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8799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备课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和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1、通读全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解释。

    2、再读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3、自由组合,自主选择,交流探索,学习北京春节的每个节日。

找出哪些节日最隆重、喜庆(除夕、元宵)。

    4、领悟表达特点,品味老舍的语言特点和对年文化的热爱。

    5、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6、拓展总结,列举有关春节的童谣、诗词、春联。

了解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恭喜》、《过大年》

    学生准备:

课前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听一首歌,一边听一边回忆在当你时的情景。

播放歌曲《恭喜》。

 2、听完了歌曲,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中呢?

你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哪位同学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多让几位学生说说感受)

(很热闹,有新衣服穿,有很多东西吃,可以放鞭炮……)

    3、春节是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

我们过春节有我们的特色,那你们想知道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

4、再听另一首歌谣《过大年》,对照歌词(部分相同),看看北京人怎么过春节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同学间相互交流看法。

2、交流完,教师用幻灯片出示难懂的词语(学生还有不明白的生字、字词,教师再作相应补充)。

 3、请学生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4、交流汇报,老师相应出示幻灯片: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三、交流探索,仔细品味,感受年味

    1、教师出示灯片: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来阅读,喜欢同一节日的学生组成一组(学生可以走动)。

 

2、各组的同学自由交流,分别讨论课文是如何描写你们喜欢的节日的一些习俗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你们的感受是怎样?

讨论完后,各组要做汇报。

(幻灯出示要求)

3、小组内开始交流

    4、各组交流汇报 

哪一组的学生先举手回答,教师就先讲哪一组讨论的节日,不一定按照课文的顺序,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学生站起来先说除夕,教师就先和学生学习第七段。

老舍笔下的除夕是怎样的,给你们的感受怎样,你们又是怎样过的……其它节日学习同上,学生先说哪个节日教师就先讲哪个节日。

这一环节尽量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说看法谈感受。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相应的补充,引导学生明确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体会过年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6、当学生谈到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是除夕、元宵节时,出示幻灯片:

重点分析以下句子:

   

(1)、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美丽。

(3)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宫灯、各形名色的纸灯,还在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这的确是美好的日子。

(4)、第26页逛庙会一段。

附:

北京庙会图片。

结合有关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具体分析春节热闹、祥和的特点。

课件展示,看图片,进一步了解春节、元宵的热闹场面。

 

   7、总结: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老北京显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 查找有关春节的诗词、歌谣、春联。

3、上网了解全国各过年的习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春节的热闹气氛

    朗读课文,回顾春节的喜庆、热闹气氛。

二、领悟表达特点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他是怎样表达的?

   (引导学生从老舍的语句表达中找体味,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等。

分析这些句子,老舍是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从而表达他对年文化的热爱。

    2、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2)、通俗明白。

如“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3)、幽默诙谐。

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3、作者是怎样描述春节这一民俗的,你是从哪个方面理解的?

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如从腊八写到正月二十九,是从时间顺序来描写,而除夕、元宵写得特别详细,体现了有详有略的写法。

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有理地写春节的(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九);

二是有详有略,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除夕、元宵节)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这样写使我们对灯火通宵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4、希望同学们以后写作文也可以用时间顺序和有详有略的方法来记事。

三、学习“阅读链接”,对比学习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1、请同学列举有关春节的童谣、诗词、春联。

(学生说完,教师出示幻灯片)

北京春节歌谣:

                  千家万户乐团圆,欢天喜地过大年,

过大年不一般,老规矩祖辈传到今天。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

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诗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其他:

                 

                 上联:

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下联:

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

新春大吉

                

                上联:

和和顺顺千家乐

                下联:

月月年年百姓福

               横批:

国泰民安

2、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河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

2、自主作业。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介绍自己家乡过年情况的作文。

 

7*、藏戏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

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藏戏的录相、图片以及记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爷爷奶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吗?

学生:

粤剧!

教师:

很好!

你们都知道爷爷奶奶喜欢看粤剧。

那么你们又知道粤剧是怎样的一个节目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总结: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属于广东人的一种文化节目。

其实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特色的戏剧:

安徽有黄梅戏、河南有豫剧、浙江有越剧、四川有川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和这些戏剧截然不同的戏剧:

藏族戏剧——藏戏

板书课题:

7*藏戏

播放藏戏的视频。

网上播放。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解释“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藏戏和其他戏剧的不同之处。

(1、戴着面具演出   2、没有舞台   3、一部戏演出三天五天还没有结束)

3、给课文分段

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用疑问句形式引出藏戏。

第二部分(4—7自然段):

介绍了藏戏的形成。

第三部分(8—19自然段):

介绍了藏戏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深入了解藏戏

(一)学习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前三段用三个并列的疑问句开头,作者暗示了什么呢?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暗示了藏戏有三个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天五天还没有结束(演出时间长)

这样表达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

2、找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调,体味句子的感情色彩。

(世界范围内,像藏戏这样的戏剧很稀少,中国人以拥有这样的戏剧而自豪)

(二)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藏戏的形成

1、学生细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感受故事的传奇色彩。

以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这个故事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部分?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三)学习第三部分,深入了解藏戏的特点

1、呼应开头第一段的三个问题,找出相应的描写

(8—16自然段写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了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了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天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剩下的内容,结合 “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体验藏戏的简单和纯朴。

四、小结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戏剧,发展到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五、布置作业

用课后查藏戏的一些资料,或买一碟,看看藏戏。

附:

板书设计

特点:

  1、戴着面具

          2、没有舞台

          3、演出时间

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8*、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前准备

关于土楼和竹楼等的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

2、老师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

如,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土家族吊角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

家是我们的避风港湾,有间温暖舒适的房子是温馨家庭必不可少的。

我们同学们大多是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从小见到的都是用钢筋水泥砌成的,都是方方正正造型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我们可能都很少见到其它样子的房子。

我想同学们肯定都很希望去世界各地看看别的地方的房子是怎样的吧?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其它地方其它民族看看各式各样的民居,好吗?

(播放客家民居,傣族竹楼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语:

客家,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这两个民系民族都是具有显著特征的,它们的建筑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和韵味。

现在我们就来初步快速地读一下课文。

读课文的时候要把课文读准读顺,把不懂的字词句找出来,同时带着“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去默读课文。

2、老师出示课件,带领学生认读“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三、 详读课文,体会民居特点。

师:

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重点阅读客家民居部分,一个小组重点阅读傣族竹楼部分,我们读的时候要充分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

我们先在各自小组内读读议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读完后要回答如下问题:

(出示课件)

1、客家民居以及傣族竹楼的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

2、读客家民居部分,说说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3、读傣家竹楼部分,说说傣家竹楼有何与众不同的地方。

四、深度研读,体会说明方法

师:

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我们已经认识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的特色和感受了它们的文化内涵。

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再次认真详细地阅读课文,这一次读,我们要边读边想:

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

同学们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列举如下:

1列数字:

“……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②打比方: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

“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五、角色演练,做做小导游

师: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我们也知道课文是怎样运用各样说明方法把它们的特色和风情生动详细地介绍给我们了。

假如我们是小导游,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也同样生动地把它们的特色和风情一一向旅客们介绍呢?

现在就请各小组讨论整理一下意见,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同学上来当小导游,分别把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的特点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说的时候要注意用上一定的说明方法。

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做得最好。

六、拓展阅读

1、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

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

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

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

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2、通过课件了解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土家族吊角楼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了解还想知道哪些民居特点,上网查询。

9*、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的精神风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

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

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欣赏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谈谈感受。

3、我们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民族、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

热爱土地;4小节:

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

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

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

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

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师小结: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五、作业

  你还想了解哪个少数民族?

可上网查询。

附:

和田简介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直到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纳入其统治之下。

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此,颇值得一游。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

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如,节日习俗:

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

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

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