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学总结材料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x
《管理系统学总结材料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系统学总结材料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系统学总结材料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德鲁克:
管理就是谋取剩余。
强调管理作用
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
强调决策作用
穆尼:
管理就是领导。
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
孔茨:
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种职能。
强调管理工作内容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所组成的过程;
管理者组织他人工作的一项活动;
管理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答案的一项工作。
2.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各个组织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哪种组织哪一层面上从事何种工作,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所为协调,就是将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分配、监督、检查等工作,实际上是在对目标、资源、任务、行为、活动等进行协调。
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由管理工作协调对象的多样性所导致的。
目标(抉择),资源(计划),任务(分工),思想(沟通),行为(沟通和奖惩),活动(计划、检查、监督)。
结论1:
由于管理对象的多样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3.管理产生的原因
共同劳动并不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为协调这一矛盾,产生了协调的六种方法:
生产:
通过科研和劳动向大自然要资源;
组织:
通过与他人分工协作;
战争:
通过掠夺;
贸易:
通过自己剩余的资源交换稀缺的资源;
道德:
通过教育来约束改变人的欲望;(费时费力)
管理:
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只能缓解不能最终解决)
结论2:
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更高的目标。
4.管理的实质
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目的性:
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追求。
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人们用以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正确对待规章制度:
关键在于明确界定特殊情况的范围和酌情处理的原则。
在目标一致或规章失效时,可以不考虑原有的规章制度。
酌情原则是:
无视规章,直接按照目标有利原则采取相应行为。
对违反规章的有一行为按目标有利原则处理。
后果自负。
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手段,对于正确开展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规章制度是一种手段,他最终能否正确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规章制度的正确设计和我们每一个人对规章制度的正确认识。
结论3:
管理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良好的管理效果的取得,取决于我们对管理的正确认识和对管理手段的妥善运用。
观点:
管理是人们为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推论:
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
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6.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在社会中其起到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学习管理可以增强在社会当中生存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一僧众众多的欲望。
7.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
一般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管理的有效性包括:
效率和效益。
效率指投入和产出之比,效益指目标达成度(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
考虑效率的原因是资源有限,考虑效益的原因是要实现尽可能多的目标。
影响效率的因素是怎么做,影响效益的因素是做什么。
要达到高效率就要用比较经济的方法,达到高效益就要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
有效的管理及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益。
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
8.管理职能与管理的过程
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是管理的时候首要职能,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
包括估量机会,建立目标,指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协调各种资源和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等。
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的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很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的过程,是计划工作的延伸。
包括任务的分解,权责的明确,资源的配置以及协作关系的明确。
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
重点在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
控制是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的过程。
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
无效的控制会使计划无效和组织无效。
计划工作主要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工作致力于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确立。
领导工作着眼于方向的把握和积极性的调动。
控制工作着眼于纠正偏差。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组成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管理的重点:
抓瓶颈,搭平台。
管理是人们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9.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议研究管理一般问题为己任,以组织管理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所在的组织。
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在实际运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管理者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应对自如。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干学结合才能领悟管理学的真谛。
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实践具有艺术性。
复习题:
1.什么是管理?
你如何看待管理的?
2.如何衡量管理的有效性?
为什么说效益比效率更重要?
3.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4.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管理者
1.管理者的特征
管理者是组织当中的一种角色,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不是个体。
从事自我管理的人不能称之为管理者。
管理者在组织中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
在组织中从事挂历工作的人也不都是管理者,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是管理者拥有直接下属,负有直接指挥下属开展工作的职责。
2.组织及其功能
所谓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而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集合,它由一群人组成,有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有一个由规章制度、职位职权体系、角色分工等所组成的系统化的组织结构。
组织的功能在于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
分工协作是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管理的重点。
组织成员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是组织发挥其功能的前提。
组织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创造一个志同道合、相互协作的组织环境。
组织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3.管理者的职责
组织中最主要的分工是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分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业务的人。
在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理论后,人们意识到劳动分工的优越性,逐渐将各类管理者从操作这种分离出来。
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充当着10个角色:
a.人际关系方面:
形象代言人w作为组织的首脑发挥象征作用
领导者n通过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利,把各种分散的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激励群体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
联络员w代表组织建立和保持与外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以取得外部各方面对本组织的理解和支持
b.信息传递方面:
组织发言人w代表组织,向上级组织或社会公众传递本组织的有关信息
信息监督者nw通过对外联系者和对内领导者的身份,收集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有用的信息
信息传递者nw将组织或外界的有关信息通过会议等形式及时向下属传递,以便下属清楚地开展工作
c.决策活动方面:
企业家n按其意志在在上级组织或法律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地在组织内部进行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资源分配者n根据组织工作需要和个人意志进行各种组织资源的分配,包括自己时间的安排,组织工作的安排和重要行动的审批
矛盾排除者n在组织内部出现矛盾时管理者出面排除各种冲突
谈判者nw在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发生冲突时,管理者带领其队伍参加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谈判以协调纷争
4.管理者的分类
对外部而言,一个组织只有一个管理者,那就是法人代表。
按地位分:
高层、中层、基层
按作用分:
业务、财务、人事、行政等
5.管理者的错位
管理者错位是导致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导致下属丧失主观能动性
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桥梁作用大伟削弱
基层管理者至关贯彻落实不管最终结果,不容易完成将整个组织任务。
正确的理解自己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和组织分工,明确各类管理者的职责,是一个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5.管理者的职权
所谓职权是指组织成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开展活动或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力。
拥有一定职权是一个组织成员做好组织所分派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
任何一个组织成员都拥有预期在这一组织中的岗位职责相对应的权力。
组织正式授予管理者的职权一般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管理者拥有的支配权局限于管理者的工作范围之内。
性质是命令,作用是下属必须服从,作用基础是工作需要。
强制权只适用于管理者要求下属履行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性质是威胁。
作用是迫使下属服从命令。
作用基础是下属的惧怕。
奖赏权性质是奖励。
作用是诱使下属完成工作。
它的作用基础是交换原则。
适用于要求下属从事额外的工作。
6.职权的有效性
出自工作需要,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一致;
只有在组织根据其岗位职责所授予的权力范围之内;
权力交叉或冲突会对职权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下属是否接受支配也会对权力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6.影响管理者职权大小的因素
职位(岗位职责)、能力(个人素质)、其他(历史影响)
7.管理者的领导责任
管理者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且要对下属的工作负责。
除了要对自己是否做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负责之外,还要对其分管部门或分管工作的最终绩效负责,对下属人员的工作行为负责,对分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负责。
无论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其所担负的基本职责是一样的:
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期间的人们能够协调的开展工作,克服资源短缺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困难,在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
8.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品德、知识水平和能力三大方面。
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三方面
对高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技能最重要。
在工作中培养管理人员的方法:
管理工作扩大化、管理工作丰富化、设立副职或助理、管理问题研讨会或案例研讨会、敏感性训练。
复习题:
1.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
2.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时,其管理工作有何异同?
3.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第三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1.西方管理学思想总览
(1)科学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理论:
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方法。
代表人物: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核心:
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确定工作方法,而不是工人过去自己的经验,科学管理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提高生产效率。
举例:
进行劳动方法、工具、材料的标准化;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实行刺激性差别计件工资制;明确管理工作要专业化;采用职能组织形式;推行“例外管理”制度。
一般管理理论:
关注于整个组织,研究有关管理者干什么以及怎样才能等更一般的管理问题,即注重于管理者协调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的基本原则的研究。
代表人物:
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核心:
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管理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
五大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14条原则:
劳动分工,权责相当,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
官僚组织理论:
强调组织的运行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依据业主或管理者的判断。
代表人物:
韦伯(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
特点:
强调规则而不是个人、强调能力而不是偏爱。
主要特征:
劳动分工、权力体系、正规选择、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导向。
科学管理思想瑞特点:
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效率;主张用科学管理来代替单纯的管理经验;主张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
(2)行为管理思想:
重点:
分析影响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强调管理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
代表人物:
雨果麦芒斯特(工业心理学之父),玛丽福莱特(早期行为学家)、梅约(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
照明的质量与数量同工业中效率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生产率不仅与物质实体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密切相关。
梅约总结如下:
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以其特有的感情倾向和精神导向左右成员的行为;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新型的管理者要在“正式组织”地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保持平衡。
人际关系研究热潮:
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克雷戈(X-Y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
通过科学研究来形成关于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理论,并要求能据此指导管理者的理论实践。
最终目的是要形成管理者能够据此评价各种情形并采取合适行动的科学理论。
行为管理思想的特点:
在于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思考方法,把人看做是宝贵的资源,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方面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
(3)定量管理思想:
核心:
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主要包括:
管理科学、作业管理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科学:
也称运筹学。
通过具体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模型的应用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作业管理:
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
包括库存管理、工作安排、计划编制、设备安装和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系统可以把原始资料转化为各个层次管理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特点:
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最优方案;各种可行方案均以效益作为评判的依据;广泛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管理手段。
把科学应用与管理,与科学管理思想极为相似。
(4)权变管理思想:
a.系统理论:
代表人物:
巴纳得。
把系统定义为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以一定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每一个系统都包括四个方面:
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这个系统需要的资源、通过技术和管理等过程促进输入物的转化、向环境提供产品或劳务、环境对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作出反馈。
系统有两种基本类型:
封闭性系统(科学管理思想)和开放性系统(现在组织理论)。
b.权变理论:
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使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c.过程理论:
发展基础:
一般管理理论。
把管理看作为一个过程,认为管理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职能所组成的,通过对这些职能的分析,可归纳出一系列的管理原则,从而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代表人物:
哈罗德孔茨、奥唐奈
特点:
在继承以前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使用场合。
2.管理新理论
(1)企业再造理论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代表人物: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
(2)学习型组织
指人们能够得以在其中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法,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并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的组织。
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3.21世纪管理新趋势
(1)信息化导致管理规则重构: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要求管理进行彻底变革。
在21世纪最有价值的商品是无形资产。
(2)知识经济引发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和应变能力。
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就是知识的空间,有效的知识管理企业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
知识管理方法:
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推行全面知识管理,建立知识档案、产权管理,通过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网络。
(3)环境变化促发网络化组织:
未来的组织将不再是传统的金字塔形,而是各种适应性网络组织形式。
今后的企业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交流为基础,管理也必须是富有创造力和综合性的、灵活而迅速的。
为了使网络组织紧密相连,管理者必须清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准则。
21世纪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增加三项新的职责:
确定指定位,指明前进的目标;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组织充满创造力;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
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创新将成为管理的主旋律。
复习题:
1.何为管理思想?
它对管理的有效性有何影响?
2.西方各种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21世纪的管理呈现了什么样的新趋势?
第四章管理与环境
1.管理环境的构成
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环境不仅包括阻止外部环境还包括组织内部环境。
一般环境(宏观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是有可能对组织内部产生重大的影响。
管理者一般更注重于对任务环境(微观环境)的研究与分析。
任务环境是指对某一具体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
组织外部那些是环境因素,是一般环境因素还是任务环境因素取决于组织的目标定位。
管理环境除了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以外,还包括组织内部环境。
组织内部环境一般包括组织文化(组织内部气氛)和组织经营条件(组织实力)。
组织文化(间接影响):
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组织经营条件(直接影响):
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包括人员素质、资金实力、科研力量、信誉等。
2.常见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科技进步。
任务环境因素
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实际上是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
之中的共同理解。
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管理者的思维和决策有很大影响。
组织文化的特点:
客观性、个异性、民族性、稳定性。
组织文化之所以能对管理者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它建立了在这个组织中,管理者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规范。
有一个清楚的文化理念体系是一个组织走向成熟的标志。
5.组织文化的管理
组织文化的建立:
管理者对内部环境的管理,首先是要加强对组织成员的教育,倡导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形成。
组织文化的改变:
在发生戏剧性的危机、领导曾发生变动、组织成立不久且规模较小、组织文化较薄弱这几种条件下,组织文化
最有可能发生变化。
短期而言,组织文化是不变的,管理者只能去认同并在管理工作中适应它。
6.SWOT模型
通过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明确组织所面对的机会(O)
和威胁(T);通过对组织内部的环境分析,可明确组织的优势(S)和劣势(W)。
通过SWOT模型得到四种战略:
SO战略:
发挥优势,抓住机会;
WO战略:
克服劣势,抓住机会;
ST战略:
发挥优势,回避威胁;
WT战略:
克服劣势,回避威胁。
复习题:
1.管理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
2.常见的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他们是怎样影响组织业绩的?
3.一个组织怎样才能对自身的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
4.什么是组织文化?
怎样描述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
第五章目标及其确定
1.组织宗旨与组织目标的概念
各种组织,作为社会中一个有意义的存在体,都具有一定的宗旨。
组织总旨表明了社会所赋予这个组织的基本职能或该组织致力于承担的社会基本职责。
任何一个组织建立时,都要首先明确其宗旨。
宗旨决定了组织的目标方向、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和重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组织宗旨要通过目标的具体化才能成为组织成员具体行动的指南。
所谓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状态。
它反映了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内在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希望某一时间段内在履行其使命上能够达到或取得的成效。
组织的目标和宗旨不同,宗旨表达的是一种组织的一种追求,不仅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也许最终无法完全实现;目标则是一种行动承诺,它必须具体、可操作、可实现、可检验。
宗旨表达的是一种总体上的追求,目标必须是细化的,组织对实现宗旨必须开展的各方面工作都必须指定相应的目标。
2.组织目标的特点
a.差异性: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标;同类型组织目标的指标体系、具体数值都可能不同。
b.多元性:
在同一个组织中,也会有不同性质的多个目标。
组织目标的多元性,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要求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组织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存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组织员工目标。
c.层次性:
组织目标按具体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总目标、战略目标、行动目标三个层次。
总目标和战略目标是公开的,是组织希望达到的社会目标;行动目标则是保密的,是组织的真正目标。
d.时间性:
任何组织目标都具有时间性,根据时间跨度的不同组织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3.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
a.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并要考虑到组织的社会责任
b.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出发点
c.所指定的目标值应具有先进合理性
4.目标制定的过程
a.环境和追求分析:
愿景和追求分析、内部实例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b.拟定总体目标方案:
所提出的各目标方案必须是在外部环境允许(可以做)、内部条件具备(能够做)、符合组织成员价值观(愿意做且认为值得做)的范围之内(可以做,能够做且希望做)
c.评估个总体目标可行方案并选择决策方案:
评估标准包括限制因素分析、综合效益分析和潜在问题分析。
d.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e.目标体系的优化:
目标的协调(横向协调,纵向协调,综合平衡),最后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目标矩阵。
5.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MBO
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一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在指导思想上,以Y理论为基础(Y理论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在具体方法上,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管理,重视人的因素
6.目标的制定与展开过程
最高层管理者预定目标、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共同确立下级目标、上下级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
7.目标的实施
强调自主、自我管理,并不代表达成协议后管理者就可以放手不管,要利用双方经常接触的机会和正常的信息反馈渠道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同时加强对下级的指导帮助,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工作靠规章制度,业务工作靠目标管理的工作模式。
8.目标制定中的问题
a.目标能否被实现预定:
目标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程度,它既可以从现实出发来预定,也可以根据我们的内心追求来确定。
b.怎样的目标表述是符合要求的:
目标制定的要求SMART原则:
具体的、可衡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