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202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docx

读《人物志》九徵第一

九征

1-1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注】

(1)情——本义:

感情。

《说文》: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礼记·礼运》: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易·系辞》:

“情伪相感。

”《荀子·正名》:

“情者,性之质也。

(2)性——本义:

人的本性。

《说文》: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礼记·中庸》:

“天命谓之性。

”《荀子·正名》: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译文】人的根本在于有感情、具有人性。

感情与人性的道理,是非常微妙并且玄奥的,如非有圣人一般的洞察,又有谁能将感情和人性说得明白透彻?

1-2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注】

(1)元一——指万物唯一的本源,《汉书·律历志》:

“三统(天地人)合为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

(2)质——本义抵押,以……为人质。

后用为素质、本质、禀性,《列子》:

“太素者,质之始也。

”(3)阴阳——组成同一事物特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两面,也是相辅相成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天阳地阴、上阳下阴、动阳精阴、升阳降阴、热阳冷阴。

两方对立而相互依存,无上即无下,一方的存在须以另一方为前提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所谓禀阴阳二气以立,即禀天地之气。

(4)五行——构成自然的五种基本元素:

金木水火土。

”。

《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性质:

木→曰“曲直”。

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

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曰“炎上”。

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

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曰“稼穑”。

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

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曰“从革”。

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

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曰“润下”。

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

水性代表智,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5)阴阳五行关系——有一说,五行是阴阳状态的体现,水→太阴状态、木→阴消阳长、火→太阳状态、金→阳消阴长、土→阴阳平衡。

(6)形——《庄子·天地》:

“物成生理谓之形。

”《史记·太史公自序》:

“形者,生之具也。

【译文】但凡有血气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包含元一并以其作为品质的,承受阴阳二气以形成人性,基于五行而具备外貌体形。

一个人只要有了外形与品质,就可以靠近他而探求他的外形与品质。

1-3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注】

(1)中和——《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说文》:

“龢,调也。

”又:

“盉,调味也。

”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適者谓之和。

(2)变——《说文》:

“变,更也。

”改变、变通之意。

(3)化——《易·系辞传》:

“知变化之道。

”虞注:

“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

“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意为转化。

【译文】但凡是人,他的品质都是可以度量的,(人的品质中达到)中和的是最好的。

中和的品质,必定是平常、淡薄而没有特定的味道的;因此能够使五材(即五行)调和,顺应环境进行调整、有所变化。

因为这个原因,看人洞察其品质,必定先要洞察这个人是否平常、淡薄,之后才看其是否(聪明)能洞察世事、明辨是非。

1-4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注】

(1)清——本义水清,与浊相对。

论人性意为纯洁,论人品意为清白、恬静,论操守意为清雅高洁,论声音为清畅。

(2)睿——《说文》:

“从目,从谷省。

空虚的山洼,有畅通义。

‘目’的作用是明察。

合起来表示‘明智’、‘智慧’”。

本义:

通达;明智。

《说文》:

“睿,深明也,通也。

”(3)明——见0-1注。

明智、明辨。

【译文】聪明的人,是人物中最精华的人。

一个人的思想能够纯洁平和,则内心通达而外显明智。

圣人质朴而有光芒,能够兼有洞察、明辨。

只知道微妙(聪)或者只知道彰显(明)的,都不是圣人,不能够兼有洞察、明辨。

所以,能明辨是非的人,通晓别人行为的动机,却不能洞察世事;洞察世事之人,能通晓平淡的根源,却难于迅速、敏捷(地掌握别人的动机)。

就像火日光芒外显,却无法照耀到其内部;铜镜、水面可以映照他物于其中,外部却不发散光芒。

聪、明有别就像阴阳有别一样。

阴阳虽合一(集于一身),却有盛衰之别、强弱之别(有人聪过于明、有人明过于聪)

1-5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

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注】

(1)扰毅——语出《书·皋陶谟》:

“扰而毅,直而温。

”孔传:

“行正直而气温和。

”挠,犹言治理百姓、安抚百姓。

《三国志·吴主传》:

“当农桑时,以役事挠民者,举正以闻。

”《周礼·大宰》:

“以挠万民。

”《说文》:

“毅,有决也。

(2)刚塞——《书·皋陶谟》:

“刚而塞。

”蔡沉集传:

“刚而塞者,刚健而笃实也。

”(3)弘毅——《论语·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朱熹集注:

“弘,宽广也;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4)愿恭——《书·皋陶谟》:

“愿而恭。

”愿为谨慎,恭为容貌端庄严肃。

(5)宽栗——《书·尧典》: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孔传:

“教之正直而温和,宽弘而能庄栗。

”(6)柔立——以温和的品性立身处世。

柔,《说文》:

“木曲直也”。

《论语·颜渊》: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7)简——志向高大。

《论语·雍也》: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8)畅——本义畅通、无阻碍。

指人性为畅通,指言辞为流畅,指心情为舒畅、畅快(9)砭——治病刺穴的石针。

《说文》:

“砭,以石刺病也。

”(以实刺病之谓?

【译文】如果考量人才的品质,就要考究五行,而五行于人则在其身体之内具备。

人体内具备:

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这是五行的象(见乃谓之象)。

五行的内实,有各种表现。

这就是:

骨子里是直,但是能柔,称为弘毅;所谓弘毅的性质,就是仁的本质。

气质纯洁,而能明亮,称为文理;所谓文理,就是有礼的本源。

态度端正,而且充实,称为贞固;所谓贞固,就是信用的基础。

肌肉有力,而具精魄,称为勇敢;所谓勇敢,就是依据义理能有所决断。

神色平和,而能畅通,称为通微;所谓通微,就是智的源泉。

这五种特质是恒定的,因此称为五常。

五常是有区别的,分列为五种德行:

气度温和、行为正直而治理有毅,这是木德;

行为刚健、品性笃实而刚强有毅,这是金德;

行动谨慎、外貌谦恭而做事恭敬,这是水德;

为人宽厚、态度庄重而处世能柔,这是土德;

志向高远、心智畅达而公开指正,这是火德。

1-6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注】

(1)象——《易·系辞》:

“见乃谓之象。

”意为表象、征象、象兆。

【译文】虽然身体(外)变化无穷,仍然以五种特质为基本。

所以刚、柔、明、畅、贞固的特征,附着在身形容貌上,外显于声音脸色,流露为情调趣味,各自遵从它们本身的象。

1-7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

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昂昂。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

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

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

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注】

(1)亮直——诚实而且正直。

(2)劲固——《说文》:

“劲,彊也。

”固,坚也。

劲固,意即坚强。

(3)休决——谓美善而刚毅。

(4)进猛——谓振奋而威严。

(5)直容——正直的仪容。

(6)休容——宽大的仪容。

(7)德容——有德的仪容。

(8)矫矫——①勇武貌。

《诗·鲁颂·泮水》: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泮pàn,古代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或作为学宫的宫殿。

馘,guó,古代战争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

②刚强貌。

《三国志·魏志·任峻苏则等传论》:

“苏则威以平乱,既政事之良,又矫矫刚直,风烈足称。

”(9)行行——刚强的样子。

见《论语·先进》:

“行行如也。

”(10)业业——①危惧貌。

《书·皋陶谟》:

“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孔传:

“业业,危惧。

”②高大雄壮貌。

《诗·小雅·采薇》: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11)跄跄——①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诗·小雅·楚茨》: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

”②飞跃奔腾貌。

《汉书·扬雄传上》:

“秋秋跄跄,入西园,切神光。

”③舞貌。

《书·益稷》:

“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孔传:

“鸟兽化德,相率而舞,跄跄然。

”(12)颙颙——yóng,温和肃敬的样子。

《诗·大雅·卷阿》:

“颙颙夘夘。

”(13)昂昂——器宇轩昂,形容气度不凡。

《隋书·音乐志》:

“颙颙卿士,昂昂侯甸。

”甸,治也。

言诸侯之施治,气度不凡。

(14)矜奋——①以勇自恃。

《管子·形势》:

“矜奋自功,而不因众人之力。

”②武勇、果敢。

【译文】所以,心性气质诚实而正直的人,他的仪态就坚强;心性气质美善而刚毅的人,他的仪态就振奋而威严;心性气质平和而有条理的人,他的仪态就安逸悠闲。

仪态发动就成为仪容,仪容又各有表情:

正直的仪容,其表情就是勇武、刚强的样子;宽大的仪容,其表情就是高大、飞腾的样子;有德行的仪容,其表情就是温和肃敬、器宇轩昂。

仪容的发动发作,发自于心性气习,心性气习的特征,就是声音的变化。

人的气习汇聚在一起就是声音,声音则符合音律:

有平和恬淡的声音,有纯洁畅达的声音,有回旋扩散的声音。

声音畅达于心气,所以表现为容貌、脸色。

因此:

真实的仁人,必定有温和、柔和的脸色;真实的勇者,必定有武勇、果敢的脸色;真正的智者,必定有明辨通达的脸色。

1-8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

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

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

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

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

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

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

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注】

(1)悫——《说文》:

“悫,谨也。

(2)晔——光明灿烂。

(3)精——本义挑选过的好米。

论人气质为精神,论人品质为精秀。

(4)木——本义树木。

论人智慧指痴呆不慧,论人外表指麻木呆板。

(5)气——本义云气。

论人性为习气,论人命运为运气,论人体为元气,论人状态为情绪,论人外表为气派,论人情为义气,论人品为气度。

(6)越——《说文》:

“越,度也。

”超过度即为越,意为僭越。

僭,超出身份用上者的名义、职权行事。

(7)荡——本义洗涤。

多变是因为疑惑,多变则荡,荡则失据,失据则忘本,忘本则失道,易流于见利忘义。

【译文】脸色表现为容貌,就是所谓的征神(特征、神态)。

征神见于容貌,情感则从眼睛中发散。

仁慈的眼睛发散的光芒,是朴实但正直;勇敢者的眼神,华美而坚强;不过(这些)都是偏至(偏才,但达到完善、完美的境界)之才,是身体胜过气质的人。

所以气质不够精秀的人,做事不能成功。

因此,正直而不能以正使曲直就会拙朴,强劲有力而不能精秀就流于体健,固执专一但不能正直就会愚昧,气习不纯洁则会僭越,通畅而不平和就会摇荡(心神不定)。

所以,中庸的气质和这些是不同的:

中庸包含有五常,外表是平淡无味,内在却有五种美德作为本质,彰显五种德行的光芒。

所以,(中庸之人)眼神中散发的是五彩的光辉(仁义礼智信,见1-5)。

1-9故曰:

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

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彊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其为人也:

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九征所在)

【注】

(1)平陂——平地与不平之地,《易·泰》: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后亦指事务变迁不定、世道盛衰兴亡。

(2)躁——《易·说卦》:

“巽为躁卦。

”《管子·心术》:

“躁者不静。

”《韩非子·喻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3)衰正——刘昞注:

“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

”(4)态——态势,姿态。

(5)度——气度,胸襟。

(6)缓——不急迫、从容谓之缓。

(7)急——急迫、失措、急躁谓之急。

(8)纯粹之德——《易·乾》: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静也。

”孔颖达:

“纯粹不杂。

”纯粹之德,乾德也。

(乾德,刚健之德,即自强不息的精神。

【译文】所以说:

物质生来都有其外形,外形中包含有神态(外)、精魄(内);能够洞察物的精魄和神态,就能够发现道理、尽显人性。

人性的尽显,就是九质之征(九种气质的特征)。

这就是:

平陂(意谓内心平和与愤愤不平?

)的气质在于心神,明智暗昧的气质在于精魄,勇敢胆怯的气质在于胆略,顽强懦弱的在于是否有骨气,暴躁与宁静决定于气习,痛苦喜悦的情感表现为脸色,怠慢和端正的形貌表现在仪表,姿态气度表现在仪容,从容急迫的情状看其语言。

(九质)在人就是:

本质素朴而平淡,内心明智而外表超脱,胆略过人而专一,声音清畅而脸色喜悦,仪态端正而仪容正直,则九征都具备了,这就是乾德啊。

与九征有背离的人,就是偏杂之才。

1-10三度不同,其德异称。

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是故:

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

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

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

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

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

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注】

(1)三度——偏才(小雅)、德行(大雅)、中庸(圣人)。

(2)具——具备。

体,形体、规模。

具体而微,具备了形体,但形状和规模还比较小而已。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译文】由于德行所到达有不同,分为三类,称呼各异。

所以偏至的人才,以其才能之名称之(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兼有多种才能的人,用其德行作为要领;有才兼有德行的人,更用美好的称呼(《孟子·尽心下》: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是这个意思?

)。

因为这样,所以:

兼有所有德行并且达到完美,就称为“中庸”;中庸,就是作为圣人的要领。

具备了一定的德行但未达到完美,称为“德行”;所谓德行,就是大雅的别称了。

具备一种德行且达到完美的人,称为“偏才”,偏才就是小雅的性质了。

只有九种表征其中之一的人,称为“依似”(依稀、似乎是有德行,其实无德,就是表面有、貌似有而实际没有),依似之人就是败坏德行的那一类了(乡愿)。

具备一种德行但同时违背另一种德行的人,称为“间杂”,间杂的人,就是没有恒常(反复无常)的人。

无恒、依似,都是普通官员、不入流的人,不入流的人,多得难以论述,所以略而不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