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事典.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9224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事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事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事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事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事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事典.docx

《中国事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事典.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事典.docx

中国事典

【中国事典】

【中国事典】

(一):

部件采购问题频发,质量责任归于日方(上)

巨变的中国。

其变化速度恐怕已超出多数日本技术人员的想象。

  以低廉的人工费为利器吸引各国家资金,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已是过去的情景。

现在,在质量(Q)、成本(C)、交货期(D)的竞争中胜出的“优胜组”工厂不断增加。

其中,有的中国企业还导入了毫不逊于日本大企业的最新设备以及高效率的生产方法。

  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日本人认为,“只要在中国制造就会便宜”、“无论什么产品,质量都会比日本低一个档次”,同时还有日本人认为,“让拥有大型工厂的中国企业来生产的话,质量就不会有问题”、“无论什么产品,不仅是生产,包括部件采购、设计开发等都可以委托中国企业完成”。

  实际上,这些评价都不假。

可以说哪个都对,哪个又都不对。

这是因为,不用说各企业的情况迥异,就连时间(时代)的变化和日本企业的对应的好坏,也都可能会使对错换位。

  本文旨在使日本企业迅速掌握中国的现状,为今后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提供启示。

如果由此能够为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抓住商业机会提供一些帮助,笔者将深感荣幸。

来自丰田质量问题的教训

  丰田因源自美国的质量问题而深受打击。

对美国连篇累牍的抨击性报道,从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说其中缺乏了冷静客观的分析。

  但是有一点问题却不容忽视。

这就是“油门踏板的复位功能变差”问题。

也即大家都已经知道的在某种使用环境下,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会发生踏板难以复位的故障。

其原因之一在于,为使踩下的油门踏板以适当的触感复位,要产生适度摩擦力的树脂部件(摩擦杆)的选择失误。

  该油门踏板是丰田从美国部件厂商采购的。

即在美国当地采购的部件。

像丰田这样优秀的厂商,却在当地采购部件问题上犯了错误,选择了品质不当的产品。

这一事实让笔者重新认识到了在海外采购,尤其是在中国采购部件时确保质量的重要性。

依靠“优胜组”便可高枕无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在中国采购部件问题上受挫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的缘故。

的确,很多日本企业都有过因在中国采购部件而遭受失败的经历。

不过,也许是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比以往增强的缘故,现在又出现了过分相信中国企业实力的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价格谈判时每每中国部件厂商打保票说“YES”,日本厂商就会放下心来,而等到发现不妙时,已经到了引发质量投诉的地步。

这样的案例不断增多。

  在通货紧缩性萧条的严峻经济环境下,苦于销售额减少而希望维持利润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企业的经营层发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命令,压力之下,设计开发及采购部门一线便急于降低部件及材料的成本。

这势必会导致对中国部件厂商提出进一步降价的要求。

日本企业能够向中国部件厂商发话的原因在于,即使将价格降得相当低,中国部件厂商也不会轻易说“NO”。

事实上,有很多中国部件厂商随手便拿出了就日本技术人员的常识而言不可能实现的低报价。

【中国事典】

(二):

部件采购问题频发,质量责任归于日方(中)

日本企业能够向中国部件厂商发话的原因在于,即使要求将价格降得相当低,中国部件厂商也不会轻易说“NO”。

事实上,有很多中国部件厂商随手就报出了就日本技术人员的常识而言不可能实现的低价。

  但其实这也是迫不得已。

中国有无数的部件厂商,这些厂商都处在日本难以想象的残酷竞争之中。

因此,自己说“NO”的话,不知从哪儿就会跳出一家竞争对手,把订单抢走。

如果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可能就会陷入连现有订单都会被其他厂商夺走,从而危及企业生存的局面。

因有这种担心,多少有些勉强的低价格,中国企业也会接受。

有时甚至在赔本的情况下,也会接受采购方提出的低价格,这种案例也并不少见。

图1:

采购方要求中国厂商进一步降低价格……一方面利用VE拼命致力于低成本设计,而另一方面却存在故意忽视电子部件提高耐电磁噪声性及耐环境性等性能的倾向。

即使问及责任,也多以“我们只是按照采购方的低价格要求去做的”来回答。

实际上,即便在价格多少有些勉强,在中国仍然有很多部件厂商超越了价格障碍生存了下来。

但问题是,生存下来的厂商为了不断满足来自客户的低价格要求就已经精疲力尽,而无法优先考虑保证质量。

而不了解这一事实,认为“只要依靠被称为‘优胜组’的部件厂商,就能够同时确保低价格和高质量”的日本企业不在少数。

采购方必定是输家

  当然,中国部件厂商也在拼命努力。

高层及销售负责人揽到订单后,工厂的设计开发人员就会开始讨论如何降低成本。

其捷径就是充分利用VE(ValueEngineering,价值工程)。

通过这一手段,运用以往积累的经验,不断地尝试能够低成本制造的结构、机构及方法。

如果这样也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话,还会通过内部途径寻找其他工厂不要的便宜材料,或者在互联网上公开征集便宜材料。

  当用尽所有手段依然无法满足采购方所要求的低价格时,部件厂商甚至会甘愿赔本供货。

可以说,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实际上部件厂商有时是踩着亏损的底线供货的,因此说不定哪个地方就会出纰漏,而突发质量问题。

当有一天部件厂商突然提出涨价要求,而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时,采购方将面临部件停止供应的风险。

  这时侯采购方再来紧急动员已为时已晚。

无论怎么谈判,采购方必定是输家。

  这是因为,部件厂商在从受理订单到供应部件的整个过程中,正如上面所讲的那样,已充分利用VE等手段,完全掌握了部件的适当价格及制造成本的下限。

而且,如果采购方提出的价格“低得不合理”的话,其他的部件厂商也不会接受。

最坏的结果是采购方必须要重新寻找能够制造相同部件的工厂,制造模具后交给新工厂投入生产。

这样的话,就会造成时间和费用上的巨大浪费。

如果产品供货再发生延迟而失去销售机会,则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部件厂商已经看透其中玄机,因此在谈判时能够抓住采购方的软肋。

  虽然有日本企业将上述情况说成是“被骗”,但应该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其实问题在于采购方并未与中国部件厂商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赖关系。

在与中国部件厂商交易时,在提出苛刻的低价格要求的同时,就要做好在发生质量管理等问题时,责任基本由采购方承担的思想准备。

外观即使一模一样……

  最近,笔者与某中国企业的副总经理有过一次谈话。

“最近,不计后果的日本采购方越来越多。

我当然知道这一行业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

但日本企业中却常常有人随意提出无论怎么考虑也不可能的价格”,“但是,对于我们提出的价格要求,贵公司以前不都答应了吗?

说明还是有价格竞争余地的嘛。

所以,希望这次的价格能够降到上次的一半。

  当笔者说出这番话时,这位副总经理的脸上立刻显露出了可怕的表情,确认道:

“可以是可以。

但绝对造不出来以前那样的质量来。

  于是,这位副总经理从包里拿出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产品给笔者看。

一个是“正版产品”,另一个是这家企业制造的“低成本产品”。

乍一看,两件产品没什么两样。

“究竟哪儿不同呢?

【中国事典】(三):

部件采购问题频发,质量责任归于日方(下)

对笔者这样的询问,这位副总经理对运用VE加以改造的地方一一作了说明(图1)。

改用了便宜的材料,换了IC及电子部件的型号及供应商,变更了印刷电路板,结构也进行了简化……。

  在这些说明中,让笔者感到不安的是改换电子部件供应商那一部分。

仔细询问之后才明白,是从发达国家的有名厂商换成了中国本土企业中价格最低的厂商。

图2:

即使期待中国部件厂商与日本部件厂商做到一样……

目前,很多日本厂商在采购部件时都向中国部件厂商提出苛刻的低价格要求。

中国部件厂商虽然接受了要求,但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往往认为“是采购方的责任”,持“有得就有失”的观点。

而日本部件厂商则采取与采购方合作的态度,提供质量有保证的部件。

这源于通过长年业务往来建立起来的“默契”。

但日本企业也应该认识到,这种良好的关系在海外是无望实现的。

“在做最大限度的努力”

  电子部件的选择要非常慎重。

虽说无论哪家厂商的电子部件,其基本性能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在提高稳定性等性能,也就是被电子技术人员称为“看不见的性能”方面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以芯片电容器来说,即使其基本性能电容的数值完全相同,但在耐电磁噪声性、耐环境性以及性能偏差等方面也会因为厂商不同而存在差异。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而简单换成低价格产品的话,虽然产品的基本功能得到了满足,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电磁噪声引发误操作及损坏的故障。

  对电子技术人员来说,在选择电子部件时需要细心留意可谓是一项“常识”。

“难道连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吗?

”怀着这份担忧,笔者决定去找这家中国厂商的技术人员证实一下。

听了笔者的疑问之后,技术人员平静地回答:

“以前就有过因芯片电容器问题而导致产品的抗电磁噪声能力非常差,客户为此而混乱不堪。

  在说这番话时,这位技术人员的脸上丝毫没有愧疚之色。

对于这种明知这些看不见的性能会因厂商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依然采用低劣电子部件的态度,笔者感到有些气愤,于是向这位技术人员逼问道:

“作为技术人员,你不感到良心有愧吗?

  对此,这位技术人员却并不发怵,反唇相讥道:

“良心有愧?

远藤先生,请别搞错了。

我们为了实现采购方要求的低价格,进了最大努力。

而且,样品、图纸也都提供给了采购方。

我们制造的产品行不行,是采购方判断的。

所以即使是该产品出了问题,责任也应当由采购方来负。

”“你们就这样做事情吗?

万一产品上市出现投诉的话,会被要求返修或赔偿损失的。

  “这的确很糟。

但我们向采购方做了充分说明。

所以请贵公司也认真检查样品,并签定性能指标书※1。

中国游客喜欢到秋叶原购物的原因

  上述这番话,虽然乍一听觉得很不近情理,但现实情况是,从中国厂商采购部件及材料时,采购方的责任更加重大。

按照中国的商业习惯,即使因部件等存在问题而需要大规模返工时,对部件厂商的责任追究也大多有限。

  中国厂商会事先告知对产品结构及电子部件的变更事宜,以认可书的形式与采购方签订协议。

因此,当价格降低导致问题时,全部责任由采购方来承担。

  这种问题的出现,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日本企业受了日本商业习惯的拖累。

因为按照日本的商业习惯,即使没有任何约定,部件厂商也会提供确保质量的部件(图2)。

即便是提出低价格要求,部件厂商也会以不给采购方添麻烦为前提,致力于低成本设计。

而且,当过度的低价格要求可能给质量带来不良影响时,部件厂商还会与采购方协商,甚至对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但要认识到这种绝妙的商业习惯是日本所独有的。

在全世界也只是一个特例,在中国也最好不要期待能够实现。

  最近,常常能看到中国的新贵们来日本,到东京秋叶原等地喜滋滋地大量购买高档家电产品的情景。

不过,他们买的产品大都在中国也能买到,而他们却特意来日本购买。

对此,你不感到奇怪吗?

其实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与中国产品相比,他们对日本产品的质量拥有绝对的信赖。

所以,对日本厂商来说,“质量就是生命线”。

(全文完特约撰稿人:

远藤健治)

远藤健治:

日本技术人员兼海外投资顾问,对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亚洲制造业十分了解。

进入京瓷后,曾在开发部、生产技术部、质保部工作。

在中国工厂从事的制造业务指导颇受好评,从京瓷辞职后在日本精密设备厂商的中国工厂担任制造部长及质保部长。

目前作为商用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活跃于日本与中国之间。

著作有《日系中国工厂制造部长奋斗记》、《中国低价格部件采购记》(均由日经BP社发行)等。

※1性能指标书:

技术协议书。

内容包括产品(部件)的性能指标、保存环境、与尺寸相关的图纸,以及检查和试验的方法等。

有时还同时附有电路图及部件清单等。

列出了供货方保证的最低限度的性能。

【中国事典】(四):

受劳动力短缺问题困扰的工厂不断出现,内地经济发展加速离职现象增加

即便中国的最低工资已经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低得多。

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要招到在工厂劳动的工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相信有这种想法的日本技术人员有很多吧。

有这样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2000年前后日本工厂大举进入中国时,笔者甚至听说“(中国的)工人要多少有多少”。

从内地农村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断来到位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工厂里,工作数年,积攒了一些生活费之后返回家乡。

据说,由此空出来的员工位子,马上会被别的外出务工人员填上。

  然而,这种想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工厂里,劳动力短缺已成为慢性病。

甚至有可能出现因某种理由大量工人辞职,导致工厂无法运转的危险。

其背景与中国内陆地区部分城镇的经济发展有关系。

一去不回的工人

  “春节”是中国一年里最大的节庆日,“相当于将日本的盂兰盆节和正月节放在一起过”。

每当春节来临时,中国企业都会在1月下旬到2月中旬期间安排大型连休。

在沿海地区工厂工作的几乎所有工人,都会在这一时期休长假,回老家探亲。

过完春节再回到工厂。

  但是近年来,春节假期过后也不返回工厂的工人越来越多。

当然,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打工的工人,在探亲之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便不再回打工地的情况以前也有。

因此,工厂方面已估计到春节休假后可能有1~2成的工人会发生更换。

还有这一时期生产效率会下降、以及不良率会增高等痛苦经验。

然而,近来却出现了超乎厂方预想的事态。

 内地城镇出现了购物城

  2010年2月下旬,建在上海近郊的某日资工厂发生了一个“大事件”,100名工人之中居然有60多人在休假过后没有回来。

这岂止是1~2成,慌了手脚的日本厂长让部下调查一去不回的工人的出生地,发现大部分工人都是同乡。

  这些工人来自的城镇位于内陆地区,近一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以前只有一个国营超市的城区里,建成了一座外资大型购物城,随着店铺的开张,这家外资企业开始大量招聘员工。

不仅如此。

多家工厂看中了此地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因而在这个城镇开设了工厂。

这些工厂是受不了沿海地区人工费的上涨,才搬迁到人工费较为低廉的内陆地区来的。

  这样一来,这个城镇出现了很多工作岗位。

最终,那些一去不回的工人大多在春节休假期间跳槽到了这些企业里。

当然,工资比在沿海地区工厂里工作时减少了一些。

但是,对于因为有经验而受到优待的工人来说,在家乡拿到的这种工资更划算。

随着购物城等的建成,虽然不会像大城市那样繁华,但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有甚于此的是,能从父母家或者其附近到达上班场所的便利性,对于在外打工归来的工人而言似乎很有吸引力(图1)。

  并不是位于内地的所有中国城镇都在并驾齐驱地发展。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落差很大,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但是,还是有内陆城镇在经济发展中受惠,其影响甚至波及到了位于沿海地区的日资工厂。

辞职随便的环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人之所以轻易就能辞职,可以说原因之一在于企业一方。

  首先,为来自内陆地区的工人准备了宿舍的工厂为数不少。

如果开着车在中国的城镇里走一走,就会看到许多背着一个旅行包,再加上一个水桶或者脸盆的人。

这是工人的典型的“全套家当”。

图1:

“再见,沿海地区的工厂”

目前,中国内地部分城镇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

新建的购物城及工厂造就了就业机会,此前到沿海地区工厂打工的工人转而在当地找工作的现象增多。

来自内陆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正在减少。

另一方面,沿海地区人工费上涨、以及社会出现的不愿从事工厂劳动的倾向等,劳动力短缺问题开始变得严重。

用“只身一人”这个词来形容在沿海地区工厂里工作的工人毫不为过,他们都寄居在宿舍里。

由于一个房间里生活着4~8名工人,所以,连放东西的空间都没有。

因此,说起工人的私人物品,也仅限于服装、内衣、鞋帽、日用品之类。

其他的床上用品等,则全部由厂方发放。

如果下班后继续穿工作服以替代常服的话,甚至可以不需要自己的衣服。

  几乎没有私人物品,意味着即使在休假期间离职“也几乎没有损失”。

不必特意回到工厂宿舍里取行李,对工人来说,离职的门槛很低。

  除此之外,为工人离职打开方便之门的,还有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工厂采用的雇工规定。

比如“自动离职规定”。

如果工人无故旷工一星期,则视为自动离职,宿舍的行李会被处理掉,这些都明文规定在了“自动离职规定”中。

因此,在休假期间决定跳槽的离职者,便没有必要为了辞职手续而返回原来的工厂。

虽然留下的私人物品会被处理掉,但由于原本数量很少,也不值多少钱,因此,作出放弃不要的决定并不难。

冰冷的雇佣关系

  虽然笔者曾多次见证过按照自动离职规定处理工人房间的情景,但看到他们购买的日用品摆放得充满生活气息,就像是“出趟门就回来”的样子,笔者还真不理解:

“真的是辞职了吗?

”。

  在日本,如果员工突然不知去向,会导致公司内外一片哗然,有时还要报警,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交失踪资料等。

但在中国却无人担心。

自动离职在中国是家常便饭,哪怕是科长级的人物,被按照自动离职处理的也不在少数。

  如果员工自动离职,公司会向该员工负责的客户及交易商发去一份资料,资料上标明“由于他(她)已自动离职,今后与本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图2)。

意味深长的是,从资料的字面上就能读出,公司担心的是自动离职的员工会利用该公司的名义及信誉从事不法行为,从而损害公司的声誉。

  这一点是与崇尚“圆满离职”的日本式做法是极为不同的。

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在中国员工离职司空见惯,所以冷酷得不近人情的雇工规定才得以出台。

“服务业比较好”

古语道“逝者不可追”。

被6成工人抛弃的上述那家日资工厂,决定重新招募工人。

然而,无论怎么招却总是招不满定员人数。

虽然有消息说近年来到沿海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的确比以前减少,但并没有出现锐减。

那么,为什么应聘者寥寥无几呢?

其实,这是因为现在中国的工人开始对工作有了自己的选择余地。

目前,中国的沿海地区的城市依然处于发展之中,大型购物城、餐饮店、宾馆、新兴企业、游乐设施等相继拔地而起。

与此成比例,服务业及销售业的用工也在扩大。

因此,放弃给人以肉体劳累印象的工厂工作,转而投向给人以体面印象的服务业及销售业的工人非常多。

遗憾的是,即使在第一次从内陆农村来到沿海城市的人群中间,制造业的受欢迎程度也不高。

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有关职业的信息可谓是无孔不入。

以前,靠在沿海地区工厂工作的同乡朋友及熟人的介绍、或者看到工厂及人才市场的招聘广告来应聘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这种情况下信息的来源有限,无法将所应聘工厂的劳动条件与其他公司的工厂以及其他行业进行比较。

因此,即使略微有点辛苦,他们也会忍着继续干下去。

然而,现在中国手机以及互联网已广泛普及,任何人都能轻松便利地调查工厂的劳动条件。

其结果是,认为“与其在工厂的生产一线汗流浃背地劳动,不如在舒适环境中接待客人的工作来得轻松惬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还谈什么最低工资?

  因此,目前为“很难招到足够的工人”而苦恼的沿海地区工厂不在少数。

然而,如果厂方听任这种情况发展,便生产不出产品。

为了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多项措施已浮出水面。

  惯行的做法是提高工人的工资。

中国的最低工资近期一直在持续上升。

例如,上海从2010年4月1日起,最低工资提高到了每月1120元人民币。

以前为960元人民币,提高了160元。

由此,上海的最低工资上调之后,其他城市的最低工资也开始上涨。

  2010年春节过后,笔者打算把开发的产品上使用的部件拿到中国去制造,将图纸送到合作工厂,让对方报价。

当然,笔者期望能有一个较低的价格,但日后收到的报价之高令笔者瞠目。

恰巧笔者有事情要到中国出差,于是决定拜访这家合作工厂,向总经理了解一下情况。

  从唉声叹气的总经理口中说出的,是这样一番话。

“近几年来,招工一年比一年难了。

以前如果出每月1000元的工资,大家会欢天喜地到工厂里来。

工作起来哪怕加班加点也在所不辞。

然而,近年来不仅最低工资早已超过了1000元,而且,如果只给最低工资的话,工人都不屑一顾”

慌了神的总经理对周围的工厂进行调查后发现,如果只给最低工资的话没人愿意来当工人,而且,周围工厂的工资已经上涨。

万般无奈之下,这家工厂也提高了工资,结果,笔者委托的部件报价也随着涨价。

尽管如此,工厂能拿出的工资是有限的。

绝大多数客户都在向中国工厂要求更低的价格,但人工费有增无减的话,那么工厂就会出现亏本的可能性。

决定工厂生死存亡的自动化

要想在人工费上涨、招不到工人的条件下继续生产,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答案,日本企业大概非常清楚。

那就是自动化。

事实上,目前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工厂中,积极推进自动化的举措非常引人关注。

  客观事实是,自动流水线厂商的销售额正不断增长。

日本的一家流水线设备厂商员工表示:

“流水线设备在中国卖得很火。

本公司通过代理店接到了大量订单。

不过,那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在与其它公司的接单竞争中胜出,就得降低价格”。

  笔者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

在泡沫经济的鼎盛期,给人以艰苦印象的制造业等受到冷遇,而给人以奢华印象的金融业则受到了追捧。

在人工费不断上涨、从成本来看越来越难以继续在日本生产的背景下,日本厂商开始为实现生产线自动化而四处奔走。

  2000年之后,充分利用中国人工费低廉优势的“人海战术”生产方式开始越来越地被日本企业所采用。

在从那以后又过了10年的今天,中国沿海地区的工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始积极致力于实现自动化。

  在自动化领域,对日本企业而言存在着商机,中国厂商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

他们开始仿制以日本厂商为代表的海外厂商的产品,并以前者1/3~1/2的价格销售。

  低价竞争的形势虽然严峻,但高效率、稳定的质量以及包括配套装置在内的无人化技术,将成为日本企业的有效武器。

【中国事典】(五)技术加速向中国企业流失,日企应快速决策主动出击:

大众车为什么在中国受欢迎

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的不同之处虽有许多,但如果被问到目前两者最显著的不同点是什么的话,笔者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信息收集能力”。

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对于技术的渴望达到了“贪婪”的境地,为了获取技术信息会应用各种手段。

  常言道,掌握信息者掌握市场,信息收集理所当然是企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然而,在千方百计搜集信息的紧迫感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日本企业输给了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没有日本企业之间的那种约定俗成的“君子协定”,他们想方设法地从其他企业那里搞到重要的信息。

其中既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

  作为后者,许多日本人记忆犹新的应该是2007年发生在日本电装的机密信息失窃事件。

存储有大量来自公司内部数据库的发动机设计信息的公司配发电脑,被该公司的中国籍技术人员带出公司,并留下了其中信息曾经被复制到其他存储媒体上的痕迹。

估计被复制的信息已经被卖给了中国企业。

此次事件之后,不仅是日本电装、整个丰田集团都强化了信息管理。

  虽然这样的恶劣事件很少见,但对中国企业来说,日本企业的防范最松弛。

事实上,迄今为止已经有多家日本企业的重要技术以及经验被中国企业获得。

在获得信息的手段五花八门的今天,即便说日本企业的技术信息正在加速向中国企业流失也不为过。

大众车为什么受欢迎?

  “贪婪地”进行信息收集的中国企业的典型,是那些提供第三方产品(非原厂产品)的厂商。

这些企业通过以低于原装产品的价格提供消耗品及部件来开展业务。

  事实上,第三方制造商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大,可以说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方面的极端例子,就是大众车为什么在中国受欢迎。

在中国不同品牌汽车销量排名中一直占据首位的德国大众的强大实力,经常会被当作领军中国市场的先例介绍给其他汽车企业。

无论是销售渠道还是确保优秀人才,其作为领军者所获得的好处甚多。

然而,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一切。

  笔者在中国通过询问用户,了解到制造大众车部件的第三方制造商的数量有多么充实。

大众的第三方制造商无处不在,“不管汽车在多么偏僻的乡村发生故障,都能买到部件”的状况给中国用户带来了“买大众车不会有大错”的安心感。

  此前第三方制造商生产的产品,大多是汽车部件以及打印机墨盒之类面向普通客户的产品,而现在却扩大到产业设备的消耗品及部件,受到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