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1583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二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二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纲考情

专题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备考指导

必考

加试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的潮流

1.“顺乎世界之潮流”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

b

b

 

c

1.已考角度

(1)(2016·10月新高考·T28)《民报》与民主革命思潮

(2)(2016·4月新高考·T9)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

(3)(2015·10月新高考·T7)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先后顺序

(4)(2015·10月新高考·T27)(加试)维新变法运动中,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

2.预测角度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

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b

b

d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b

 

c

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

1.林则徐: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这些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2.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书中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二、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

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康有为:

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

(2)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3)严复:

1898年,翻译《天演论》出版。

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

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2.影响:

维新思想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运动

(1)维新思想是爱国的——在民族危亡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2)维新思想是进步的——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微点拨 康有为采用“儒表西里”“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托古改制”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灵活性、策略性和妥协性。

三、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其出现的背景

加试

——(c)

1.民主共和思想

(1)代表人物:

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

(2)1894年兴中会誓词,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3)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

同年,邹容发表《革命军》。

(4)1905年,同盟会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2.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1.维新思想的四大特色

(1)由技术到制度:

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2)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3)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4)救亡图存:

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2.康梁维新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比较

(1)他们都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他们都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减少阻力。

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维新派是借助孔子的名义来宣传变法。

(3)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

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1.(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和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答案 C

解析 “根本目的”多从阶级属性及其核心追求方面去解读,1905年《民报》创立,其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潮的主阵地,从这一角度分析备选项,可知C项最佳。

2.(2016·丽水学考满分加餐练)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A.②④③①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②《海国图志》是1842年鸦片战争后魏源创作的,③《法俄革命之比较》是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④《新学伪经考》是19世纪末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著作,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择B项。

3.(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

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

”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B.阶级成分日趋复杂

C.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

D.世界市场日益形成

答案 A

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出于此目的,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各种新思想,故A项正确;阶级成分日趋复杂不见得就要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西方新思想是否涌现与中国是否学习之间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日益形成主要是经济活动,虽然可能传播新思想,但是主要是客观传播,不能必然导致中国这样的落后地区“如火如荼”“输入”,故D项错误。

4.(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维新派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________,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横线处的内容是(  )

A.变法,发展资本主义B.革命,发展资本主义

C.变法,发展社会主义D.革命,发展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 维新派主张自上而下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B项错误;维新派是资产阶级派别,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变法,走资本主义道路,故D项错误。

5.(2016·绍兴学考满分加餐练)康有为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中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  )

A.宣传西方民主思想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暴力推翻清朝统治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答案 C

解析 康有为、孙中山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A、B、D项错误;康有为主张改良,孙中山主张革命,故C项正确。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b)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积极性:

①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

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新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微点拨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

(1)十月革命前

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2)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①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②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加试

——(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2)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微点拨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至1919年,民主主义者学“思想文化”。

(4)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新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1)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2)思想上: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3)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

(4)社会生活上:

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

1.(2016·4月浙江选考9)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D.抵制白话文运动

答案 D

解析 “若尽废古书……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以用为教授矣”意为:

假考完全废除文言文,那么京津之稗贩都可以当教授了。

可见该学者对这种事持否定态度,抵制白话文运动。

故选D项。

2.(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 B

解析 本题的题眼在于“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材料所述的中心意思,正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即提倡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故选B项,排除D项。

A、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3.(2016·宁波学考满分加餐练)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

A.推翻袁世凯统治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D.发展民族工业

答案 C

解析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体现了要进行思想文化革命,与推翻袁世凯统治、反对尊孔读经没有直接关系,故A、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4.(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答案 A

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材料“新”“在个人主义”,可得出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一种观点主张,不能看出阵营内部存在分歧,故D项错误。

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李大钊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是(  )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 D

解析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朱执信写的文章,不是李大钊,故A项错误;《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都是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没有介绍马克思主义,故B、C项错误;1919年7月,李大钊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一大批时代青年就是通过学习李大钊的这篇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故D项正确。

专题综合——时空线索归纳

线索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代

知识定位

19世纪四五十

年代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

林则徐、魏源

(3)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5)影响:

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9世纪60~90

年代 

中体西用

(1)背景:

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

(3)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

自强、求富

(5)作为:

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90

年代 

维新思潮

(1)背景:

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

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

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

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

民主、科学

(1)背景:

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

(1)背景:

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

李大钊

(3)阶级:

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

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

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重点深化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综合训练

(2015·浙江文综,39,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

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

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

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

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答案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

“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

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

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

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可以从“师夷长技”、维新派主张以及革命派提出的主张以及影响的角度阐述;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的观点可以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以及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等角度说明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专题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学考部分

1.(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

“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郊莫睹……不知全变之道。

”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

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此种思想开始于道光咸丰年间,且其不知全变之道,由此推测该思想为仅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君主立宪思想为康有为一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与本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与本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主张向西方学习

B.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

D.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反映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答案 A

解析 《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故A项正确;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的是洋务运动,但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不是最早,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主要体现了反帝,故D项错误。

3.(2016·台州学考满分加餐练)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

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实业救国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D.追求民主

答案 C

解析 实业救国的口号是甲午战争后提出来的,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B项错误;1840~1864年两次鸦片战争,1864~1901年历经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1901~1919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些运动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追求民主只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追求,故D项错误。

4.(2016·衢州学考满分加餐练)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  )

A.实业救国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D.民族独立

答案 D

解析 近代列强的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故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

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选择D项符合题意。

5.(2016·金华学考满分加餐练)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

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  )

A.《四洲志》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

答案 C

解析 《四洲志》是清代中期的著作,没有体现“以中学比附西学”,故A项错误;《天演论》是晚清时期全面翻译西方的著作,不符合题干中“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B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将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符合“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C项正确;《文学革命论》是民国时期的著作,故D项错误。

6.(2016·金华十校高三模拟考试)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下列各项,属于谭嗣同所言的是(  )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答案 D

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批判君主专制言论。

7.(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C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