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823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

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1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

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

3.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

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

“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

”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

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5.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A.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B.反对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C.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6.《汉书•元帝纪》载:

宣帝的太子刘爽“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乃叹曰:

‘乱我家者,太子也!

’”下列思想符合太子追求的是

A.儒法并行B.以法治国C.无为而治D.仁政治国

7.这是一个牛人辈出的时代。

有击鼓骂曹操的愤青祢衡,非做铁匠的嵇康,以裸体和醉酒进入史册的刘伶,还有与猪共饮的风流音乐家阮咸,葬礼上裸奔的高官王忱,以驴叫为王粲进行追悼会的曹丕……魏晋时期“牛人辈出”的原因是

A.社会动荡,士人群体特立独行B.文化多元,士人深受佛道影响

C.进取无望,达官贵人藐视礼法D.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倡导奢靡

8.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

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

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

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

A.格物才能穷其理B.存天理,灭人欲

C.正君心以正朝廷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9.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10.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1.“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A.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说明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孔子及其思想D.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12.葛兆光先生指出:

“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13.“他做出了把佛教和道教的成分与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解释……他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

”“他”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

14.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

汉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伟大抱负如出一辙,都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

这里的“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

A.夸张铺陈B.积极向上C.全面鼎盛D.贯通古今

15.有学者在研究汉武帝在位历史时指出:

“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和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作用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16.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

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17.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说明他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B.“注重实践”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

18.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9.《荀子•大略》有这样的记载: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表明荀子认为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在于

A.以民为本B.天下为公C.人民主权D.君权神授

20.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

……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

21.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的观点是()

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

2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2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25.下表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对此表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B.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C.隋唐时期取消禁止设市的规定,促使县城数量增加

D.北方战乱频发,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26.英国学者简•迪维斯曾说:

“欧洲为东方国家瓷器提供巨大市场……并激发欧洲人努力去发现瓷器制造的秘密。

”这表明瓷器的传播

A.促进东西方的交流B.为中同瓷器生产提供动力

C.刺激了欧洲的进步D.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27.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商品经济发达

28.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

“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2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30.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31.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3.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广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二、主观题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

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1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1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

(3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1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1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分)

设置分值详细移动替换删除下移

3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自一开始就禁用金银,并很快建立了宝钞(即纸币)货币制度,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

洪武八年(1375年)是宝钞开始推行的时间,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是民间使用宝钞相对比较顺畅的时期。

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在建文时期(1398~1402年)表现明显。

集中建文时期的契约22件,其中11件是以白银支付的,占有50%。

永乐帝(1402~1424年在位)一即位就颁令禁止金银交易,22年间,民间使用宝钞交易活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实物,在收集的契约中,银的使用只有一例。

景泰与天顺年间(1449~1464年),民间以白银交易为主体,以白银论价并成交的交易,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只残留了极个别的实物交易。

至成化年间(1464~1487年),收集的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进行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由于世界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明末崇祯年间(1627~1644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

13。

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既缺少白银,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

于是,社会震荡加剧,内忧外患迭起,明朝在中外互动作用下灭亡。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材料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价关系动荡不定,这对社会制度的演变,对各个阶级的分化改组起了重要作用。

贵金属充斥于欧洲,导致了在近代硬币基础上发生的一场最大的价格革命。

……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

1650年,英国物价上升到最高点,相当于1451~1500年物价的3.31倍。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依据,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经济社会的特点,成为发泄普遍不满的一种方式。

而且,还须看到,1600年以后不久,这种灾难迅即达到顶点,这与劳动阶级最初从欧洲迁居美洲殖民地的时间刚好相吻合。

他们希望在美洲找到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可以摆脱国内的环境。

毫不奇怪,17世纪是以欧洲居民向新世界迁徙为其特征的。

新英格兰、弗吉尼亚,乃至我国所有沿海各州的移民开拓,更多的是由于欧洲的经济灾难和社会怨恨而不是由于宗教迫害引起的。

——摘编自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时期货币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白银货币化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有何不同。

(10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

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1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1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

(3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1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1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分)

设置分值详细移动替换删除下移

3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自一开始就禁用金银,并很快建立了宝钞(即纸币)货币制度,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

洪武八年(1375年)是宝钞开始推行的时间,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是民间使用宝钞相对比较顺畅的时期。

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在建文时期(1398~1402年)表现明显。

集中建文时期的契约22件,其中11件是以白银支付的,占有50%。

永乐帝(1402~1424年在位)一即位就颁令禁止金银交易,22年间,民间使用宝钞交易活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实物,在收集的契约中,银的使用只有一例。

景泰与天顺年间(1449~1464年),民间以白银交易为主体,以白银论价并成交的交易,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只残留了极个别的实物交易。

至成化年间(1464~1487年),收集的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进行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由于世界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明末崇祯年间(1627~1644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

13。

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既缺少白银,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

于是,社会震荡加剧,内忧外患迭起,明朝在中外互动作用下灭亡。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材料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价关系动荡不定,这对社会制度的演变,对各个阶级的分化改组起了重要作用。

贵金属充斥于欧洲,导致了在近代硬币基础上发生的一场最大的价格革命。

……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

1650年,英国物价上升到最高点,相当于1451~1500年物价的3.31倍。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依据,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经济社会的特点,成为发泄普遍不满的一种方式。

而且,还须看到,1600年以后不久,这种灾难迅即达到顶点,这与劳动阶级最初从欧洲迁居美洲殖民地的时间刚好相吻合。

他们希望在美洲找到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可以摆脱国内的环境。

毫不奇怪,17世纪是以欧洲居民向新世界迁徙为其特征的。

新英格兰、弗吉尼亚,乃至我国所有沿海各州的移民开拓,更多的是由于欧洲的经济灾难和社会怨恨而不是由于宗教迫害引起的。

——摘编自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时期货币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白银货币化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有何不同。

(1

参考答案

1\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本题选C。

“五经”不是为了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作,A说法错误。

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B说法错误。

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故D说法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孔子因编订六经而受重视,故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朝时朱熹编订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这说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地位提高,故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这和宋明理学更加重视伦理道德有关,故C项正确;罢黜百家的结果是经学地位高,孔子依附于六经,故A项错误;B、D两项与孔子地位的提高无关,故排除。

3、A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A

4、D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根据材料大意,得知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这一事件的态度是进行抨击的。

王夫之时代依然是小农经济时期,他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故A项错误;王夫之虽然对这一事件持否定态度,但并不能说明他就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他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故B项错误;王夫之是知识分子,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王夫之对劝课农事进行抨击,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

5、C

6、D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治国思想。

太子刘爽“柔仁好儒”说明太子倾向儒家思想,A项是汉武帝时的指导思想,B项是法家的思想,C是道家的思想。

故答案为D。

西汉初,以黄老之术立国,主张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武帝时奉行外儒内法治国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7、A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思想自由、敢于冲破传统的知识分子,其原因在于社会动荡、儒家正统思想受到冲击,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玄学”思想兴起,士人群体出现特立独行的特点,故选A。

B、C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商品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故D错误。

8、C

格物才能穷其理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批评宋宁宗‘独断’”可知朱熹认为君主个人的治国理念、勤政与否足以改变国家政治走向,故C项正确;人心至灵,此理至明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9、A

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A项正确;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觉悟“自心”源自佛道文化,故C项错误;二程继承先秦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部分改造,故D项错误。

10、C

黄宗羲的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黄宗羲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11、C12、C13、C14、B15、A16、C17、C18、A19、A

20、A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

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法家从‘一夫’出发”是指法家从君主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是指为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

21、C22、B

23、C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24、D25、C26、A27、D28、C

29、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

古代皇权加强解析: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

D。

30、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