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9961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施工方案.docx

《测量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施工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施工方案.docx

测量施工方案

目录

1、编制依据1

2、工程概况2

3.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2

4.测量准备工作3

5.测量方法4

5.1控制网的建立4

5.2结构施工阶段测量8

5.2.1、施工测量总体思路8

5.2.2、±0.000以下施工测量8

5.2.3、±0.000以上施工测量11

5.2.4、建筑物的沉降观测14

5.2.5、边坡位移监测18

6、安全施工措施20

7.质量保证措施21

 

1、编制依据

1.1天拖一期江坪园(E地块)工程工程施工合同;

1.2天拖一期江坪园(E地块)工程工程施工图纸;

1.3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DB50026-2007)

1.4规划放线测量成果及施工总平面图

(二)

1.5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工程概况:

序号

项目

内      容

1

工程名称

天拖一期江坪园(E地块)

2

建设单位

天津天房融创置业有限公司

3

设计单位

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4

监理单位

天津市联合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5

总承包单位

中天建设有限集团天津公司

本工程的结构平面布局复杂,测量要求精度高。

应认真计算、放样、复核,以保证其准确性。

3.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3.1.定位条件

定位条件依据:

a、建设单位基坑开挖要求及高程、坐标交底:

b、施工总平面图

(二);确定该建筑物的方位及几何尺寸。

3.2.施工测量精度要求:

3.2.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依据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DB50026-2011)。

平面控制网其精度边长相对中误差1/20000,测角中误差±12″。

3.2.2.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按ZS02高程点,直接引测至施工现场,其闭合差为±2mm

(N为测点数站)。

3.2.3.基础放线允许误差

长(宽)≤30m

±5mm

30m<长(宽)≤60m

±10mm

标高

±3mm

3.2.4.结构施工测量精度要求:

外廓主轴线长度(L)

L≤30m±5mm

30m

细部轴线

±2mm

墙、柱轴线

±3mm

墙柱边线

±3mm

门窗洞口线

±3mm

标高竖向传递每层

±3mm

总高

30m

轴线竖向投测每层

3mm

3.3.施工测量进度计划,根据总工期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4.测量准备工作

4.1、人员准备

为确保本工程建筑物平面定位正确,建筑物竖向标高和垂直度、构件安装精度,项目部挑选了优秀的测量人员4名,从事测量工作3年以上,有测量施工经验。

4.2、工序准备

与业主办理交接桩手续,检核定位桩、红线桩和水准点,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编制测控布置,建立测量数据库。

4.3、仪器准备

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进行检定: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检测日期

用途

精度指标

全站仪

BTS-812CLA

1台

2013.4

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1″2mm+2ppm

激光垂准仪

DZJ3-L2

1台

2013.5

控制点的竖向投递

1/200000

水准仪

DS3

1台

2013.5

标高测量控制

±3mm/50m

钢尺

——

5把

2013.6

高程传递

1mm

5.测量方法

5.1控制网的建立

本工程控制网分两级测设,首级为场区控制网,二级控制网为各建筑物控制网。

5.1.1、工程控制流程

场区控制→建筑物控制→轴线内控→楼层控制轴线→楼层细部线

5.1.2、场区控制网

1、平面控制网

(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要求

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以避免放样误差的积累。

2)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以及各施工段的划分等因素进行。

3)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必须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平面控制网的埋设形式详见下图。

控制桩埋设示意图

(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针对本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形状及现场具体情况拟布设矩形建筑方格网作为场区平面控制网。

测量人员接到业主提供的坐标成果后,首先对坐标及高程进行校核,合格后利用测角精度为1″、测距精度为:

±(2mm+2ppm.D)的电子全站仪对四角桩距离及角度进行校测。

并将校测结果上报业主或监理单位,然后对结果相应调整后,测设矩形方格网作为场区平面控制网。

(3)场区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

等级

测角中误差(mβ)

边长相对中误差(k)

二级

±12″

1/20000

2、高程控制网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高程控制网是建筑场区内地上、地下建(构)筑物与市政工程高程测设的基本依据;

2)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本工程采用水准测量法建立;

3)本工程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等级为:

国家三等水准测量;

4)本工程高程控制网的测量采用附和水准的方法进行测量;

5)场区水准点的间距应小于1公里,距离建筑物应大于25米,距离回填土边线应不小于15米,

6)对高程控制网进行保护,并在施工期间期复测。

(2)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采用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按三等水准精度进行复测检查,校测结果合格后,按照国家三等水准的要求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内高程控制点,经平差计算后的结果,作为场区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以此作为保证整个场区施工高程控制的首要条件。

(3)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等级为三等)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线度(km)

型号

准尺

已知点联测次数

附合或闭合环线次数

地合差(mm)

三等

6

50

S1DS3

瓦面

返各次

往返各一次

2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4)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MW=

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L------相应线路长度

N-------附合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内业计算最后成果的取值:

精确至1mm(三、四、五等)。

5.1.3、建筑物控制网

1、平面控制网

轴线控制网的测设以场区平面控制网为基准,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轴线布置结合测量方法采用全站仪以极坐标和直角坐标定位的方法每隔10米增加组成轴线控制网,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作为该建筑的轴线控制网。

2、高程控制网

(1)场区高程控制点联测

向建筑物内引测标高基准点前,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引测。

(2)建筑物高程基准点的建立

建筑物高程基准点布设,每个施工段在四个角布设四个高程控制点,组成闭合路线,分别向南、北两侧加密,组成建筑物高程控制网。

(3)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线度(km)

型号

水准尺

已知点联测次数

附合或闭合

环线次数

地合差

(mm)

三等

10

70

S1、S3

瓦面

返各次

往返各一次

0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5.2结构施工阶段测量

5.2.1、施工测量总体思路

平面控制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用全站仪直接对各轴线进行放样,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控制,轴线控制点使用激光铅直仪逐层向上传递,每一次传递的控制点经点位自检闭合后作为该作业层的平面控制依据。

标高控制点地下部分采用悬吊钢尺法将高程引测到施工部位,地上部分高程传递使用50m钢尺沿框架柱分段向上量距。

每层高程传递点位不少于3个,高程传递点严禁逐层传递,应尽量由距离需要放线最远的楼层传递,已保证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每层放建筑一米线时楼层内标高点应进行闭合,闭合误差超过3mm的重新进行测量。

5.2.2、±0.000以下施工测量

1、平面控制

基础施工前对建筑物轴线控制网进行校测,以确定建筑物的准确位置。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2、轴线投测

地下施工阶段的轴线投测利用全站仪,将全站仪架设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或轴线标志点),以正倒镜挑直线的方法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施工段上、在同一施工段上投测的纵、横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且要组成闭合图形,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

(3)轴线投测允许偏差

主轴线间距

允许偏差(mm)

相临轴线

±3

L≤30m

±5

30m

±10

60m

±15

L>90m

±20

3、高程控制

(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高程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高程。

(2)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

基于本工程,坑底高程的传递采用钢尺与水准尺联合测量法进行。

其中钢尺下段悬挂10kg重锤,以保证钢尺的垂直度,为减少摆动,将重锤放入油桶中,现场作业时,每次用钢尺与水准尺联合测量法传递标高时,改变钢尺悬挂位置,进行测量重复测量,以便校核。

计算时对钢尺进行尺长及温度改正:

钢尺实际长度=钢尺名义长度+尺长改正数+а×(现场温度-钢尺检测时温度)

а:

代表钢尺膨胀系数,取а=0.000012m/°C;钢尺检定时温度为20°C

利用前面提到的水准尺与钢尺联合测量的方法与场区高程控制网联测,经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施工标高点的测设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

测量的过程中采用附和水准路线进行测量,以消除或减小仪器及其他误差对施工的影响。

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立筋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4)抄测的精度应控制在允许范围

标高抄测允许偏差

高度H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H<30m

±5

30m

±10

60m

±15

H>90m

±20

3、测量成果的验收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表及测量成果记录报请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5.2.3、±0.000以上施工测量

1、平面控制

(1)仪器设备

本采用精度为1/200000工程激光铅直仪、经纬仪(精度2″)与钢尺相配合的方法进行。

(2)平面控制测量方法:

平面控制测量(轴线投测)的方法:

采用内控法,即利用激光铅直仪将首层的轴线控制点投测到相应的楼层上,然后利用电子经纬仪及钢尺相配合的方法对相应的轴线进行投测。

(3)控制点的转移

待首层底板施工完成,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后,利用全站仪将轴线全部投测至首层底板上(投测精度按照轴线控制网的精度执行),完成测量内控点的工作,经检查合格后,由业主验线。

(4)平面内控点的布设

平面内控点的布设,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流水段图的划分进行,每一流水段布设至少三个点,并相互之间衔接,组成闭合图形,作为该流水段的测量内控点(轴线交点或轴线的借线交点)。

内控点竖向传递示意图

(5)内控点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所在首层平面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

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6)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

1)将激光铅直仪架设在首层楼面轴线交点处(内控点),经严格的仪器对中、整平后,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发射出激光束。

2)通过调焦,使激光束打在作业层激光靶上的激光点最小,最清晰。

3)通过旋转仪器望远镜,使激光束在接受靶上成同心圆,检查激光束的误差轨迹。

如轨迹在允许限差内,则轨迹圆心为所投轴线点。

(7)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高度(H)

H≤30m

±5

30m

±10

60m

±15

H>90m

±20

(8)楼层平面控制

待本施工段所有内控点都投测到楼层完成后,用经纬仪及钢尺对控制轴线进行角度、距离校核,结果达到规范或设计要求后,进行各条轴线的测放。

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进行细部放线。

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门窗洞口等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

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放下列控制线,所有主控轴线、细部轴线,墙体边线、门窗洞口边线等。

2、高程控制

(1)建筑物内部高程基准点的建立

首先从场区水准控制点将场区高程引测到首层柱子上的位置,检查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明高程数据,每施工段不得少于3个点,以便于相互之间进行校核。

为保证高程的准确,结构施工各个楼层的标高控制点以首层起始高程控制点为准,进行测量。

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每层都设立4个点高程控制点。

(2)标高的竖向传递

标高的竖向传递,每次(消除误差的积累及结构沉降等因素的影响)都用钢尺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向上直接进行量取或用悬吊钢尺与水准尺相配合的方法进行,直至达到需要投测标高的楼层,并作好明显标记,每施工段至少投测3个点。

其中:

由于钢尺长度只有50m,同时为了减小风力、温度、大气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为保证精度在中间层设立高程基准点。

(3)楼层标高控制

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基准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抄测完成后,换人进行复查。

(4)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高度(H)

H≤30m

±5

30m

±10

60m

±15

H>90m

±20

C、测量成果的验收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表及测量成果记录报请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5.2.4、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

通过对建筑的沉降进行一个时期的跟踪观测,获得建筑物准确可靠的沉降数据,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沉降情况,为建筑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数据保证。

2、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

1)、布点原则

(1)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每个工程应有三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检测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2)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3)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新建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15米。

2)、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

(1)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半永久性高程基准点,本工程沉降观测基准点拟使用结构施工中布设的场区高程控制网基准点。

(2)基准点使用前,用蔡司(zeissDini10)电子水准仪从国家城市水准点与四个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四个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3、沉降观测基准点应布设附合或闭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二等水准观测精度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1.0

±0.30

0.6

0.8

往、返各两次

注:

n为测站数

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布点原则

(1)据《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b)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c)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

d)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12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

e)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柱基上设置观测点等等。

(2)针对本工程建筑结构形式和实际情况,沉降观测点的埋设由观测点实际位置和数量应由设计单位设计确定。

2)、埋设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

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其牢固。

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

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5、沉降观测

1)、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观测过程中应做到:

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2)、观测仪器

观测仪器选用德国蔡司ZeissDini10数字式精密自动安平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

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度高,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

(2)自动化程度高,该仪器采用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自动显示与记录标尺读数和视距,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并能够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

它取代了观测员肉眼观测、人工记录、计算,消除了读数误差,提高了作业速度。

3)、观测的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仪器型号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ZeissDini10

≤50m

≤1.0m

≤3.0m

≥0.3m

4

4)、数据记录及处理

采用ZeissDini10仪器的平差程序自动进行平差计算,减少人为误差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观测周期

1)、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2)、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

(1)施工期间地下室每层观测一次,地上部分每两层观测一次;

(2)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应观测;

(3)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3)、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

(1)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2)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3)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4)交工前观测一次。

4)、竣工后,第一年观测2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按照《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决定观测次数。

直至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1mm/100d)时,停止观测。

、沉降资料的提交

1)、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首次技术报告。

技术报告包括:

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2)、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3)、沉降观测工作完成(作业终止)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

技术报告包括:

作业说明、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沉降数据技术分析、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5.2.5、边坡位移监测

在基础施工及维护阶段,由于基础开挖面积大,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基坑变形和相应引起的周边建筑的变形,为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和工程顺利进行,及时掌握基坑边坡变形动态,便于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我们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边坡及周边建筑进行变形监测。

1、监测项目

(1)基坑边坡水平位移、沉降、裂缝。

(2)基坑周边相邻较近建筑的不均匀沉降。

2、边坡变形监测方法

(1)监测点的设置

在每侧边坡顶上设一组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为15m-20m。

监测基准点应布设在距基坑15m外固定不动的物体上。

3、监测点制作与保护

(1)利用经纬仪将5cm×5cm钢板预埋在边坡顶部砼中,保证钢板固定不动。

钢板上用薄刀片作十字标记,涂彩色油漆编号。

(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不得随意破坏。

4、监测方法

采用经纬仪来进行监测。

采用视准线法即在基坑开挖深度1倍距离外的边坡上口延长线上设置工作基点,并在槽边设置一条视准线,监测点布置在视准线上。

用带有刻度的标尺放在监测点上,读取数值。

一般用经纬仪正倒镜4次读数取中数,作为一次观测。

初始值亦要测2次,以保证无误。

5、监测周期

基坑开挖前对基坑边坡观测一次,在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如发现位移量较大或有突变时,应加强观测,每间隔1小时观测1次,将观测结果上报监理;观测从土方开挖阶段开始、直至土方回填。

6、边坡变形监测报警值

如发现坡顶位移与当时的基坑开挖深度之比超过下列数值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砂土为主的边坡3‰

粘性土为主的边坡3‰~5‰

7、资料整理

对观测的成果,应及时进行评定,并根据变形趋势作出预报。

在施工观测中,如果发现变形异常,应及时提交变形资料。

观测完毕后,提交完整观测资料。

6、安全施工措施

6.1、严格执行OHSAS18000安全管理体系,现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6.2、现场成立文明安全施工领导小组,由本工程项目经理任组长,设专职安全员,根据我公司制定的文明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

6.3、设专人定时定期对基坑边坡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及时向项目经理部汇报,避免事故的发生。

6.4、基坑四周2.0m范围内,严禁堆放重物。

6.5、布置任务时要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做好记录。

施工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6.6、轴线投测到边轴时,应将轴线偏离边1米,防止高空坠落,保证人员及仪器安全。

6.7、每次架设仪器,螺旋松紧适度,防止仪器脱落下滑。

6.8、较长距离搬运,应将仪器装箱后再进行重新架设。

7.质量保证措施

7.1.为保证测量工作的重要部位如基础、结构变换层,应绘制放样简图,以便现场放样。

7.2.对仪器及其他用具定时进行检验,以避免仪器误差造成的施工放样误差。

7.3.每次测角都应精确对中,误差±0.5mm,并采用正倒镜取中数。

7.4.高程传递水准仪应尽量架设在两点的中间,消除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轴的误差。

7.5.使用仪器时在阳光下观测应用雨伞遮盖,防止气泡偏离造成误差。

7.6.每个测角、丈量、测水准点都应施测两遍以上,以便校准。

7.7.每次均应作为原始记录登记,以便能及时查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