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6641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

解析:

依据材料“1913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鼓励私人办企业和征收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开始于1921年,与题干内容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2.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列宁的话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俄国国情,带来了经济上的失败,具有很大弊端,但并不意味着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选B。

答案:

B

3.“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A.实行余粮征集制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

解析:

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信息可知为新经济政策,故选择B项。

答案:

B

4.下表是苏联农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该表反映的变化是由于苏联实施了(  )

年份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方针

解析: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成为1923、1925年耕种面积和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A、C、D三项时间不符合。

答案:

B

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解析:

苏联在僵化的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阻碍了农业发展。

故选D项。

答案:

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

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

解析:

抓住材料中“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巧妙地利用了……时机”“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模式、政府政策、群众条件、科技文化、外部机遇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

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基础巩固

1.有人认为(1921年)苏俄发生的“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

引发这场暴动的是(  )

A.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在战争结束后,该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引发农民对此政策的不满,从而出现暴动。

答案:

B

2.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得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与材料不符,排除B;A、D与题干无关。

答案:

C

3.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颁布1936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解析: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苏俄(联)的经济逐渐恢复的时候,苏联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为加速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

答案:

B

能力提升

4.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

“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

”这一事件指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余粮征集制的实行

C.粮食税的实行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解析:

从材料中“妥协、退却”,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退却”,或者叫作“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

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5.有人说,不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非议,应该批评的是这种政策的推行者。

批评推行者的原因不包括(  )

A.推行者推出这种政策不合时宜

B.推行者推出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C.战争结束后,推行者进一步加强该政策

D.推行者幻想借此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滤

解析: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唯一可行的政策,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故选A。

答案:

A

6.1921年,列宁提出了“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

下列不属于列宁做出上述决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B.解决经济危机

C.应对政治危机D.消灭地主阶级

解析:

由题中关键信息“1921年”“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可知列宁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B、C项不符合题意。

十月革命后通过颁布《土地法令》消灭了地主阶级,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点是(  )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领导

B.为了战胜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外敌人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D.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解析:

新经济政策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它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

C

8.1929年斯大林说:

“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家。

”由此可知斯大林(  )

A.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B.对苏联工业化充满信心

C.反对农业集体化

D.帮助西方摆脱经济危机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斯大林强调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改变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故选B项。

答案:

B

9.“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D.工业生产

解析:

“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是苏联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为代价。

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10.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四年以后”即1932年,当时的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而同时期的苏联,工业化建设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故答案为B。

答案:

B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俄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如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等。

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材料二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西方人士却说:

“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三 见如下漫画。

片面的经济

(1)材料一中的“非常措施”指什么?

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

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3)材料三的漫画形象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状态,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要理解材料一中的“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等关键信息,据此判断“非常措施”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然后进一步回答其作用。

(2)实际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目的,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主要说明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作用: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

(2)“痛惜”原因: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发展经济。

“痛击”原因:

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巩固社会主义。

(3)漫画描绘了苏联不平衡的经济结构。

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苏联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从而形成一条粗腿、一条细腿的畸形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