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丁开山作文素材.docx
《五丁开山作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丁开山作文素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丁开山作文素材
五丁开山作文素材
五丁开山作文素材
【篇一:
文学写作】
第七章文学写作
(讲义说明:
前面加▲号的,为重点掌握内容;前面加★号的,为基本掌握内容;前面不加符号的,为一般了解内容。
)
学习重点:
1、作者的主体条件;
2、文学写作过程。
基本掌握:
1、文学写作的个体意义、社会意义、世界意义;
2、作者的语境条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写作p222
是作家的个性感情与对社会生活的表现的高度统一。
此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1、作家的个性感情:
个性化的创作;
2、对社会生活的表现:
具有制作性。
★二、文学写作的意义p224
一笑人间万事。
借用李白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愁。
但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忧愁徒然无用,对这人间万事,索性一笑了之。
不
过,这笑是很无助的一笑。
慨叹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写此词时已五十七岁左右(在当时是算老了),又两度废居,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又如,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都是在前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创新的。
宋词是唐诗的创新,二元曲又是宋词的创新等等。
3、作者的主体条件p233
(1)个体体验指作者对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及其意义的瞬间直觉。
其亲历性、丰盈性,是保证文学写作的必要的先决条件。
(2)想象力
例如,李白《蜀道难》: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3)语言敏感指作者在文学写作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精当运用的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其创作的成败。
例如顾城的诗歌《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这是顾城的一首著名的朦胧诗。
诗歌在对比之中表达诗人的一种感觉:
光明
对灰暗的抗争,活鲜对死寂的冲击,丰富对单调的矫正。
诗的第一节是铺陈,意在渲染一种灰的场景和气氛:
天、路、楼、雨都是
灰的。
这是一种巨大的场面。
这种巨大的场面,不仅预示着灰暗的强大,也预示着单调和死寂的强悍,它们控制着整个时空。
然而它们的对立面并非完全销声匿迹,在某种特殊的场景中,它们也会借机腾出:
雨中走来的两个孩子就是这种对抗力量的化身。
由于诗歌的现实场景是雨中,所以,这两个孩子,我们不一定就把他们理解为孩子,他们极有可能就是穿着雨衣的大人。
因为灰的场面和气势太大,所以才衬托得他们太小。
先看第一点。
雨天给人们的感觉一定是很丰富的,许多物象会纷至沓来,闯进诗人的心扉。
然而顾城用他的感觉过滤器将它们统统删掉,只留下灰、红、绿三种色彩,让它们停留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样,整个画面就显得单纯、清晰。
由于诗的主体色调是灰色,所以鲜红、淡绿的出现就特别显眼。
它们对灰色所形成的单调和死寂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万绿丛中一点红,由于有万绿的铺垫,那一点红就特别耀眼。
再来看第二点。
这一点是对空间的巧妙安排。
占据整个画面的是灰,从天上到地下(上下),从楼东到路西(左右)都是灰的领地,这巨大的灰控制了一切,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诗人突然让鲜红和淡绿插了进来。
这两个点虽然渺小,在画面中所占分量无足轻重,然而却特别抢眼:
它们直棱棱地插进来,打破了灰暗所造成的阴沉、死寂和单调,增添了明亮、活鲜和丰富的气氛,改变了整个画面的情感基调和意义走向。
(4)拟想读者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主观设想面对的当代或后世读者。
▲四、文学写作的过程p240
(1)储备:
积累素材。
指作家亲历的、观察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广泛的文化修养的积累。
(2)发生:
灵感与冲动。
指作家产生现实的写作冲动,将某种丰沛酣畅的主体情思表达出来。
①灵感具有创造性、突发性、迷狂性、瞬时性和神秘性。
当它到来的时候,是不期而遇的,大都同偶然因素的刺激有关。
它是作者长期的感情积累和长期的潜意识沉淀而成的突然爆发。
一旦爆发,人的情感将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需瞬时抓住。
陆机《文赋》: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
例如冰心的《一只木屐》: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水上。
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
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
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
我苦难中的朋友!
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
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
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沉重的、黑黝黝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
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
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的声音......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
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
在这黑黝黝的长夜,希望在哪里?
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
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
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过两次。
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的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
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赏析:
1946年末之后,冰心前后有四年的时间旅居日本。
《一只木屐》是作者回国十多年后写下的离别日本时凄婉而动人的情景。
离别,在文学描写上可说是个永恒的题材。
所谓生离死别,那是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
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十八相送、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等等,读来看来听来总是令人情动的。
一般说来,离别与送别相连。
在我们读到的许多有关作品中,大都描写的是这种情形。
在诸多描写别离的作品中,《一只木屐》显得很是别致。
作者没有去写送别的人,而是写了一只漂浮的木屐。
我默默地倚伏在即将载我离去的船栏上,晚风冰凉,夜色苍茫,周围空虚而沉重,就在这时,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
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漂浮的木屐与离别的愁绪立即有了沟通,作者将木屐迅速转换为第二人称的你。
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
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木屐在这儿作为一种拟定的情绪代码出现,一腔的离愁别绪都被它点燃。
这就造成了冰心笔下独特的离别情景:
没有送别的话语,没有挥手,没有泪眼,夕照、晚风、苍茫的夜色,波动的海面上,一只送别的木屐,然而,仅仅是这些便是愁绪万千了。
显然,离别中木屐的描写不仅是别致的,也是深沉的。
那么,木屐为何有这种分量呢?
它到底包容了一些什么?
隐藏了一些什么?
作品描写的再度的回望便解开了这个疑团。
我由木屐想到在日本几年的长夜,那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总在长夜中从楼前走过,陪伴着我的木屐声清空而又坚实;并且我在这声声的嘎嘎达中,想象着穿着木屐的双脚,想象着一张张老人、老妇的脸,工人、农民的脸,青年、少女的脸,他们或是悲哀憔悴,或是痛苦愤怒,或是忧郁彷徨,在长夜中漫无目的地走着,在长夜里寻找光明之路。
这就是那只漂浮的木屐之所以能引起那股别离的愁绪的原委所在。
木屐,连接着我在日本战后所交结的苦难中的朋友,木屐也勾起我对那一段即将离别岁月的伤情,离别木屐,实际上是离别那朝夕相处的苦难中的朋友,离别逝去的岁月,漂浮的木屐代表了伤情,也代表了友谊。
《一只木屐》是以回忆中的两组画面结构而成的,一组是情景画面:
码头、落日、夜色、晚风、海浪、漂浮的木屐;一组是联想的画面:
嘎达嘎达的木屐声,声音中流动的不同表情
的脸。
这两种画面被一种忧伤愁情紧紧裹住,这是一篇典型的忧伤美文。
流动着一种泱泱的忧伤与愁绪是冰心早期散文的最大特色。
不过,在这篇散文中还有另外一种东西,这就是木屐的另一种含意:
木屐踩在地上坚实的声音,木屐向前行走的本能,作品中特地引用了鲁迅关于路的一段话,从而现出了一种光明与希望的企盼。
②在其他生活领域,也常常有灵感的出现:
例一:
《纤夫的爱》
作词者在洗澡时发现浴巾在浴缸中荡悠悠,于是便有了一句:
在纤绳上荡悠悠......例二:
某科学家思虑之极仍无法准确测出一块不规则的黄金的体积。
有天,当他躺下浴缸发现缸水溢了出来,于是顿时开窍解决了体积的难题。
例三:
可口可乐玻璃瓶的设计过程
③灵感产生的过程:
王国维曾用古代诗词概括做学问的三个阶段,也可用来说明灵感产生的大体过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要获得灵感,必须先专注,把构思集中于特定的对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修《蝶恋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艰苦探求精神,为文学构思寻找、选择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和语言等。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终至顿悟,灵感来临,艰苦的构思终于豁然开朗。
(3)构思:
指作家在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储备和写作冲动发生的基础上,对成熟的主体情思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有机的艺术形象系统的过程。
(4)成文:
指作家将自己内心构想出的艺术形象系统变成完整的文本的过程,如修改、润色等。
第八章文学阅读
学习重点:
1、读者的语境条件;
2、文学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
基本掌握:
1、文学阅读的意义;
2、读者的主体条件和文本条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阅读p246
【篇二:
虚实相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结合《雨霖铃》,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考点回顾
诗中的实: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
看不见摸不着,虚象。
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1、齐背《雨霖铃》,找出词中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1:
例2:
读姜夔的《扬州慢》,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小结2:
1
四、链接高考:
(2013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①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②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五、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⑴⑵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释】⑴开元:
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
⑵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5分)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⑴结合《雨霖铃》,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考点回顾
诗中的实: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
看不见摸不着,虚象。
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
李白《蜀道难》:
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3
1、齐背《雨霖铃》,找出词中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比较《雨霖铃》和《扬州慢》两首词虚实结合手法运用的区别,分别其作用。
例1:
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参考答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小结①:
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2:
读姜夔的《扬州慢》,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参考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小结②:
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总结:
虚与实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四、链接高考:
(2013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①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②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4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到家遇到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在家摆脱了琐事杂务,终日临水闲居的,表现出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艳羡。
五、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⑴⑵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释】⑴开元:
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
⑵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
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5分)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的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析:
本首诗是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写了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
作者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运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
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5
【篇三:
单元测试】
临沂第24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单元测试
语文试题2016.4
第Ⅰ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练习写作文,平时要多积累素材,多读优秀范文,多动笔摘录,日子久了,写起作文自然。
②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费尽心机,。
③李雪健出演电视剧《少帅》中的张作霖一角可谓,他精湛的表演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网友纷纷称赞李雪健简直演活了张作霖。
a.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应付自如b.游刃有余熟能生巧应付自如
c.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熟能生巧d.熟能生巧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李商隐善于用典,工于造境,他的诗作意境朦胧、旨趣深微,对于,《锦瑟》一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
b.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杜甫一家也饱受战乱之苦,辗转流离,....
漂泊西南天地间。
c.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相敬如,度过了一段诗意时光。
...宾.
d.我们不得不承认,作家们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两只叶猴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
b.省环保厅负责人在记者会上说,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显示判断,我省的大气状况正在日益改善。
c.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d.祥林嫂对我们很熟悉,她是鲁迅在《祝福》中刻画的一个遭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迫害的悲剧女性形象。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当下,中国人的读书面普通不广,主要有实用类、培训类、升学类、考证类,
缺少深层次阅读。
阅读时间少,使得现在大学生阅读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
他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需要什么就看什么,考什么就看什么,甚至有人只看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专家表示,完全的功利化阅读不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些书往往是?
越品味道越浓?
的好书。
a.而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不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
b.而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
c.而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不是那些早年读时爱不释手,绝对有用的经典
d.而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爱不释手,绝对有用的经典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