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6127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14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师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14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训练14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和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

“(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解析 有官职在身的就住在宫廷附近,没有官职在身的(指士)和农民就住在城门附近,工匠与商人就住在市场附近。

答案 C

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

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私营工商业是否保护,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

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解析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它说明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说明以上政策有所松动导致商品经济发达,导致出现大量的富商大贾。

答案 D

4.《新唐书》记载: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解析 题干反映唐朝坊市按时开闭,而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 B

5.

《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的重要特点,即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

因此A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不符。

只有B项与此相吻合。

答案 B

6.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解析 这段话的大意是:

萧何置买田地总是选择偏僻的地方,他认为:

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不贤能,(地处偏僻)可以避免被兼并。

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B项。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B

7.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末苏杭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较难题。

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工场工人”“工场主”,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明显表现。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答案为D。

答案 D

8.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  )

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

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C.“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

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解析 “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反映了家庭纺织业的兴盛,D项正确。

由A项中“工厂勃兴”、B项中“洋布大行”、C项中“机器”可知,A、B、C三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不符合明朝的时间限制,均可以排除。

答案 D

9.

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解析 根据题中材料:

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等,可知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C

10.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由此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历史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由于“海禁”和“银禁”的开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与中国开展商品贸易往来,说明D项正确。

A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材料只反映西班牙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能说明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材料没有体现航运业情况。

答案 D

11.清朝曾规定:

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

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

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

A.限制对外贸易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C.禁止对外贸易D.以天朝上国自居

解析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在贸易方面实行严格限制的措施,但没有实行“禁止对外贸易”。

答案 C

12.

“寸板不许下海”是明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此政策(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海禁政策,这是一种抑商政策,但并非禁绝任何人进行外贸活动,海禁政策下官方贡赐贸易还是有所发展,这种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

“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

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

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

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

……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由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归纳分析能力。

(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

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沿海居民带来灾难。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可知,是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

第(4)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

答案 

(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材料一:

完全禁止。

材料二:

限制。

(3)促进社会安定。

消极: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

(4)维护封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