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诗词鉴赏复习对策.docx
《精选诗词鉴赏复习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诗词鉴赏复习对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诗词鉴赏复习对策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对策
一、05年16套高考题情况
唐诗宋诗并驾齐驱,宋词曲词出乎意料,分数权重明显增加,
名人名篇只占一半,对比赏析凸现鼎势,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唐诗宋诗并驾齐驱:
十六套试题涉及的20首诗歌中,唐诗10首,宋诗8首。
作为诗歌的巅峰,唐诗权重之大在情理之中.。
宋诗出现的大比重出人意料。
宋词曲词出乎意外:
作为古代诗歌另一巅峰之作,宋词仅在北京试卷中出现一词:
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数量之少,出乎意料。
陆游的作品选词而不选诗更出乎意外。
湖北卷选了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的曲词,也出乎意外。
这个现象应该是出题人为避免压题而采取的措施,应引起注意。
分数权重明显加大:
由于诗歌鉴赏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命题人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分数权重。
16套题有8套题增加了2分。
大多数省市由6分增加到8分,我省已经确定为8分。
名人名篇只占一半:
名人名篇有:
王昌龄、白居易、李白、杜牧、杨万里、柳宗元、王安石。
学生不熟悉的有:
李华、李益、刘攽、徐凝、汪元量、方惟深、戴复古、吴涛。
学生对马致远及《汉宫秋》熟悉,但没读过其第三折【梅花酒】。
提示:
复习训练不能仅限于名家名篇!
对比赏析凸现鼎势
对比鉴赏,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呈增长趋势。
05年主要出现以下对比特点:
1、同题材赏析
上海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徐凝的《庐山瀑布》,同为描写瀑布题材。
2、氛围比较
辽宁卷王安石的《江宁夹口三首》与方惟深的《舟下建溪》两诗借此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江苏卷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3、景象、意象、意境、情感比较
浙江卷杜牧的《奇安郡中偶题》与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这两首诗描写的
是什么时刻的景象?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4、艺术手法比较
上海卷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5、关键词句比较
、表达意境情境:
辽宁卷王安石的《江宁夹口三首》与方惟深的《舟下建溪》两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结构作用:
湖南卷的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比较两个作者所用“望”的不同。
、艺术手法:
重庆卷“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6、知识迁移对比
天津卷的汪元量《潮州歌》: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与往年相比,去年考察的内容丰富、角度全面,开放度大,可以说包含了诗歌鉴赏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题量也由以往的一提一问发展到一题三问。
我省试卷一题一问,明显不足,今年应有所变化!
二、诗歌鉴赏试题考察的角度
诗眼意蕴:
天津卷“望”,上海卷“挂”等
妙句赏析:
全国卷
“抱膝灯前影伴身”,江苏卷“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
苔。
”
技巧分析:
全国卷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重庆卷“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修辞运用:
湖北卷-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江苏卷考了用典。
内容把握:
十六套试题都有。
创新评价:
上海卷、广东卷、山东卷,谈自己的评价(看法)。
概括起来考了两个问题:
其一:
诗歌写的是什么: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重点词的深刻含义、诗句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全诗意象、意境、情感的理解等。
其二:
诗歌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
鉴赏与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结构、章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及修辞炼字等。
三、在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
•注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会辨析题型特点,规范答题思路和模式。
(一)、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
储备的知识内容包括:
主要作家生平经历,生活背景,思想倾向。
2、常见的诗体题材和思想感情类型。
3、常见的诗风和典故。
4、常用修辞方法以及作用。
5、必要的表达方式。
6、常见的意象。
7、常用术语。
8、常见的篇章结构类型。
1、主要作家生平经历,生活背景,思想倾向。
目的:
知人论世
2、常见的诗歌题材
有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之分。
有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讽喻诗之别。
3、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类型:
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
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
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
激昂雄壮与悲壮
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等。
4、常见的诗风
杜甫:
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
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
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
晏殊词明朗疏淡。
苏轼词雄健豪放。
柳永词缠绵悱恻。
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
秦观词情真意切。
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
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沉郁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
5、常用修辞方法以及作用。
诗词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有: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双关、衬托、对比、用典等。
比喻:
•作用:
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抽象为具体(说明事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①以水喻愁。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有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以雨写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③以山喻愁。
白居易的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长相思》上片)前三句以流水喻人,写丈夫离开少妇,飘然远去。
第四句“吴山点点愁”,以山喻愁,极写少妇的相思苦情。
④用船装愁,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借代
•特点:
借用一事物来代表另一相关的事物的修辞方法。
•作用:
突出本质,语言形象、富有变化。
•①部分整体互代:
例,鹰击长空,锦鳞游泳。
鳞,指鱼。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代孤舟。
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指树叶。
•②具体代抽象:
例,干戈,代战争;管弦,代音乐;以“口舌”代言语,“刀尺”代权力。
•③结果代原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倾国”代美女。
•④处所代人: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汨罗”指的是屈原。
还有“东床”代女婿,“东宫”代太子等。
•⑤特征代本体:
“婵娟”“娇小”“娇娆”“佳丽”“红颜”为美女。
“白团”代扇子,“朱紫”代高官,“朱墨”代公文,“丹青”代绘画。
•⑥以人代物:
“杜康”是传说中的造酒人,借代酒。
•⑦以物代人:
“千金”指小姐,“红粉”代姑娘,“鸳鸯”指夫妻,“醉袖”代醉汉,“桃李”代学生,“螟蛉”代养子等。
•
用典:
•作用:
怀古伤今、咏史言志,丰富内涵。
•【特点】“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文心雕龙》)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用事——引用故事,类比现实,引发联想。
•用辞——引用辞语,明证事理,概括形象。
【方法】1、直用,2、活用,3、反用。
(1)直用
⏹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周瑜破曹的故事,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2)活用
⏹灵活地变用典故,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申发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以廉颇自况,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曹诗借用这诗句表明对才识渊博的人的期待。
(3)反用
⏹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原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建立行宫的胜地,用“可堪回首”让人倍觉失望,持批判态度。
⏹姜夔《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
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答案:
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其他修辞:
•比拟:
色彩鲜明(好恶)、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有讽刺意味,变以抒情。
夸张:
提示本质,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色彩鲜明(好恶);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
整齐匀称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双关:
意在言外,含蓄蕴藉,幽默风趣。
•
6、必要的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虚实相生),烘托对比,色彩(气氛)渲染,对讽喻(借古讽今),借故抒怀,抑扬褒贬,动静结合(相衬),诗中有画,象征等。
表达方式:
叙述、抒情、议论、说明、描写。
抒情方式:
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景物+议论、抒情句
二是间接抒情(委婉含蓄):
1、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2、融情于物:
托物言志。
描写:
白描:
勾勒轮廓。
工笔:
细节描写。
实写:
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
联想和想象。
(几个难点的说明:
)
渲染与烘托
v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且常常并提。
v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数年来,高考曾几次就渲染设考点。
v如元稹的绝句《菊花》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作者是在用议论点明自己爱菊的原因,在内容上不是写菊花的高洁气质,在形式上也谈不上渲染,故“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是错误项(1994年高考题)
v
烘托:
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
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全诗只在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接下来的两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则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001年高考题)。
对比与衬托
v对比:
王禹称的《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万壑”与“数峰”既不是相对相反的事物,也不是同一事物,其中的“有声”和“无语”,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们的各自特点。
因而把两句诗看作“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自然就是错误的了。
(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题)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
畅当的《登鹳雀楼》“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句,就是“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2002北京卷)。
动静与虚实
v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年高考题),1999年高考的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声”两句;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诗人用“时”来修饰“鸣”,写鸟鸣的时起时落,时有时无,使动与静和谐地融为一体(2001年全国春季高考)。
——要注意的是同一场景之中才有此法。
虚实相生:
v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对于这一考点,可以通过两种题型进行考查:
一是让考生鉴赏这一手法,二是设置干扰项让学生去鉴别。
如2002年北京卷考查鉴赏畅当的《登鹳雀楼》,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干扰项“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其实,这两句诗只是借助想象与夸张手法来虚写鹳雀楼的高耸。
v
联想与想象:
v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
应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尤其如此。
高考已不止一次把联想与想象作为考点。
v1997年考查鉴赏《题君山》、《望洞庭》,11题的A项为“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就是对这一考点的考查。
2000上海题,《约客》与《雨晴》两诗的后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与“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前者可使人“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后者则可以让人由“蜂蝶过墙”而去想象邻家的景色。
抑扬褒贬:
v抑扬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可以是欲扬先抑,也可以是欲抑先扬。
v【例】唐·王昌龄《闺怨》
v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v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v
托物言志的写法
v主要体现在咏物抒情中。
v抒情特点:
“形—神—物—我”
v写物,实际上是写人。
它借描写客观事物的精神,抒发主观情感,以写出客观事物的精神品格,自勉自誓。
鉴赏方法:
联系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有关情况,着意体会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要明确该诗所写物的特征,与诗人塑造形象的相似点。
——进而推知表现了怎样的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例:
《题竹石》清·郑燮
v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v【解析】诗歌描写出竹子扎根裂岩之中,屹立于青山之上,蔑视狂风磨击的形象,表现了竹子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刚直坚韧的品质,与诗人为人刚直不畏权贵的行为构成了相似点。
实际上也是做官为人、立身行事的形象写照。
v这种抒情诗,在高考时屡有涉及。
例如2004全国高考北京卷的12、13题:
读苏轼的红梅诗,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象征与用典:
v所谓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简言之,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叫做象征。
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柏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
v用典就是使用典故。
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元”的隐衷;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诗句中的“折柳”系指唐代赠别、乡思的名曲《折杨柳词》。
同时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当时,“折柳”几乎就是“送别”的同义语。
弄清了这一点,“折柳”二字为全诗“关键”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2002年全国卷)。
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
v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v内外、远近变换和时间变化
v现实与想象(虚实)、
景物描写作用
v塑造背景环境。
营造气氛。
以景衬情,以景衬境。
衬托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
奠定感情基调。
推动情节发展。
“情”、“志”的区别
v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爱、憎、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
v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
v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情”、“景”关系区别
v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v“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景”,也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注意:
情与景的相衬
乐境乐情
哀境哀情
7、常见的意象。
花草树木类:
菊花:
隐逸、高洁、脱俗。
梅花:
坚强、不屈不挠。
竹:
气节、正直,谦恭、虚心。
杨柳:
送别、伤感。
梧桐:
凄凉、凄苦。
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草:
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
飞禽走兽类:
子规(杜鹃):
凄恻、思乡。
猿猴:
哀伤、凄厉。
鸿鹄:
理想、追求。
孤雁:
思乡、孤独寂寞、飘零。
沙鸥:
漂零伤感。
蝉:
高洁,悲秋。
斑马:
惜别。
鹧鹄:
离愁别绪。
哀鸿:
哀伤痛苦,流离失所。
风霜雨雪类:
江水:
流逝、伤时、愁苦、怀古。
秋水:
盼望.烟雾:
情感朦胧、惨淡。
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
浮云:
游子、飘泊。
露、霜:
人生易老、环境凄苦。
冰雪:
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其他类:
月:
人生圆缺悲欢、思乡念亲。
夕阳:
失落、消沉、人生短暂。
夜半:
愁思怀旧。
古迹:
怀旧、感慨昔盛今衰、明志。
乡村、山水间:
厌俗思归、纯朴隐逸。
仙境:
飘逸自由、高洁厌俗。
天地山川:
生命短暂、个人渺小,情感孤独,心胸开阔。
双鲤、尺素:
书信。
西楼:
桂怨。
南浦:
水边送别。
长亭:
路上送别。
精卫:
不畏艰难。
抱柱:
坚守信约。
三尺:
法律。
南冠:
囚犯。
白云苍狗:
世事变幻无常。
西楼:
闺怨。
8常见的术语。
•评价主旨类:
1、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2、言近旨远:
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3、言简意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4、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5、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1、卒章显志:
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2、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3、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感情。
4、托物言志 象征: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5、寄寓 寄托:
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6、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7、渲染:
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8、侧面描写:
9、对比:
目的是突出一方。
10、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11、起兴(xìng):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12、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1、勾勒(白描):
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2、浓墨重彩:
描写详尽、细腻。
3、惟妙惟肖:
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4、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
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5、诗情画意,
语言风格类
1、行云流水:
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2、形神兼备:
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3、简洁 洗炼(练):
语言简练利落。
4、浅显 明白如话:
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5、质朴清新 淡雅
6、词藻华丽
7、明快:
明白通畅。
8、沉郁顿挫 苍凉:
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9、雄健 雄浑:
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类:
1、做铺垫: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笔:
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3、呼应 照应:
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
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8、常见的篇章结构。
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二)、注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1、学会运用已有的信息:
作者、题目、注释、题干和典故。
2、要有合理的鉴赏流程:
意象——意境——诗情。
A:
在理解文字意义的基础上,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意象特点以及所用手法,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描写的意境,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
B:
找出诗中所用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
C:
要就诗论诗,不要过多引申。
3、要归纳出阅读的结果:
用“作者用()的手法,()的描写了()的()特点,描绘出一幅()的景象或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感情()”的填空形式,要求学生完型填空,深化规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学会辨析题型特点,规范答题思路和模式。
五个考点:
考点一内容的理解:
1994——2005年12年间高考(包括全国卷及京、沪卷)诗歌鉴赏题,可以发现,历年试题都须在对内容、主旨、情感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去完成,没有这一“理解和把握”也就无法完成对试题的正确解答。
因为内容的理解不仅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鉴赏的关键,如果看不懂一首诗,鉴赏就无从谈起;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会成为可能。
⏹
考点二:
意境的鉴赏
意境是基于一首诗的整体认识,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体味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
然而意境的鉴赏,是要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
⏹
考点三:
形象的鉴赏
“形象”在诗歌中,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
由于这些形象浸染了作者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已经融为一体,所以通常称之为意象
⏹
考点四:
表达技巧鉴赏
“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
①表达方式;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考点五:
语言鉴赏
语言的鉴赏,既可以着眼局部,去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去鉴赏一首诗的语言风格。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诗情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要综合考虑。
▪要用描叙性语言表达,不能翻译诗句。
语言要突出意象、意境和诗情特征。
答题步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