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367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100优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

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

人咸骇曰:

“侯怒而为之也。

   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 !

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

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

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

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

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

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

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

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

②倳:

插入,刺入。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乎                                         

B. 欤                                         

C. 兮                                         

D. 哉

(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 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 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 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B

(2)B

(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

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

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

文末,更是以感叹句假设分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

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分析】

(1)上句“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说了樊哙的功绩,下句“《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欤”是作者发出的赞叹,意思是这便是《礼记》上所说的“对百姓有功德的人便受到祭祀”啊!

由此可见,这句话是赞叹语气。

所给四个选项中,“乎”和“哉”做句尾语气词时,常表疑问或反诘的语气,故排除AD;“兮”是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但是“兮”往往出现在战国西汉时期的赋文中,故排除C;“欤”字是句末语气助词,常常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故方框处应填“欤”。

故选B。

(2)A项,文章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不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而是为了批驳“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

C项,“直接批驳”错误,文章通过层层分析,来批驳前文中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项,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不是为了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而是为了破除迷信,针对荒唐可笑的“显灵”说,反复进行诘问和驳斥。

故选B。

(3)本文表面上在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但是在论证的时候,文章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这句话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的,因为他连自己的“心腹肾肠”都不能保护,作者以此影射当时官场一些不学无术之人。

后文又说,“樊侯”的神灵不能保护自己的“心腹肾肠”,却“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并且文章以反问的形式说“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这些句子可见“樊侯”的神灵又是蛮横无理的,他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欺软怕硬、横暴无理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对“樊侯”神灵的残暴发出批判的声音。

无能、残暴、滥用职权,这些典型特征,都暗含了文章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②段末尾说,人们说起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对“有遗灵”进行反驳,“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这句话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说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这句话以反问的语气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

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

最后,文末以“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进行假设分析:

假如樊哙大声怒吼,使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那么他的威灵就太残暴了。

这种假设分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

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⑷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

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

文末,更是以感叹句假设分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

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参考译文】

   在郑州有个强盗闯入了樊侯庙中把樊哙神像的腹部剖开。

不久,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以至郑州近一带农民种的麦苗都被打死了。

人们都很惊恐地说:

“这是樊侯发怒,降下这场灾害。

   我认为,樊哙本是杀狗的屠夫,以后立了军功,辅佐沛公做皇帝,被封为侯,把舞阳定为封地,剖符作为封赐的凭证,世代相传,与汉代一样长久,这便是《礼记》上所说的“对百姓有功德的人便受到祭祀”啊。

他的食邑封地舞阳离郑州不远,而且汉、楚两军常在荥阳、京、索一带激战,郑州也是樊侯指挥征战杀敌立功的地方,所以立庙祭祀他是应该的。

当樊侯给沛公当参乘的时候,在鸿门宴中的危急时刻,他瞪大眼睛,竟使楚霸王项羽害怕,可见他的勇猛与气力有着大大超过常人之处,因此后人讲到人英武勇猛时都会称赞樊哙将军,人们说他聪明正直,难怪死后会显灵。

   但是,当强盗将刀插入他神像的肚子时,难道他连五脏都保不住吗?

却把怒气发到无罪的百姓头上,来放任自己任意胡为,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说活着的时候可以力敌万人,死了连自己的躯体也不能保护了吗?

难道说他的威灵不能对盗贼显示,却反而对普通百姓显示?

还使百姓为之惊恐吗?

大风大雨、雷电冰雹,是上天用来显示威力、惩罚官吏的东西,樊侯能随便使用吗?

   听说阴阳二气,突然爆发会互相逼近才形成了雷电,当它们差异最大时便凝结成冰雹。

目前,长期干旱,潜伏的阴气不能散发,而阳气却猛烈而干燥。

我猜想一定是阴阳二气产生巨大差异凝结形成了冰雹,大概是它们正好碰到樊侯这件事,不然的话,樊哙大声怒吼,使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那么他的威灵就太残暴了。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江宁典史高君墓志铭

袁枚

   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

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

其官于南者,文良公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其位,提督松江。

君为两公犹子。

初任吴塔司巡检,调江宁典史,五年而卒。

卒时年四十三。

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

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殷殷田田,若有所穷故,何也?

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

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

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故事:

游徼簿尉,流外职也。

俯项供翼,趋走于下风。

居是职者,知无所表著,辄不自重,怵以利,无所不可为。

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

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

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

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

以故死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

   嗟乎!

人,器也;官,水也。

以君而为尉,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

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

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

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世之荣贵炫赫,十百倍于君者,其相悬亦可睹矣。

然则虽以君之官、之禄、之年,而见君家之诸勋臣、诸侯伯子男于地下,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

呜呼,其可铭也已。

   君为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其傃公之子,名慧,字睿功,行十一。

娶某氏,子四人,某,俱幼。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

铭曰:

   有干有体,压百僚底。

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

呜呼!

此之谓有命无理。

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对下列句中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列中外              中外:

朝廷内外

B.辄不自重,怵以利      怵:

诱惑

C.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  济:

救助

D.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    称:

赞扬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

B.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

C.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

D.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②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4)请简要概括高君“足以抗颜而无惭”的原因。

【答案】

(1)D

(2)B

(3)①(高君)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苦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

②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

本可以救时济世、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

(4)胸怀坦荡;乐善好施;傲然自立;品行高洁;自律上进。

【解析】【分析】

(1)D项,结合“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分析,如同用盛五石水的水瓢盛一杯水。

主要讲人物被大材小用了。

译为符合、相称。

见到过他的人都知道那一点也不相称。

故选D。

(2)B项,“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错误。

结合“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分析,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

“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错误。

故选B。

(3)①“宛”,细小的样子,此处可以意译为一点;“戚里之贫者”(定语后置);“幞囊抱釜”,带着被囊抱着饭锅;“而”,连词,表承接;“焉”,介词,与之、于此。

②“然后”,这样以后;“一命之士”,官位低微的人;“孚”,使动用法,使……信服;“而”,连词,表转折;“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格”,衡量;“昭昭”,明亮,清楚。

(4)“足以抗颜而无惭”,足够可以态度严正而没有惭愧。

结合“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分析,高君胸怀坦荡;结合“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

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

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

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

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等分析,高君乐善好施,傲然自立,品行高洁等。

结合“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

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分析,高君自律上进。

故答案为:

⑴D;⑵B;

⑶①(高君)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苦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

②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

本可以救时济世、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

⑷胸怀坦荡;乐善好施;傲然自立;品行高洁;自律上进。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高氏世代居住在铁岭,是镶黄旗有声望的族姓。

一门文官武将,分布在朝廷内外。

那些在南方做官的官员,有文良公高其倬,任两江总督;有相国公高其位,任松江提督。

高君是两公的侄子。

高君一开始担任的是吴塔司巡检,后来调任江宁典史,五年后去世。

死时年仅四十三岁。

在众多高氏子弟中,官位最低,俸禄最少,寿命最短。

但是城中的人听到高君去世,自执政大臣以下,到普通赶车的,不管男的女的,没有不捶心痛哭的,声音宏大,好像有所穷尽,这是为什么?

高君性情沉稳厚重,虽然没有什么言论学说,没有什么过人的行为,但张弛有度,值得效仿,品德高,和气感应。

(高君)与人交往,胸怀坦荡,严肃认真,无论贤能的还是不贤能的都喜欢他。

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困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

旧例:

游徼、主簿和县尉这类地方官吏,是流放在朝廷之外的官职。

低头礼貌,处在地位低的行列。

担任这类职务的人,知道没有显露才华的机会,往往不自重,被利益诱惑,没有什么不做的。

唯独高君傲然自立,遇到事情必定询问对于义理是否得当。

即使享有万钱,也不胡乱地呵斥敲打一下。

(对于)上级官府记录,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

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

因此,在高君去世的时候,一片嗷嗷的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大路上一个接着一个。

   哎!

人的才能,是一个器皿;官职,是水。

凭高君的才能而担任一个尉官,如同用盛五石水的水瓢盛一杯水,见到过他的人都知道那一点也不相称。

虽然这样,高君不肯因为不相称的缘故而自我降低要求来与官职相称。

所以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合适妥当,而开阔的心胸,宏大的气量,更加不能揣测见底。

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本就可以救世济时、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

世上荣华富贵显赫之人,十倍百倍于高君的,他们之间的悬殊也是有目可睹的。

即使这样,高君凭借官职、俸禄、寿命,到地下去见君家的诸位勋臣、诸侯伯子男,足够可以态度严正而没有惭愧。

唉,确实可以为高君写墓志铭。

   高君是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高其傃的儿子,名睿慧,字功,排行十ー。

娶某氏为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某某,都还小。

高君在某年月日葬于某地。

铭曰:

   有干有体,压百僚底。

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

鸣呼!

此之谓有命无理。

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

(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

叔父其死狱中矣!

其得疾而殒耶?

抑感愤引决耶?

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

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

嗣是门衰祚薄,犹幸叔父支持。

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业赴省狱矣。

侄闻之,痛心疾首。

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

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

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①相救,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②之期,竟不可闻。

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

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

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

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

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之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妻孥。

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

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

何期复贻祸叔父耶!

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及已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

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

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

二叔早亡无嗣。

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

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

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

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

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遘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

其果无知耶?

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

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

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

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

呜呼痛哉!

(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

【注释】①橐鱣(tuózhān):

指衣食。

②易箦(zé):

指病危将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是门衰祚薄               祚:

愧怍。

B.被虏拘絷,业赴省狱矣       业:

已经。

C.叔父雁行有四人               雁行:

兄弟。

D.而侄且重遘家难               遘:

遭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虏招之不应                   不知东方之既白

C.侄与嘉言皆在军次           鸟兽不可与同群

D.其果无知耶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煌言“倡义辞家”坚持抗清斗争,“屡蹶屡奋”,清廷“招之”又“购之”,然而无论怎样都无法动摇他报国的忠义之心。

B.张煌言“义不返顾”的斗争,“连下名城数十”之后,清廷对他“恨”“畏”“忌”,却又无奈,便将其四叔、妻儿等拘捕。

C.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江山易主而自己“未能报国”的“愤”,以及“因侄抗节”使亲人遭受“株连波累”的“亡家”之“痛”。

D.本文情感真挚,“肝肠寸裂”“泣血”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四叔因己而逝的痛心;“呜呼哀哉”的反复使用,令人唏嘘不已。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   古   何   代   无   废   兴   其   间   必   有   忠   臣   义   士   仗   节   抗   旌   思   扶   王   室因以   倾   家   者   往   往   有   之   若   尊   行   受   祸   亦   不   少   概   见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

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②何期复贻祸叔父耶!

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答案】

(1)A

(2)D

(3)B

(4)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5)①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

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②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

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解析】【分析】

(1)A项,祚:

福分;嗣是门衰祚薄,译为:

我们家族门庭衰微,福祚浅薄。

故选A。

(2)A项,介词,在/介词,到。

B项,代词,我/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连词,和/介词,跟。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译为“还是”。

故选D。

(3)B项,“妻儿”被“拘捕”是在“连下名城数十”之前。

故选B。

(4)这段话的大意是:

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他们手执符节举起旗帜,想扶起将倒的王室,因为这而倾家荡产的,到处都有,因为高尚的品行而遭受祸患的大概也不少见。

画线句子中,“无”和“有”很明显做句子的谓语,“废兴”“忠臣义士”分别做它们的宾语,意思是“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故从宾语之后断开;“仗节”“抗旌”两个并列的短语构成一个句子,“仗节抗旌”的意思是手执符节举起旗帜;“王室”是名词短语,做“思扶”的宾语;“者”往往表示停顿,“若”“亦”常常放在句首;并且,从结构对称的角度看,“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与“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内容相关,结构相近,故从中间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所给句子断句如下:

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5)第一句得分点:

计,想,考虑;龙钟,形容老态;其,怎么;未几,没多久。

 译为:

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

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第二句得分点:

期,想到,料到;贻,遗留。

译为:

哪里想到又会加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