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1593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中秋对月

  唐代:

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及注释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chán)盘上海涯。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三五:

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蟾盘:

指月亮。

(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天头天尽: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注释

  三五:

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蟾盘:

指月亮。

(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天头天尽: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朝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其二》译文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中秋月二首・其二》注释

  圆魄:

指中秋圆月。

  安知:

哪里知道。

  《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

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

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3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翻译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

  离别:

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

七次。

  今夕:

今天。

  不胜:

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彭城:

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

古汴河。

  凉州:

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

鼓吹乐。

  鸿雁:

俗称大雁。

  汀州:

水中小洲。

  翠羽帔,紫绮裘:

指豪华衣饰。

  素娥:

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

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

不曾。

  清尊:

酒器。

  水驿:

水路驿站。

  依旧:

照旧。

  但恐:

但害怕。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

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相对:

相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

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

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

“离别一何久?

七度过中秋。

”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

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

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

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

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

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

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

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4

  中秋月・中秋月明朝徐有贞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月・中秋月》译文

  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

更加明亮又如何呢?

月亮经历的阴晴圆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

好时光呀好时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中秋月・中秋月》注释

  皎洁:

形容月光明亮。

  《中秋月・中秋月》评解

  此词之声律,上片全同《忆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

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

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中秋月・中秋月》赏析

  古来关于月的诗词很多,有关阴晴圆缺的感慨也很多。

徐有贞在中秋月的“皎洁”中想到了“阴晴圆缺”,但没有沉迷于感伤之中,一句“且喜”很是洒脱,末句的常见中秋月更是体现了对中秋佳节的喜爱,比起大多数诗人最后落点于来年的悲伤更显精妙,而从该词的结构读来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洁”、“好时节”均有上下句顶针,并且下片首句“阴晴圆缺”与上片末句顶针下片末句“中秋月”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伙伴们,中秋节是团圆之日,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时光吧!

希望以后的每个中秋节我们都是开开心心。

毕竟“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5

  中秋

  宋代: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译文

  明月缓缓升起,如同镜子般挂在天空。

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美丽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空中只飘着淡淡的云朵。

  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

  想起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中有兔与蟾蜍。

  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坐去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注释

  皓魄:

指明月。

  狡兔:

传说中捣药的白兔,据说它可以使月亮生光。

  弦:

农历初七八,月亮缺上半部分,叫上弦月;二十二三,缺下半部分,叫下弦月。

  灵槎:

神话中用来乘坐往来的筏子。

  简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

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6

  中秋登楼望月宋朝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登楼望月》译文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中秋登楼望月》注释

  万道虹光:

引用民间传说。

传说月圆之时,蚌才育珠。

  修月户:

传说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中秋登楼望月》简析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

挥毫赋诗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

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

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

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7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翻译

  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秋天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

  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

  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

  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注释

  强饭:

亦作“��饭”。

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狭衣:

不宽阔的衣服。

  溪声:

溪涧的流水声。

  鉴赏

  《倪庄中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初秋时节,自己艰难的人生经历,由景入情,反映了艰辛的社会生活。

  元好问的这首诗,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殊方路永。

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

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忧心耿耿。

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斟酌��娥,九秋宫殿冷。

  【译文】

  西风拂来,仿若劝说云彩放行一般,云层逐渐退去。

远望东方,金镜似的月亮将在这晴朗无云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树映入河水中,水月与明月交相辉映,更添几分风致。

夜已深,古驿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独自徘徊,孤枕难眠。

  身在故乡的朋友,在远方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自己。

现在还乡只是梦想,只能用书信把思念传回故乡。

心事重重,忧虑不安,乌鹊在风中依着残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发出悲鸣。

独自在月下饮酒,九重天上的月宫一片凄冷。

  【赏析一】

  这首词有两个写作背景:

一是以一个南宋官吏的身份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异国祝寿,二是恰逢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两个背景注定了这首词一定带有十分悲壮的风格。

  【赏析二】

  全篇以月起,以月终,首尾呼应,结构绵密、完整,可见作者用心覃研。

在风格上,本词突破了史达祖一贯的轻盈圆润之风,从今昔对比中展现了作者对国家、人民的忧思以及个人的思乡情怀,略有道劲苍凉之风。

  【赏析三】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开篇便是中秋佳节的美丽景致。

一个”劝“,一个”放“,使得原本静止的景色也有了感情和动作,景象生动有趣。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照野霜凝“便取自李白《静夜思》,此处运用典故,抒发思乡情感。

”殊方路永。

“作者目前所在之地为真定,出临安已远,而到金国也还有一段路程,因此称为”路永“。

此处已到金国境内,异域他国,因此称为”殊方“。

此句由上文描写月色转为下文的抒情,承上启下,作者看到中秋节美景,却想到”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农历八月十五恰为秋季的中间,”分破“了秋色,也”分破“了自己与故乡的距离。

在异国他乡过中秋节,再美的月色,在作者眼中也都是悲境。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夜已深,古驿枯庭里只剩下自己这个客人独自徘徊,孤枕难眠,作者看着这月色之下自己空荡孤寂的影子,情境悲凉而苦寒。

上阕由月写人,思乡之意有所提及,下阕中进一步写作者心中所思,具体写愁苦的原因。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

“承接上句,”朋旧“与”孤影“相联系,由孤单的自己想到那些不在身边的朋友。

他们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作者。

但身在故乡的朋友们却未必能够体会词人在异国他乡的思乡愁意。

这种诗思无人相合,只一句反问更添无奈。

  ”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刀头“典故出自《汉书・李陵传》:

”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还也。

“”环“与”还“音同,又因刀环在刀头,刀头也因此作为”还“的暗喻。

刀头已断,意为自己现在还乡只是梦想,不能实现。

因此只能”书开虿尾“,让自己心中所思在书信中传回家乡。

  ”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曹操曾在《短歌行》一诗中写道: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风鹊残枝,无枝可依,本已残缺破败的景象在作者的化用中添风加残,更为凄苦寒凉。

秋露中的蟋蟀已到了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刻,在荒井中发出最后的悲鸣。

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忧心耿耿“。

  ”斟酌姬娥,九秋宫殿冷。

“化用于杜甫《月》一诗,其中咏道”斟酌妲娥寡,天寒奈九秋“。

作者抬头望明月,独自与月中嫦娥对饮,只见九重天上的月宫一片凄冷。

明为写月中嫦娥,实为写北宋宫殿清冷如月宫。

亡国的痛楚,思乡的悲伤,只在最后一句再次升华,情感丰富而又有感染力。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9

  《闽中秋思》原文

  雨匀紫菊丛丛色,

  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闽中秋思》翻译

  秋雨淅沥地击打着一丛一丛的紫菊,微风摆弄着红蕉的叶子,看那田的北边是青山,而南边却是,这样的图画如何行的过啊!

  《闽中秋思》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

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

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

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

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然而,诗人却不肯让你沉醉于其中。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

“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

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

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

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

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的声响,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

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

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试想,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

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

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了。

  《闽中秋思》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尤长于宫词。

官至翰学士知制造。

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

宣州田�f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

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

天�v初卒。

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纪事》及《唐才子传》。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朝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译文

  分别一次要多久呢?

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

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

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注释

  水调歌头:

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离别:

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

七次。

  今夕:

今天。

  不胜:

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彭城:

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biàn):

古汴河。

  凉州:

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

鼓吹乐。

  鸿雁:

俗称大雁。

  汀(tīng)州:

水中小洲。

  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

指豪华衣饰。

  素娥:

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

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

不曾。

  清尊:

酒器。

  水驿:

水路驿站。

  依旧:

照旧。

  但恐:

但害怕。

  王粲(càn):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

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相对:

相望。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

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

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

宋代胡仔云: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这首主要写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

“离别一何久?

七度过中秋。

”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

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

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

  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

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

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

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

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

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

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

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朝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春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要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怎么办呢?

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春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注释

  太常引:

词牌名。

  吕叔潜:

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

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

飞天之明镜,指月春。

  ��娥:

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

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

砍。

  桂:

桂树。

  婆娑:

树影摇曳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