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docx
《历史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02.(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
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03.(2018年北京卷37)儿童:
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10分)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
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
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
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14份)
材料三古人云:
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
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
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14分)
【答案】
(1)称谓:
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
简析:
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
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
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
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的重点是反映“对儿童要求”,幼学要求“学”以此类推,根据表格后面的“称谓由来”即可知哪些称谓实际上包含了对儿童的要求。
关于第二问,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据表格的信息总结即可,根据划分严格的年龄即可知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
根据表格的“年龄段”对年龄和性别的严格区分,可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礼乐制度的内容掺入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根据儿童的成长时间段,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
根据表格的“对儿童要求”即可知贵族根据礼乐制度来培养子弟。
(3)阅读上述材料即可知对“孝”的含义、要求、意义,按历史时间轴的顺序进行了解读,可以从历史的纵向历史演变,分析总结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参考示例: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用。
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成长。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是以儿童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历史大题,通过儿童保护来贯彻考查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
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
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本题的第三小问就体现的比较明显。
04.(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05.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
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
0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
07.(题文)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而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03.(2017年北京卷37)儿童:
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10分)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
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
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
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14份)
材料三古人云:
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
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
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14分)
【答案】
(1)称谓:
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
简析:
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
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
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
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解析】
(2)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据材料“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即可知。
其背景根据时间内,与儿童保护关系密切的大事件分析即可,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运动,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根据材料“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总结即可。
(3)阅读上述材料即可知对“孝”的含义、要求、意义,按历史时间轴的顺序进行了解读,可以从历史的纵向历史演变,分析总结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参考示例: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用。
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成长。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是以儿童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历史大题,通过儿童保护来贯彻考查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
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
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本题的第三小问就体现的比较明显。
04.(2018年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史记·殷本纪》谓:
“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母为正后,得嗣。
则其君位传袭之法,已开周人先声矣。
”钱穆对此评论道:
“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于争强而然。
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为第一次立贤。
”上述材料说明
A.商朝已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B.西周王位世袭实行立贤不立长
C.宗法制的确立历经商周两代
D.商末周初王位继承制度未固定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於争强而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周初嫡长子继承制松动,有立贤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商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故A错误;西周王位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是立贤不立长,故B错误;材料也不是反映宗法制的确立历经的朝代问题,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学生应该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相关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对比,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05.(2018年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分封。
诸侯一般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其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
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结构。
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君主专制权威
B.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C.体现了西周宗法中嫡子继承的血缘关系
D.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下君臣的文化联系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各级宗法继承关系,不是诸侯和周王的经济关系,故C项正确,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还没有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臣文化联系,故D项错误。
06.(2018年福建高三第二次联考)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
A.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B.纺织工艺水平进步大
C.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
【答案】C
【解析】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齐桓公喜欢的紫色,说明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C正确;此时属于战乱时代,故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中主旨;D中地域性不符合事实。
07.(2018年安徽黄山高三“八校联考”)中国古代男子休妻有“七出”之说,同时又有“三不去”对男子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
这一规定
A.切实保护了妻子的利益
B.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C.有利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D.赋予女子婚姻主动权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盛行宗法观念,题干材料的这些的规定是在维护宗法伦理秩序,故C项正确。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基本权益是得不到保护的,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的规定仅仅是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起不到稳定家庭婚姻关系的作用,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女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
08.(2018年湖南岳阳高三综合能力训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可知,族规是基于血缘关系,其直接作用是维护宗族关系及内部秩序,故A项正确;B、C两项不属于直接作用;材料未体现“家国一体”仅涉及“家”的层面,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