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6778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以下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是(  )

A.将一小块兵兵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将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蘸取酒精的能够燃烧,蘸水的因为不是可燃物,而不能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选项错误;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属于灭火的方法,不是说燃烧的条件,选项错误;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证明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燃烧的条件是:

具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2.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

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C.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D.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正确;

B、氧气不是可燃物。

B错误;

C、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

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D正确。

故选:

B。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

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

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4.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③说明CO被还原后的产物是CO2;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

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则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说明CO具有还原性,此说法正确;

②实验中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此说法正确;

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CO被氧化后的产物是CO2,此说法错误;

④该实验中的尾气处理,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此说法正确;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

CuO+CO

Cu+CO2,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此说法错误。

故选C。

5.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Z、W是有机物

B.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0%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X、分别是Y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Z、W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详解】

A、X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物质Z是二氧化碳,虽然为含C化合物,但因结构、组成、性质都与无机物相似,故列为无机物;W是水,属于无机物。

故A说法错误。

B、X是甲烷,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B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故C说法正确。

D、X是甲烷,甲烷是可燃性的气体,在点燃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

有机物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与有机化合物对应,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6.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300gB.50gC.100g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00%)=300g。

故选A。

7.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相同,故不正确;

②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不正确;

③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所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正比,故不正确;

④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故要做灯火实验,故正确;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

故选C。

9.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

12:

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

(1×12):

(16×6)=204:

12:

96=17:

1:

8;17:

12:

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故选:

C。

10.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

C.澄清石灰水D.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故选D。

12.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确立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B.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

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能够防治环境污染.故A正确;

B.填埋法对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进行掩埋,不能减小生活垃圾的污染,故B不正确;

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能防止空气污染.故C正确;

D.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13.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正确;C、厨房煤气管道泄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正确。

故选A

考点:

灭火原理。

1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B.CH2O2C.C2H6OD.C2H4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

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C2H5OH,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

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C2H4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

2=1:

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A.火上浇油: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

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

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

B、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D、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

故选B。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6.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17.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器着火,为了防止漏电而造成触电,应迅速切断电源,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不可用水浇灭,因为水浇下去会立即沸腾,而四处飞溅,应盖上锅盖,再熄灭火源,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做法正确,故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大量的有毒气体,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根据灭火的原理:

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电器着火容易造成漏电,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处理;在灭火或逃生时一定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18.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材架空,其目的是(  )

A.方便添加木材B.升高木材的温度

C.降低木材的着火点D.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

【答案】D

【解析】A、将木材架空是为了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错误;B、将木材架空不能升高木柴的温度,错误;C、木柴的着火点不能降低,错误;D、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木柴燃烧,正确。

故选D。

19.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爆炸所致.瓦斯中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当矿井中瓦斯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遇明火即燃烧爆炸.为避免灾难发生,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

①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②降低瓦斯气体的着火点③提高通风能力④将矿井中的氧气除去.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解:

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可以防止瓦斯爆炸,故①正确;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②错误;

提高通风能力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可以防止瓦斯爆炸,故③正确;

将矿井中的氧气除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工人在井下作业需要氧气,故④错误。

故选:

A。

2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