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地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魏家地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家地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家地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魏家地煤矿技术改造
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言
一、项目的提出
魏家地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服务年限105年,矿井于1989年12月建成投产,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分区开拓,井田围原划分为17个采区,2008年进行了深部井田采区优化设计,调整后矿井共划分为9个采区,其中东翼5个,西翼3个,北翼1个。
初采采区为西一采区,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近年来,魏家地煤矿在“双突”矿井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成功应用了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煤巷锚网支护技术等先进的主导性采掘技术,攻克了制约矿井生产的主要技术难题,综放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矿井生产稳步发展。
特别是2004年以来通过逐年实施安全改造项目,加大生产系统技术改造,不断改善装备条件和安全基础设施,矿井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08年核定生产能力为200万t/a。
根据靖煤集团公司1000万t矿井建设方案,从2010年开始集团公司整体产能将达到1000万t/a以上,但随着红会四矿、宝积山煤矿等矿井相继资源枯竭闭坑,将出现较大的产能缺口。
魏家地煤矿作为公司高产高效骨干型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技术装备条件先进,具有产能提升的潜力和空间。
为了保持靖煤集团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矿井产能是非常必要的。
二、设计依据
1.设计委托书。
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矿井抽采瓦斯工程设计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3.《煤矿安全规程》(2009年版)。
4.煤矿设计研究院1985年3月编制的《省煤炭工业总公司靖远矿务局魏家地竖井修改初步设计》。
5.《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t矿井建设方案》。
三、设计指导思想
本次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实事求是、安全高效、规合理的原则,矿井产能按三年达到240万t/a、六年达到300万t/a的总体思路,分步进行实施;从提升、运输、“一通三防”及开拓开采系统等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增加矿井生产区域;优化矿井生产系统,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对不能满足矿井规划生产能力要求的设备、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实现矿井集约化高效安全生产。
四、设计的主要特点
根据设计委托要求,魏家地煤矿产能提升方案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本次设计立足矿井长远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科学合理提升矿井产能。
2.在中后期采区设计时,合理加大采区和工作面几何尺寸,降低万吨掘进率,提高采区和工作面生产能力,减少煤柱损失,也符合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3.长征-红会铁路从魏家地煤矿境通过,横贯井田东西走向的全长,影响围大。
本次设计不考虑铁路影响,井下不留设铁路保护煤柱,开采后根据地表塌陷情况进行路基整修加固,并依此原则对井田采区进行重新划分。
4.根据魏家地煤矿瓦斯含量高且突出的特点,在采区、工作面接替时考虑了6个月以上的瓦斯预抽时间。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魏家地煤矿位于省市平川区东南约10km,井田东西长约8.5km,南北宽约2.5km,井田面积约21.04km2。
本区交通便利,矿区铁路专用线由此经过在长征站与其接轨。
矿公路与308省道相连,交通极为便利。
二、地势及地形
地表为沙川、黄土、丘陵、山地。
井田南有红山,标高1730m。
区无常年流水,在井田中部有党家水沙河和其它沟状沙河,均为季节性河流。
三、气象及地震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最低气温为-23.8℃,最高气温为37.4℃,平均气温18℃左右。
冰冻期为11月至次年2月,冻结深度0.95m,年平均降雨量为238.2mm,多集中在6-9月份,年蒸发量为1500mm以上。
全年多北风,次为东南风,最大风力可达8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四、水源、电源
水源:
黄河供水系统,矿区供水管网已形成;
电源:
矿区35/6kV变电所已建成,矿区供电网络已形成。
五、区经济及工农业、建材概况
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小麦、谷物,玉米等。
由于干旱多风,产量均较低。
工业方面,靖煤集团公司所属各煤矿以及矿区辅助和附属企业、事业单位等,还有靖远县所属厂矿及地区陶瓷厂、煤矿等企业,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靖远电厂已竣工投入生产,靖远矿区供水工程正常使用,并正在进行扩能改造。
矿区水、电、路、通讯等都已形成系统和综合能力。
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外,水泥、砖、砂、石、白灰为当地生产材料,就地均可买到。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褶皱构造
魏家地煤矿井田从西向东由1号背斜、2号向斜、3号背斜及4号向斜组成较宽缓的褶皱构造。
从剖面上看整个井田为一锲形上升的条带状地质体。
1.1号背斜
位于F3断层以北,西起于XⅢ线107号钻孔附近,轴向由S70°E经ⅩⅣ线后急转N60°E,又转为近东西向后在加ⅩⅤ线以西被F46断层切断,延展长度3.5km左右,两翼倾角10~20°,为一宽缓背斜。
2.2号向斜
位于1号背斜的南侧,基本与1号背斜平行,全长5.3km,向斜轴被F3、F48断层切割成不等的三段,两翼倾角10~25°,为一宽缓的向斜。
3.3号背斜
轴向近东西逐渐转为S60°E,并向东继续延伸出井田外,井田的长度2.2km,两翼倾角11~15°,为一宽缓的背斜。
4.4号向斜
位于3号背斜的南翼,轴向基本与3号背斜轴向平行展布,两翼倾角北缓南陡,北翼11°,南翼25°,井田的长度1.2km。
(二)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有F1-2断层组、F3断层、F48断层、F46断层等,另外还有F1-2断层的派生斜向小断层F49、F50断层等。
二、地层
井田中生代地层发育,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白垩系分为上、下白垩统,主要出露于井田西南红山一带。
侏罗系分为上侏罗统和中下侏罗统,主要出露于宝积山向斜北翼和F1-2断层组的西南盘。
中下侏罗统是含煤地层,上三叠统是含煤地层的基底。
井田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基本隐蔽。
三、煤层
魏家地煤矿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井田含煤五层,由上至下为未1煤层、1煤层、2煤层、未2煤层及3煤层。
可采煤层为1煤层、2煤层、3煤层。
1煤层较稳定,全区分布,局部不可采,厚度0.23-37.78m,平均13.08m,结构为简单-较复杂,夹矸1-3层,夹矸厚0.2-1.5m,夹矸不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2煤层不稳定,分布在井田中部、零乱不规则,面积小,厚度0.23-14.37m,平均3.84m,结构非常复杂,夹矸1-8层,夹矸厚0.2-0.7m,为局部可采煤层;3煤层比较稳定,厚度0.29-15.03m,平均5.58m,煤层结构简单或较简单,夹矸1-8层,夹矸厚0.2-1.0m,为主要可采煤层。
四、煤质
魏家地煤矿井田煤的灰分平均为14.58%,挥发分为32.74%,硫分为0.42%,水分为2.76%,发热量平均值为28.25MJ/Kg,比重为1.39t/m3。
属低-中灰、低硫、低-中磷,具有较高发热量的动力用煤,亦可作为气化用煤,煤的工业牌号为弱粘煤及不粘结煤。
五、水文地质
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无常年性水流和地表水体,主要断层是良好的隔水层,矿井涌水主要来自于富水性极弱的Ⅰ、Ⅱ含水层。
目前矿井涌水量为120.7~145.3m3/h,随着矿井开采规模和围的扩大,矿井涌水将有增大的趋势。
六、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瓦斯:
煤层瓦斯含量9.22-10.17m3/t,2007年鉴定矿井相对涌出量为13.92m3/t。
1989年12月14日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以(89)中煤基字678号文批复该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煤层和3煤层为突出煤层。
煤的自燃倾向性:
煤层属自燃煤,自然发火期4-6个月,最短21天。
煤尘爆炸性: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爆炸指数为29.25%。
第三节矿井生产现状及主要生产系统
一、矿井生产及接续现状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共有五条井筒,一对中央主、副立井,一条中央回风立井和一对边界回风斜井,中央回风立井即为北风井,边界回风斜井即为南风井。
生产水平为+1070m,现生产采区为西一采区和西二采区,开拓采区为东一采区。
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
(一)矿井提升系统
1.主井装备
主井装备一对TDG-16/150×4型4绳16t底卸式箕斗,自重17.8t,担负原煤提升任务,提升机选用德国“GHH”公司生产的4×4多绳摩擦轮提升机,塔式布置。
提升机以直流低速电动机直联方式拖动,配套GLC-8165.79/16型直流电动机,额定功率2100kW,额定转速47.75r/min,电枢电压900V,额定负荷时电动机效率87.3%,电动机采用强迫通风冷却,通风机为LD71/ZE1120R型,配AM250MW-4型,功率为55kW,1475r/min电动机,随主机成套配备。
提升钢丝绳选用德国三角股钢丝绳,直径37.7mm,单重5.15kg/m,抗拉强度180kg/mm2,钢丝绳破断总拉力102600kg。
提升钢丝绳4根;左捻右捻各2根。
尾绳为镀锌扁丝绳,单重10.3kg/mm2,抗拉强度140kg/mm2,共2根。
主绳轮径与导向轮径均为4m。
2.副井装备
副井装备一对1t双层4车4绳罐笼,自重11.191t。
担负人员升降、提升矸石、下放材料和设备等任务。
提升机为矿山机器厂生产的JKM-2.8/4(Ⅱ)型摩擦轮提升机,塔式布置。
提升机主绳轮径2.8m,导向轮径2.5m,最大静力30t,最大静力差9.5t,减速器为ZHD2R-140型,减速比10.5。
配套电动机为YR118/44-8型,630kW,额定转速741r/min,电压6kW,2台。
提升钢丝绳选用6A(34)甲-28-170-特-光-左右同型,直径28mm,单重3.214kg/m,钢丝绳破断总拉力51300kg。
提升钢丝绳4根;左捻右捻各2根。
尾绳选用6×37-43-140-I-甲-镀-左右同型,单重6.553kg/mm2,共2根。
(二)井下运输
矿井大巷主运输方式为胶带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8t蓄电池电机车牵引1t固定式矿车运输。
(三)矿井通风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与中央分列混合抽出式通风方式,主、副井进风,北风井和南风井回风。
北风井主扇采用G4-73-11№29.5型离心式通风机两台,配套电动机为T0118/49-10型,800kW。
南风井现安装BD-Ⅱ-8-№24弯掠组合正交型隔爆对旋轴流式主通风机,配YBF450S-8型,2×200kW三相异步隔爆电动机,共两台,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四)矿井排水
现井下使用两个水泵房,即中央水泵房和西一采区水泵房,均设在1070水平。
1.中央水泵房:
中央水泵房设在副井井底车场,安装3台250D60×10型水泵,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
配JSQ1512-4型,1050kW,6kV电动机。
两趟排水管路沿副井井筒敷设,管径为φ273×10mm、φ273×7mm无缝钢管,一趟工作,一趟备用。
2.西一采区水泵房:
安装2台6GD-67×9型水泵,配JBD30M2-2型,450kW,6kV电动机。
两趟排水管路为φ219×8,φ219×6mm无缝钢管。
清仓绞车选用JD-11.4型调度绞车,配JBJ-25型,11.4kW,660V电动机。
管路沿南风井敷设到地面。
井下井底水窝排水用2台4DA-8×7型水泵,1台工作,1台备用,配BJQ282-4型,40kW,660V电动机。
(五)矿井压风
矿井地面设有两处压风机站。
副井压风机站设4台5L-40/8型空压机,3台工作,1台备用。
南风井压风机站设3台5L-40/8型空压机,2台工作,1台备用。
(六)黄泥灌浆系统
矿井设有两座地面灌浆站,一座设在南风井广场西南侧,另一座设在北风井东南侧。
南风井灌浆站设有600t灌浆水池和泵房,泵房设有2台125TSW×5型水泵,配55kW电动机,灌浆管路采用φ159×5无缝钢管,经回风斜井入井。
北风井灌浆站设有1200t污水池和泵房,泵房设有2台125TSW×5型水泵,配备55kW电动机。
灌浆管采用φ159×5mm无缝钢管经北风井入井。
(七)注氮系统
地面南风井井口设固定制氮站,安装1台DQ1000Nm3/99型变压吸附制氮机,设计制氮量1000m3/h,氮气由φ159×5mm无缝钢管经南风井入井,然后引入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注氮。
(八)瓦斯抽采系统
瓦斯抽采泵站设在矿井北部边缘,设SKA-420型水环式真空泵2台,一台运转,一台备用,抽气量120m3/min,绝对排气压力为90000Pa-110000Pa,电机功率为160kW,电压660/1140V。
其管路系统:
泵房→北风井→1181回风石门→中央一号运输石门→中央二号石门→区段中巷→抽采钻场。
(九)电气
1.电源:
矿井电源取自地方电网黑水110kV变电所。
以两回35kV架空线路向本矿井供电,导线截面为LGJ-120,长度5.3km。
2.供电系统:
在矿井工业广场设35kV变电所一座,主变压器为两台SFL1-10000/35,35/6kV。
并从该变电所以两回35kV线路向红会矿区供电。
工业场地及井下6kV设备用电均由35kV变电所配出,变电所安装396台YY6.6-10-1型移相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
3.井下供电:
在1070井底车场设中央变电所,与井下中央水泵房联合布置。
中央变电所安装两台KSJ2-180/6,6/0.69kV型变压器,担负中央水泵房和井底车场全部负荷。
西一采区设两个采区变电所:
一个上部采区变电所和一个下部采区变电所,上部采区变电所安装两台KSJ2-320/6,6/0.69kV变压器,担负上山绞车和采区上部所有采掘设备负荷。
下部采区变电所安装三台KSJ2-320/6,6/0.69kV变压器,担负采区下部所有采掘设备负荷。
在中央2号运输石门旁设一充电硐室,担负2.5t蓄电池电机车充电任务。
由地面变电所经副井以四回ZQD130-6000型3×120mm2电缆向井下中央变电所四段母线上分别供电,四回下井电缆全部分列运行。
由中央变电所至充电硐室采用一条ZLQD120-6000,3×35mm2电缆,至西一采区下部变电所采用两条ZLQD120-6000,3×120mm2电缆,至西一采区上部变电所采用一条ZLQD120-6000,3×95mm2电缆,同时西一采区上、下部变电所采用一条ZLQD120-6000,3×95mm2电缆进行联络。
(十)地面生产系统
煤炭从主井箕斗提出地面,在筛选楼经过三级筛分后,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直接上仓装车,另一部分通过推土机进入储煤场存储。
回煤系统由漏斗、回煤暗道胶带输送机运输回煤。
副井在井口进、出车侧各设两道电动防寒门,在进车侧设两台600mm轨距1t矿车列车推车机。
长材料由罐顶插入,在罐底吊装下井,大件设备亦在罐底吊装入井。
副井系统采用气动集中操作,特殊情况下也可单独操作。
矿井的排矸系统:
工业广场副井口附近建有矸石装车点,井下矸石提升出井后在矸石装车点装汽车。
地面手选矸石也在矸石装车仓装汽车,运输到南风井区填沟排矸。
另外矿井还设有机修厂、设备材料库房、坑木加工厂、煤质化验室等。
第二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魏家地煤矿井田南部边界为煤层与F1-2断层的切割线,北以F46断层与宝积山井田为邻,西以9勘探线与大水头矿分界,东以19勘探线为界。
井田东西长约8.5km,南北宽约2.5km,井田面积约21.04km2。
二、储量
截止2008年末,矿井剩余工业储量26778.6万t,可采储量18576.6万t,详见下表。
表1-3-12008年末矿井储量汇总表单位:
万t
煤层时代
煤层编号
资源储量
备注
地质资源量
工业储量
设计储量
设计
可采储量
中下侏罗统
1煤层
19664.67
18792.27
13172.55
2煤层
1016
971.2
762
3煤层
6097.93
6124.96
4642.05
总计
32658.9
表1-3-22008年末矿井各采区储量构成表单位:
万t
采区名称
工业储量
(万t)
可采储量
(万t)
平均走向长(m)
平均斜长(m)
平均煤厚(m)
采区布置
方式
备注
西一采区
1253
661
1350
900
煤1:
6.3
煤3:
6.7
双翼
2008年
底剩余
西二采区
2077
1558
2200
700
煤1:
4.5
煤3:
5.97
双翼
东一采区
1356
776.7
1020
700
煤1:
14.62
单翼
北一采区
3266
2449.5
1650
1370
煤1:
6.6
煤3:
4.4
双翼
东二采区
5767.6
4325.7
2000
1845
煤1:
12.18
煤3:
1.38
双翼
东三采区
4093.7
3070.3
3200
650
煤1:
9.89
煤3:
1.60
双翼
东四采区
4630.8
3473.1
1940
1700
煤1:
11.05
双翼
西三采区
3196.4
2262.3
2030
1180
煤1:
5.3
煤3:
7.9
双翼
`合计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330天,井下一线采用“四六”制作业,井下辅助单位及地面生产单位采用“三八”制作业,每日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根据魏家地煤矿目前生产实际,矿井产能按三年后(2013年)达到240万t/a、六年后(2016年)达到300万t/a进行规划,预计2015年末矿井剩余可采储量17091.6万t,矿井达300万t/a生产能力后,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
式中:
T—矿井服务年限,a;
Z可—预计2015年底矿井剩余可采储量,17091.6万t;
K—储量备用系数,取1.4;
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0万t/a;
T=40.7年
第三节产能提升实施步骤
魏家地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t/a,核定生产能力200万t/a,根据矿井生产系统现状、采区巷道布置及井田地质特征,产能提升分两步进行实施,稳步达到最终的规划生产能力。
一期规划生产能力为240万t/a。
在加快接续采区开拓巷道施工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井下开拓开采和瓦斯抽采系统,合理提升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并对主、副提升系统等进行少量的改造后,力争在3年先期达到240万t/a产能。
与一期规划的实施同步,进行300万t/a产能的相关配套建设与施工,至2016年达到300万t/a的最终生产能力。
第四节井田开拓
一、240万t/a产能井田开拓方式
保持现有矿井开拓方式不变,即利用现有井筒进行全矿井开拓,对主、副井提升系统进行局部改造,使之能够满足矿井生产能力增大后煤炭运输及人员、材料、矸石等辅助提升任务;加快东一采区、北一采区开拓巷道施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主要系统,随着东一、北一采区先后于2011年、2014年投入生产,矿井生产格局完成由“一井两区”经“一井三区”到“一井四区”的稳步过渡,全矿井西一采区、西二采区、东一采区和北一采区四个采区同时生产(2014年);利用南风井和北风井回风,形成中央并列与中央分列混合抽出式通风系统。
二、300万t/a产能井田开拓方式
通过核算,现有主立井最大提升能力仅为240万t/a,富裕系数很小(仅1.07),要达到300万t/a的规划生产能力,必须改造或配备新的主提升系统。
提出以下三个方案:
方案Ⅰ:
新掘主立井方案
设计新掘一条主立井作为矿井主提升井,独立承担全矿井300万t/a的煤炭提升任务,原主立井、副立井作为辅助提升井兼主要进风井,用以担负人员升降、提升矸石、下放材料和设备等任务。
该方案根据井口位置的不同,提出三个子方案:
方案Ⅰ1:
立井井口位置选择在地面铁路以南250m位置,地面开口标高+1650m,井筒落底标高+990m,井筒长度660m。
将中央一号石门原方位延伸93m后布置主煤仓,煤仓垂深30m,在+1040m标高通过装载胶带输送机巷与箕斗装置硐室连接,装载胶带输送机巷长度44m;西三采区运输大巷通过采区煤仓与主煤仓相接,北一1070运输石门、中央一号石门皮带运出的煤炭直接落入主煤仓;将原中央石门皮带拆除后作为专门的轨道运输巷,用以进风和轨道运输。
地面生产系统原煤筛分与选煤厂结合考虑,流程为:
井下原煤经主井提升→井口箕斗仓→上缓冲仓胶带机→缓冲仓→上准备车间胶带机→准备车间→筛选→50mm以上大块煤→手选胶带机→大块煤煤仓→汽车外运。
→50mm以下的原煤(按照筛分和选煤不同工艺叙述)。
如果进入筛分系统:
50mm以下的原煤→翻板溜槽→原煤二级筛分→分成50~13mm中块煤和13mm以下的沫煤。
50~13mm中块煤→上主厂房中块煤胶带机→翻板溜槽→中块煤上仓胶带机→仓上分级筛→50~25mm中块煤→中块煤配仓胶带机→50~25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25~13mm小块煤→小块煤配仓胶带机→25~13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13mm以下沫煤→上主厂房沫煤胶带机→翻板溜槽→沫煤上仓胶带机→沫煤配仓胶带机→13mm以下沫煤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如果进入选煤系统:
50mm以下的原煤→翻板溜槽→上主厂房沫煤胶带机→翻板溜槽→进入洗煤厂→精选→50~13mm块精煤。
→13mm以下沫精煤。
50~13mm块精煤→中块煤上仓胶带机→仓上分级筛
→50~25mm中块精煤→中块煤配仓胶带机→50~25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25~13mm小块精煤→小块煤配仓胶带机→25~13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13mm以下沫精煤→沫煤上仓胶带机→沫煤配仓胶带机→13mm以下沫煤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手选矸石和选煤厂生产矸石均为汽车外运排弃。
储煤和回煤改造原有系统的胶带机可满足要求。
方案Ⅰ2:
立井井口位置选择在地面铁路以南310m位置,井下装载胶带输送机巷长度20m,其它方面同方案Ⅰ1。
地面生产系统原煤筛分与选煤厂结合考虑,流程为:
井下原煤经主井提升→井口箕斗仓→上准备车间胶带机→准备车间→筛选
→50mm以上大块煤→手选胶带机→大块煤煤仓→汽车外运。
→50mm以下的原煤(按照筛分和选煤不同工艺叙述)。
如果进入筛分系统:
50mm以下的原煤→翻板溜槽→原煤二级筛分→分成50~13mm中块煤和13mm以下的沫煤。
50~13mm中块煤→中块煤上仓胶带机→仓上分级筛
→50~25mm中块煤→中块煤配仓胶带机→50~25mm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25~13mm小块煤→小块煤配仓胶带机→25~13mm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13mm以下沫煤→沫煤上仓胶带机→沫煤配仓胶带机→13mm以下沫煤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如果进入选煤系统:
50mm以下的原煤→翻板溜槽→上缓冲仓胶带机→缓冲仓→上主厂房胶带机→进入洗煤厂→精选→50~13mm块精煤。
→13mm以下沫精煤。
50~13mm块精煤→中块精煤上仓胶带机→仓上分级筛
→50~25mm中块精煤→中块煤配仓胶带机→50~25mm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25~13mm小块精煤→小块煤配仓胶带机→25~13mm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13mm以下沫精煤→沫精煤上仓胶带机→沫煤配仓胶带机→13mm以下沫煤圆筒仓→装火车外运。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