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9224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docx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

中国西部茶海的水资源利用分析

  摘要概述了中国西部茶海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发展茶叶的前景,阐明了水资源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论述了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提出了进一步利用水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西部茶海;水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21(2008)01-099-03

  

  1中国西部茶海概况

  

  中国西部茶海指遵义市的湄潭、凤冈、余庆等茶叶主产区。

湄潭、凤冈、余庆三县总面积5379km2,耕地面积7.7万hm2,总人口116万人,均被列入贵州省十大产茶重点县和遵义市五大产茶县。

2007年农业总产值190156万元,茶园面积1.14万hm2,年产量6500t,产值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5%,年利税2386万元,三县具有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绿茶和苦丁茶生产基地县。

  

  2中国西部茶海的茶叶发展前景

  

  2.1饮茶益处及茶饮料发展趋势

  2.1.1饮茶益处。

我国的《神龙本草经》、《本草拾遗》等古籍中,都记述了茶有益思、明目、止渴、利尿、解毒、防病和除病等功能。

从保健角度看,据近代科学研究,茶叶中化学物质有500多种,中国西部茶海的茶叶具有高钾低钠、富锌富硒和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特点。

硒(Se)的含量已达天然矿泉水界限指标和限量指标,可作含硒矿泉茶。

硒元素是人体正常机理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和清除细胞膜,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抵御人体40多种疾病,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锌在人体内的总储含量为2~3g,是人体内很多酶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生殖之花”、“智慧之花”。

茶多酚是茶中提取的许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其中的儿茶素具有捕杀自由基、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含量。

中国西部茶海的茶叶检测结果表明:

有机锌含量高达55.4~103.2mg/kg,有机硒的含量高达1.38~2.08mg/kg,属国内茶溶出物中锌、硒含量较高者。

据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喝茶可以帮助人们放松紧张的心情。

  2.1.2茶饮料发展趋势。

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饮茶。

早在1000多年前,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已有5000余年。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唯一有益无害的饮料,被认为是21世界流行的健康饮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健康的进一步认识,茶叶作为一种健康、文明、高雅的饮品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并刺激着茶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2.2东茶西移的趋势

  2.2.1“东茶西移”是必然。

第一,近年来,浙、苏、闽、粤等东部茶产业地区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土地快速增值、劳动力成本提高,茶园生长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这对以气候、土壤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茶叶产业的维持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第二,中国自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外商及沿海地区政府和企业对西部市场的关注不断提升。

第三,中国西部茶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茶叶生长。

  2.2.2“东茶西移”也是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产业竞争的加剧,全球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是无公害食品,而且要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

中国西部茶海必须勇敢面对挑战,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完全按照标准进行。

否则“巨大商机将白白丧失”。

  2.3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茶的比较效益明显,是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茶树一般1年栽植,2年初采,3年见效,5年丰产,盛产期可采茶青200~300kg/hm2,其产量可维持20~30年,售价20~80元/kg,收入4.5万~13.5万元/hm2。

  2.4发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前景

  2.4.1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提升使人们对茶与健康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抗癌功效也正被研究结果所证实。

研究结果表明:

有17种茶叶对N-亚硝基化合物(致癌物)均有阻断效果,平均阻断率为65%,其中绿茶优于红茶,红茶阻断率为43%,绿茶为82%,高档绿茶更在85%以上。

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偏好已发生明显变化,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

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由于其色、香、味、形俱佳,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比一般名茶高,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

  2.4.2食品安全的要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卫生要求的提高,对包括有机茶在内的有机食品需求快速增加。

所以按照有机茶的标准,应加快有机茶生产,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4.3省市政府的决策。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加快贵州省茶产业的发展意见》(黔党发[2007]6号)、《贵州省十一五茶叶产业规划》及遵义市委、市政府发展茶叶产业的布局中,都将中国西部茶海列入打造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主要生产基地。

  

  3水资源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

  

  3.1茶树生长需水量大茶树是叶用植物,需水量大。

据茶场使用加压浇灌系统试验,按95%的水分利用率计算,茶树、丁香、果树、夏播作物和饲料作物月最高灌溉水量分别达210、116、170、172

  mm,年需水量分别为480、268、350、430

  mm。

可以看出,无论是月灌溉水量,还是年需水量茶树都是最大的,一般要求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

中国西部茶海年降水量1000~1200

  mm,80%的降雨量集中在5~9月,能够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

  3.2水资源对茶树的生理作用

  3.2.1水分在茶树生长中的作用。

茶树主要是从土壤中摄取水分,经过体内的运转而后交还于环境,这个过程称为茶树的水分代谢。

在茶树中的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

①水是茶树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全株中的水分占60%左右,细嫩茶叶含水量可高达85%;②水是茶树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水参与叶片的光合作用才能制造有机物,即生长所需要的养分;③水是吸收与运输物质的媒介,许多营养成分、废弃物以及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都需要溶解于水,才能被茶树吸收和在体内运转;④水分可以维持茶树细胞的紧张度,以保持一定的结构形态,同时水分还可供枝叶蒸腾,调节树体温度,以增强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

  3.2.2水分在茶树中的分布。

通常,地上部含水量比地下部高,叶片比枝干的含水量高,幼嫩叶比粗老叶含水量高,幼茎比老茎含水量高。

同一器官在生长活动时期的含水量比休止期高。

茶树叶片含水量的昼夜变化也很大,一般叶子由早晨开始含水量即逐渐减低,至14:

00~16:

00达最低点,此后含水量又逐渐上升,至夜间0:

00达最高点。

  3.3茶树中水分的来源茶树的大部分水分由根活细胞吸收,少部分由地面上茶树细胞在降水时吸收,特别是叶细胞。

细胞吸水的机理,可分为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两种方式。

主动吸收是由本身生命活动引起的吸收,这主要靠渗透作用;被动吸水,这是由于地上部(主要是嫩枝和叶片)蒸腾失水所引起的。

一般植物所利用的水只占其吸收水分量的1%,其余99%被嫩枝和叶片蒸腾所散失。

  3.4土壤中水分含量与茶树生长关系

  3.4.1水分适宜,茶树生长旺盛。

土壤水分是茶树生育过程中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而且与土壤其他肥力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茶园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茶树的生育和茶叶产量与品质。

在生长季节,当茶树根系集中的土层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90%时,茶树茎叶、根系生长旺盛,生物产量较高,而且芽叶肥壮,叶细胞发育正常,叶片的蒸腾强度及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均增强,茶叶质量好。

  3.4.2水分不足,茶树生长受阻。

在生长季节,当茶树根系集中的土层含水率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茶树芽叶生长缓慢,叶形变小,出现大量对夹叶,各项生长指标明显降低,产量减少,质量降低。

如果继续干旱,又遇高温时,生长停止,甚至产生旱热害,轻则芽叶凋萎,部分成叶枯焦,重则新梢芽叶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死亡。

  3.4.3水分过多,茶树发生渍害。

由于降水时间长且排水不畅,或者地下水位小于1m,使土壤含水率较长时间超过田间持水量而接近饱和状态时,茶树易受渍害,使茶树烂根,茶芽迟发,造成减产和质量下降。

  3.5水分对茶叶质量与产量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土壤相对含水率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90%,茶树茎叶、根系生长旺盛,生物产量较高,且芽叶肥壮,叶细胞发育正常,叶片的蒸腾强度及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强,茶叶的产量高质量好。

干旱早期适时灌溉,茶叶产量可增产20%以上,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提高,病虫害减少,质量提高。

  

  4茶树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

  

  4.1直接对降水的利用降水是茶树获取水分的主要来源,占60%以上,降水的形式有降雨、降雪。

茶树对水分的直接利用,一方面通过地面上的茶树细胞,尤其是叶面细胞直接吸收水分,进入茶树体内,参与生长生殖活动;另一方面,雨水进入土壤后,通过茶树根的活性细胞,主动或被动方式将水分吸收进入茶树体内,供其利用。

  4.2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增加对降水的利用

  4.2.1设置竹节沟。

在茶园中特别是坡地茶园设置竹节沟,可积蓄雨水,供给茶树生长,同时又能保护梯壁和减少雨水冲刷。

尤其对短时降雨的利用效果好。

竹节沟是按等高线或以适当的梯度在茶园内修建。

它以沉沙坑和竹节坝依次相连而成,沉沙坑深40cm,宽50cm,长100cm;竹节坝长约50cm,比茶园地面低15cm,以利水缓慢流入下一个沉沙坑。

竹节沟低的一端与茶园内的主排水沟相连。

  4.2.2浅耕除草。

即耕作深度10cm左右,清除杂草。

一方面,增加土壤的孔隙率,增大土壤的持水率,增加对降水蓄积能力;另一方面,破坏毛细管,减少了土壤和杂草对土壤水分的损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浅耕除草最好选择在春茶后雨季来临之前进行。

  4.2.3深耕改土。

研究表明,在土壤容重相同(1.2g/cm3)、含水率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下(20%~30%),深耕20cm茶园只能蓄水24mm,深耕60cm茶园能蓄水72mm。

深耕应选择在雨季或者雨季之前进行,这有利于保水蓄水。

增加对降水的蓄积,供给茶树生长需要。

进入高温旱季不宜深耕,否则会增加土壤水分的气化散失。

  4.2.4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肥料要根据土壤物理化学性质,采用重施有机肥的前提下,有机无机相配合,达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培肥地力,实现以肥调水、以水促根的目的。

施有机肥的土壤蓄水能力较未施的提高8.6%~12.9%。

有利于蓄水保水,增加对降水的利用。

  4.2.5种植遮阴树。

中国西部茶海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进化过程中,茶树形成了喜温、喜湿、耐阴的生活习性。

茶树虽然需要一定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但以弱光照为宜,尤其需要有较多的漫射光。

茶树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从而给有机体的生化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使含氮化合物增加,氨基酸含量增加,这对改善绿茶品质十分有利。

所以,在茶园内种植遮阴树,一方面,可以增强茶园对降水的吸收蓄积,供给茶树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质量,增加茶园经济效益。

在中国西部茶海,种植深根落叶45~75株/hm2,而且发叶较晚的树种为宜。

如果种植果树,效益更佳。

  4.2.6栽种防护林。

中国西部茶海部分茶园由于位置特殊,盛行风大,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对茶树的生长均不利。

在茶园周围或茶园中间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形成护林带是十分必要的。

在林带作用下,增强茶园对降水的吸收蓄积。

干旱时,使茶园内风速减小,其蒸发量减少,相对湿度增大,起到保水的作用;冬季冷空气南下时,可提高茶园温度,减少茶园受冻害程度。

树种以常绿深根树为宜。

  4.3对茶园地表径流的利用中国西部茶海虽然年降水量在1000~1200mm,但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不能满足茶树旺盛生长的需要。

所以,对下雨时形成的地表径流进行拦截、蓄积,用于抗旱生产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

在坡面较长或坡度较陡的茶园需设等高截水沟,两端与纵排水沟相连,每隔50m建“滤”沙土水池(一级水池)和蓄水池(二级水池),径流雨水经一级水池净化后存贮到二级水池用于抗旱生产。

水池大小根据茶园坡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确定。

  4.4对地下水的利用中国西部茶海部分茶园在丘陵地带,地表水源少,地下水源丰富。

选用地表水用于抗旱生产,水源远,投资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建设机井提取地下水用于茶叶生产,投资少,维修管理费少,水质符合生态茶园的要求,对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生产成本均很明显。

  4.5水利工程提供水源根据茶园的地理位置,有的茶园可以选用水库、山塘所蓄的水;有的茶园可以通过引水工程,从较远距离引水用于茶园生产;有的茶园则通过采用提水工程,从江河、水库中,把水提到高处的茶园用于抗旱,满足茶树生长需要。

  

  5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对策

  

  5.1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证中国西部茶海发展茶叶产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茶海区域增加就业、拉动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改善生态、保护生态的重要方法。

茶园内的水利规划、公路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都需要各级组织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

只有加强领导,才能做到政策措施倾斜,做到规划科学合理,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整体推进茶叶产业跨越式的发展。

  5.2广泛宣传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茶树是喜温、喜湿、耐阴的叶用植物,其含水量达60%以上,其中嫩芽含水量在85%以上,茶树在生长过程中,99%的水分用于蒸腾作用而散失。

当供水不足,阻碍茶叶的生长时,不但减少茶叶的产量,而且影响茶叶中营养物质的合成,使茶叶质量降低,大幅度影响茶叶产业的效益,在干旱年份更加明显。

在雨季或地下水位过高的茶园,土壤通气不良,氧气缺乏,阻碍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呼吸作用,使茶树根部受害,同样阻碍茶叶的生长,影响茶叶产量、质量和效益。

严重时,还会影响翌年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所以要注意排水。

尤其在利用水资源时,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水质要求,否则必将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影响茶叶的品质。

所以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十分必要。

要通过举办培训班、散发宣传资料、开展水资源利用效果对比示范、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向茶叶企业、茶农进行深入的宣传,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用水意识。

  5.3认真做好规划,选择适宜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中国西部茶海的茶园间海拔不一,土壤质地存在差异,水源条件不同,气象条件也有区别,所以在进行茶园抗旱灌溉和排涝规划时,必须根据茶园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比较,选出优秀方案。

再根据选出的方案进行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工程尽早投入使用。

  5.4加大投入,有关方面的资金捆绑整合茶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优质茶园的建设十分重要,优质茶园能生产出更多的优质茶青,生产出更多的名优茶,提高名优茶的比例,进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茶产业良好的经济效益。

首先,要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这是投资的主体,也是茶叶产业发展的主体;其次,政府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茶农、茶叶企业大量生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推进绿色食品茶园、有机茶园的认证工作;第三要捆绑扶贫、农发、水利、交通、农电改造、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机具补贴等项目,多渠道投入,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5.5加大技术指导,充分发挥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中国西部茶海水资源的规划、水利工程的建设、茶园抗旱灌溉的实施以及水利工程的维修管理,都有很强的技术性。

各级水利部门及其技术人员应做好每一片茶园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水资源在增加茶叶产量、提升茶叶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傅传耀.道茶――论黔北百万亩茶海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EB/OL](2007-01-03)[2007-10-20]News.asp?

NewsID=216.

  [2]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M].北京:

金盾出版社,2002:

85-90.

  [3]陈仲斌,陈建华.茶园抗旱技术措施[J].茶叶科学技术,2004(3):

41.

  [4]巩雪峰,余有本,肖斌.陕西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

8262-8263.

  [5]李勇.安康市低产茶园改造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

5790.

  [6]王嘉祥.北方茶园的无公害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

1113.

  [7]们发友.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J].致富天地,2007(10):

30.

  [8]佚名.秋冬季茶园管理措施[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07(10):

17.

  (上接第87页)

  参考文献

  [1]吕锡华,王晖,储宜秀.旌德县秋蚕发病原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

4965.

  [2]张春雷,王春红,封明华,等.泰兴市秋蚕僵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广东蚕业,2007,41

(1):

22-23.

  [3]孙家羿,黄德辉,王磊,等.家蚕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

3393,3397.

  [4]刘泽君.饲养晚秋蚕要点[J].农技服务,2006(9):

32-33.

  [5]吴传华,范涛.家蚕脓病的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2021-2022,2029.

  [6]黎永谋,罗坤,李金见.家蚕僵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7(6):

37-38.

  [7]康国平,钟馗,黄可威.家蚕病原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

5276-5278.

  [8]高兆云.蚕病多发原因及预防措施[J].农家致富,2007(20):

36.

  [9]李泽相.蚕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新技术,2007(8):

23-24.

  [10]张杰.家蚕病毒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耕作与栽培,2007(4):

57-58.

  [11]满红.蚕病的及时诊断及应急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07(8):

22.

  [12]吴强.蚕病的综合防治要点[J].农村养殖技术,2007(05X):

27-28.?

Κε┘挤?

务,2008,25

(1):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