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展 心 理 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436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 展 心 理 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发 展 心 理 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发 展 心 理 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发 展 心 理 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发 展 心 理 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 展 心 理 学.docx

《发 展 心 理 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 展 心 理 学.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 展 心 理 学.docx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从低级到高级先天排定顺序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加速期

平稳发展期

第二加速期

缓慢发展变化阶段

心理发展下降阶段

发展是复杂的动态结构心理

发展进程中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量变积累新质量变表现连续性

质变表征阶段性

质变量变统一表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揭示心理发展现象描述性研究

总结心理发展规律解释性研究

四、发展的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年龄阶段不同典型特征各异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各种心理机能的独特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揭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内在过程(P243)

学科交叉内在机制的本质特征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探讨、总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需要阐明的问题:

1、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2、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3、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的问题

4、心理发展中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

(一)客观性原则

遵循科学原则保证科学性

▪理解:

描述现象解释现象

▪要求:

研究过程严谨性预期与主观印象

研究者科学修养(防止倾向性与偏颇)

▪尽可能保证客观判断科学预测

(二)能动性原则

▪发展心理研究的特殊性互动互相影响

▪被试积极主动配合选择

▪主试严格规则暗示启发忽略

(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原则

各心理机能关系多因素主导因素相干性

(四)教育性原则

身心健康、教育、发展防止潜在影响

△坚持遵守原则保证科学性体现有效性

二、研究设计方式

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设计方式

(一)横断比较研究:

在短的相同时间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优点:

样本大资料多降低成本时间短耗费少

缺点:

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等

(二)纵向跟踪研究

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优点:

系统发展连续变化进程因果关系

▪缺点:

样本少(失)时间长(变量增)重复效应成本较高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横断与纵向交叉研究,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影响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设计方式

家谱调查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跨文化比较等

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根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目的明确选择对象周密计划做好记录

(二)实验法

实验法要求安排一定的情景,严格控制条件,使其中的各种条件保持不变,只变化某种条件(自变量),以探查心理变化(因变量)的规律

(三)访谈法与临床法

1、访谈法

访谈法(谈话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一种方法。

2、临床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综合运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前身

(一)儿童观的演变

与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密切联系

1.古代,中古代儿童观“具体而微”

中世纪原始罪恶赎罪

2.文艺复兴时代儿童观

人本主义思想顺应儿童天性

3.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儿童观

教育心理学化(了解儿童尊重儿童)

裴斯太洛奇心理岩石—教育大厦

(二)儿童研究工作

代表人物: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三)实践基础

福禄倍尔游戏基础恩物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准备奠定基础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奠基者:

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

●经典科学著作:

▪目的: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0—3岁)

▪内容:

感知、意志、理智、各方面研究体系

▪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跟踪

▪贡献:

*开启肯定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系统性研究

*推动儿童心理研究蓬勃发展

*开创发展心理学研究新领域

*国际影响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20世纪)

1.涌现一批先驱人物

▪霍耳的复演说、问卷法、第一部《青少年心理学》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实用主义(生活即发展、教育即生活)

▪格赛尔的发育常模

▪比内的智力测验(法1911)

2.理论学派的重要贡献

3.理论学派的演变和增新

新学派的革新和超越

第四单元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问题的基本性质

心理发展的动力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对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之演变

1、单因素论非此即彼

(1)遗传决定论

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

心理发展过程,即遗传素质的显现过程

▪环境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显现过程

代表人物高尔顿

优生论“人的能力得自遗传”研究遗传性定律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

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由环境决定

▪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否认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能力倾向、特殊能力、遗传鬼魂

代表人物华生名言过于片面、极端失却科学性

2、二因素论

主要观点:

▪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两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各自起作用

▪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相加说(施太恩)内外因素复合

相乘法(吴伟士)两因素作用的关系不似相加而似相乘

是进步有影响未揭示本质关系

3.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

▪遗传与环境相互制约关系依存联系

▪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渗透转化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代表人物:

皮亚杰认识来源于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企图揭示内在机制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复杂的综合性难题

学科交叉难题

需要阐明的问题:

1、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2、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3、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的问题

4、心理发展中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二、心理发展的自组织性和能动性

 

(一)人是自主能动的人格系统人格的本质特征

现代心理学强调:

●认识过程的主动部分

●强调人的创造方面

●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刺激并不在惰性的系统中引起变化过程,

它仅仅在自主的能动系统中修改变化进程

(二)心理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2、自组织—事物自身的结构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来自于自主建构具有不断发展的能力

●自生成、自建构、自发展的能力

3、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内外动力的耦合

自生成的心理动力

环境和教育的选择性引导力

 

三、发展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根本性问题—遗传与环境问题

▪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心理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

2、心理发展的进程是怎样的

3、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精神分析学派

 

一、弗洛尹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情欲说:

性本能在人格、行为发展中的基本动力作用

(2)无意识:

研究的主要对象潜意识人格结构深层

(3)心理性发展阶段说。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

系统修正弗洛尹德学说(20世纪40—50年代)

代表人物美国艾里克森

(一)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修正并超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新老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区别

(1)心理发展的动因

▪本能生物因素

▪本能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人心理变态本能需要与社会要求失调

克服心理与社会危机心理社会经验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发展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依据

心理社会危机不平衡紧张感和矛盾

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各阶段不同

2.人格发展的过程自我逐渐形成

不断整合的过程

强调自我调节功能的发展

3.艾里克森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

毕生多维动态渐变

4.积极的人格品质消极的人格品质多数位于两极之间

5.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发展任务良好人格特征

①婴儿前期(0—2岁)

任务: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吮吸照料协调舒适信任怀疑

良好人格特征:

希望品质

②婴儿后期(2—4岁)

任务:

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感

行使自主权的愿望自由活动

良好人格品质特征:

意志品质

③幼儿期(4—7岁)

任务:

发展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追求主动创造受控内疚

良好人格特征:

目标品质

④童年期(7—12岁)

任务: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学习竞争顺利勤奋基础学习困难自卑无所作为

良好人格特征:

能力品质

⑤青少年期(12—18岁)

任务: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分化—整合形成自我同一性

良好人格特征:

诚实品质

皮亚杰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简介

瑞士少年早慧11岁发表《白化病症雀》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生物学家理论与实验生物学

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

心理学家

实验心理学与病理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比纳心理测量

国际心联主席(14届)“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

儿童心理学最杰出代表人物

一生著作颇丰500多篇论文60余本专著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发生认识论原理》

▪研究途径生物学出发心理学中介认识论结论

▪影响深远贡献极大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的实质主体对环境的适应

2、适应的本质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认识的起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主动)

儿童心理发展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

经验,而是来源动作,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4、心理发展过程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

(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1、心理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2、认知结构内在心理结构适应环境的组织方式

3、认知结构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图式认知结构(组织)

▪个体认知的起点无条件反射(动作)

▪不同水平的图式动作图式表象图式运算图式

②同化

▪主体将外界信息纳入整合到己有图式中

▪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量的变化

③顺应

▪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信息)时,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顺应使认知结构得到质的发展

▪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④平衡:

主体主动发展趋势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

通过同化与顺应实现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四)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每个阶段特殊性典型特征

▪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改变,不能超越

▪认知结构发展的连续性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量的积累过程

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融合在后继结构之中

2.阶段划分的标准

认知结构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

3.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和动作协调获取感知动作经验适应、探索外界环境

认知活动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2—6、7岁)

动作图式内化为表象图式符号功能(语言)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认知活动表象水平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思维可逆性守恒

认知活动具体经验支撑的逻辑思维水平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思维形式脱离具体内容

提出假设凭借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认知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运算内化动作可逆性守恒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1896-1934)简介

▪前苏联心理学家

▪学习医学、法律,教过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教育学

▪精通8种语言186种论著(200余万字)

▪“维列鲁”学派其学说近些年来受到心理学界重视

(二)维果斯基的人类心理社会起源学说

1.心理的实质:

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符号中介内化的结果

2.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受生物学规律制约(人和动物)

▪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人)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

环境教育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2、心理发展动因社会历史文化源泉符号中介质变

3、发展过程不断内化

4、心理机能发展的标志

①高级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动性有意性)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调节性概括性)

③新质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观点

1、“最近发展区”

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

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

▪教学建立在开始形成的机能之上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0~3岁

生理、心理发展迅速

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的发展是心理活动的前提和源泉

2、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心理表现在行为活动中

3、早期动作发展是早期心理发展的衡量尺度

4、动作发展促进认知发展

5、动作发展促进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到分化

2、从不随意到随意

3、动作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发展感觉对动作促进

4、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发展

(1)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2)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和意义

重点:

五指分化手眼协调5~6个月

意义:

①主动探索环境

②动作具有间接性工具

③感知动作协调认知

2、独立行走主动移动身体

(1)活动的主动性

(2)认知范围的扩大

(3)人际交往的增加

(4)为发展自主性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单元婴儿感知觉发展

 

一、感知觉的基本特性

1、基本心理过程

▪发展最早、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

▪信息获得的基本来源

2、积极主动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先天反射机制的导向

▪注意与已有经验不匹配的刺激

3、感知觉在婴儿认知中占主导地位

二、对新生婴儿感知能力认识上的变化

1、传统观念软弱无能白板

2、新生儿、婴儿具有许多基本感知能力,并获得迅速发展

“新生儿、并非新手”“有本事的婴儿”

了不起的反应外界刺激、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的突破

1、原有研究方法内省法测验法困难

2、评定有无感知能力的标准

主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刺激源

主体能否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

3、主要研究方法

(1)习惯化范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叫习惯化,在形成习惯化以后,如果再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就会增强,这叫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合称习惯化范式。

这种能力的意义:

▪说明能辨别不同的刺激,具有了记忆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

▪把注意移向新事物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2)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范兹方法创新

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实验装置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记录反应时

▪根据对刺激注视时间的长短说明特定图案能否被识别

是否被喜爱先天排定的程序

▪说明婴儿早期能够察觉刺激源区别不同刺激物,

对刺激物有偏好

四、婴儿对刺激的偏好

1、正常人脸型

2、曲线或同心圆图案

3、鲜艳的色彩

4、运动中的物体

5、图案黑白对比鲜明处

意义:

▪选择性反应

▪获得最多信息

▪适应环境

▪便于丰富环境促进感知觉发展

随年龄增长,受外界刺激控制的反应逐渐为经验所调整

五、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的发展

▪视觉功能主要是对物体形状信息和关系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视觉刺激在人和环境的联系中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2、新生儿、婴儿的视觉技能的发展

眼睛感觉刺激物需具备一定的技能

①双眼辐合视觉集中

②视觉跟踪运动1-2天追视

③对光反应察觉移动光

④颜色辨别能力(15天)

⑤视敏度分辨刺激物的能力

视觉敏锐度与对比敏感性是基本视觉能力

6、7岁视敏度发展最快

2、听觉的发展

(1)认识上变化

▪新生儿听觉不灵敏

▪胎儿、新生儿就有辨别声音的能力

 

(2)新生儿、婴儿听觉能力

①听觉辨别能力

②语音感知敏感偏爱母音(出生几日)

③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

能辨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

六、婴儿知觉的发展

▪各分析器协调活动,由各分析器共同参与,对复合刺激物的分析综合活动。

▪新生儿、婴儿具有各种分析器的协调能力

1、空间知觉

▪复杂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整合

▪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1)形状知觉

▪三个月婴儿区分简单形状能力

△婴儿具有模式化,有组织地视觉世界,用以自行支配的有限手段,考察世界并给予区别对待

(2)深度知觉

立体知觉对立体物或两个立体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的知觉

吉布森(F.J.Gibson)深度知觉实验

实验设计视觉悬崖装置

结果婴儿六个月开始具有深度知觉(36个小孩2736)

(3)方位知觉

▪方位定向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物体方位有相对性感知困难

▪方位知觉发展上下前后左右

左右知觉概念发展:

5-7岁自己为中心的左右

7-9岁左右相对性

9-11岁掌握左右概念

方位概念个别差异很大终生困难

2、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时间知觉客观物体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1)时间特点

①非直观性

②具有连续性和不可停留性

③时间有相对性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

④时间用词语标志

(2)儿童知觉时间的发展特点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最宝贵的时期

一、婴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出现的标志条件反射

12个月前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12个月后表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

二、婴儿思维的发展

▪感知觉是思维发展的基本源泉

▪动作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语言与婴儿思维发展密切联系

1、婴儿思维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基本特点感知动作协调

(1)直觉行动性

直觉性:

感知过程中进行

行动性:

动作表达思维功能概括性手段

(2)间接概括性

行动概括感知概括

(3)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与语言联系第二信号系统

(5)思维的狭隘性感知动作局限

三、婴儿语言的发展

语音为载体词为基本单位语法为建构原则

对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经历发展过程基本理论观点

(一)语言发展的理论

●儿童如何获得复杂语法规则

●影响因素决定作用主体与环境先天与后天

1、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布鲁纳)

●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作用

(1)强化说操作性条件反射选择性强化情景强化

(2)社会学习说强调模仿的作用选择性模仿

2、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

●强调先天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决定作用

●自然成熟说语言发展决定于成熟

(1)乔姆斯基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先天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生成

个别语法后天语言环境作用转换

深层结构(语义)浅层结构(语法)转换

(2)转换机制语言获得装置(LAD)

(3)语言环境是先决条件

●被称为语言学革命

3、主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

(1)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源于认知)

(2)社会交往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4、中国学者的见解(朱曼殊等)

▪脑的结构、机能为生理基础

▪遗传提供可能性

▪后天环境为必要条件

▪主动、创造性获取

二、婴儿的气质

(一)气质:

1、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性

2、气质是个性的最初表现,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3、气质有个别差异

4、气质与教育方式无关,它制约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相互作用

 

(二)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1、多种类型划分

2、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划分

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积极探索)避(消极被动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一)依恋: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和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1、依恋对象:

爱护者母亲母子互动

2、依恋行为:

吮吸拥抱抚摸对视微笑

3、依恋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