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922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docx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成语运用

学科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级:

课时数:

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语文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C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

C中考复习之成语运用

T专项训练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中考复习之病句修改

【知识导入】

所谓“病句”,顾名思义,就是“有病”的句子,即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或不合理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

  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初中生备考的基本能力之一。

对考生来说,一方面要能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内容讲解】

(一)通过例句复习常见的语病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

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

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

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对。

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

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

例如: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如: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

如: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

(“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

(“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如: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

可改为:

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

或者改成:

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如: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

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例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说明”的主语是什么?

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

(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

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

(“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

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

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

(“推广”什么?

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补语多余。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

例如: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

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

例如: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

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

例如: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

(“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

例如:

(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

(“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费解”,一是“歧义”。

“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

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

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

例如:

(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

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

2、歧义。

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

理解产生歧义。

(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可以理解为“小个人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

例如: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谁陪谁?

大概是“二婶陪她”。

(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

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

例如:

(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

(“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

(“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

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

例如: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

“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拉因果。

例如:

(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

例如:

(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

“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

例如: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

(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

例如:

(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

(“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二)病句修改的步骤和方法

病句修改的步骤:

第一步:

通读原句可以让我们对句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是一种语感的培养方式。

例1、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

例2、我们学校的篮球水平正飞速向前发展。

通读原句后,我们对句子有了基本的印象,所以通读原句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第二步:

发现病因。

我们常见的发现病因的方法有哪几种?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得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有无滥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第三步是:

辨析病因,常见的病因有哪几种?

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

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

如“在他跑过来时,抱着一个球。

”缺主语,应删去“在”“时”。

2)搭配不当。

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搭配不当。

如“这个公司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质量”“提高”搭配正确,但“数量”与“提高”不能搭配。

应改为“数量”“增加”。

3)分类不当。

如“商店里摆满香蕉、梨、苹果、萝卜等许多水果。

”“萝卜’属于蔬菜,不属于水果类,应删去。

4)前后矛盾。

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

应删去“否”字。

5)否定误用。

如“难道能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删去“不”字。

6)语序不当。

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

”“调查问题”应放在“研究问题”之前。

7)重复累赘。

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

”这类语病是由于语意重复造成的,修改时将同义的词语删去一个。

8)用词不当。

如“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较生疏。

”“对”弄错了对象,应改为“我们对仿生学这个词……”。

9)句式杂揉。

把两句话的意思合在一句里说。

如“他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应改为“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市。

或‘他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10)关联词误用。

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错用、滥用、配对不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

如“只要你说得对,我们才改正。

”“只要”应对“就”。

所以应把“才”改为“就”。

师:

下面我们就可以修改病句了。

第四步:

具体修改

修改原则:

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

在修改时,我们还应注意修改的办法:

增:

即增加字词,补充成分。

删:

即删去多余的字。

调:

即调整字词的顺序。

换:

即更换字词。

【病句强化练习题】

1.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正太路的路轨窄,敌人把平汉路的车头无法移用到这里。

B.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C.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D.这首交响乐是作者在列宁格勒被法西斯围困,并疯狂叫嚣要占领这座城市的时候赶写的。

2.指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黎明或傍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B.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有上百、上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热切地伸出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你。

C.文章关于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引起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D.荔枝是亚热带果树,……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3.以下句子没有语病一句是(  )

A.他们担心过多的变革会导致原来的社会格局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运转受到障碍。

B.他这次访问日本是要同日本国会和朝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问题。

C.洞中的历代刻石,大概属于“四旧”,早已铲除殆尽,无一幸存,只剩下伤痕累累的石壁。

D.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超额完成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同学们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某厂研制新产品的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试制成功了。

C.不管气候条件怎样恶劣,他都坚持下来了。

D.经过大家的努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地提高了。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这个结论,既然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B、这个结论,既然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C、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D、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6.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从中国人民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

B.学习语文不能仅凭小聪明,一定要下苦功不可。

C.不远处有片树林,这是我练习打太极拳的地方。

D.在退休者中,有许多继续为四化建设贡献余热的专家学者。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和那爽朗的笑声。

D.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答案:

1.B.(A.“无法”应提到“把”前。

C.“不绝如缕”不妥。

D.“作者……疯狂叫嚣”不对。

2、D.(A.“无论……也”不配,应“无论……都”或“即使……也”;“在阴云密布以及黎明或傍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当。

B.“你”应为“他”;约数“上百、上千、上万”中顿号应去掉,如不说“成千、上万”、“三、五个人”;……。

C.“关于”应改为“对于”。

3、B.(A.“障碍”改为“阻碍”。

C.不懂“殆(将近)尽”,与后“无一幸存,只剩下……石壁”矛盾。

D.“在……下”多余。

4.C.(A.无主语。

B.“技术人员……终于试制成功了”主谓搭配不当。

D.“数量”不说“提高”。

) 

5.D.(A、B“既然”应“虽然”。

C、关联词语不当,“因而”改“也”。

6.D.(A.“从”应置“中国人民”后。

B.“不可”累赘。

C.“这”应改为“那”。

7.A.(B.“许多”“张老师的”换位。

C.“看到……笑声”搭配不当。

D.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应改为“确实”。

8.C(A.“还有……参加学习”杂糅。

B.“增加……意识”搭配不当。

D.“工厂”“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错。

中考复习之成语运用

【导入新课】

  悠悠成语,融贯千载。

  言简意赅的成语是传递中华文化信息的桥梁,浓缩历史精华的成语是保存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

在生活和语文学习中,由于学生的阅读面大多不广,成语的使用存在不少误区,复习成语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学会正确辨析并使用成语。

【内容讲解】

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

只有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死死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才能找到解答成语运用题的钥匙。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

1、他挪用了两万多元公款,虽然有错,但毕竟罪不容诛。

(“罪不容诛”意思是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足以抵偿。

例句中显然当成罪不当杀。

2、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3、我们齐心协力,这点事情还办不成,三人成虎吗。

(指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比喻蛊惑人心。

这里误为人多力量大。

4、七月流火,早晚穿一件汗衫都热得受不了。

  (火星夏历六月出现在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以后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用天文变化说明时间变化,表示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二、褒贬不当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会有不同的褒贬色彩。

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

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

“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在运用时,要

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其他:

“变本加厉”与“再接再厉”,“夸夸其谈”与“侃侃而谈”等.

(1)褒词贬用:

1、《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2、这个饭店服务质量之差是有口皆碑的,但因别无分店,只好在这里吃饭了。

3、湖北淮乡,把几个村的羊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应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

4、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已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5、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

(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2)贬词褒用:

1、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蠢蠢欲动”本指虫子及其它生物缓缓移动。

后用于比喻坏人准备进攻或行动。

多含贬义。

用在来我国投资的外商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2、当普天弹冠相庆“斯韦思林杯”回到我们怀抱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用人的眼光和胆识。

3、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口头语“半斤八两”常含贬义,且语体色彩也不妥)

三、对象不明

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成语的指代对象有人和物之别。

用于人方面的成语,有主客、男女、尊卑、长幼、谦敬之分,我们在分析时如果不加区别,就会闹出笑话。

例1、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例2、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此指“影子闪得快,对象错) 

(1)人与物之间误用:

1、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起. 

2、我家近旁新开了一间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品类齐全,货美价廉。

3、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精神,倾注着强烈的爱恨,读起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办。

(2)物与物之间误用:

1、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解析: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

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2、凝望的视野里,是凝重的海岸线和喧闹的街道,如今的小镇便像一座鳞次栉比的盆景。

3、各种花卉,争齐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3)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误用:

1、真奇怪,我的语文书怎么不见了,难道会不胫而走?

2、这堵墙虽是土质的,但非常坚硬,牢不可破。

3、张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

4、芬兰朋友在观看了中国少儿艺术团访芬演出后,热情地称赞:

中国儿童不仅技高一筹,而且节目很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四、轻重失当

有些成语,词义有共同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

例如“ 信口开河”和“信口雌黄” ,两个成语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