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一).pptx
《心理咨询师考试-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一).ppt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即便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是完全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转化的可能。
异常心理可以部分改善。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这一推论中,已经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心理异常被看做魔鬼附身,各种酷刑横加在患者身上。
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文艺复兴时,自然科学的出现,再一次将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完全丧失,几乎与此同时,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了“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在说明1.精神分析的解释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
(1)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
(2)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根据以上两个命题推演出来的判断
(1)力比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2)性心理发展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口腔欲期、肛门欲期和生殖欲期;(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与之对应的人格结构则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4)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即“自我防御机制”。
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精神分析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1)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在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太多或太少,会使“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其“退化”或“固着”,就会造成人格的变态和异常
(2)虽然有“自我”的调节,但“超我”和“本我”的冲突和矛盾,依旧会让我们体验的焦虑。
(3)“本我”的欲望虽然会被“自我”限制,不会表现出来。
但其依旧存在会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满足,其中包括病态的方式。
简评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功绩首先不是心理学方面,而是哲学方面。
他以自己的理论,坚定的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
他认为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要。
将人类思想和行动中的驱动权从上帝手中夺来还给人类自己。
因为这些,对弗洛伊德的打压首先来自的是宗教方面不是心理学方面。
心理学界对他的批评,首先是方法论方面。
因为当时心理学界非常重视实验研究,而不是逻辑演绎。
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基于他对临床的分析和总结和对强迫症和癔病的两种研究,但依旧是逻辑演绎的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方式,当时并不被称为心理学。
其次,他的理论并不被人们接受,就算他的女儿也没有完全的接受。
其女儿安娜与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自我心理学将关注重点从“本我”转移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以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的关于临床症状的解释提出质疑。
学科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学科理论的替代,这种替代可以使革命的,也可以使渐进的。
而关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反驳与批判,就是渐进性的。
但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正确性,到现在还被很多心理师所接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把握的真理侧面,就是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动力之一。
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最早记载。
巴甫洛夫现实通过动物实验,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的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引起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二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他认为神经衰弱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癔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是桑代克。
俄国的行为主义和美国的行为主义最终达到互补的目标,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各类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在脑科学的结合,都是其佐证。
行为主义把握的真理侧面是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本能(或称之为“认知能力”)绝对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存在人本主义首先提出了“潜能”这一概念,之后便判定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比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存在焦虑”或叫“基本焦虑”。
他是“存在”与“责任”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冲突的结果。
人本主义是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的副本。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基本上是来自400多年前的“怀疑论”。
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然是一种哲学理念,它就不需要采用任何科学手段去证明任何东西,它只要提出一种假设并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的特性,再进一步从这种特性推论开来,就能解释一切,便可构成一种“学说”。
人本主义把握的真理侧面是,人类社会性的合理内核,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一、正常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做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做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的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的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解释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2.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解释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3.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解释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4.精神病学角度,将心理异常解释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5.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1.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对待,必须找到他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其原因是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其缺陷有:
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不被人认为是病态;有些心理特征分布不一定是常态;心理测量的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3.内省经验标准。
有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四、心理学的区分标准(郭念峰1986、1995)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原则。
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
这个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原则。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的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的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师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和心理是辅佐性的,是有条件。
条件是;必须是经过系统的临床,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之后;主要目标应该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
病理性或功能觉阈限降低,对外界低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感觉减退。
病理性或功能觉阈限增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内感性不适。
内部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2.知觉障碍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瞻望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幻觉。
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适由客观事物引起。
(1)根据感受器不同区分:
1幻听:
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幻听,言语性幻听还分为:
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2幻视;幻视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也可能是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原始性幻视)。
3幻嗅:
患者嗅到异味感。
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4幻味:
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
5幻触:
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又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
6内脏性幻觉:
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
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较少见。
(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1真性幻觉:
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2假性幻觉:
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3)按幻觉产生的条件1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出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3心因性幻觉: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视物变形症:
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时产生变形。
非真实感:
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
窥镜症:
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型改变了形态,自己的摸样发生了变化,因而一日之内多次窥镜。
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
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
自诉反应灵敏(脑子转的快)。
严重时出现音联、意联和随境转移。
思维迟缓:
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
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反映迟缓为主要症状。
自诉:
“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
”严重时,虽然患者本人非常努力,但学习或效率很低。
思维贫乏:
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映或回答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得非常简单,但回答时语速并不慢。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
回答不够中肯,也很不切题,给人的感觉是“答非所问”。
破裂性思维和思维不连贯:
两者症状类似,都是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单独的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与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甚至出现语词杂拌,即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在意义上的不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语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段,毫无主题可言。
两者本质的区别是:
破裂性思维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不连贯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
思维中断:
患者无意识障碍,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停顿的地方停顿,并不受患者意愿支配。
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
患者在思考时突然出现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有不自主感,认为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支配叫做思维插入。
若患者在思考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叫做思维被夺。
脚印缓缓被雪覆盖,愈来愈浅,直到消失思维云集:
又称强制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