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396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5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学案.docx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学案

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

1.民主政治的构建与破坏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民主政治建设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背景: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③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该会议(  )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解析 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2.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可知,原因是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1972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根据所学,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答案 A

考点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①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②工业化建设:

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③三大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正确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探索失误:

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③纠正失误:

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65年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特点: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

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1962年,中共中央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些措施表明(  )

A.政府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

B.原有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

C.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

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为了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又据材料信息“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故C正确。

答案 C

2.《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写道:

“(农民)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由此可知(  )

A.农村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 B.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

C.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 D.政治动荡影响经济建设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民的心态,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没有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潮,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当时进行农业合作化的时机并不成熟,农民并不是很欢迎农业合作化运动,故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政局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三 改革开放前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1.毛泽东思想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2.科技: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提高了国防实力;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

3.文艺: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4.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

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时期:

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

1.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

这表明“双百”方针(  )

A.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B.意在纠正“左”倾错误

C.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 D.消除了苏联文艺的影响

解析 依据材料“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分析可知,“双百”方针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故C正确。

答案 C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

由此可知,新中国(  )

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

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

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

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可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宣传,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故选C项。

答案 C

考向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1)以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的法制建设。

(2)以地图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宪法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4)从国情出发,考查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

(5)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成就。

(6)以漫画《大旗招展全球》为切入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考题例证1](2019·江苏单科,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关联主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寻找题眼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

错点诊断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答案 D

挖掘

认知

深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颁布了1954年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

链接

新教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考向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从矿产资源勘探的漫画入手,考查“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影响。

(2)从漫画《拖拉机》入手,考查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

(3)从矿业政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

(4)从职工人数猛增角度考查“大跃进”的盲目性。

(5)以工业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考题例证2](2019·江苏单科,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关联主干

“一五”计划

寻找题眼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错点诊断

“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 B

挖掘

认知

深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

(1)策略:

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转换

思维

视角

高考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命题

命题一般从三个角度切入: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及“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被列强奴役剥削的命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了“一五”计划,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力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考向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1)以《人民日报》的社论为出发点,考查“大跃进”时期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2)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意义。

(3)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考题例证3](2017·全国Ⅲ卷,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关联主干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发展

寻找题眼

理解绘画所蕴含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真实情景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扫盲教育运动的关系

错点诊断

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非夸张和想象

答案 C

拓展

教材

宽度

“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挖掘

认知

深度

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意义

(1)建立起了全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大学和学院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2)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3)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统一配置,使全国有限的办学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因此院系调整提高了办学效益。

(4)有效地改善了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并由此而导致的地区分布不均的局面,促进了内地的教育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

(5)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

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题型8 目的类设问

[典例](2019·云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篇句直接阐述了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

“振兴经济”“人才”“整顿农村普通教育”

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

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

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

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

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

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

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

1958年中共

由数据变化可体现特点

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

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根据关键词“核心”可归纳特点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

答案 

(1)目的:

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

特点:

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

(2)发展特点:

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

共同因素:

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

|解题技法|目的类设问

1.增分策略

(1)根本目的:

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

(2)主要目的:

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

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

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2.清障点拨:

目的类设问主要是考查历史事件的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一般有多层目的,所以在回答目的设问时,一般要根据分值情况判定所需回答的多层目的。

[题型对接题]

1.(题型1:

目的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

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

故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2.(题型2:

说明类)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 材料中“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答案 A

3.(题型3:

概念类)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

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

答案 A

4.(题型4:

因果类)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解析 “一五”计划隐含着时间信息,题干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重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东北重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靠近苏联),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5.(题型5:

表明类)毛泽东曾说:

“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这表明毛泽东(  )

A.在艺术问题上坚持“百花齐放”B.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C.在学术问题上坚持“百家争鸣”D.坚持学术文化自由化

解析 由材料“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推知主旨是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素养提升题]

6.(素养1:

唯物史观)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解析 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

答案 B

7.(素养2:

时空观念)“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