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3937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A、男生:

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

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

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

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

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

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

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

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

为什么?

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xx;(

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xx;

第三位是xx;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

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XXXX之子XX天一。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

是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和规定。

1、从内涵分:

XX教育目的和狭义教育目的

XX教育目的:

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总目的。

2、从形态上分:

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

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

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

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两种目的的统一和背离

3、概念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始于xx的《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教育方针:

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

原则。

(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措施、途径、方法。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科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的性

质、任务对培养提出的特定要求。

两者的关系是普遍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目标(Objectives)一词流行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

泰勒教授提出了目标评价理论。

按教育评价学的观点,教育目标具有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

布卢姆的《教育评价》指出,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比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些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从具体到抽象(由下而上)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教育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规定

(2)、教育培养的人的素质规定

分析下列教育目的的结构: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培养终身追求自我完善、自强自立的人;培养具有公共精神、主动参加国

家与社会建设的国民;培养继承传统文化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

2006《教

育基本法》(日)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我国的实然标准是什么?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哲学观点(举例)

xx的哲学观点和其教育目的: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现象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事物,即自然界;理念世界是精神世界。

他认为,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

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映像;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值得认识的东西,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而神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宰一切。

人是神所创造的万物中最优者;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当灵魂和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以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

因此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推理出来,认识不是对万物存在的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教育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

人性假设(举例)

XX性善论”

教育目的——“存心养性”

XX――性恶论”

教育目的——“化性起伪”

“内展说”和“外塑说”

理想人格(举例)

儒家的理想人格:

xx

儒家的教育目的: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定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教育的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布鲁巴克)

教育的外在价值:

“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教育的理想价值和工具价值

2、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两种观点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该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两者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

分歧的实质是在教育中人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来培养的。

xx的调和

3、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标准

判断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

培养“人”和培养“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存在于、落实于“社会关系总和”之中。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所有说明都建立在社会历史尤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基础上。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

避免了人的发展的抽象化。

2、指明了人的发展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生产发展普遍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XX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2)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

1)原始社会人的身心处于未开垦状态,具有原始的完满性

2)人的片面发展是劳动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产物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达到人的片面发展的顶点

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A、“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

B、由于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生产中的运用,机器大工业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C、由于机器大工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部门越来越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受生产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教育的制约。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4、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途径。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三个有代表性的目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德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质是:

a、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b、坚持全面人才观念

c、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多层次的。

第一层是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第二层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包含多种因素;第三层的每个因素(体、智、德、美)又各有多种因素构成。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不能把理想作为现实的出发点

(3)具有独立个性

个性:

创造性

自主性

独特性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的关系

全面发展着眼与个体素质的不可或确性、丰富性;独立个性着眼与个体发展的素质结构的独特性。

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全面发展——门门五分——平均发展

与个性发展对立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乖谬的事实:

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

“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

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继续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仁爱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真理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让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五、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基础教育

2、任务:

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

3、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基础教育是教育之本,在国家发展中起着基石的作用。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五育的定义及作用

(1)德育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导向和提供内部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认识基础。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体质的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提供物质基础。

促使人的身心的和谐。

(4)美育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一方面提供动力,同时促使人的心理的平衡和和谐。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是人的素质外化、产生社会价值的途径。

2、五育的关系

(1)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处理五育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A、理论范畴实体化

把五育理解为五种独立的教育

把五育划分等同于学科划分

B、厚此薄彼、重此弃彼

(2)正确理解五育的关系

A、五育是一种理论划分,不能将理论范畴实体化。

B、五育是立体的层次关系,不是平面的并列关系。

C、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必定是体现五育和谐美的教育活动。

厚此薄彼、重此轻彼的结果是一损俱损,最终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

讨论: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节

六、素质教育与我国教育目的

1、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999年三次全教会)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否对立?

如果应试教育理解为考试主义和考试中心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应试成立最终目的,为考而教,为考而学。

那与素质教育就是对立的。

应试教育

为考而教、为考而学

人的片面发展

牺牲多数、保全少数

读死书、死读书

压制个性和创造性

轻视实践

知识和学科的孤立与割裂

人的发展的表面化(高分低能)

素质教育

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

人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活化知识、建构知识和积淀智能

鼓励个性和创造性

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知识和学科的关联与综合

人的内在潜能的激活与开发

3、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

应试和应试教育的区别4、双重挤压下的中国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教育病影响教育的往往是教育以外的东西教育-一种稀缺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