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7416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讲案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

建·时空坐标

回顾历史,想一想

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

构·思维导图

结合教材,试一试

示例如下:

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

通·阶段特征

依据史实,理一理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路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上:

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温馨提示:

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魏晋南北朝

形成三省制;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

2.隋唐

(1)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考试选官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3.宋元

(1)宋代:

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

(1)生产工具: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生产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耕耙耱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的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土地制度:

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4)经济格局:

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唐宋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2)隋唐: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往国外。

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3)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4)元代: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进入彩瓷时代。

3.商业

(1)魏晋南北朝:

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2)隋唐:

城市实行坊市制,商业活动受时空限制;出现柜坊和飞钱。

(3)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4)元朝:

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三、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科技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3.文学艺术

(1)文学:

唐朝时,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是宋词,主要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

(2)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戏曲:

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1.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开始于科举制。

(×)

提示: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开始于郡县制。

2.汉代中期以后的诸侯王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的本质相同。

(×)

提示:

汉代中期以后的诸侯王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时分封诸侯王主要是体现政治经济地位,并非是其统治一方。

3.唐代中书省等同于元代中书省。

(×)

提示: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应该说唐代尚书省相当于元代中书省。

4.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

(×)

提示:

元朝的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5.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供民间消费。

(×)

提示: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一小部分出售。

6.官营手工业并非一直占主导地位。

(√)

提示:

在明代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7.唐朝“柜坊”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的场所。

(×)

提示:

唐朝“柜坊”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的场所,它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8.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

提示: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市的营业时间受官府的严格控制;而北宋的东京城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商品交易额巨大,还出现了“瓦子”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9.草市、夜市的区别明显。

(√)

提示:

“草市”主要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10.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

提示: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中国古代的封建经济虽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除了小农经济模式外,还有皇家经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租佃经济。

1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因此小农不与市场联系。

(×)

提示:

自给自足不等于不与市场联系,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不与市场联系。

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必需品等都需要从市场购买。

12.“三教合一”的含义就是儒、佛、道三教合而为一家。

(×)

提示:

“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者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和渗透,绝对不是三教合而为一家。

13.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

(×)

提示: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14.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

提示:

宋代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

“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

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15.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

提示:

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

但它们在宇宙观方面有所不同。

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16.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是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

(×)

提示: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夸大其作用。

欧洲社会的进步,其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四大发明只是外部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17.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传统科技的主要区别是一个发生在近代,一个发生在古代。

(×)

提示:

两者的主要区别不是时间上的差别。

中国古代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近代科技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学家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18.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说明其作用不大。

(×)

提示: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19.毕升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

(×)

提示:

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

毕升是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

20.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

(×)

提示:

宋词并非在宋代才出现。

宋词是宋代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的,但词作为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唐代。

热点考向·活化思维

主题微课 模拟演练

主题一 政治上的成熟与发展

典例1 (2016·新课标Ⅰ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题流程]

历史追问|●>

(1)上题中提到“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其实,在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遇到了很多让他高兴不起来的事情,你知道有哪些吗?

他是怎样解决的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呢?

(2)上题中的史官,会记录历史的真相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 

(1)①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相权威胁皇权。

②加强中央集权: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财政大部分上交中央。

加强皇权: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③消极影响:

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不会。

史官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为皇权服务,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皇帝有奖赏、惩办、提拔、贬斥的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因此史官在记录历史事件时以维护王朝的统治、维护皇权为目的,难以真正记录历史真相。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练习1-1 (2016·江苏卷)“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兼采誉望,不专辞章”;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可排除B、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 A

练习1-2 (2016·新课标Ⅱ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

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

答案 D

练习1-3 (2016·北京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这一时期地方势力膨胀,再结合题干材料中的“中书省”“节度使”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唐朝,中书省宰相被刺杀的地点应在都城长安,故B项正确。

汉朝无中书省机构,故A项错误;北宋行使宰相职权的是中书门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已被剥夺,故C项错误;元朝在地方设行省,长官听命于中央,故D项错误。

答案 B

练习1-4 (2016·浙江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解析 据题意可知要求判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

据所学分析,唐代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中书门下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

东周诸侯国具有很大独立性,而元行省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西汉州刺史是地方监察长官,明监察御史是中央一级监察长官,排除C项;宋提点刑狱司是中央派出机构,明通政司是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 B

1.唐朝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异同

相同

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不同

三省设置

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

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

(1)演变趋势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

(2)特点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②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点 “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

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

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

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

宋朝兵之种类有四:

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

“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

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

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

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提示 原因:

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

特点:

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

影响:

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弊端。

(回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2016·安徽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下期模拟文综)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

为解决上述用人方面的局限,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刺史监察     D.建“内外朝”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可知,过去官员出自世袭,为解决世袭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从地方上推举有才能的人,故A项正确;推恩令是针对地方诸侯,材料没有提到,故B项错误;刺史是属于监察官,专门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内外朝”制度是针对中央中相权过大的问题,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河北省保定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

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

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解析 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针对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从中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力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据《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

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

宰相说:

“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

”玄宗只好取消成命。

这则记载表明(  )

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B.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

解析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礼部负责科举考试的组织工作,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玄宗答应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宰相反对,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说明了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了相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具有相对公平性,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

A.汉代颁行“推恩令”

B.宋朝设立三司使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沿用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C项相权得到加强;D项是地方制度。

答案 B

5.(2016·山东德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  )

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     B.中央集权的有效

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     D.君主专制的弱化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因而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故A项正确;“没有政变和兵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央集权的有效,但这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主题二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典例2 (2016·新课标Ⅱ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题流程]

历史追问|●>

据上题思考,宋代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

提示 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不良后果:

破坏生产;减少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削弱中央集权;贫富分化严重,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等等。

练习2-1 (2016·浙江卷)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代,但汉代十三州中没有定州,故①不符合史实;唐代,定州私营作坊兴起,故②符合史实;宋代定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③符合史实;元代,定州属于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故④符合史实。

因此选D项。

答案 D

练习2-2 (2016·北京卷)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16世纪”“典型徽商”“经营棉布、粮食”等信息表明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故①正确;由徽商积累巨额财富后“购田置地”可知,农本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由徽商在“获得政府许可”后才转而从事食盐贸易可知,政府并未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③错误;题干并未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练习2-3 (2016·天津卷)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该铜版可以证实宋代发行了纸币,①正确;该铜版可以反映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纸币铜版不是纸币交子本身,不能视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③不正确;纸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该铜版见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

故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