干部在科技示范园区养殖7.3亩鳜鱼,收获鳜鱼3937.7公斤,总收入141607元,纯收入29613元,亩收入3995元,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及时总结经验,编写出技术操作规程,近几年,在确定了鳜鱼和池蝶蚌为水产产业化的主导品种后,组织培训,印发资料,确定基地,规划建塘,现场指导,同时组织技术人员试验、研究,成功突破了鳜鱼及饵料鱼苗的远距离调运和鳜鱼的人工孵化。

 (5)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实施水产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今年以来,在抓好水产产业化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特别是分管领导亲自组织支持为实施工作提供了保障。

他们亲自调研,主持召开听证会,并与技术干部一道到实地考察、指导实施,

从而确保了该产业化工程进展顺利。

同时,相关部门为发展该产业紧密配合,宣传部门下到一线采访“南城鳜鱼游起来”图文并茂刊登市报头版。

文化部门深入现场,摄制了多条鳜鱼产业新闻在省、市电台播放。

农办、开发办提供项目倾斜,信用联社提供资金贷款等等,有效地推动了水产产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存在问题:

(1)主导品种规模小,在整个渔业中所占比重不大。

(2)池塘淤塞严重,水域质量差,高产标准塘面积小,制约了单位产量的提高。

 (3)水产龙头企业未形成,辐射牵引作用小,水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滞后。

(4)水生资源保护不力,渔政管理有待加强。

  

(5)技术更新慢,难以适应目前发展的需要,高学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和推广工作。

(三)水产养殖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蛋白低脂肪水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数量大增。

尤其是鲜活名优水产品更加热销。

所以水产养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更激烈的竞争,水产养殖技术的更新,产品的优化势在必行。

南城县随着廖坊水库的建成,全县可增加优质水面31000亩,非常适宜养殖名优鱼和珍珠,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

为南城渔业实现第二次大的飞跃提供物质条件。

(四)水产养殖前景展望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已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食品,且品质要求愈来愈高。

我县水域资源丰富,且有悠久的养殖传统,水产养殖已成为我县广大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群众积极性高,各级政府重视,各部门扶持力度正逐年加大。

此外,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东邻福建、南近广东、北邻省会城市南昌,交通十分方便,水产业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我县水产养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水产养殖业必将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2、绿色、无公害水产品是今后渔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进一步加快渔业标准化生产。

 3、做大主导品种,上规模成产业是今后水产业发展的主攻目标,有规模才有市场,有规模才有效益。

 4、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搞活流通,加快启动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养殖水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

指导思想:

以贯彻执行《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政策为契机,以保障养殖者合法权益为宗旨,以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为目的,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资源,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方针: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指针;以全县水产实现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中心,从调整水产品种内部结构入手,努力实现水产养殖上规模、创品牌、成产业,最终达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目的。

总体思路:

在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布局,体现区域特点,客观反映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及开发前景,发展地方水域的资源优势,对不符合区域布局规划及养殖密度较大的场所进行适当调整,真正做到水域功能明确,产业布局合理,遵循“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一次规划、分步到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规划与调整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五个基本原则。

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县水产种质资源、水域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通过着力抓好鳜鱼和池蝶蚌二个主导品种,全面提升我县水产品整体素质。

实现目标:

到2015年全县养殖水面达到13.5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达24000吨,产值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8%。

2005—2015水域规划情况表

类别

 

规划

年限

总面积

(亩)

总产量

(吨)

池塘

水库

特种水产品产量(吨)

面积

(亩)

产量

(吨)

面积

(亩)

产量

(吨)

2005年

86300

17300

14600

8700

71700

8600

8500

2010年

120000

20600

15100

9000

104900

11600

10000

2015年

135000

24000

15600

9300

119400

14700

12000

(1)、明确养殖水域功能区域范围;

(2)、保障养殖渔(农)户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依法保护商品鱼基地等重要养殖水域;

(3)、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控制养殖规模、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5)、为建立以养殖证为核心养殖业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二)区域布局规划

根据农业部《养殖水域规划》编制工作试行规范的要求,我县养殖水域布局规划为:

1、大型水库养殖区:

该养殖区范围包括:

万坊、徐家、龙湖、洪门,主要养殖品种为池蝶蚌、鳜鱼和四大家鱼,充分开发大水面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拦网及网箱养殖等技术,高产的关键措施是“高投入、精管理、活流通”。

2、中小型水库养殖区:

 该养殖区范围包括:

上塘、株良、里塔,主要开展网箱养殖、水库精养,提高吃食鱼的放养比例,放养品种主要有池蝶蚌、四大家鱼及鳜鱼,高产的关键措施是“放足种、适投肥、多种草、禁滥扑”。

3、池塘养殖区:

 该养殖范围包括建昌、天井源、新丰、沙洲、浔溪,放养品种为鳜鱼、鲈鱼及四大家鱼,在提高池塘单产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我县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发展,加快渔业标准化生产过程,全面提升我县水产品品质和档次。

高产的关键措施是“抓好科学普及,搞好高产试点,推动群众养鱼”。

 (三)功能区域规划

 为确保我县渔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全县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

 1、鱼类资源保护区

 包括建昌、万坊、徐家、龙湖、洪门、上塘等乡镇区主要以廖坊水库和洪门水库区为主体,重点保护鱼类产卵场生态环境。

2、种质资源保护区

 包括徐家、建昌、株良、洪门等乡镇,逐步建立鳜鱼、池蝶蚌以及其它名优鱼类的省、市、县级和国家级原良种场。

其中:

(1)鳜鱼类繁育良种。

水面面积150亩,年繁育鳜鱼苗100

万尾,主要在徐家、洪门境内。

(2)池蝶蚌繁育良种场。

水面面积200亩,年繁育幼蚌1亿只,国家级良种场布局在徐家乡境内。

(3)名优鱼类繁育良种场。

水面面积100亩,年繁育名优鱼苗1亿尾。

布局在建昌、株良境内。

 3、优势水产品区:

 根据本县水产特征,确定池蝶蚌、鳜鱼为我县优势水产品种,并建立优势产区。

其中:

(1)珍珠养殖加工产业区:

以抚州创新水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洪门水库和廖坊水库及部分小型水库、池塘为重点养殖区域,着重辐射徐家、建昌、洪门、龙湖、上塘等乡镇,建成国家级良种场1个,省市县级池蝶蚌良种繁育基地3—5个,池蝶蚌养殖示范基地5000亩,创办珍珠加工厂企业1家。

实现池蝶蚌育珠养殖面积2.4万亩。

(2)名优鱼类优势产区:

以建昌、徐家、株良、里塔、洪门、龙湖、上塘等乡镇为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鳜鱼、加洲鲈、彭泽鲫、叉尾鲴等特种水产品以及用于观赏的名优品种。

 (四)实施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本区域《养殖水域规划》的实施,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养殖业

发展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并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

要把渔业生产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其用地、用电、用水应享受农业同等待遇,并进一步放宽政策,加大对水产业的扶持力度,使水产养殖业真正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广泛宣传渔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宣传水产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社会大力支持和参与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全面推进、完善养殖证制度建设,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把水面摆在与土地同样重要的地位,采取把水面纳入土地承包之中,严格实行水域养殖证使用制度,同时要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水面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向社会公开投标、租凭或拍卖,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

(3)、建立强有力的水产科技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要认真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积极扶持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一是要建立一支高效、有实力的渔业科技队伍,建立、健全并完善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建立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渔业科技示范基地,使实用性渔业科技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三是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渔业科技投入体系,确保渔业科学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4)、加大水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品种优质多样化、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一是按市场取向和价格规律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二是以单养为主、混养为辅调整养殖技术结构;三是按一地一品规模养殖的原则调整养殖布局结构;四是压缩捕捞强度、调整作业方式、实现捕捞“零增长’’的计划目标。

(5)、进一步加强渔业支撑体系和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一是水产原良种工程体系,尽快改变我县省级和国家级原良种场建设全缺的局面;二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坚持确保公益型、放活经营型的原则,尽快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渔业质量与标准化体系。

强化渔业质量检测手段,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及其部门行业标准;四是市场与流通体系。

加快专业市场建设,鼓励、完善、规范、加快各级流通、中介组织、水产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五是病害防治与监测体系。

要进一步加快县、乡二级鱼病监测网的建设,增强检测手段、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综合防治、监测能力。

(6)、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渔业投入。

要加快完善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集体和渔民投资、投劳为主体,社会性投资、招商引资和利用涉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渔业投入。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具有开发价值的水面推向市场,以资源换取资金、技术和市场。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作好项目的包装、推介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引进资金。

对引进资金投入渔业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应按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7)、进一步加强渔政管理力度。

一是要把《渔业法》及《江西省实施(渔业法)细则》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严厉打击偷鱼、炸鱼、毒鱼、违规捕鱼等不法行为,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利益。

三是进一步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高渔政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依法行政工作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