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6106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docx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

听求平均数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

第1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郑口第一小学袁宝华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3页、54页、55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开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点、能利用这些特点解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法:

观察法、比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

生:

(齐)喜欢!

师:

由于场地有限,我们不能把比赛搬到课堂上来,但老师可以带大家看一场有意思的投球比赛,想看看去么?

生:

想。

师:

操场上有几个同学,他们相约来一场规定时间内的投球比赛,分成了两个小组,摆开了一副两军对垒的阵势。

首先上场的是一组同学,一起看看他们成绩如何!

期待吗?

生:

恩。

师:

看一组投球成绩。

课件出示:

张华8个、王云7个、李英6个、赵明7个。

师:

一组成绩还真不错,发挥比拟稳定,四名同学投的不相上下。

师:

一组投罢,换二组同学登场了,想看看二组投得咋样么?

生:

想,想。

师:

第一个出场的是女同学刘杰,竟然投中9个,杨立也投中了8个,二组开场就如此厉害,真为一组同学捏把汗呀,你们觉得二组能赢么?

生:

不好说。

师:

那我们接着看!

出示:

孙梅5个,〔学生唏嘘〕王丽3个,〔学生“啊〞?

〕丁鹏5个。

师:

两组同学都投完了,这时赛场上两组同学为谁输谁赢起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一起去听听。

师:

二组刘杰说:

“我一人投中9个,你们一组都没我多,所以我们二组胜。

〞同学们以为呢?

生:

不能这样比,比得不是个人赛,要看整个小组的水平,更何况二组王丽同学还投了3个呢!

师:

是呀,老师也觉得不能比个人成绩。

这时王丽又说话了“不比个人的,就比总数,我们二组一共投进了30个球,而你们一组才投是28个,所以还是我们二组胜。

〞同学们这次觉得可以么?

生:

不公平,二组5个人,一组才4个人。

欺负人。

师:

真是的。

5个人打4个人,是不公平。

那该怎么比呢?

生:

〔茫然〕!

师:

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数反映两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呢?

先看看一组的具体投球情况!

出示:

第一组同学投球成绩统计图。

2、介绍“移多补少〞法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组投球数量都接近几个?

用哪个数来代表一组的整体水平呢?

生:

7个。

生:

8和6都接近7个,所以用7表示。

师:

怎样让他们投的数量匀一匀呢?

生:

把8里面多的1个送给6,这样就都是7个了。

演示:

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

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板书:

移多补少]移完后,一组同学看起来好似都投中了几个?

生:

(齐)7个。

师:

能代表一组的整体水平吗?

生:

(齐)能!

师:

接下来看一下二组同学的投球情况。

3、介绍求平均数的公式。

出示:

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

师:

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一找二组同学的整体水平吗?

生:

„„

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

生:

好似是6个。

9个给3个3个,8个分别给两个5一个。

都是6个了。

演示:

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

这样二组同学看起来好似都投了几个?

生:

6个。

师:

用6代表二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适宜么?

生:

适宜。

师:

这次移多补少的过程有什么感觉?

生:

很麻烦。

师:

有没有别的方法很快的求出6个?

生:

我先把5个人投球的个数相加,得到30个,再用30除以5等于6个。

师板书:

(98535)÷5

=30÷5=6(个)师:

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5人(板书:

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

能!

师:

其实,无论是刚刚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

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板书:

同样多]

师: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比方,在这里〔二组图〕,我们就说6是

9、

8、

5、

3、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在这里(出示一组图),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同桌说说。

生:

在这里,7是

8、

7、

6、7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

能用算式求出它们四个的平均数吗?

生:

(8767)÷4

=28÷4=7(个)

为什么同样是求平均数,却一个除以3,一个除以了4呢?

〔因为他们的人数不一样〕第一组中平均每人投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投中7个?

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第一组要除以4?

第二组要除以5呢?

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师:

现在能判断哪个组胜利了吗?

〔一组〕这就是有理不在声高,最后见输赢!

师:

这个7能代表赵明投的那7个吗?

生:

不能。

师:

能代表张华投的那6个吗?

生:

更不能!

师:

奇怪,这里的平均数7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个人的个数呢?

生:

这里的4代表的是一组四人次投球的平均水平。

生:

是一组投球的整体水平。

(师板书:

整体水平)

二、稳固练习、知识拓展。

1、练习1:

求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

带着我们掌握的平均数的知识来看帮助亮亮家遇到的问题吧!

呈现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统计图。

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

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环保教育,少用塑料袋,多提竹篮。

〕问题2:

猜猜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塑料多少个?

〔3个〕

问题3:

为什么不猜1个?

6个?

〔1个最少多的移过来肯定比1个多。

最多的才6个移给少的后就不够6个啦!

师:

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数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生:

小一些。

生:

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

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

“平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问题4:

计算一下平均数是多少?

〔1323264〕÷7

=21÷7=3〔个〕

师:

能指出平均数所在的位置吗?

〔找一名同学来指一指〕问题5:

找一找平均数上面超出几个塑料袋?

〔4个〕下面缺乏几个塑料袋?

〔4个〕

师:

我们发现缺乏的和超出的正好——〔相等〕。

问题6:

为什么它们会相等?

生:

它们假设不相等,多出的移给少的就不够,或分不完了。

师:

对,超出局部就像山峰,缺乏局部就像山谷,削平山峰才能填满山谷?

师:

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局部和不到平均数的局部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小结过渡:

刚刚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移多补少也好,先合再分也好,都是为了使他们同样多,进而得出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同学们有信心将知识活学活用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2、练习2:

冬冬下河会不会有危险?

师:

一起看冬冬遇到什么问题了?

课件出示图

师:

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

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

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

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

不对!

师:

怎么不对?

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

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

可能有的地方比拟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拟深,比方150厘米。

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

说得真好!

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生:

真的有危险!

师:

提示同学们,一定不能到不熟悉的河边、池塘边玩耍游泳!

〔一〕第一关:

小试牛刀。

1、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1〕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吗?

〔2〕追问:

哪一种方法简单?

〔移多补少〕

4、拓展延伸:

〔1〕如果任意变动笔筒中铅笔的枝数,平均数会变化吗?

为什么?

〔2〕如果去掉一个笔筒,平均数会变化吗?

为什么?

〔3〕小结:

平均数与总个数和份数有关。

小结:

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三、深化理解,延伸思维

1、彩带问题。

课件出示如下三条彩带。

师:

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

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

我觉得不对。

因为第二条彩带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条彩带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

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

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

应该短一些。

生:

大约是9厘米。

师:

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

如果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就是刚刚老师估计的10厘米。

那么第三条彩带应该多长呢?

〔1〕12-10=210-7=33-1=1101=11〔2〕10×3=3030-7-12=11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刚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

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

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2、求各组数的平均数。

〔1〕7和314和6

〔2〕

6、7和5

3、2和13

6、6和6〔平均数相同,几个数可能不同〕〔3〕

7、

1、6和2

如果把7增加4,其它数字不变,平均数是多少?

如果减少4呢?

师:

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

(生:

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像我们有月考中的平均成绩一样,只有每个同学都多考一点,平均分才会大幅提高。

四、看书质疑、不留死角。

师:

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下课!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合并平分

一组:

(8767)÷4二组:

(98535)÷5

=28÷4=30÷5=7(个)=6(个)

第2篇: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根底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局部:

一、情境导入。

根据教材选择的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观察条形统计图得出信息:

4名男生套中28个,5名女生套中30个,由此,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二、探索新知。

学生由小组讨论得出:

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以“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为例进行重点教学,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接着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进行比拟,得出男生套得准一些。

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三、练习稳固。

1、想方法求出3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可选择动手操作,可选择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估测和计算3条带子的平均长度,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又稳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判断对错:

继续让学生稳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解决问题:

稳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1、首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求平均数,说说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和平均数的特点。

2、进行拓展,读一读生活中的平均数——7句话,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进行延伸,留给学生一道生活中关于平均数的思考题:

评委给歌唱比赛选手打分的题目。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

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不管是探索新知局部还是练习稳固局部,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

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参加判断题练习。

练习1:

笔筒操作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

估算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

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练习4:

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

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稳固、深化。

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

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良,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

例:

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

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

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

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

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

存在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节课在教学“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时,经讨论、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圈个数间的关系。

学生说到:

7是中间数、7比9小比6大。

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

其实这时,学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

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

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屡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紧张着急。

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条丝带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合平均数的规律。

这时,教师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的估测会出现问题。

其实,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解。

结果呢,教师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

这一环节就略显紧张和不踏实。

我的收获: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语言表达运用,教师也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高质量的教案与高效的课堂之间是有差异的,有时这种差异还十分巨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要为了完成教案而上课,而要追求做到胸有成竹、顺势而为的境界。

课堂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没有谁能完全知道下一个学生会说什么,但教师只要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了然于胸,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与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顺势而行不断将教学推近教学目标,直至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要到达这一境界,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认识到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效劳的。

如果是上公开课,更应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勾通的过程,我们的课是为学生而上的,与听课教师无关。

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努力,认真设计每一份教案、设计出高质量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根据学生状况对教学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我所上的每一节数学课都是高质量、高效率的40分钟,真正做到为学生效劳。

第3篇: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根底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拟、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我们班男生平均身高143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等,引出143厘米、140厘米都是平均数、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

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拟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拟两队的成绩?

让学生猜测,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根底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拟。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根底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

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存在问题:

1、过于重视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对它的概念和意义的教学太多,反复讲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却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内容那就是平均数的求法。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应用掌握的不好学生对平均数是反响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体水平,理解的不够深。

总之、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将仔细的研究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4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会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乒乓球板和球各2付。

统计表假设干张。

教学过程:

一、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1、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师:

今天老师想组织同学们进行一场小小的球赛,有没有信心?

生:

〔有信心〕

师:

既然是比赛就有比赛规那么,请听好:

全班同学分成两队,一二2组为甲队;三四2组为

乙队,每队挑选假设干名选手来参加拍球比赛。

比赛规那么是:

在规定时间内哪个队拍的

个数多哪个队获胜。

〔注意:

时间到或球离板后都表示结束比赛〕

〔给10秒时间商量派谁来参加比赛。

师:

好,甲队老师选4名参赛者;乙队老师选5名参赛者。

生:

学生选派选手,编号后上台排好队伍。

备注:

如果在这里有学生说出人数不同比赛不公正,教师随即提问:

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

生:

只要算出2队拍球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

刚刚同学们一致认为求出每一队拍球的平均数是最公平、公正的。

说得一点没错,老师决定采纳同学们的建议。

下面我们首先进行拍球比赛。

师:

为了节省时间,每次2个选手一起比,另外1名选手和各队的同学们可以一起数数。

记好所拍的个数。

2、设疑:

师:

两个队拍球个数已经公布,可结果还未决定,猜猜看假设你是裁判,你会依据什么来决定哪个队获胜呢?

〔学生交流,口答――平均数〕

生:

只要算出2队拍球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

“平均数〞。

3、师:

为什么用平均数?

求出总个数不行吗?

平均数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互说答复。

因为求平均数公正,又能反映一个队的整体水平〕

师:

说得真好。

边说边板书:

公正、代表整体水平

师:

怎样来计算平均数呢?

谁来说说看?

生:

学生说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教师板书〕注意:

假设出现除不尽可以保存整数。

师:

好,比赛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看到甲队平均每人拍〔〕下,代表甲队整体水平,乙队

平均每人拍〔〕下,代表乙队整体水平。

现在老师宣布:

本次拍球比赛×队获胜。

同学们

你们还有意见吗?

2、联系生活,深化感知

A、出示一组题目:

师:

下面我们就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对下面3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1〕小华班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

〔2〕小华班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小勇班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身高一定比小勇高。

〔3〕出示一副图:

〔图略〕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小芳身高1.35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不会有什么危险。

B、学生交流看法,并说明理由。

1.2米是一个平均水深,深的地方一定比1.2米深,甚至于有2米,而浅的地方一定比1.2米浅。

师:

是的,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

师: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的吗?

谁能举个例子来说说看。

生:

汇报。

〔3-4个学生〕

师:

同学们说的不错。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个例子,请看。

三、平均数算法的探究。

〔1〕出示题目:

这是四〔4〕班同学上学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情况一览表:

□代表10本。

师:

现在王老师想了解四〔4〕班同学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