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2839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docx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

核心概念:

原子论心理学思想:

其基本主张是世界的本原是由某种最为基本的单元或元素构成,如“原子”“根”等,有一下几种观点:

1)万物的本原是水,灵魂产生于水;2)万物的本原是火,灵魂是纯净的火;3)万物的本原由“四根”构成,即火、空气、水、土;4)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5)灵魂的灵魂;6)“心灵”概念的提出。

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其主要观点为:

1)用理念解释灵魂的本质,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质原子,而是一种“理念”的精神性的东西;2)用回忆说阐述灵魂的形成过程,认为灵魂就是对理念的回忆;3)灵魂结构说,灵魂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纯理性部分,即理性,它是最高级的、永生不死、轮回转世的,只有人才拥有,二是非理性部分,包含高尚的冲动即勇气、抱负,以及低级的欲望即感觉、情欲;4)三种灵魂角色论,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等,第一等是统治者阶级,第二等是武士阶级,第三等是劳役阶级;5)对感觉、记忆、情感、梦等心理现象的看法,感觉是感官受空气震荡和周围媒介物的影响而觉知的反应,任何感觉都与主体状态有关,记忆是感觉的持续与保存,它依靠联想活动,想象可分为两种,即切合实际事物之想象和幻想,意志是由需要引起的要求满足的行为活动。

生机论心理学思想:

其基本理论如下:

1)灵魂既是生命的原则和生活的动力,又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2)身心既相互独立又是统一的,灵魂和躯体共同构成生命,灵魂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活动能力;3)心脏中心说;4)灵魂的分类,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的灵魂,把灵魂看成有机体不同发展水平的功能系列;5)主张知、意二分法,反对知、情、意三分法,认为人的灵魂是单一的、不可分的,是以整体来发挥作用的;6)对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认为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印象和痕迹;

亚里士多德错觉:

即双指夹球错觉,将一个小圆球放置于食指和中指交叉重叠处,人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而不是一个物体的错觉现象。

人文主义心理学思想:

主要特征:

”一切为了人”以人权反对神权,维护人的价值和地位;以人性反对神性,维护自由意志和个性发展;以人道反对神道,维护人间快乐和现世幸福。

微觉:

最无意识性的观念,莱布尼兹认为微觉是无意识性等于零或几乎为零的观念。

统觉:

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

意识阈:

由德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指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越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联想主义心理学:

产生并发展于英国,其突出特点是围绕认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对联想的本质、分类、特征和规律等进行研究,是哲学心理学通向实验心理学的桥梁,包含有:

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穆勒父子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物理法:

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包括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实验内省法:

有威廉·冯特提出,意在将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生理心理学原理》:

冯特的著作,冯特在其中把心理学确立为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实验方法的实验科学,并系统总结了当时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各种心理过程和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生理解剖知识,构建了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

意动心理学:

由布伦塔诺提出,主张研究意识活动,故称意动心理学或奥国学派,1874年出版《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心理活动而不是意识经验的内容,并称这种心理活动为意动,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的内容,而是研究感觉、判断等的活动,称其为心理活动或意动,即没有外化的意识动作。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在于,心理现象以“内在对象性”为特征,而物理现象没有这种特征,即意识不是离开客体和内容存在的,它总是指向或包含在一定的对象或客体在内。

对心理的分类上,布伦塔诺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

表象的意动、判断的意动和爱憎的意动。

研究方法上提出了两种:

一是内部知觉和反省,即对刚刚发生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观察和体验,二是观察法,即观察他人的言语报告,动作及其他表现。

二重心理学:

屈尔佩提出,认为任何复杂的心理过程都可以用实验内省法来研究。

他建立了对无意象思维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派——符兹堡学派。

无意象思维指人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并不存在出现判断所依据的意象,只有一种模糊的、无法描述的“意识的态度”、“心向”、“决定倾向”,即思维的产生并不需要意象或感觉内容的帮助。

屈尔佩认为,内容和机能同属心理现象,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内容和机能在经验中可以分离;2)内容和机能可以各自独立变化;3)内容和机能在性质上各不相同;4)内容和机能都有强度和性质两种属性;5)内容和机能各有自己的规律。

意识流:

是詹姆斯针对当时流行的元素主义提出了的一种关于意识的学说,认为意识即心理活动,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

对詹姆斯来说,人类意识的突出特点是适应性,即意识使我们适应环境。

行为环境:

考夫卡提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心理物理场具有自我和环境两极性,自我可以用人格概念说明,环境可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人的行为是针对行为环境的,其范围小于苛勒提出的直接经验,只是引起个体行为的环境而直接经验还包括自我及主观体验。

相同的客观环境对不同的个体而言可能是不同的行为环境,产生不同行为。

行为环境还可分为宏观行为环境和微观行为环境两种。

宏观行为环境反映了较大区域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人口素质、人群关系、生活水准等社会状况。

它能决定大众传播媒介的规模、形态和媒介产品的内容、形式,因而对传播活动具有规范、控制、调节的功能。

微观行为环境指在相互接近的一群人之间共同形成的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性的行为准则、机率制度以及相互信赖、和睦共处的气氛等综合情况。

这些情况表现在传播活动中,不仅能决定传播者说什么、怎样说,而且能决定受传者听什么、怎样听和怎么做。

蔡加尼克效应:

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

1913年华生于《心理学评论》中发表的文章,正式宣告行为注意的诞生,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

其中,华生明确指出,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其理论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认知地图: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

托尔曼把白鼠学习迷津的行为看作是认知学习。

通过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地图,然后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

神经性焦虑:

由弗洛伊德提出,以自我对来自本我威胁的知觉为基础,个体由于惧怕本能冲动会导致自己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当自我意识到本能需要的满足可能导致外来危险时,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

道德性焦虑:

由弗洛伊德提出,以自我对来自超我,特别是良心谴责的知觉为基础,个体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而引起的内疚感、罪恶感、羞耻感的情绪体验。

它指导行为符合个体良心或社会标准。

品格高尚的人比品格低下、恶劣的人,体验道德焦虑较多。

初级自主性:

由哈特曼提出,指那些先天的独立于本我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

自我的知觉、思维、运动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自我的这些机能及其成熟起源于遗传的生物学禀赋,都处在现实和本能驱力的影响之外,故称之为自我的初级自主性。

能量中性化: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主要来自本我的力比多能量,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

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也受制于本我。

哈特曼认为,如果某一服务于自我的能量过于接近本能则会妨碍自我的功能,因此必须是本能的能量中性化,为此,他提出了能量中性化,即把本能能量改造为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能量中性化开始于自我从本我中解脱,并为自己服务之时。

自体形成:

是个体通过改变个提高自己去适应环境。

异体形成:

是个体通过改变环境,是环境更有利于自己的适应。

社会兴趣:

指一种关心别人和关心社会的潜能,它不仅是对自己亲朋好友的情感,还可以扩展到全人类、全世界。

阿德勒认为:

个体能否完满、正确地解决人生三大问题,即执业活动、社会任务、爱情婚姻,反映他的社会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

社会兴趣也是衡量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社会性格:

弗洛姆认为,人格是有气质和性格合成的。

气质是由遗传或先天体质性特征决定的行为模式。

性格反映了人的社会性,是人格的核心。

弗洛姆认为性格包括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社会性格指同一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是性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家庭是将社会文化因素所需要的性格特点转移到孩子身上的中间环节。

社会潜意识:

弗洛姆认为,要达到解除潜意识被压抑的目的,就要研究社会潜意识。

社会潜意识是指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同受社会压抑而未达到的意识层次的心理领域。

它是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构成的。

外源性认识:

从经验中得到的认识。

内源性认识:

从主体动作的内部必然协调中导出的认识,标志着认知结构发展的层次。

高峰体验: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是一种暂时的、非自我中心的完善和达到目标的状态。

达到高峰体验时,人会感到自己与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内部的对立、矛盾都被消除,产生天人合一的完上岸。

它可以改变个人及其对世界的感知,使人更有创造性。

高峰体验的一系列特征有:

整体意识、统一意识、感知丰富、全神贯注、审美感受、创造精神、真知灼见等。

实证主义:

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由法国哲学家孔德等提出。

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我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简答题

1.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心理学在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前,是属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此时的心理学具有明显的哲学特点。

主要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

在此阶段,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由哲学家来兼任。

不研究具体的实证问题,主要探讨灵魂或心灵的本质、结构、范畴和功能等一系列比较抽象的基本理论问题。

2.19世纪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1)神经生理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a)神经系统的基木结构与功能。

关于脑结构的研究成果为理解有机体接受刺激信息、产生心理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b)感觉神经和远动神经的差异律。

贝尔-马戎第定律的提出,为神经活动的单向传导和信息传递的精确性做出了科学解释,由为反射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基础。

c)神经冲动的电性质和传导速度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量人的神经传导速率,这表明心理过程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打破了心理不能实验测量的说法,为以后实验心理学对心理活动里程的时间测量开辟了道路,从而促进了反应时的大量实验研究。

d)感觉神经特殊能学说。

这是由德国生理学家、被誉为“生理学之父”的缪勒提出,缪勒的学说是感觉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感觉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感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提出视觉“三色说”,赫尔姆霍兹进一步证实。

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海林提出“四色说”,与三色说相比更能解释一些视觉现象。

1863年,赫尔姆霍兹提出听觉共鸣说。

3)心理物理学研究进展

a)韦伯的研究

韦伯是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实验研究第一人。

对感觉心理学研究发展有巨大贡献;。

a.用实验证明两点阈概念b.提出心理学学上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定律

影响:

(1)打破对阈限概念的哲学思辨,超越对感觉用经验检验的局限,第一次对感觉与外在刺激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

(2)使赫尔巴特的理论设想变为科学现实。

(3)为开创心理物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奠定基础。

b)费希纳的研究

费希纳创立心理物理学,实验心理学奠基者之一。

a.心与物关系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精确数量关系;1860《心理物理学纲要》科学心理学里程碑之一;b.提出对数定律,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c.创立心理物理法,最小变化法、正误法、均差法等。

影响:

(1)第一次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够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2)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3.科学心理学的主要方法论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

4.冯特关于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重要内容:

心理学体系:

1)个体心理学,以个人意识过程(基本心理过程)为对象,以自然科学为定向,即实验心理学;2)民族心理学,以人类共同生活为基础的高级心理过程为对象,以人文科学定向,即社会心理学。

主要内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一切科学都以经验为研究对象。

2)主张心身平行论,冯特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生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心理学研究可直接应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但不能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冯特提出采用实验的自我观察法或实验内省法,即把被试置于标准的、可重复的情境之中,在实验控制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

4)心理学的任务,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构成的元素进行分析,并对心理复合的规律进行探讨。

5)心理元素的分析,元素指构成意识的最基本、纯粹的意识状态,是不能再分的心理结构单位,即心理元素。

6)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冯特认为任何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

7)心理元素结合的形式,冯特认为,由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心理复合体,其特性并不是各种心理元素固有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现出自身的新特性。

8)心理复合体形成规律,冯特通过对分析研究心理元素的结合形式,认为心理复合体的形成遵循3条基本原则:

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5.艾宾浩斯对记忆研究的贡献和局限:

1)创造了节省法这一研究记忆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为记忆实验创造了一个数量化的统计标准。

2)创造了用无意义音节作为研究记忆的实验材料,通过这种方法,排除了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使识记材料处于难易相等的程度,并首先以自己为被试进行实验,力求做到实验和生活情景一致。

3)创设“填充测验”法,用于儿童智力测验,是后来诸多智力测验的前身。

艾宾浩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次用实验法对记忆进行研究,为实验心理学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开辟了新领域,打破了冯特实验法只能研究简单低级心理过程的局限;第一次对记忆进行数量化分析,揭示了人类记忆中保持和遗忘与时间关系的一般规律,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

局限:

记忆过程的发展只做数量分析,对记忆内容实质上的变化没有分析,实验材料是人为的无意义音节,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

6.詹姆斯对意识和习惯进行研究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对意识的研究:

1)意识流:

意识流是詹姆斯针对当时流行的元素主义提出的关于意识的学说,认为意识即心理活动,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

2)意识的特点:

意识是私人的,个体意识不是某个一般意识或群体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不断变化的,意识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流;意识是连续的,意识是一种不间断的流;意识是有选择性的。

对本能和习惯的研究:

1)詹姆斯认为本能是一种趋向一定目的的、自动的、无需事先经过教育就能完成的动作能力或冲动行为。

本能分为三种,即感觉冲动、知觉冲动、观念冲动,认为一个复杂的本能动作可依次激起这三种本能冲动。

认为心理起因都源于本能,本能决定人类社会生活方式。

2)习惯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物质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其生理基础是神经中枢之间通路的形成,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经验得到改变。

其主要功能有:

减少因集中注意而带来的疲劳,有助于个体的生存,能对社会稳定起保护作用,使人们遵循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律,安分守己,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7.新老行为主义的异同:

相同点:

研究对象都是行为;研究任务都是对行为的预测、控制、应用行为;研究方法都是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条件反射等。

不同点:

(1)哲学基础不同,旧行为主义是实证主义,新行为主义是操作主义;

(2)研究内容不同,行为主义是刺激-反应联结,新行为主义是刺激-有机体-反应联结;(3)研究方法上,新行为主义更注重操作过程。

8.华生行为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1)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放弃研究主观的心理或意识,把观察到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行为:

即可观察到的有机体反应,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由刺激与反应联结而成。

刺激:

引起有机体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即简单物理量或生活中较复杂的情境。

反应:

构成行为的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反应有内隐或外显、遗传或习惯之分。

环境:

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可改变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获得的原理可用于解释人的行为。

2)研究方法:

放弃内省选择客观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3)研究目的:

控制和预测行为(理论目标)。

4)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全部行为活动不外乎是一些物理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化学变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是客观的实验心理学。

5)心理学的研究由意识转为行为的意义:

避免心理学分歧与混乱,像自然科学一样客观可靠;促进应用;扩大研究领域。

6)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

遗传、环境的作用;动作流概念;情绪理论;语言与思维;人格理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综合,而动作是习惯的总和,人格是个体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9.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思想:

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概念;建构符号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先驱。

心理学研究对象应该是有目的的整体行为。

主要特征:

目的性是行为的最重要特征;整体行为具有认知的特征;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具有可教育性。

中介变量:

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因外在刺激引起的内在变化过程;行为时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及年龄等的函数;把刺激-反应联结理解为刺激-机体(中介)-反应联结。

学习理论:

1)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与刺激-反应理论视为西方学习理论两大类别;

2)符号学习:

学习者所学的东西不是简单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意义。

3)认知地图:

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的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是认知行为柜机和策略的图式;

4)潜伏学习:

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处于潜伏状态。

10.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交互决定,构成三元互动关系。

三因素交互作用,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单向作用。

三元交互决定论不以为着构成交互决定系统的三个因素具有同等的交互影响力,其间交互作用的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者之间相对的交互影响力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人而言是大不相同的,有时是环境的影响,有时是个体行为或个体认知因素在交互决定中起关键作用。

重视个人因素,把个人因素概括为自我系统,在三元交互中起重要作用。

11.格式塔心理学创立的实验依据,以及对知觉组织原则、创造新思维、行为环境的看法:

1)实验依据:

韦特海默于1912年发表《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论文,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也是该学派诞生的标志,实验为运动知觉实验——似动现象。

苛勒:

顿悟学习理论,猩猩研究。

考夫卡:

主要从事脑损伤和失语症病人的研究。

2)知觉组织原则(完型组织原则):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人们看事物时总是把部分内容作为知觉对象,其余作为背景;接近原则,空间和时间上相接近的部分,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相似原则,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相似的部分倾向于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原则,知觉对不完满图形有一种使其完满的倾向;完型趋向原则,把图像看作一个有意义的图像,把不完美的看作完美的;连续性原则;共向原则;简单性原则。

3)创造性思维:

认为思维是依据整体的作用完成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在把握问题真题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先从问题整体着眼,再从局部入手。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必须对呈现的整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完全的概观;理解问题的结构关系;必须打破旧的认识,建立新的认识;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活动,受动机、情感、先前训练的影响。

4)行为环境:

指意识中的环境。

12.勒温提出的行为动力因素有哪些:

1)需要,这是行为的动力源,是指由某种胜利条件的缺失引起的动机状态;

2)紧张,伴随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

3)效价,勒温用它来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

4)向量或矢量,勒温用向量表示与需要发生联系的对象所具有的吸引力的方向和强度;

5)障碍,凡是阻碍个体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都称为障碍;

6)平衡,即紧张状态的解除。

13.评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1)研究对象:

精神活动的内容(结构)--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能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

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稽查者、把关人。

潜意识:

无意识中不可回忆的内容,不能为人所接受。

潜意识的特点:

原始性、能动性、非逻辑性、非道德性。

2)本能论

1.本能及其特征:

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

在他看来本能有四个特征:

来源、目的、对象和原动力。

2.本能的种类

早期(性本能、自我本能)

晚期(生本能、死本能)

3)人格论

早期弗洛伊德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

晚期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本我、自我、超我

4)梦论

梦是一种被压抑欲望的象征性满足。

梦的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凝缩、移置、象征、润饰。

5)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

1.由出生而产生的创伤是以后一切焦虑经验的基础,焦虑代表了早期创伤经验的重复出现。

2.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种:

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3.为了减轻焦虑,自我可能采用正常和理性的方法来控制危险,解决问题,也可能采用否认现实甚至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

后一种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八种:

压抑、投射、移置、否认、反向作用、认同、退行、升华。

研究方法:

临床观察法、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

14.弗洛姆、荣格、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

荣格:

(1)情结理论

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是整体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人格结构。

(2)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为个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个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3)心理类型说

1.态度类型:

内倾型和外倾型

2.功能类型:

即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3.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的组合

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

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评价: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突出了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学思想,扩大了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沟通了个体和种族历史经验的文化联系,开创了心理类型学和字词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