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2042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docx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

老年活动室生活环境建设

 

 

————————————————————————————————作者:

———————————————————————————————— 日期:

 

老年人生活环境的设计

杨宝祥

 

老年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老有所养必须老有所居,适宜的生活环境是老年人安度晚年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会给生活环境带来一些特殊的要求,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质量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

一、老年人生活环境现状

(一)我国老年人生活环境

1.我国老年人居住模式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

(1)合居模式。

即传统的家庭养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人合居的养老模式逐渐减少。

(2)独居模式。

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独自居住。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3)毗邻模式。

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

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生活环境已越 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我国养老设施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

建筑模式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我国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以下问题:

(1) 布局不尽合理。

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

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

(2)缺乏人性化设计。

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

(3)空间单调。

老年公寓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

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二)国外老人生活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

已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

国外老人生活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养老设施居住模式多样化,发展小型化、社区化

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可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小型化、社区化的养老设施有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2.合理规划,灵活布置,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规划设计

如 日本的混住型老年公寓。

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

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

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

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

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

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

混合布置型:

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

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

或使老人设施于其他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

 

3.重视老年室内生活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

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4.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

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

尊重老年人的个性,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5.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

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家的亲切感觉。

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生活环境的范例。

二、健康与环境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渴望得到和享有的基本权利。

健康是护理学所关注的中心。

(一)健康与环境的概念

1.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宣布: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

人格完整,情绪稳定。

自我感觉良好,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自尊、自信、自爱,能正确评价自己,保持心理平衡。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交往中,受到欢迎和信任,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对事业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信心。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各种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

道德健康。

主要是指在道德上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适应健康。

主要指社会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婚姻家庭、工作、学习、娱乐中的人际关系等适应。

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胜任社会生活的各种角色,而且还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以贡献社会。

每个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人的年龄、受教育的程度、生理状况、自我照顾能力、家庭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都影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对健康的评价,要从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衡量。

即不仅关心人体能存活多久,而且强调人体的功能状况;不仅考虑生理指标,而且强调人体的主观感受,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甚至价值观念。

2.环境

环境包括能够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各种因素。

(1)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心理的变化等。

(2)外环境

外环境是指自然环境与家庭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空气、气候、水、森林、土壤等。

家庭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规章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

人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是动态的,环境不断地与人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达到平衡。

环境的变化常给人的生理、心理上带来压力,人既可适应环境的变化,又可设法改造环境,以利于人的生存。

环境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

如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遗传、种族等。

2.心理因素

如性格、情绪等。

3.环境因素

环 境对健康有重大的影响,如人生活的物理环境,生活环境的空气、水、气候、土壤、卫生设施,所进的食物质量等,都影响人的健康。

又如家庭社会环境不但影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影响很大。

因此,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环境与家庭收入、个人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水平、宗教、文化信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关系等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4.医疗保健服务

政府的医疗保健政策、医疗保健机构经营管理的理念、保险制度、医护人员素质、公众就医的方便程度等。

(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健康与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这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当人成功地保持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与稳定,同时其多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则机体处于健康的最佳状态。

健康最佳的状态与死亡处于生命的两个极端,两个极端之间是一条连续 线。

每个人都会处于疾病与健康这一动态过程的某一位置,而这一位置又随时在变化。

每一个人都有使自己健康向最佳状态移动的责任。

 

健康最佳状态←→一般健康←→健康不良←→疾病←→病危→死亡

健康与疾病的连续线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可能达到的最佳健康的状态,若能发挥其最大功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健康的。

(四)促进健康的原则与方法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最为深远。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讲究卫生、生活规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和谐的家庭环境

3.定期进行健康查体

注意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有无异常,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防止滥用药物。

4.接受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服务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老年生活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

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 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一)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使开发体系逐渐成熟

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老年生活环境建设标准的法规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可建立老年生活环境指标评价体系,纳入居住区的重要部分和评价标准。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开发部门关于老年居住建筑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注重开发的质量和水平,避免盲目和不规范。

在法律指导下,使老年生活环境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树立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构建多样化的居住模式

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

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生活环境。

1.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

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生活环境可变性的要求。

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

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2.发展和探索新的合居型住宅

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

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

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

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

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

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另外就是考虑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户型设计和配比上采用适宜的配比,设计老少居的户型模式,即一套相对大面积的普通住宅和一套面积相对小的住宅,可捆绑作为一套住宅,也可分为两套住宅。

这种具有传统大家庭模式的现代家族型住宅,老年人和子女能真正毗邻而居,生活上互不影响,又可方便的相互照应,一家人 隔而不离,共享天伦。

3.适度发展老年社区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房地发展的一大商机,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始出现老年住区。

这些老年社区通常选址在郊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有较完备的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社区的服务更加全面细致。

完备的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放心、愉悦的生活的前提,在此养老的老人 可以享受较好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

如社区内的老年大学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

同时健康状况允许、具有一定专长的居民还可在此任教,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的。

老年社区在规划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适当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标志性节点设计、注重空间的多样化设计、采用无障碍设计等。

户型配比更为多样化,以从自理型到完全护理型住宅单元,各式住宅公寓、别墅、花园洋房等均应合理配比,以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老年社区的服务设施应全面,或者临近附近的公共设施,以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另外应处理好老年社区与其他普通社区的关系,在确保老年社区的安静、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交流。

比如通过老年设施的开放、或将老年设施与其他公用设施穿插布置,或将老年社区、老年设置布置在其它公用设施附近,达到促进交流的作用。

(三)继续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发展社会养老网络体系

老年公寓、养老院或护理院等不同老年福利设施应依据老人生理特点,各有侧重,改变现在单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老人的自主、个性和隐私,营造家庭氛围的公寓和养老院的原则,以延迟老人需扶助的时间。

针对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提倡养老设施社区化。

也就是在小区内设立养老点,结合就近的公共养老福利 设施,将其便利周到的医疗、家政服务通过设在小区的养老设施点、网络系统扩大到整个社区。

小区的养老点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全天托养、半天托养、临时托养、上门服务等形式,并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等形成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注重老年整体生活环境的营造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这包括了社区整体及住宅内部的设计,也包括了社区周边或内部有关老年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灵活、多样并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

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层次和过度空间,如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体育健身和户外休闲等,过度空间、小型化的社交场所。

在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规划设计的首要因素,提倡人车分流的模式,以保证小区内居民活动的安全和安静。

在道路系统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对散步的偏好,应在设计中应加强步行系统的设计,使其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采用无障碍设计。

其次针对老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方向辨别力减弱等,在总体规划上要加强各空间的识别性、加强节点空间标志性的设计。

再者,注重室外空间的功能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室外空间的设计应做出相应的变化。

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他的活动类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休闲、娱乐、社交健身为主,而随着年龄增高,活动也由动为主逐渐转向以集体或护理员为中心、以静为主的社交、健身、治疗等。

因此户外空间的设计要有所针对,应能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且在尺度上要有所变化,既有大的开放空间也有小的角落,并应提供可进行单独和团体活动及业余爱好的各种设施。

如在社区中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设置足够的室外健身、休闲娱乐、邻里交往场地和设施,并注意场地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动静区分离,良好便捷的联系和保持视线的通透。

在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辟出园艺场所,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爱好,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满足感。

提供丰富的业余活动和学习机会,一方面促进了老年人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发挥老人的优势,继续为社会服务。

提升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还应重视建筑的细节设计。

首先应增加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强化室内外过度空间、走道、入口、电梯厅、过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促进老年人因偶然相遇而产生的交往。

其次增加阳台、露台、连廊等空间设计,将阳光、绿化、人的活动引入到建筑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并注重视线的交流,以此来引发老年人参与其中的愿望。

注重细部设计,遵循《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注重室内光线、过道扶手、地板、色彩等细部设计。

鉴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是个较长的时期,住宅设计应考虑到这一变化,做合理的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改造等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其衰老过程。

总之,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设施陈旧的现状,一方面应当不断发展完善老年福利设施,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改造原有的老年设施,加强软件、硬件的建设,努力改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同时兴建多样化的老年设施以满足大量性需求。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老年福利设施优点,由点向面辐射其作用力,使它的服务能波及普通社区老人,提高其服务效率。

要积极倡导、促进老年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探索产业化养老的道路。

四、老年人生活环境的设计

(一)物理环境的设计

在对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进行设计前,先要评估老年人对环境的需求,周围的环境状况,如地域、位置、交通、绿化等是否符合老年人的要求,以便能做出使老年人满意的环境设计计划。

1.老年人的房间设计要求

(1)房间位置

老年人房间的位置最好选择朝向南或东南,阳光能够照射到,房间应有窗帘或百叶窗,便于老年人午休或晚间休息时遮挡较强的光线,有助于身体休息和放松。

以防老人白天休息时,阳光直射到老人的头面部,而影响老人的休息。

(2)房间的设备

设备应简单而实用,家具应靠墙摆放,物品不要放在老年人经常经过的地方。

(3)卫生间设备

房间应有卫生间设备,以方便老年人使用。

卫生间应有坐式便桶和扶手,以方便老年人蹲坐和起身。

便桶的高低要适中,过高对老年人不安全,过低使老年人起身费力,一般以0.4m高为宜。

卫生洁具应采用白色,以便观察老年人排泄物有无异常。

 

卫生纸等用品应放置在老年人便于拿取的地方。

(4)呼叫系统

房间内和卫生间、浴室,要设置老年人呼叫器或按铃,使老年人在需要帮助时,能及时被养老护理员听到。

(5)重视老年人的隐私环境

两位以上老年人同住一个房间时,应为每位老年人设立一个私人空间,每位老年人有自己的床、桌、椅、柜等设备,以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使老年人感到舒适,因为老年人除了吃饭、娱乐等集体活动外,还需要有私人空间的生活行为,如更衣、排泄等。

要善于利用窗帘、屏风或布帘保护老年人的隐私。

(6)老年人的床

床的高矮、软硬要合适。

床的高矮要便于老年人上下床,过软的床容易凹陷引起老年人腰疼,太硬的床又易导致身体受压。

被褥平整、舒适。

老年人的被褥要柔软且透气性好,以棉织品为佳。

床单要能紧紧地包裹住床垫,使床单平整、无皱褶,对大小便失禁的老年人床单上可加一个小单,以便随时更换。

老年人的枕头要舒适,高低要合适,过低容易使血液流向头部,刺激大脑导致睡眠障碍,并容易引起眼浮肿;过高会造成颈部、肩部肌肉僵硬酸痛,和睡眠时打呼噜,一般情况枕头以7~8厘米高为宜(或6~13厘米),也可根据个人的习惯而定,但注意有颈椎病的老人不能使用高枕。

枕头的硬度也要适宜,老年人身体支撑骨头的肌肉、韧带失去弹性,功能减弱,合适的枕头可保持身体原有的形状,一般以可下压约1/3~1/2为宣,这样可支撑身体自然弯曲的颈部和头部,如木棉枕、荞麦皮枕等。

枕头应经常晒洗。

2.老年人室内的通风

老 年人室内空气要流通。

通风可调节室内外的温差,使新鲜的空气能进入到室内,增加室内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也是消除室内不良气味的重要措施。

空气流通与温度的变换可以刺激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使老年人感觉舒适。

老年人身体较弱,其抵抗力降低,如果老年 人居室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则增加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机会;同时污浊的空气中化学成分有所改变,可使老年人出现头晕、疲倦、食欲减退等症状。

因此,室内应经常通风换气,冬季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夏季要常开窗,通风时注意老年人的保暖,避免对流风。

对通风条件差的房间,应安装空气调节装置,使空气流通,以保持空气新鲜。

3.老年人房间的光线

老年人房间光线要充足。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视力会逐渐减退。

辨别颜色的能力减弱,因此,对老年人房间光线的要求是:

(1)自然光线

天然的光线给人们在视觉上带来舒适、欢快和明朗的感觉。

紫外线具有杀菌能力。

适量的日光照射还可以改善皮肤和组织器官的营养状态,尤其冬季可以使照射部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温度升高,使老年人感觉温暖、舒适、愉快。

充足的光线,还有利于护理和观察工作。

窗户的大小、结构和方向影响光线。

金属铝合金窗户有效采光面积可达85%~90%,木框门窗为65%~75%。

质量较好的门窗玻璃,可使80%进入的光线通过,仅有20%的光线被反射。

室内墙壁的颜色对光线反射也有很大影响,如浅色的墙面和天花板可反射60%以上的光线,如果墙面是深色,会影响室内的光线。

因此,老年人的室内墙面颜色不宜采用深色,另外应经常开启窗户,以便光线充足。

窗户清洁度影响采光。

窗面玻璃有灰尘存积时,光线可损失35%~50%,所以要经常擦拭门窗,以便阳光直接照到室内,这样不但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阳光的温暖,而且获得充足的光线。

在采用自然光线时,注意光线不要直射老年人的头面部,以防发生目眩。

(2)人工光线

 室内的灯光亮度灯光的亮度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舒适感。

老年人房间光线的亮度要比年轻人高3~4倍。

老年人活动的地方光线要充足。

老年人经常走动的地方,如室内、走廊、厕所、楼梯、阳台等处,均要有照明设备,并可提高电灯的功率,或多安装几处灯来增加亮度,以保持光线的明亮。

要提醒老年人夜间不要摸黑走路,或在没有完全清醒和身体平稳时就下床走路。

重视晚间的照明设施。

在老年人常经过的地方,晚问要有照明设备,不能因为夜间使用少,而全部关闭。

晚间电灯开关若在墙壁上,要有灯光显示,使老年人容易找到开关。

老年人的床头应设床头灯或台灯,以方便老年人夜间使用。

床头灯最好是光线可调节型,开关应放置在老年人易触及的地方。

4.老年人室内温、湿度要适宜

老年人的机体对温、湿度的调节能力下降,温度稍低一点老年人就会感到十分寒冷,因此,要注意温、湿度的调节。

(1)老年人房间的温度

老年人房间的温度冬季以18~22℃为宜,夏季以28~30℃为宜。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老年人感觉不适。

室温过高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并使老年人产生咽干、舌燥、心情烦躁;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缺乏动力,肌肉紧张,缩手缩脚,容易导致老年人受凉。

老年人室内应备有温度计,以便及时了解室温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经常会出现明显气温差,尤其冬季和夏季,除了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被子外,还可根据所处的 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因地制宜,调节室内温度。

如使用空调、电暖气、电褥子、加盖毛毯,或在地面洒水、开窗通风等措施将室温提高或降低。

(2)老年人房间的湿度

老年人房间的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在50%~60%为宜。

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