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3610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docx

第二届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doc

第1章科技情报检索基础理论

本书主要介绍信息检索和数据库资源的使用方法。

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大家会遇到一些陌生的概念。

例如,在EI(工程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中有一个名称是“标题词”的检索字段,在检索时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标题词,以及在使用此字段检索的时候选词有哪些注意事项。

因此,在讲解数据库的使用和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之前先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清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1.1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

1.1.1信息

1.信息、信息源、信息资源

信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事物属性的再现;狭义指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等所包含的内容。

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会产生信息。

信息源是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

信息源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将信息源定义为:

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信息资源即“作为资源的信息”,可以理解为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信息的价值是体现在使用中的,对于不同的使用者,信息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而且信息的不同组合、不同的关联也能使信息具有不同的价值。

这反映了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具有语境(context,也译成“上下文”)的数据。

从计算机操作的意义上说,信息资源可以是任何具有标识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标识通常为由命名域给出的URI。

信息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且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

同时,它又不同于其他资源(如材料、能源资源),是可再生的、无限的、可共享的,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财富。

2.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PaulZurkowski(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

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即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它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信息意识:

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信息能力:

是指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道德:

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信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为宗旨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1.1.2知识

1.知识的内涵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在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中人脑通过对客观事物发出的信息进行接受、选择和处理,得到对事物一般特性的认识,形成了概念。

在反复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人脑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判断、推理和归纳,加深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头脑中的知识。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人脑对外界事物传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认识飞跃的结果即为知识。

信息是大脑思维的原料,而知识是大脑对大量信息加工后形成的产品。

2.知识的分类

随着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加深,人类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知识进行分类是建立在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之上的,分类原则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类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对知识作用的不同认识。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将知识划分为应用知识、学术知识和精神知识三大类。

在此基础上,美籍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FritzMachlup)于20世纪中期提出了“知识产业”理论;他按照认识者的主观解释来分析知识的种类,认为知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和消遣知识、精神知识、不需要的知识(多余的知识)。

另外,马克卢普从科学的与历史的、一般抽象的与特殊具体的、分析的与经验的、永恒的与暂时的角度,对知识的类别进行了概要的分析。

在1980年的研究中,马克卢普又从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没有文字的知识(如视听艺术)等角度,对知识进行解释,提出知识具有真实、美丽和优秀等性质。

随着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渐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对知识的分类成为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分类之一。

根据该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一书的划分,可以将“知识”归纳为4种类型:

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

1.1.3情报

情报和信息在英文中为同一个单词information,但是信息的外延比情报广,信息包含情报。

关于情报的概念,由于其应用范围非常广,因此有很多说法。

比较统一而简单的说法就是:

情报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为一定目的而传递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情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中,源源不断地创造、交流与利用各种各样的情报。

1.1.4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中,其含义千百年来几经变化。

1983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其定义为: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在国外,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起初其含义也是多种多样,后慢慢统一为:

各种知识或信息载体的总称。

可以看得出来,文献一词的概念中外定义是一致的、统一的。

从文献的定义中可以总结出文献的三要素:

(1)知识信息内容,是文献的灵魂所在。

(2)载体材料,即可提供记录知识或信息的物质材料。

(3)记录方式,即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音和视频等方式和技术手段把知识或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文献具有以下属性和功能。

(1)文献的属性:

知识信息性、物质实体性、人工记载性和动态发展性。

(2)文献的功能:

存储知识和信息、传递知识和信息、教育和娱乐。

在文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文字、符号、图形、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科技活动或科技知识,这部分文献称为科技文献。

本书中所讲的文献一般是指科技文献。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技文献的发展,现代科技文献的发展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数量急剧增长;

∙内容交叉重复;

∙文献出版分散;

∙文献失效加快;

∙文献类型增多;

∙文献语种增多。

从科技文献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要想从浩瀚的科技文献海洋中索取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献是相当的困难,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检索方法和技巧,才能避免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2文献的类型与识别

正确识别文献的类型对于快速查找需要的文献特别是获取原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文献的类型非常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成多种类型。

本书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标准划分科技文献的类型。

1.2.1科技文献的载体种类

根据文献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将科技文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印刷型文献

以纸张为载体,以手写、石印、油印、胶印、铅印、影印、复印等为记录手段的传统的文献类型,是迄今为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文献类型。

优点:

用途广泛、读取方便、流传广泛、不受时空限制等。

缺点:

存储密度低、较笨重、占据空间大。

2.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文献类型也称缩微复制品,包括缩微胶片(或缩微平片)、缩微胶卷、缩微卡片等。

优点:

体积小、价格低、存储信息密度高,可节省95%以上的存储空间。

不仅可为珍贵文献提供安全的储存形式,而且便于收藏保存和传递。

缺点:

借助较昂贵的缩微阅读机及其他辅助设备才能阅读,不便于携带。

3.机读型文献

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型文献,是以磁性或塑性材料为载体,以穿孔或电磁、光学技术为记录手段,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将文字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机器数据后输入计算机存储,阅读时再由计算机将其内容按要求输出。

其载体主要有磁带、磁盘、光盘等。

优点:

存储密度大、查找文献迅速。

缺点:

设备投资高、价格昂贵。

4.视听型文献

视听型文献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磁记录或光学技术为手段直接记录声音、视频图像,也叫声像型文献或直感型文献。

这一类文献主要包括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优点:

直观、生动。

缺点:

成本较高且不易检索和更新。

1.2.2科技文献的等级结构

根据文献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将科技文献划分为三个等级结构。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一级文献或原始文献。

它是作者在科学研究、科学和生产实践中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创作而成的文献。

例如专著、报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都属于一次文献。

只要是原始的著述,无论何种文献类型或载体形式都是一次文献。

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或检索性文献。

它是文献情报人员将大量分散的、无序的原始文献进行筛选、整理、报导和组织所形成的文献,它们具有按文献的内容特征(如主题、分类)或文献的外表特征(如作者、篇名等)来报道揭示和检索一次文献的功能,能系统地反映一次文献的信息,为读者提供检索所需文献的线索,是检索一次文献的工具,例如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等都属于二次文献。

3.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又称三级文献或参考性文献。

它是指利用二次文献的线索,系统地检索出一批相关文献,并对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评述而编写出来的文献。

它又可分为综述研究类和参考工具类两种类型。

动态综述、学科总结、专题评述、进展报告等属于前者;科技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等则属于后者。

三次文献源于一次文献,又高于一次文献,是一种再创性文献。

从文献情报的角度看,一次文献是检索对象(目标),二次文献是检索工具(手段),三次文献是情报研究成果(既可作检索目标,又可作检索手段)。

科技文献划分为三个结构层次,只是一种近似的划分。

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博到约,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有序到有机的结构化、系统化的过程。

除了一、二、三次文献的概念外,还有零次文献和半次文献的说法。

所谓零次文献是指通过交谈或听报告等方式所得到的信息,它们通常未经记载或仅仅是一些零乱的笔记。

半次文献又叫灰色文献,指非公开出版的内部文献,它们往往是通过正规销售途径得不到的资料。

这两种级别的文献构成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交流。

1.2.3科技文献的出版种类

根据文献的出版类型的不同,科技文献大体可分为以下10种。

1.科技图书——一次文献但又具有三次文献的性质

科技图书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记载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文献。

科技图书一般是经过加工、重组的文献,同其他类型出版物相比,具有系统、完整、全面、载体成熟、定型等特点,但科技图书出版时间较长,不能及时、迅速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

科技图书按其内容和读者对象可分为4类。

(1)专著:

是从事某项专业的专家所撰写的某一专题或某一学科方面的全面系统的著作,它是构成科技图书的主体,主要为科技人员提供参考使用。

(2)科普读物:

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读物,有初、中、高级之分,这种读物发行量大,读者面较广。

(3)教科书: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编写的教学用书,其内容一般都是基本原理和事实,具有通俗易懂、准确可靠的特点。

(4)参考工具书:

指各种手册、年鉴、词典、百科全书、图册、组织机构指南、人名录、地名录一类的工具书。

这类书出版周期长,但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是查找事实、搜集情报信息方便快捷的工具书。

2.科技期刊——最重要的一次文献

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的主要文献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与科技图书相比,具有出版周期短、反映新成果及时、内容新、信息量大和文献类型多样等特点。

据统计,读者所需求的文献有68%来自期刊论文。

期刊的利用率最高,约占科技文献的84%。

目前,全世界出版的期刊约10万余种,而且以每年1500种的速度递增。

科技期刊是人们传递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最基本、最广泛的手段,也是科技文献检索的重点。

连续性、周期性以及报道专题的多样化是期刊最显著的特征。

期刊(journal)强调连续性和周期性,杂志(magazine)强调报道专题的多样化,但都是一个含义。

期刊的文献特征有:

刊名和编辑单位一般不变;定期、连续出版;有连续性编号,如年、卷、期号;一般不再版也不重印。

常见的期刊包括:

周刊(weekly)、月刊(monthly)、双月刊(bimonthly)、季刊(quarterly)、年刊(annuals)等。

期刊的级别是根据其学术水平和编辑部资格等标准综合评定的,分市、省、国家、国际等级别。

以通报(bulletin)、学报(acta)为名的期刊多由大学或学术团体出版,学术水平较高,transaction(汇刊)同通报、学报。

在期刊中还有一种连续性会议录,它们多是每年在不同的地方召开国际会议的结果。

期刊有ISSN(InternationalSeriesStandardNumber,国际标准连续性出版物编号),其长度为8位,前7位是刊名代号,末位是计算机校验位,如ISSN1000-0402(中间加一个“-”号只是为了阅读方便,无任何意义)。

在期刊文献中,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期刊的卷(Vol.)和期(Iss.或者No.)。

它们是这样规定的:

期刊的期是某种期刊在一年内根据其出版频率从第一期起连续编号,一年中所有期刊合为一卷。

创刊年的卷作为第1卷,第2年是第2卷,依次类推。

3.科技报告——既像书又像刊的一次文献

科技报告是关于某项科研成果的正式报告,或是其进展阶段的实际记录。

许多最新的研究课题和尖端科学往往首先反应在科技报告中,它往往代表一个国家或专业的科研水平。

其特点是:

每份报告单独成册,有连续编号,内容艰深,数据完整可靠,技术全面,可直接借鉴,在发表速度上快于其他文献类型。

目前,美、英、德、日等国家每年产生的科技报告达20万件左右,其中美国约占80%,美国政府的AD、PB、NASA、DOE四大报告在国际上最为著名。

(1)AD报告:

AD是ASTIADocuments的缩写。

ASTIA即美国军事技术情报局,负责收集、整理、编辑、出版美国国防部所属海陆空三军系统的科研机构及该部的科研合同单位和国防组织的科技报告,此外还包括一些民用技术的报告。

ASTIA曾改名为国防科技文献中心(DDC),后又改为国防技术情报中心(DTIC),但AD报告的名称仍继续使用。

(2)PB报告:

PB是美国出版局(PublicationBoard)的简称,于1945年成立,负责收集、整理、报导从战败国获得的科技资料。

从20世纪60年代起PB的内容才侧重于民用工程技术,但仅有少量电子技术方面的报告。

1970年9月由美国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处(NTIS)负责,但仍继续使用PB报告号。

(3)NASA报告:

这套报告是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收集、整理、报导和提供使用的科技报告,其主要内容是航空与航天方面的。

但由于航天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与电子学、计算机自动控制、微波控制、卫星通信、信息编码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因此这套报告也是电信科技文献的一项来源。

(4)DOE报告:

DOE报告是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ofEnergy)及其所属研究所、合同单位(公司、企业、高校、学术团体)等发表的科技报告,其内容以原子能为主,但也具有综合性科技报告的性质,其中也有一些与电子学、计算机信息编码等有关的内容。

4.会议文献——报道最新科技动向的一次文献

会议文献是指学术会议上所交流的论文、报告及有关文献。

学术会议一般是围绕着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新成就和新课题来进行交流探讨的。

会议文献的学术性很强,代表了一门学科或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着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水平和趋势。

会议文献的形式主要为会议录,但也时常以期刊专集的形式报导。

特点:

内容新颖,学术性强,能反映某专业在国内外最新的发展水平。

会议文献有几种不同的出版形式,如以期刊形式出版的会议专利、会议特辑、书本式的专题性论文集(即会议录)、连续性会议录等。

有关会议的几种不同的说法有:

会议(conference)、代表大会(congress)、国际大会(convention)、专题讨论会(symposium)、专题学术讨论会(workshop)、学术研讨会(seminar)、学术讨论会(colloquium)等,前3种会议形式往往是国际学术行政会议,规模大,人数多;其他则是小规模的学术研讨会,论题较为专业。

另外,有些会议定期召开,其会议文献也定期出版,从而形成了连续性出版物,这些出版物虽然也有proceedings等字样,但各收藏单位均将其视为期刊收藏。

在会议文献的名称中,conference和proceedings两个词是标志性的,以这两个词为标志的会议文献在内容上的区别是:

conference是只在会上交流的论文,proceedings包含会上交流的论文以及会议的日程安排等与会议有关的会前和会后文献等。

5.政府出版物——体现政府科技政策的三次文献

政府出版物是各国政府及所属机构颁布的文件,如政府公报、会议文件和记录、法令汇编、条约集、公告、调查报告等。

它所包括的内容范围广泛,几乎涉及整个知识领域,但重点则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

政府出版物按其性质可分为行政性文献和科技性文献。

它对于了解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特点:

具有正式性、权威性。

6.专利文献——集技术、经济、法律于一体的一次文献

专利是指用法律来保护科技发明产权的制度。

当专利申请案提出和批准时,公布由发明人呈交的专利申请说明书,阐明该项发明的目的、用途、技术梗概和专利权限,这些文献就是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包含有丰富的技术情报和经济情报。

专利说明书与其他类型的文献相比更具有法律色彩。

它一般包括发明的详细说明、专利权范围和插图。

在说明技术问题时,常常含糊其辞,以保护其技术关键,而在权利要求部分则采用严格的法律叙述。

特点:

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且范围广泛,出版迅速,格式规范,文字简练严谨。

7.技术标准——促进社会产品质量的三次文献

标准文献主要是指对工农业产品、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等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从事生产、建设的一种共同的技术依据。

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一般是由主管部门完成的。

标准的更新十分频繁,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准也需要不断补充和修改。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又促使标准日趋国际化,因而标准文献体现了本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科技人员可从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按标准文献的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及零部件标准、原材料及毛坯标准、工艺及其装备标准、方法标准等5种,按审批机构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级别。

特点:

具有独立完整性和法律约束性。

8.学位论文——体现毕业生能力的一次文献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博士、硕士、学士毕业生所撰写的学术性研究论文。

学位论文是非卖品,一般不出版发行,只供复制,但也有印制单行本或在期刊上发表摘要的。

学位论文是经过审查的原始结果,有一定的独创性,它所探讨的问题专深,论述系统详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但取得的手续麻烦,不易为读者利用。

9.产品样本——提供产品技术规格的一次文献

产品样本是针对定型产品的性能、构造、原理、用途、使用方法、产品规格等所作的具体说明,由制造商和销售商出版发行。

它的内容范围从家电、药品、玩具制品,直到工业用各种技术复杂的设备元件,既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动态,又促进了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对技术人员进行产品造型和外观设计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特点:

技术成熟可靠、装潢美观、图文并茂、直观性强。

缺点:

收集和获得不容易。

10.科技档案——忠实记录工程项目的一次文献

科技档案是生产建设、科学技术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针对具体的工程或项目所形成的文件,涉及图纸、图表、照片、原始记录的原本以及复制件,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经济指标和审批文件、研究计划、研究方案、试验项目、试验记录等。

它是某一项工程项目完整、忠实的记录,内容详尽具体,是科技储备的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形式,是生产领域和科学实践中用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文献。

它一般具有保密级别,借阅手续严格。

除了上述10种主要文献类型外,还有报纸、新闻稿、统计资料、未刊稿(手稿)、地图、乐谱、广告资料等科技文献。

在以上10种类型文献中,除了图书和期刊分别作为独立的两种类型外,其他8种均列为特种文献资料类。

所谓特种文献就是介于图书和期刊之间,似书非书、似刊非刊的一种文献类型。

人们称之为图书化的期刊、期刊化的图书。

1.2.4文献类型识别与著录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检索的结果往往都是一条简洁的文献来源记录,但是检索的目的是要找到原文而不是一条来源,因此就需要从文献来源记录中提供的文献线索找到原文。

一般的文献收藏单位(如图书馆)都是按文献的出版类型存放文献的,不同的文献要到不同的地方去索取,因此从文献来源中识别文献的出版种类尤为重要。

在此所讲的文献信息源的识别以计算机检索出的信息源为例进行说明。

1.图书

如果原文来源于一本图书,则一般有明确的书名、作者和ISBN号,其中ISBN号是图书的标志,如下所示。

①DifferentialEquations:

Linear,Nonlinear,Ordinary,Partial

②Author:

Anon(Ed.);King,A.C.(Ed.);Billingham,J.(Ed.);Otto,S.R.(Ed.)Source

③DifferentialEquations2003.538pPublicationYear:

2003

④ISBN:

0521016878

说明:

①为文章题名;②为作者;③为文章所出自图书的书名;④为图书的ISBN号。

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StandardBookNumber,ISBN)是国际通用的图书或独立的出版物(除定期出版的期刊)代码。

出版社可以通过国际标准书号清晰的辨认所有非期刊书籍。

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只有一个或一份相应的出版物与之对应。

新版本如果在原来旧版的基础上没有内容上太大的变动,在出版时也不会得到新的国际标准书号码。

当平装本改为精装本出版时,原来相应的国际标准书号号码也应当收回。

国际标准书号由10位数字组成,被3条短横线分为4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组号码段是地区号,又叫组号(GroupIdentifier),最短的是一位数字,最长的达5位数字,大体上兼顾文种、国别和地区。

把全世界自愿申请参加国际标准书号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划分成若干地区,各有固定的编码。

第二组号码是出版社代码(PublisherIdentifier),由其隶属的国家或地区ISBN中心分配,允许取值范围为2~5位数字。

出版社的规模越大,出书越多,其号码就越短。

第三组是书序码(TitleIdentifier),由出版社自己给出,而且每个出版社的书序号是定长的。

最短的1位,最长的6位。

出版社的规模越大,出书越多,序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