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0155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docx

消化内科部份教案

第一讲: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消化器官概要: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即由食管、胃、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组成。

消化器官的活动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

精神与消化系统的关系紧密。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分类:

常见的病因有:

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营养缺乏、代谢紊乱、吸收障碍、肿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自身免疫障碍、变态反映、外伤、先本性畸形、遗传因素等。

按病变器官分类有:

1、食管疾病

2、胃、十二指肠疾病

3、小肠疾病

4、大肠疾病

5、肝胆疾病

6、胰腺疾病

7、腹膜、肠系膜疾病

第二节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1、症状:

(1)吞咽困难

(2)烧心

(3)食欲不振或厌食

(4)恶心呕吐

(5)嗳气与反酸

(6)腹痛

(7)腹胀

(8)呕血、黑便和便血

(9)腹泻与里急后重

(10)便秘

(11)黄疸

(12)其他

2、体征:

主要体征表现在腹部。

体检要全面系统,包括发育营养、皮肤粘膜、淋巴结等。

腹部望诊主要注意腹部外形、胃肠型和蠕动波及腹壁静脉;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注意检查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触诊肝脏时要注意肝脏大小、质地、表面状态和边缘、有无压痛、搏动及震颤等;触到腹部肿块时要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及移动度;还要注意检查有无振水音和液波震颤等;腹部扣诊可以发现肝上下径、胃泡鼓音区、脾浊音区和移动性浊音等;听诊时注意肠鸣音有无亢进或减弱。

对于有便秘、慢性腹泻、便血、下腹痛的病例直肠指检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1、详细讯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病史是诊断疾病的最基本资料,其完整性和准确性对疾病诊治有很大影响;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采集病史方法和技巧,通过问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诊治经过和既往健康情况;腹部检查,尤其是触诊检查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十分重要,但也忽视全面的系统体格检查。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化验检查

a.血常规:

缺乏特异性,但有时可估计某些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性,如通过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可估计失血程度;

b.粪便检查:

包括常规、隐血试验及粪便培养

c.肝功能检查:

对肝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包括:

i)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g-谷氨酰转移酶(GGT);

ii)测定肝脏转移有机离子的功能,如胆红素定量试验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iii)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如血清清蛋白(酶原A)、凝血时间(PT)和血清凝血因子;

iv)反映肝脏摄取、排泄功能的实验,如靛氰绿清除实验和利多卡因实验;

d.腹水常规:

按照腹水一般性状、生化检查、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学检查判断属于渗出液或漏出液,对辨别肝硬化、腹腔内肿瘤和腹腔结核等有重要价值;

e.淀粉酶检查:

血、尿、腹水或胸水的淀粉酶检查可用于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诊断;

f.胃液检查:

对为良、恶心溃疡的辨别及胃泌素瘤的诊断有必然价值,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实验已作为诊断胃泌素瘤的常规检查;

g.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对病毒性肝炎诊断、分型、预后和有无传染性均有必然价值;

h.肿瘤标志物检测:

包括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等的肿瘤标记物测定对肝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等的诊断、医治效果和预后判断都成心义;

i.免疫学检查:

检查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和自身抗体等,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价值;

j.活组织和脱落细胞检查:

肝穿刺活检是确诊慢性肝病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内镜下取食管、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粘膜病变组织活腹腔镜下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肯定病因;经内镜刷取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做病理检查,有助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

(2)内镜检查:

分为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腹腔镜、胆道镜和胰管镜;内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腔病变,也可取活检、摄片及进行医治;急诊胃镜可明确上消化道出血部位和病因,十二指肠镜下可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胶囊内镜可检查小肠疾病,腹腔镜检查对肯定腹腔肿块大小、性质、腹水原因,特别对肝病、结核性腹膜炎和腹膜癌的诊断和辨别诊断有帮忙;超声内镜是经内镜导入超声探头,可检测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浸润深度;

(3)X线检查

a.腹部平片:

对胃肠穿孔、胃肠阻塞、腹腔内钙化和不透X线的胆石的诊断有帮忙;

b.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检查:

对怀疑病变在食管至回肠或胰腺癌的病人应作钡餐造影,结肠器质性病变应作钡剂灌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粘膜细小结构;对胃肠穿孔、肠阻塞或2周内有大出血者不宜作X线钡剂检查;钡剂可降低CT清楚度,影响内镜下观察粘膜,造成B超伪影等,应放在其它检查以后;

线胆囊和胆道造影:

d.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

(4)超声检查

(5)放射性核素检查

(6)磁共振显象

第四节防治原则

1、一般医治:

(1)饮食与营养

(2)心理治疗

2、药物医治

(1)针对病因或发病环节的医治

(2)对症医治

3、手术或其他医治

第二讲: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

概念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烧心等症状,可引发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和咽喉、气管等食管外组织损害。

•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

病因与发病机理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原因:

•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解决作用-----主要机制

•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一)抗反流屏障(食管下括约肌LES,膈肌脚,His角等)

LES(10-30mmHg)的功能状态最主要,结构破坏、激素、食物、药物、腹内压、胃内压增高可致胃食管反流。

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LESrelaxation,TLESR)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和LES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二)食管清除作用

食管蠕动---容量清除---主要方式

唾液中和

食管蠕动异样和唾液分泌异样参与致病作用

食管黏膜屏障:

食管表面粘液、不移动水层和HCO¯3,复层鳞状上皮结构及黏膜下血供。

饮酒、抽烟、抑郁等可影响黏膜屏障反流物对食管黏膜解决作用

胃酸、胃蛋白酶、胆汁、胰酶等

病理

•复层鳞状上皮增生

•黏膜固有层乳头向上皮腔面延长

固有层内炎细胞(中性粒)浸润

•糜烂、溃疡

•Barrett食管改变

内镜下改变:

水肿、潮红、糜烂、溃疡、增厚转白、瘢痕狭小等。

临床表现

•反流症状为主

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反酸常伴烧心

•反流物刺激食管引发的症状

烧心、胸痛、吞咽困难、吞咽疼痛

•食管外刺激症状如咳嗽、哮喘、咽喉炎

无季节性、阵发性、夜间咳嗽与气喘

•其他癔球症。

并发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

二、食管狭小

3、Barrett食管和Barrett溃疡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式,但内镜下无食管炎的表现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

洛杉机分类:

正常

A级:

一个或以上黏膜破损,长径<5mm

B级:

一个或以上黏膜破损,长径>5mm,无融合

C级:

破损有融合,<75%周径

D级:

破损有融合,>75%周径

•24小时食管p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常常利用指标:

24h内pH<4总百分时刻;

pH<4的次数

持续5分钟以上反流次数

最长反流时刻等。

•食管吞钡X线检查

•食管滴酸实验15分钟内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烧心

•食管测压LES<6mmHg易致使反流。

诊断与辨别诊断

•主要依据:

1.有明显的反流症状

2.内镜下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3.食管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

反酸烧心---初步诊断反流病

+内镜有食管炎表现---诊断成立

-内镜阴性而24小时pH监测有食管过度酸反流---诊断成立

PPI诊断性医治

排除其他疾病如心原性胸痛和食管癌、药物性食管炎医治

•一般医治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适应,避免应用降低LES压力的药物

•药物医治多用递减法

1.促胃肠动力药

2.抑酸药

(1)H2受体拮抗剂

(2)PPI

(3)抗酸剂

•维持医治

•抗反流手术医治胃底折叠术

内科严格医治无效

内科医治虽有效,但不能忍受长期服药

食管狭小反复扩张后仍复发

确证由反流引发的严峻呼吸道疾病

•并发症的医治

食管狭小----扩张术,外科手术

•Barrett食管长期PPI医治,抗反流手术

最主如果增强随访。

第三讲: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发的各类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免疫因素

十二指肠液返流

其他因素

【临床分类】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90%由Hp感染引发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多由自身免役反映引发

【病理】

慢性浅表性

慢性萎缩性

肠腺化生

假性幽门腺化生

不典型增生

【临床表现】

本病进展缓慢,迁延,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消化不良:

部份人存在上腹饱餐后加重或隐痛、腹胀、嗳气、反酸、呕吐等。

A型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贫血,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显,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

【实验室检查】

HP检测

胃液分析A型胃炎均有胃酸缺乏

血清学检查A型胃炎可出现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确诊

X线钡餐检查少用

【诊断和辨别诊断】

诊断: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在我国约有50-80%患者在胃粘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旋杆菌。

辨别诊断:

胃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胆道疾病、其他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

【医治】

一、B型胃炎

HP(+)抗菌医治:

三联疗法

HP(-)病因医治:

饮食医治:

二、A型胃炎无特异医治、恶性贫血可注射维生素B12

三、胃黏膜肠化和不典型增生:

心理医治,使病人了解病变可逆,药

物(胡萝卜素、维生素C、E及叶酸等抗氧化维生素)

四、手术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异型增生在目前多以为系癌前病变,有人主张应考虑手术医治。

第四讲:

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症状

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占90%,尤其十二指肠溃疡发作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即空肚痛、饥饿痛、夜间痛。

GU多在餐后半小时-1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消失,但GU节律性不如DU明显。

10%患者无腹痛,按照典型疼痛肯定有无溃疡,敏感性及特异性达60%。

溃疡病腹痛属内脏性疼痛,常位于上腹中部偏左/右边,常表现为隐痛、钝痛、刺痛、烧灼样痛,当溃疡穿透并与周围脏器粘连时,可出现放射痛,疼痛发生与胃酸刺激及胃、十二指肠肌肉痉挛有关。

部份患者可有上腹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多在伴发胃窦炎、幽门阻塞、LES松弛时出现,因此缺乏特异性。

体征

溃疡活动时剑突下可有固定而局限性压痛点,范围2-8厘米,部份在胸锥10-12棘突的左/右边(Boas点)可有压痛,减缓期无明显体征。

一、出血为消化性溃疡最多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5%-25%,约有10%-25%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二、穿孔约5%-10%消化性溃疡可致穿孔,其中DU穿孔占90%,男性多见,冬季多发

3、幽门阻塞约2%-4%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幽门阻塞,多发生于幽门周围

4、癌变少数GU可癌变,而DU则否。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

HP检测

HP感染诊断已成为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检测项目,其方式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前者需作胃镜和胃粘膜活检,可同时肯定存在的胃十二指肠疾病,后者仅提供有无HP感染。

线钡餐检查

溃疡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龛影是直接征象,对溃疡有确诊价值,间接征象包括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十二指肠激收缩使周围粘膜皱裂向其集中。

显微镜下溃疡由浅入深分四层,1:

急性炎性渗出物层;2:

嗜酸性坏死层;3:

肉芽组织层;4:

瘢痕层惹和球部畸形,间接征象仅提示有溃疡。

3.胃镜检查和粘膜活检

医治目的:

控制症状,愈合溃疡,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碱性抗酸药:

如铝碳酸镁具有中和胃酸及有必然的细胞保护作用,对减缓疼痛有较好效果。

抑酸药:

包括H2受体阻断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H2RA出现使溃疡病手术医治大为减少,1972年Black博士研究H2RA,于1976年西米替丁应用于临床,至今已进展第二代雷尼替丁,第三代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

H2RA8周溃疡愈合率达80%,PPI作用于壁细胞上胃酸分泌终末环节关键酶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去活性,致使壁细胞内H+不能转移至胃腔中而抑制胃酸分泌,临床常常利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四者剂量别离为20mg、30mg、40mg、10mg。

胃粘膜保护剂:

常常利用药物有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和前列腺素药物-米索前列醇,上述药物溃疡愈合率与H2RA相似。

硫糖铝在酸性环境下覆盖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侵袭,增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和刺激EGF分泌。

抗生素:

常常利用于HP的抗生素包括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目前甲硝唑耐药率较高,已逐渐被替硝唑,呋喃唑酮所替代。

NSAID溃疡:

对NSAID相关性溃疡,应尽可能暂停或减量NSAID,米索前列醇可预防NSAID相关性溃疡,PPI亦能起到预防作用,但标准剂量的H2RA则否。

对于HP感染者需长期服用NSAID者,可先行抗HP医治。

溃疡复发的预防

外科医治:

手术适应征:

一、大量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置无效时;

二、急性穿孔;

3、瘢痕性幽门阻塞;

4、内科医治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五、胃溃疡疑有癌变;

第五讲:

肠结核

概念

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发的慢性特异性感染

病理:

溃疡型肠结核:

集合淋巴组织、孤立淋巴滤泡—充血、水肿--

干酪样坏死—溃疡(绕肠周径扩展,边缘不规则、深浅

一、可达浆膜层)—累及周围腹膜或临近肠系膜淋巴结

动脉内膜炎---少有出血

粘连---一般不发生急性穿孔

慢性穿孔---包裹性脓肿或肠瘘

修复和瘢痕形成---肠管收缩变形或环形狭小

增生型肠结核:

多局限在盲肠,肠壁局限性增厚与变硬—肠腔

狭小、阻塞

临床表现:

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一)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常有上腹和脐周痛,隐痛或钝痛,多在餐后诱发,伴有排便感,便后腹痛

能够减缓;阻塞时为绞痛。

(二)腹泻与便秘

腹泻—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表现之一,糊状,无里急后重,2~4次或10次以上。

五更泻。

腹泻与便秘交替:

与肠功能紊乱有关

便秘—增生型肠结核的主要表现。

(三)腹部肿块主要见于增生型;溃疡型与肠外组织粘连时,也可出现包块,多位于右下腹。

(四)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

结核中毒和营养不良症状多见于溃疡型,同时,多有肠外结核的表现;

增殖型则不然。

(五)并发症肠阻塞和肠瘘,肠出血、急性穿孔少。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贫血;白细胞正常;糊状便,无脓血。

血沉快—结核活动指标之一;

结核菌素实验—强阳性对诊断有帮忙。

线检查

X线胃肠钡餐造影(肠阻塞者慎重)或钡剂灌肠。

溃疡型:

可见X线钡影跳跃征(Stierlinsign);回末钡剂积滞;黏膜皱襞粗乱、肠壁边缘锯齿状;肠腔狭小、肠段缩短变形、回肠盲肠正常角度丧失。

增生型:

充盈缺损。

3.结肠镜检查

环形溃疡,边缘呈鼠咬状,有特征性;活检可确诊。

诊断和辨别诊断

诊断:

1.青壮年,有肠外结核病

2.有结核中毒症状,伴腹泻、腹痛、右下腹压痛或腹部包块、不明原因肠阻塞

3.胃肠钡餐造影见回盲部激惹、跳跃、肠腔狭小、肠腔缩短变形等征象

4.结核菌素实验呈强阳性

5.抗结核医治2~6周有效

6.肠镜检查或手术证明(不典型者)

辨别诊断:

病:

①无肠外结核证据;②病程更长,有减缓与复发趋势;③回肠末段为主,可有其它肠段受累,节段性散布;④肠瘘多见,可有直肠肛门周围病变;⑤抗结核医治无效;⑥切除的标本及周围肠系膜淋巴结无结核证据,有肉芽肿病变而无干酪样坏死。

2.右边结肠癌:

年龄大,40岁以上,无结核中毒症状,病变范围局限,肠镜及活检可确诊。

3.阿米巴病或血吸虫性肉芽肿:

既往有相应感染史,多见脓血便,粪便中可查到相应病原体,肠镜检查可辨别,相应特效医治有效。

4.其它:

肠道恶性淋巴瘤等,均应肠镜检查及活检。

医治

目的:

消除症状;改善全身状况;增进愈合;防治并发症。

1.休息与营养是基础。

2.抗结核化学药物医治是关键,同肺结核。

3.对症医治止痛、止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必要时胃肠减压。

4.手术医治①完全性肠阻塞;②急性肠阻塞或肠瘘内科医治未能闭合;③肠道大量出血经踊跃医治效

果不睬想者。

预后初期与否;是不是正规抗痨。

第六讲:

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peritonitis)

概念

病理

渗出、粘连、干酪三型为大体,可有混合型

渗出型:

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少-中量草黄色腹水,可为淡血性,偶为乳糜性

粘连型: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腹膜、肠系膜明显增厚,彼此粘连,团块、阻塞

干酪型:

干酪样坏死为主,粘连分隔成小房、结核性脓肿、窦道、瘘管形成

临床表现

多数慢而轻;少数急性(腹痛或发烧)起病或无症状

1.全身症状

2.腹痛

3.腹部触诊

4.腹胀

5.腹部肿块

6.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7.并发症

肠阻塞;急性肠穿孔;肠瘘;腹腔脓肿

辅助检查

1.血象、血沉:

贫血;血沉增快

2.结核菌素实验:

强阳性

3.腹水检查:

草黄色渗出液,自凝,淡血色或乳

糜样,比重>,蛋白>30G/L,白细胞>

500×106/L,淋巴细胞为主

4.腹膜活检:

确诊价值,简便实用

型超声:

发觉少量腹水或辨别诊断

线检查:

钙化影、粘连、阻塞等征象

7.腹腔镜检查:

确诊价值,普遍粘连为禁忌

诊断和辨别诊断

诊断依据:

1.青壮年,有结核病史或腹外结核的证据

2.不明原因发烧2周以上,伴上述表现

3.腹腔穿刺取得腹水,性质同上,未查见癌细胞

4.胃肠钡餐造影见肠粘连等征象

5.结核菌素实验呈强阳性

6.抗结核医治2周有效

7.腹腔镜、腹膜活检证明或手术证明(不典型者)

辨别诊断:

一、以腹水为主要表现者

1.腹腔恶性肿瘤:

腹膜转移癌、恶性淋巴瘤、腹膜间皮瘤—腹水细胞学检查、影像和内镜、腹腔镜检查

2.肝硬化腹水:

原发性腹膜炎或归并结核—活检

3.其它病引发的腹水:

结缔组织病、Meigs综合征、udd-Chiari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等—影象、活检

二、以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者

主如果肿瘤或克隆氏病:

临床、影象、剖腹探查,穿刺要慎重。

三、以发烧为主要疾病者

按照临床及辅助检查辨别。

四、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者

按照临床及辅助检查辨别。

医治

原则:

初期、规则、全程抗结核化疗

目的:

增进康复,避免复发和并发症

一、抗结核化学药物医治

同肺结核。

二、排放腹水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确应用

三、手术医治

手术适应症:

①完全性、急性肠阻塞或不完全性、慢性肠阻塞内科医治无效;②肠穿孔致急性腹膜炎;③肠瘘经内科医治未能闭合者;④确诊有困难,不能排除肿瘤或其它原因引发的急腹症,需要剖腹探查时。

 

第七讲:

肝硬化

一、 概念(Concept)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病理及分类

分类

小结节性肝硬化

大结节性肝硬化

混合性肝硬化

不完全分隔型肝硬化

四、临床表现

(一)代偿期

轻而无特异性,可有:

症状:

乏力、纳差、腹胀、腹泻、右季肋区疼痛

体征:

肝肿大、质地改变、脾大、肝掌、蜘蛛痣

少数仅意外发觉

(二)失代偿期

1,肝功能消退的表现

全身症状

消化道症状

出血偏向和贫血

内分泌紊乱:

雌激素↑、雄激素↓;继发性醛固酮↑、ADH↑;

肾上腺皮质功能消退。

2,门脉高压症(正常<,18cmH2O)

(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2)侧枝循环的成立和开放(>时):

(3)腹水形成:

(4)胸水,5%~10%,右边多;横膈小孔、奇、半奇静脉压高

3,肝肺综合征:

无肺病,肝硬化,低氧血症

同时肺内短路,灌注异样

4,高动力循环:

30%~50%,心输出量,外周血管

阻力,表现为心率快,脉压差大

肝触诊质地硬,边较薄,无触痛,滑腻或结节感

五、并发症

1.上消化道大出血;2.肝性脑病;3.感染;4.肝肾综合征;5.原发性肝癌;6.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7.低钠血症;8;低钾低氯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8.门脉血栓形成。

六、辅助检查

1,血常规;2,尿常规;3,肝功能检查;4,免疫功能检查;

5,腹水检查;6,超声检查;7,胃镜、x线钡餐;8,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9,肝纤维化指标.

七、诊断与辨别诊断

(一)诊断

失代偿期较易诊断:

按照

①   既往病史、②肝功损害及门脉高压的

临床表现、③肝硬,有结节感,④相应的辅检异样,⑤肝活检见假小叶形成。

代偿期较难诊断,宜随访观察,必要时行肝活检。

(二)与下列疾病辨别

1,肝肿大相关疾病:

慢性肝炎、肝癌、肝吸虫、肝包虫病、布-加氏综合征、血液病等。

二、脾肿大相关疾病:

慢性血吸虫病,慢粒,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等。

3、有腹水的疾病: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

肝硬化并发症的辨别

①   上消化道出血:

溃疡病、出血性胃炎、胃癌

②   肝性脑病:

低血糖、尿毒症、酮症酸中毒

③   肝肾综合征:

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

八、医治

目前无特殊医治方式,主如果初期预防、初期诊断

注意休息及医治、抢救并发症。

(一)腹水医治:

根本办法是改善肝功能。

(二)并发症的医治(出血和脑病专门讲)

(三)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医治

四)肝移植手术

九、预后

第八讲:

原发性肝癌

一、概念(Concept)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及机理

四、病理学

五、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有症状时多已属晚期。

(一)症状

一、肝区疼痛

二、消化道症状

3、乏力、消瘦

4、发烧:

常低热,不伴寒战。

个别39度以上,伴有寒战。

五、肝外转移症状或伴癌综合征症状。

(二)体征

一、进行性肝肿大与腹块:

最多见,局限,不对称。

二、脾肿大:

多为肝硬化所致。

3、黄疸:

肝细胞性或阻塞性。

4、腹水:

草黄色或血性,晚期表现。

五、其他:

肝硬化体征和肝外转移体征。

(三)伴癌综合征

四)并发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

静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