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基础练习.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基础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基础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基础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基础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与其恨,不如爱
地处瓦拉纳西东部的瓦拉纳西火车站,一直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只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
而在1968年9月24日这一天,这个小站却一夜成名,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瓦拉纳西的“成名”源于一场惨烈的车祸。
这天傍晚时分,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即将进站。
但就在这一刻,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
为了看清显示的信号,司机便探身窗外,仔细观望。
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突然飞了过来,盘旋几圈后落在了他的脸上。
可恶!
也许当时司机心情很不爽,一边咒骂一边挥起了巴掌。
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
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
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
只见成千上万的蜜蜂黑压压地扑来,争先恐后地飞进机车,疯狂地刺他的脸、脖子和手臂。
顷刻间,他裸露在外的皮肤上爬满了复仇的蜜蜂。
司机疼痛难忍,视线也一片模糊。
好在失去意识前,他拼命拉下了刹车杆。
但强大的惯性依然驱动列车闯入车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列车。
灾难就此发生,5节车厢倾覆,300多人非死即伤。
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结果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
这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战队”,以最快的速度发动猛攻。
得出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
有人提出,将瓦拉纳西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
论来论去,相关部门始终没有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就在瓦拉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每年春天,小男孩都会背一书包花籽,撒种在距离瓦拉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
每年夏天,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那里。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的地方,小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
“嗨,不要打它。
”
过往的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小男孩说,蜜蜂只有在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敌人”。
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
小男孩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很多时候,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16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切实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绝后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7.瓦拉纳西火车站的事故是怎么发生的?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8.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方案”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具体列出“这些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男孩最可爱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0.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与其恨,不如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标点。
2.用“﹏﹏﹏”划出本段中的过渡句。
这句话进一步写了圆明园的。
3.朗读这段话时,应做到()
A.表现自豪、赞叹之情,语气自然从容;
B.表现痛惜、愤怒之情,语速稍慢,声调提高。
4.读划横线的句子,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联系全文写写你的感受。
5.2000年4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总价约为二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被买走。
这次拍卖会,共有拍品七百余件,在1860年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劫掠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属于高价拍品之一。
结合上述资料,再读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
“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
“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
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
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吟“爆竹声中一岁除”;吟“清明时节雨纷纷”;吟“明月几时有”;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吟“漫卷诗书喜欲狂”;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半开玩笑地回答。
(____________)
(2)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难以抑制。
(___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时B.清明时C.过年时
D.喜悦时E.慷慨时F.送别时
3.不是汉字的特点是哪一项?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4.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A.汉字的形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D.汉语拼音
5.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几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课文《落花生》片段,回答问题。
父亲说: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
石榴
苹果那样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我说: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父亲说:
“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在文中的
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______)爱慕(______)分辨(______)
3.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
在叙述时作者将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
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
“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
“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
其形声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从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1.下想一想下列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
“神州”指:
_________________“海内”指:
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指:
_________________“知己”指:
__________________
2.连一连。
爆竹声中一岁除《满江红》(宋)王安石
清明时节雨纷纷《水调歌头》(唐)王维
明月几时有《元日》(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清明》(宋)岳飞
凭栏处潇潇雨歇《送元二使安西》(宋)苏轼
3.文中说汉字“是人类的一绝”,请陈述文中的两个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文中下列几句诗句的后半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
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
(),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坐着羡慕别人“成”,倒()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鲜花的盛开”是指____________,“花苞长期孕育”是指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水滴石穿”最恰当的解释是()
A.水滴能穿透石头。
B.水不停地滴,石头能被滴穿。
C.水不停地滴,石头能被滴穿。
比喻只要有信心,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4.请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围绕“成功是什么”的话题简单谈谈看法。
(100——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再翻译句子。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硎:
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
______________
2.这段选文主要描写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这些事物来赞美_________。
3.关于“纵横”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国土南北东西的距离。
B.既指时间之长,又指空间之广。
C.为下句所表现少年中国的“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太阳(节选)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用横线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2.这段话写了太阳的三个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中的“其实”一词与第二自然段中的______一词意思相近。
4.“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给这句话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阅读。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
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
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骄傲—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猎人海力布(节选)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
“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
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
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mò)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
1.照样子,写词语。
狂风怒号(形容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对海力布的什么描写?
从中你看出来海力布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内阅读。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我说: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父亲说:
“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父亲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相比,说明花生没有(________),却具有(__________)。
2.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
用横线画出来。
3.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的人。
4.我们身边还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吗?
他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
“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说:
“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门客们说:
“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我们俩闹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本义节选自《将相和》,“将”指______,“相”指______,“和”是____的意思。
为文中这个故事拟个小标题:
______。
2.“诸”字州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再查音节_____。
“荆”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再查__画。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的做法对吗?
如何评价蔺相如和廉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课外阅读。
空城计
这一天,诸葛亮正在和部下商量怎样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传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这边打来。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马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
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
诸葛亮对手下的人说:
“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
”于是连忙传令下去,叫人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打开,每一个城门,用二十个老兵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要惊慌失措。
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小童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不久,魏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满面,悠闲地弹琴。
左面的小童手捧宝剑,右面的小童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来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
回到军中,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锋,前军改做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
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要退兵?
”司马懿说:
“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
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
你等怎能知道!
”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情的前因后果。
(1)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