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轮冲刺 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案.docx
《高考三轮冲刺 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三轮冲刺 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三轮冲刺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案
2019年高考三轮冲刺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
【高考回顾】
1.(2018,江苏单科)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可以看出洋务企业过度依靠国外技术,故B选项符合题干;“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说明不是外资企业,并且也不全是洋人,故C、D错误;管理体系的完善材料中未提及,为无关选项排除。
2.(2017,全国卷1)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每吨减1钱,说明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降低成本,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可能拜托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故选A。
3.(2017,全国卷2)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
故答案为B;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永川乙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A;材料所述并非表明所造船只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排除C;D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2017,全国卷3)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上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项是再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
C与史实不符,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5.(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间,美国利用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机会,与国民党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说明美国从时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英国投资比例难以说米国际地位上升,故A错误;日本此时属于战败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的信息,故B错误;C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知识整合】
(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原因: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表现:
“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影响:
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官办经济:
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资本主义经济:
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内容: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意义:
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重点深化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4)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1)思想上: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评价: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原因: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表现: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影响: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黄金时期”(1927~1936年)
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快发展。
影响:
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5、全民族抗战时期遭受打击(1937~1945年)
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表现:
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6、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年)
原因:
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战争的破坏。
表现: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重点深化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瓦解和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得到独立发展。
2.综合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一个特点: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畸形:
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三个产生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3)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三大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
(5)四个阶段:
“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三)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
时间
背景
主要表现
衣
食
住
习俗
交通
通讯
传媒
第
一
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洋布
洋装
西式
饮食
花园
洋楼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
上海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汽车进入中国;冯如制造飞机
第一个电报机房;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第一部电话
宣传变法与革命思想的报刊;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第
二
次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山装
断发易服;婚姻自由、文明简约;社交礼仪;改革历法
宣传新文化的报刊
第
三
次
新中国成立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衣着朴素,色彩与款式单一
食物简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城市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长春汽车制造厂;宝成、兰新铁路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党报党刊;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第
四
次
改革开放以后
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决策,努力改善国计民生
色彩缤纷,款式多样
解决了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京九铁路、青藏铁路;全国铁路提速
传媒方式多样化:
各类报刊;电视逐渐普及;接入互联网
重点深化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外界因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因素:
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经济因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内在动因:
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科技因素:
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6)教育因素:
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7)思想因素: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例题讲练】
例1.(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十九路军”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中“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和袭击上海,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易错点】此题易错选项为C。
题干中“1932年”以及图中的“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是解题的关键。
结合所学可知,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勇反击,“一·二八”事变全面爆发。
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
如图所示的“抗敌牌”火柴就是当时的爱国企业为支援前方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呼吁上海人民支持抗击日寇而设计生产的。
“抗敌牌”火柴深刻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支持抗战的爱国情怀,侧面反映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C项“开始”一词错误,早在甲午战后就已经有实业救国思潮了。
例2(2016,海南单科卷历史)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D项错误。
【易错点】此题易错选项为C、D。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可知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生丝、茶叶占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直到20世纪初中国已经失去了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这体现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门被打开,本土农产品在西方工业品的冲击之下逐渐失去竞争力,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并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本土产品即丝茶竞争力的减弱;随着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重农抑商政策也逐渐消亡,因此B项错误;C、D项均为表现而非原因。
例3(2016,江苏单科卷历史)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破坏传统手工业,故D项错误。
【易错点】此题易错选项为A。
本题侧重资料信息分析能力考核。
依据题干,在1884年,玉田县自允许洋人开展商业活动以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洋货充斥,并且日渐依赖于洋货,光绪年间的雄县亚谷城村以前百姓多靠传统手工业制造的熬硝等引火,但是自从洋人火柴盛行,这些传统的手工业日渐的衰亡。
这些信息都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某些行业甚至走向了覆灭。
材料没有反映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的信息。
例4(2018,全国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天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受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客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答案】示例:
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保障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创办了大量的军事、民用企业。
军事工业多采用落后的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民用工业则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同时洋务企业也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这些都导致了洋务企业的发展活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最终没有实现“自强”、“求富”
的目的。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重点是改革国有企业,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这种管理方式的调整,直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企业的管理方式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出准确的观点,并且依据中国近代、现代企业发展和近代化探索,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和对内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等基本史实来进行基本论述。
学生可以根据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从企业管理、企业发展、企业与科技的关系问题进行相应作答。
本题思路较为多元化,论述观点时需要结合史实,并且史实与论点有着前后的逻辑一致性。
【易错点】此题易错处主要是学生对史实的运用分析,需要学生既要结合材料也要充分调用所学知识。
【方法点拨】
时段特征 政治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和工农运动的开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重点知识定位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1919~1924年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
民族资本主义萧条
后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4~1927年
国民革命时期
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萧条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九一八事变、长征、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937~1945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四大会战、南京大屠杀、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日军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摧残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
官僚资本主义压榨使民族资本主义萎缩
毛泽东思想发展
2.跨模块结合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1)五四运动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民党召开“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的形势,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
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
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
(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
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
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3)从经济的角度:
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
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
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从文明史范式看民国时期中国的变化
政治
列强侵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控制中国
中国革命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走苏联(俄)式革命道路到走中国式革命道路
国际地位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
经济
民族工业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但经济危机及列强侵华使中国民族工业到后期逐渐萎缩甚至破产
新民主
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人民,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这就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主义日益膨胀,控制中国经济
思想
思想解放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
思想理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对社会各领域影响深远;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
【达标检测】
【基础达标】
1.(2016,全国卷1文综历史)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直接考察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