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7240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

高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

(考试总分:

20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

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B.政治体制开始具有近代化性质

C.设总理衙门取代旧对外机构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2、(4分)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

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

《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

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3、(4分)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某大臣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这位大臣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邓世昌D.康有为

4、(4分)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

恭亲王奕䜣请设“总理各国亊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亊务衙门”,但奕䜣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

这表明()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5、(4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在实际上仍在闭关锁国D.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6、(4分)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的两年内,先是俄国拒绝与理藩院继续往来,将理藩院致俄国的照会原封退还,接着美、英、法三国公使中止与管理通商事务的地方总督兼钦差大臣的关系,都将其照会直接送到军机处。

这一做法()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在着明显的歧视

B.使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力

C.反映出《天津条约》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D.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7、(4分)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外国轮船未能在条约签订后立即进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B.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C.太平天国战事影响D.清政府设法拖延相关条款落实

8、(4分)1863年,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以普丹正在欧洲交战为由,在天津大沽口外捕获三艘丹麦商船。

恭亲王奕发公文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内水”的行为,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丹麦商船。

这表明()

A.清政府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升

B.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理念正确处理了外交争端

D.清政府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中国利益

9、(4分)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

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

10、(4分)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

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

“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这典型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

A.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影响深远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11、(4分)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

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A.关税自主权B.海关自主权C.外交自主权D.行政自主权

12、(4分)近代历史上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坚持进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其中在下列哪一次战争后列强的势力入侵边疆地区,导致出现边疆新危机()

A.甲B.乙C.丙D.丁

13、(4分)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14、(4分)《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

“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

”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B.与西方国家签订一系列条约

C.主动撤销对朝鲜的藩属制度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15、(4分)1864年,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满清政府根据国际法严重抗议。

最后,普国退还商船并支付1500美元赔偿金。

这在本质上说明满清政府()

A.领士主权意识增强B.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护本国权益

C.满清政府的国际视野逐渐加强D.利用近代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16、(4分)据北京汇文中学校史记载:

“本校肇建于前清同治十年(1871年),时有美以美会(美国基督教会)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因附设蒙学馆一所。

”据此推论,下列史实对汇文中学的创办有一定影响的是()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

C.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7、(4分)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存共挽烟飞。

”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8、(4分)下表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英国对华贸易间(不含鸦片贸易)。

表中所示英国在华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单位:

万英镑)

年份

1842

1845

1850

1851

1853

输华商品总值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B.英国获得的经济特权太少

C.英国的商品不适应中国人的需要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和鸦片贸易的影响

19、(4分)“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

”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北伐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

20、(4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共同之处有()

①清政府向侵略者赔款

②清政府被迫开辟通商口岸或商埠

③割地给西方侵略者

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1、(4分)美国驻华公使瑞德·威廉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

“从外交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同意打开门户……绝对和彻底地打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个角落。

她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

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

”这封信最早当写于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以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2、(4分)下图是近代中国某条约签订时的相关信息,该条约涉及的内容还有()

A.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天津为商埠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23、(4分)《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

1859年,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

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

据此推知,该租界()

A.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B.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

C.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D.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

24、(4分)曾国藩指出: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换约”事件()

A.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25、(4分)1861年11月,法国作家雨果致信法国远征军上尉巴特力尔,指出:

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

这表明()

A.私人信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B.信件描述与历史事实完全相悖

C.艺术表达限制了其史料价值D.此信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

 

26、(4分)下图为晚清在国外设立的驻外使馆分布,此分布反映晚清政府()

A.对外交往有所侧重B.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力图摆脱各类条约D.国际地位有明显下降

27、(4分)传教士郎怀仁曾说: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此现象最早开始于()

A.香港开始被割占之时B.内河航运权被破坏之时

C.使馆界开始设立之时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之时

28、(4分)两次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B.外交上是否有同盟军

C.人民群众是否进行斗争D.交战双方的作战方针

29、(4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潘院兼管;1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菜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5年任命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后来在其他各国也纷纷设立使馆。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B.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D.政治现代化的启程

30、(4分)下表是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官籍贯分布情况。

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省籍

广东

广西

四川

山东

江西

河北

福建

湖南

江苏

浙江

贵州

八旗

湖北

台湾

安徽

人数

50

1

1

2

3

1

11

8

28

23

4

16

2

1

16

A.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B.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C.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D.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31、(4分)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B.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C.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D.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32、(4分)近代前期西方列强曾两次攻入北京,烧杀掠夺,无恶不作。

其中火烧圆明园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鸦片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33、(4分)咸丰帝朱批“览奏曷胜愤怒”,此地成为“国耻的图腾”。

与此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C.甲午战败割让台湾岛D.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34、(4分)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①允许外国公使进京、②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③增开天津为商埠,分别对应的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南京条约》

35、(4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B.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制D.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为借口

36、(4分)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

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政治工具

C.传统中央官僚机构实现了近代化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萌生

37、(4分)“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

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这是某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38、(4分)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

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事件()

A.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推动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D.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39、(4分)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

A.广州B.厦门C.福州D.深圳

40、(4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将批准《天津条约》作为缓兵之计,英法退兵后他又反悔,拒不接受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

1859年战事因换约再起。

第二年,在更加苛刻的条件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这反映了()

A.清政府无法继续坚守“天朝体制”B.咸丰帝力图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C.列强变本加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D.清朝统治集团外交事务举棋不定

41、(4分)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2、(4分)清人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歌颂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1885年设立行省以加强管理B.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

C.阿古柏曾出兵强占伊犁地区D.左宗棠入疆旨在镇压地方武装叛乱

43、(4分)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

观察下图,对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认识不正确的()

A.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B.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

C.永远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D.激发清政府英勇抗敌的斗志

44、(4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开放通商口岸

B.准许华工出国

C.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D.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5、(4分)近代史上赫德在《中国实测论》中向列强建议:

侵华的最好手段“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行我令,压制其民。

民有起而抗者,则不能得义兵排外之名,而可以叛上之名诛之……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

”以下阶段与列强这一手段不相符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清朝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46、(4分)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7、(4分)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

”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48、(4分)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

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

这主要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

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49、(4分)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的概……近代最早的护照,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

经过地方,要交出执照,应可随时星验,无讹放行”从本质上看,这种“内地护照”的出现()

A.反映了清政府加强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

B.有利于列强侵略中国

C.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产物

50、(4分)下图,“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模式之一,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

B.该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化看成被动过程

C.该模式忽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

D.该模式认为中国可自发突破传统藩篱发展到近代社会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理藩院和礼部开始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变,这里的“国”是近代民族的国家,说明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故D正确;A中根本说法绝对;B中政治体制没有近代化;C中取代不符合材料主旨。

2、(4分)【答案】D

【解析】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个信息表明中国当时的腐朽政府被英法列强打败后被迫与其签定不平等条约,开始用“崇拜”的心态来对待西方列强。

材料中由“夷”到洋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清政府的屈服,另一方面客观上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了平等的近代化外交,故D项正确;A、B和C均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

3、(4分)【答案】B

【解析】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议在新疆设置行省,故B正确;A主要禁烟运动;C是黄海海战牺牲;D是维新变法。

4、(4分)【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咸丰帝对外交的态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外交只与“通商”有关,所以对外交这一概念还没有清楚地认识,故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使的干扰;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局限在通商问题上;C选项错误,恭亲王奕䜣是洋务派的代表,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对洋务运动的内容。

5、(4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意思是说,南京条约签订十年之后,英国的仍未真正的打开中国市场,受中国自己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滞销,故B项正确;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当时已经被打开了大门;D选项项与这一时期的背景不符,故排除。

6、(4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因为清政府原有的外事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不符,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日益不满,西方列强的这些行为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外事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不符,没有体现出中英之间的关系和《天津条约》的内容,故ABC项排除。

7、(4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说明已经开国通商,BD错误。

“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说明清政府的条约不能兑现。

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控制长江航道,因此选择C。

轮船招商局,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招致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

A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8、(4分)【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恭亲王奕?

发公文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内水的行为,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丹麦商船”可以看出清政府运用发公文抗议的形式正确处理了外交争端,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应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信息,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4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B正确;ACD与时间不符,排除。

所以选B

10、(4分)【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对清朝“天朝”的称呼,由“出现5次”演变为“大清国”“中国”;“天朝”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反映,它是清朝原有朝贡体系下的自称,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为了自强,转而向学习西方,于是,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并逐渐形成平等的国家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因此B项错误,故A项正确;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并不是对于西方列强崇拜,故C项错误;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项错误。

11、(4分)【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可知中国的海关自主权被外国人干涉、控制,B正确。

关税自主权是在《南京条约》中丧失的,A错误。

中国的外交自主权和行政自主权与本题无关,排除。

12、(4分)【答案】B

【解析】数轴时间乙,1856-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该时期俄国开始入侵新疆,导致边疆的新危机,故B项正确;A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C是甲午中日战争;D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反映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的逐步削弱,逐渐产生近代外交观念,故C项正确。

李鸿章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

李鸿章要求“谨守约章”不能体现卖国,这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李鸿章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道,而是强调李鸿章大国中心外交观念的逐步削弱,排除D。

14、(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析题干材料,依据“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