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911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docx

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

2006年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自评报告

烟台市中考化学命题组

2006年烟台市中考化学试题,符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试题内容比较全面地涉及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

试题注重联系实际,努力发掘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考查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命题思想,对初中化学教学和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学科评价标准

1.指导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命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探究,引导教师关注课程改革,有利于改进初中化学教学。

2.科学性试题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及化学学科规范,试题表述要严谨科学,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形清楚,布局合理美观。

3.公平性对于体现合格性考试的试题,背景材料及设问方式尽可能贴近学生,贴近教材。

对于体现选拔功能的试题,一是要以能力及方法考查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凸现科学探究;二是力戒使用陈题,立足于自编新题,做到“新、活、隐、散”,即情景、材料、设问要新,解法要活,重视对隐蔽知识的考查,加强对发散性思维的考查。

4.应用性试题要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验特征,突出其应用(包括知识的应用及科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5.适切性控制试卷的难度及难度分布,设置台阶,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水平,能较好地体现考试的合格性与选拔性两种功能。

6.发展性在保持试题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发展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试题要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的能力、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因此,在题型上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开拓创新的题型,在试题内容上要关注生活、关注新技术、关注社会,要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的基本情况

(1)试题的长度

全部试题34个,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题型与分值

题型

单选题

1~2项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实验题

计算题

数量

10个

10个

7个

2个

3个

2个

分值

10分

20分

28分

15分

17分

10分

题型和分值与05年基本相似,与前些年相比客观试题的权重有所减少,主观试题的权重有所增加。

(3)内容分布

基本概念和原理

元素化合物

化学实验

化学计算

试题的实际情况

18%

34%

36%

12%

考试说明的规定

20%

35%

30%

15%

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规定,只是更突出化学实验,相对弱化了概念和计算。

通过几年的调整,在试题的长度、题型的设置和内容分布上已完成了向新课程的过渡,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为明年进入新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试题效度

试题考查了70个二级内容主题中的53个二级主题(均不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技能和选学内容)。

其中46个了解以上的主题中考查了42个,共81分;24个常识性介绍中考查了11个,共13分。

这些考点和分值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目标和权重的要求;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又兼顾了学科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具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代表性、典型性或灵活性。

试题的二级内容效度:

r=0.76(不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技能和选学内容),试题覆盖面较广。

因此,试题应该能够较好地测试出学生的化学水平和相应能力。

(5)试题的信度

客观试题的信度系数为0.89;主观试题的信度系数为0.95;总信度系数为0.93。

由于试题的难度适中、长度适中;30分选择题中有20分是1~2项不定项选择;非选择题中只有不足20分的识记性或选择性题,这些都使得学生蒙对和凭印象答对的几率大大减少。

另外,考试的组织严密,评卷细致、规范、公平、公正。

因此,成绩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信度。

(6)试题的难度

客观试题难度系数为:

0.66,主观试题的难度系数为:

0.58,试题总难度系数为:

0.61。

各题的难度系数如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难度系数

0.85

0.86

0.93

0.86

0.95

0.99

0.68

0.79

0.81

0.75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难度系数

0.59

0.69

0.69

0.55

0.60

0.39

0.46

0.67

0.70

0.62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难度系数

0.60

0.76

0.89

0.54

0.76

0.61

0.41

0.80

0.52

0.63

题号

31

32

33

34

难度系数

0.70

0.40

0.60

0.31

试题的总难度适中,难度排列有一定的梯度。

难易比例为5.1:

3.8:

1.3,接近6:

3:

1的较好水平。

试题从烟台“五四”学制的实际出发,在连年普遍反映良好的基础上,试题难度及难度分布保持相对稳定,严格控制难度系数不低于0.65,梯度控制在6:

3:

1(水平考试的较好水平)—3:

5:

2(选拔考试的较好水平)之间,充分体现毕业、升学的双重功能。

(7)试题的区分度

客观试题区分度为:

0.56,主观试题区分度为:

0.61,试题总区分度为:

0.62,各试题区分度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区分度

0.37

0.45

0.19

0.33

0.18

0.03

0.66

0.49

0.45

0.56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区分度

0.55

0.65

0.60

0.81

0.64

0.44

0.74

0.49

0.69

0.65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区分度

0.48

0.61

0.28

0.88

0.52

0.48

0.64

0.37

0.48

0.61

题号

31

32

33

34

区分度

0.71

0.35

0.80

0.74

大部分试题都有很好的区分度,充分体现了升学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其中大部分试题区分度在0.4以上而难度系数在0.6以上,这充分满足了毕业、升学考试的双重要求。

2.试题特点

(1)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加强能力的考查

试题内容符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和调整后的《大纲》要求。

试题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兼顾毕业与升学双重功能。

在考查“双基”的同时,注重展现思维过程,充分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10、17、20、24题。

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但试题没有直接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而是给出一段最新科技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而找到答案。

如果学生只具备四种反应类型的基本知识,不具备观察、分析等能力,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2)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技能考查

试题中实验试题的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多,分值占整个试卷的36%,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分布在众多的试题中,在考查了实验基本知识(如第9、14题)、实验基本技能(如第7、30题)的同时,加大了实验设计能力(如第13、15、32题)的考查力度。

试题不同程度的将实验基本操作、基本原理、设计完成实验等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能较好地了解教学的真实状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以实验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

 

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学生往往只重视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而忽视实验原理、操作和反思评价。

本题通过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方案,将实验操作、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融为一体;通过对误差的原因的分析进行反思评价;从而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的基本素养。

(3)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将知识、能力的考查放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下进行,强化STS教育理念

试题以学生生活、社会、环境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符合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试题情境。

在注重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与现代科技、社会时事、生产、生活、人类健康等知识的广泛联系,使试题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和时代特征。

试题情境有“发面除酸”(6)、“神六发射”(11)、“厨房化学”(21)、“合格奶粉”(33)、“实验室废液的处理和回收利用”(34)等。

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化学知识,强调了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态度,有效地体现了试题的教育价值。

如第34题:

此题以实验室类环境污染这一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学校确实存在的烧碱和纯碱混合废液的处理这一具体问题作为生活情景,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废液处理和回收利用中的问题。

试题中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形成垃圾要集中处理、回收利用等思想;有利于养成及时、正确标注标签等习惯。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活、科学、社会有机融合的理念。

(4)倡导新课程理念,体现探究性学习

试题以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为线索,将化学实验与化学原理、物质的性质等化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侧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如31题:

此题以“探究二氧化硫是否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为课题,以酸性氧化物和酸的化学性质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基本要素的考查,涉及到发现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控制实验条件、记录现象、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结论应用等基本要素。

题目既考查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方法,同时又展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对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5)重视对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

试题中设置几种不同的信息给予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及表达能力,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化学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如26、27、29题。

此题中有些是考查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如部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装置A应控制的条件等;有些考查对信息的分析和简单加工能力,如ClO2的沸点、对ClO2制取方法的评价;有些考查信息的迁移和应用,如把气体的制取和处理的经验信息迁移到本题的装置上,即可知道C装置是尾气处理装置,再结合ClO2易与碱反应的信息,可以解决C装置中用什么液体的问题,再如对物理上曾用过的水浴加热知识和生活中冰水降温经验的迁移,可以解决怎样控制A、B装置条件的问题。

(6)自主选择,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是考查学生自主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型。

试卷中设置此类题目,一方面可以引导初中化学教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试卷设置了较多的开放性题目,如第23、25、28等题,均有较强的开放性,留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进行回答。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不同层次的考生答出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当的问题,使考试成为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7)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试题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试题把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

第二体现在试题把学生今后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作为考查的着眼点,并渗透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方法的考查。

如第1题中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虽不是课本内容,但作为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并可能终生使用的自来水,学生应该知道它的制造过程,以便更好的利用;如第3题考查学生对正在实施的环保措施的了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观念;如第34题渗透了对废物(尤其是有毒、有害的物质)不能随便丢弃,应进行收集,然后集中处理,处理时最好“以废治废”,并尽量回收利用的思想。

(8)试题命制科学、严谨、规范,制卷美观

本试题测试目标明确,设计科学,语言文字叙述通顺、流畅、简约、清晰,插图规范,制卷格式美观大方,答案科学严谨,对学科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评价结论:

命题组织工作严密,准备工作充分,考试依据符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及烟台实际情况。

命题指导思想正确,命题原则注重指导性、基础性、科学性、应用性、适切性。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新颖,突出探究,突出实验和应用。

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及能力选拔原则,考试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对学科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三、试卷分析

中考结束后,我们对考试结果进行了抽样(2000份)统计分析。

1.答题情况统计分析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

题号

各项所占人数比(%)

主要错误分析

A

B

C

D

1

5.0

3.8

6.3

85.0

不理解化学用语蕴含的变化原理

2

8.5

3.0

85.3

3.3

基本概念不明确

3

3.0

1.8

3.0

92.3

缺乏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

4

4.0

1.3

85.3

9.5

对溶液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5

0.5

4.5

0.5

94.5

忽视了氮气也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6

98.3

0.3

1.0

0.5

缺乏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

7

14.3

7.3

11.8

66.8

实验基本操作认识不清、对制取气体的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认识不清

8

77.5

9.3

8.5

4.8

对饱和溶液的理解形式化、片面化

9

79.3

4.8

7.8

8.3

基本知识不扎实

10

5.0

72.8

16.5

5.8

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给予的信息

A

AB

AC

AD

B

BC

BD

C

CD

D

主要错误分析

11

1.8

4.3

3.0

1.3

4.0

1.8

1.5

42.5

34.0

6.0

不能正确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2

4.3

1.8

3.0

9.3

3.3

0.8

2.3

5.5

2.5

67.5

不能正确理解元素与微粒的关系

13

3.5

2.8

2.0

2.5

68.0

4.5

5.8

4.0

1.3

5.8

知识学得比较死,不知所以然

14

53.0

2.3

4.3

17.5

6.0

3.5

1.3

6.3

1.0

5.0

在分析过程中忘了是选不正确的

15

26.0

0.3

5.3

39.8

5.0

1.8

1.8

7.3

2.0

11.0

不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16

3.0

2.3

1.3

3.3

9.5

2.5

26.3

5.0

9.5

37.5

注意了反应规律,没注意条件

17

43.5

4.3

3.0

3.8

11.3

2.8

2.5

14.5

1.3

13.3

分析问题能力欠缺

18

2.8

45.0

1.3

0.5

37.5

2.3

4.5

2.0

0.0

4.3

对溶解的微观变化过程理解不透

19

13.8

0.5

0.0

0.5

6.5

0.8

0.5

68.3

0.8

8.5

缺乏对实验图表的分析能力

20

20.0

1.5

2.0

1.8

3.8

3.3

5.0

59.3

0.8

2.8

不能正确理解应用新信息

注:

加粗的为正确率

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

题号

卷面值

平均得分

错误分析

21

7

28

4.2

17.7

潜意识中认为酸都是无机物

22

3

2.3

对典型的物质构成没有形成定式

23

3

2.7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符合常识

24

4

2.1

分析问题能力欠缺

25

3

2.3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建议不具体或不现实

26

4

2.4

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答出实质

27

4

1.7

发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差、思考问题不全面

28

6

15

4.8

9.5

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欠缺、表述不规范

29

9

4.7

对信息的再处理和利用能力差,不能联系实际

30

5

17

3.2

10.1

基本实验技能不扎实

31

7

4.9

实验分析能力欠缺

32

5

2.0

语言表述能力差、实验设计不完整、缺乏实验探究能力

33

4

10

2.4

4.3

根据化学式计算能力欠缺(尤其对不纯物)

34

6

1.9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能力欠缺、缺乏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力培养不到位。

从答题情况来看,基础知识题答得好,而能力题型大部分学生答得不理想。

只要是不熟悉的,即使是简单的能力题得分率也不高。

这反映出平时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达成,简单的反复强化,机械重复,没有重视能力的培养,或者把能力的培养片面地理解为反复做几道题练练就是培养能力。

(2)不重视实验和实验探究。

有些教师凭借客观理由:

认为没有实验员、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准备一个实验太费事,做一个实验或让学生进行一次实验探究耗时太多,不如讲实验来得省事、来得快,不重视实验和实验探究。

学生的“动手实验”就变成了老师的“动口讲述”。

实验探究就变成了老师的“分析分析”、“强调强调”,然后学生回答几个老师已铺垫好的简单问题,实验探究就完成了。

(3)学生的接触面、知识面太窄。

许多学生不能把知识与生活、社会、生产和科技联系起来,不懂得学科的价值,也不会在实际中应用。

这与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没能注重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习惯,教学中联系得也少有关。

也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挤得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感受生活、生产、社会和科技实际有很大关系。

2.成绩统计分析

以烟台某县市区1241学生成绩为样本,其成绩分布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方面问题:

①总体上呈正偏态分布,说明该县市区化学教学在主体上是正常的;②在90~60分之间基本呈正态分布,人数占了总人数的57%,而在60分以下曲线变化趋于平缓且有波动。

这与部分学校根据以往的升学率(约50%),把前60%~70%的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初四学段,在知识点的处理上,能力的要求上,习题的设置和讲评等方面只考虑这部分学生的承受和接受能力;③30分以下的尾部过多,且出现明显的分化,约占总人数的14.7%,这部分学生的化学素养显然较低,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甚至放弃)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

样本中随机抽取四所学校的平均分及成绩分布图如下:

A:

平均67.5B:

平均59.7C:

平均56.2D:

平均56.9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各校间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和分化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

城镇学校好于乡镇学校。

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本次试题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命题指导思想,乡镇学校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尚为跟上,许多学校还在教死书。

(2)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和到城里打工的越来越多,农村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3)教育资源极不平衡。

学校间师资、实验器材、教学设备等存在极大不均衡;公共教育资源也存在极大不均衡;这使得农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四、教学改进建议

1.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明确学科教学的达成标准

教师应及时学习新课程标准,注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

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教学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运用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个性发展过程。

全面落实初中化学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教学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加强双基的落实,培养学生坚实的化学学科基本功

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仅仅重视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

对基本知识一定要夯实,澄清“模糊知识”,应使学生真正理解,决不能限于一知半解。

对于基本技能一定要熟练,并会灵活运用。

注意运用不同方法、不同组织形式,多阶段、分层次地“重复”双基;而不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地重复。

另外,注意专业术语、专用名词的规范书写和运用;注意专业题型的规范答法。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主体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探究性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科学本质,有利于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根据现象、条件、数据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4、教学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知识传授、习题训练等教学活动中,要尽量以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为情景,围绕实际应用展开、深入,努力将实际与理论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06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