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13.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1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13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高考题组】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5·山东文综·T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选B。
决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1950年和1954年中美关系并未发生变化
B
正确选项
1950年、1954年和1972年中英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两国的国家利益
C
干扰选项
1954年,欧共体尚未成立
D
本身错误的选项
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并未消失
2.(2014·广东文综·T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选C。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谋求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特别是周边环境,1953年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A“另起炉灶”是针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关系而言的;B“一边倒”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针对西方列强而言的。
【备选真题】
1.(2015·江苏单科·T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选D。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是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故A错误;材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无关,排除B;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面仍然受美国孤立政策的影响,外交僵局没有打破,还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错误;材料中提及“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可见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D正确。
2.(2014·江苏单科·T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解析】选C。
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亚非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据此即可判断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
A、B、D错误。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C正确。
3.(2013·广东文综·T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选B。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材料反映的“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故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
错误
B
从反美、反苏可知中国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正确
C
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错误
D
从“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可知我国当时反对倒向苏联一边
错误
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
3.(2015·安徽文综·T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
“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解析】选D。
解题时要理解布什这句话的含义,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本身错误的选项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
B
本身错误的选项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
C
干扰选项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支持中国不能表明它们都反对美国
D
正确选项
布什这句话的意思是: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在联合国发挥应有的作用
4.(2013·江苏单科·T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选D。
题干中“1972年1—9月……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表明A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开始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故B不符合题意。
C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表明中国打破了此前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
【预测题组】
1.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A。
“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表明不承认以前的外交关系,故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对内废除旧的外交桎梏,故B错误;“一边倒”强调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外交关系,故C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时还没有提出,故D错误。
【加固训练】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
”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 ( )
A.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B.同苏联达成共识以共同抗美援朝
C.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D.争取苏联的承认以实现中苏建交
【解析】选C。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工作重点应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故A错误;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毛泽东访苏时间是1950年1月,早于朝鲜战争爆发,故B错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美国坚持敌视、孤立、封锁中国,新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故C正确;苏联在1949年10月2日就宣布承认新中国,同中国建交,故D错误。
2.“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
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
【解析】选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与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最早是在中国与邻国睦邻友好中提出的,B正确;不结盟政策是相对于两极格局下的两大阵营而言,与题干解决中国与邻国关系的内容不符,C错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中国在新时期推行的外交政策,D错误。
3.邓小平曾说: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这表明 ( )
A.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
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
C.突破外交封锁十分必要
D.外交政策应当适时调整
【解析】选B。
材料不是在突出国家力量,而是在强调“经济建设成就”,故A错误;材料中邓小平的意思是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即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故B正确;材料与突破外交封锁无关,故C错误;材料重点在强调经济发展与外交之间的关系,故D错误。
【加固训练】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
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选B。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是指美国对华实施的外交孤立政策,而题干中说“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说明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失败,这是因为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正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正确;A“开始”说法与史实不符;C“冲破了”说法与史实不符,新中国建立时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即已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故排除D。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
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
……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
“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
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
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
”20世纪60、70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抓住材料的隐含条件——中美之间在东亚的问题,所以美国对华政策一是强调美国是在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是强调“东亚”对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性。
答案:
观点:
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建立在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基础上。
论据:
(1)20世纪40年代,与中国以合作关系为主。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并对中国提供援助,支持中国抗日战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希望中国充当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支撑点,遏制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以遏制中国为主。
③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溃败后,支持台湾政权,打击社会主义新中国。
(2)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④20世纪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加紧敌视、遏制中国。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建交,但仍有斗争。
⑤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改善关系并建交,拉拢中国对抗苏联。
⑥中美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个砝码。
总之,无论哪种政策,其出发点都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从属于其东亚战略。
【备选习题】
1.(2016·沧州模拟)毛泽东曾说:
“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
”周恩来也说:
“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
”二人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 ( )
A.“一边倒”外交方针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D.争取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选C。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与材料中“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的说法相符,故C正确。
2.在第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
在第四十四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
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解析】选D。
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故A错误;新时期我国外交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的两个史实都是以联合国为中心而开展的,故D正确。
【拓展延伸】新中国外交的综合认识
(1)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内容。
(3)我国的基本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4)我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5)不同时期,我国的外交策略进行了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6)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