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8768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docx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20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内容标准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二、基础训练

1.可区别CO、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A.看颜色B.用石灰水鉴别C.闻气味D.看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2.下列关于CO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窖中常聚集着较多的CO2B.CO2可做气体肥料

C.CO2可用于制汽水D.CO2有毒,人体不能吸入

3.干冰的粉末常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能产生白雾是因为()

A.干冰发出大量的水蒸汽B.干冰能产生大量的白色的CO2气体

C.干冰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D.CO2可溶于水

4.发现室内煤气(主要成分是CO等)时,应先做的是()

A.拨打急救电话120B.迅速做人工呼吸C.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D.立即打开换气扇5.有关2CuO+C高温2Cu+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CuO具有氧化性 B.C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7.“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

A.先变红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后变紫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家在440℃和高压下,利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了金刚石(化学式为C)和碳酸钠,且金刚石的颗粒有望达到宝石级大小,它将给天然金刚石开采业带来极大挑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是一种单质B.碳是非金属元素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生成了新的原子

9.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

A.H2、COB.CO、CH4C.H2、CH4D.CO2、CH4

10.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下列对二氧化碳利弊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做灭火剂、制冷剂B.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可以进行人工降雨

C.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不利D.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11.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2.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毒性

C.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D.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13.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世界无烟日”,今年的宣传口号是“烟草吞噬生命”。

据科学资料分析,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数十种严重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一氧化碳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

B.尼古丁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0∶14∶2

C.吸烟只影响自己的健康,不影响他人的健康

D.边吸烟边喝酒可以减少对健康的损害

14.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

其中错误的是(    )

15.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16.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右图实验设计意图的是()

A.说明CO具有还原性

B.说明生成物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说明CO和CuO的反应需要加热

D.可以防止有毒的CO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又可以充分利用能源

17.将CO通入盛有12gFe2O3的试管内,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此时试管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9.6g,则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为(    )

A.2.4g                 B.5.6g            C.8.4g                   D.9.6g

18.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其固体与原混合物的质量不变,则原混合物中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

A.4:

1            B.2:

1           C.3:

2          D.1:

1

19.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根据①④,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CO2生成

20.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易升华,上图是干冰升华时的情景,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干冰具有的性质和用途。

干冰升华时(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制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干冰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后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在大棚蔬菜种植中作。

21.长期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会有一层白膜,白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膜可用________来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化学式填空:

①能燃烧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②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③可用来灭火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④有毒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⑤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的气体化合物是_________;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_______。

23.在一个通风良好,燃烧正旺的煤炉的煤层上方常会观察到蓝色火焰产生,这是因为在煤层上方有________燃烧,此时,整个煤炉共发生了多少个化学反应呢?

请认真思考后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下层________________②中层________________③上层_______________

24.课本中有如下实验:

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如图进行实验。

请认真观察、思考后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⑴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

Ⅰ:

____________;

Ⅱ:

__________;

Ⅲ_____________;

Ⅳ:

______________。

⑵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⑶设计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由此你可得到哪些结论?

25.如图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

把白铁皮放在烧杯里。

沿烧杯壁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

根据实验的现象,

可归纳出CO2的相关性质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如图上、下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红棕色),当抽出玻璃片后,过一会,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图向盛满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放入几小块木炭,过一会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木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7.按图(6-4)装置持续通入χ气体,并在导管口处点燃,实验结果是集气瓶内的

通入χ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则⑴χ一定是________。

A.CO2B.纯净物C.混合物D.CO

⑵若你认为χ气体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且只能从O2、CO、CO2、N2、H2中选取两种气体混合而成,则χ气体可能的组合方式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8.取一瓶汽水,打开瓶盖,可观察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振动或放入温水中放出的气泡会更多。

你认为放出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9.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

请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物质

有利的一面(用途)

不利的一面

氧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使金属氧化锈蚀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30.想一想,你能完成下表

表1:

物理性质的比较

CO2

CO

颜色

常温下的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能否溶于水

干冰是谁

产生温室效应的是

表2:

化学性质的比较(用文字或化学方程式说明)

CO2

CO

可燃性

还原性

毒性

与水反应

与石灰水反应

31.现有A、B两个塑料瓶,A瓶内盛有CO和O2的混合气体,B瓶内装有纯净的CO2气体。

某同学为了验证CO与CO2的某些性质,从野外捉来两只健康的蝗虫,分别放入两个塑料瓶中,拧紧瓶盖。

观察,两只蝗虫都很快死亡。

请你根据该实验现象,帮该同学写出相应的结论:

A瓶实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瓶实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右图是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

大烧杯中装入半杯水,水中有一些鲜活

的金鱼藻,然后通入一定量的气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倒扣的漏斗罩住金鱼藻,

并把盛满水的试管倒置于漏斗上,再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

过一会儿,试管内

有一些气泡产生,管内液面下降。

根据这一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⑴通入气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试管内的气体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33.有A、B、C、D四种物质,通常状况下,A、C、D是无色气体,B是紫红色金属,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D中加热B,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物质;②将C通入上述生成的黑色固体物质后,加热至高温,又生成B和另一种无色气体A。

该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C可在B中点燃,只生成一种物质A。

⑴依据上述实验,请写出四种物质的化学式:

A:

_________,B:

________,C:

__________D:

________

⑵写出①②③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⑴冬天用燃料取暖,如果通风不畅,排气不良,就易发生_________中毒。

⑵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溶洞的底部,_____的含量比较大,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必须做______实验。

35.由N2、CO、CO2、组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石灰水,足量的氧化铜粉末后,再干燥,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36.今年6月1日,江苏省环保厅公布了2008年全省环境质量公报。

公报显示,无锡市空气质量较差,为中污染级,其中二氧化硫未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他们在课外活动时对“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应生成酸”进行了实验探究。

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资料]常温下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假设]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设计实验]

(1)小雨同学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他认为,若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2)小涛同学认为小雨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密。

小涛同学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滤纸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在(I)、(Ⅱ)、(Ⅲ)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的两种现象。

 

小涛同学认为,若(填序号)中的紫色小花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交流与反思]小明同学对小涛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

三位同学讨论后补充了一个实验,使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你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是

(简述实验步骤和现象)。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得出:

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37.某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试回答:

(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

你的改进方法是                              ;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

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

38.学习探究小组中的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发现:

通常用饱和石灰水检验CO2,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

针对这一发现,小明设计了下列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在两个体积相同的盛满CO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

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说明通常用饱和石灰水检验CO2,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文字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吸收CO2的量甲_______乙(填>、<、=)。

(3)另一位同学小华通过计算来验证小明的结论,但计算结果却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主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

因此,他认为通常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请你对小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

39.利用下图装置可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实验。

甲的玻璃管中盛放黑色粉末(CuO或C),乙的洗气瓶中盛放无色溶液(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

甲乙

(1)写出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填表:

实验

实验一

探究CO与CuO的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探究CO2与C的反应。

(b换成酒精喷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溶液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实验中,在导管c的尖嘴处都用火柴点燃,其目的是否完全相同?

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A、B是初中学过的两种黑色物质,它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根据图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BCDE

41.A~J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

物质,且有如图

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生成物均已略去)。

已知A、C、F均为单质,其中F为亮红色固体,

其它为化合物,其中J是常用的建筑材料的主要

成份,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BCD

EFHGIJ

(2)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A+E:

A+D;B+E;

G+H;D+I。

42.依据联合国《京都议定书》公约,要求限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居住的地球。

(1)如果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过高,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称为___效应。

(2)为减缓大气中CO2的含量,下列建议可行的有________

①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③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含量。

(3)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难题,近年来科学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用到“组合转化”技术:

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__。

43.右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 关系,其中甲、乙、丙均为非金属单质;A、B、E和丁均为化合物;B和E为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1)写出化学式:

甲          ;乙          ;

 

(2)写出丙和E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

               。

44.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在图中用画图或文字表述的方式简单形象地表达“地球”的感受。

(2)这种现象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3)你的建议是

45.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

称取石灰石样品8g,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不溶解)。

实验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物质的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3

第3次

10

1.6

第4次

10

m

(1)第4次剩余物质的质量m=                      g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6.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稀盐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5g

第二次加入5g

第三次加入5g

第四次加人5g

剩余固体的质量

3g

2g

lg

1g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2)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课题3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B2.D3.C4.C5.CaCO3,吸收了空气中的CO2,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6.①CO②O2③CO2④CO⑤CO⑥CO2

7.CO①C+O2

CO2②2C+O2

2CO③2CO+O2

2CO2(注:

写CO2+C

2CO亦可,且顺序不限)

8.⑴Ⅰ:

紫色变红色Ⅱ:

不变色(仍为紫色)Ⅲ:

不变色(仍为紫色)Ⅳ:

紫色变红色

⑵说明酸(醋酸)能使石蕊变红色,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

⑶CO2、H2O、H2CO3谁能使石蕊变红色

目的:

用试验证明

结论:

酸(碳酸、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CO2与H2O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拓展探究]

1.⑴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⑵CO2密度比空气大(注:

顺序不限)

2.⑴上瓶由无色逐渐变为红棕色,下瓶红棕色变淡

⑵①瓶中的红棕色气体颜色变淡或消失②水倒流(导管内液面上升),吸附作用

3.⑴C⑵①CO、CO2②H2、CO2(顺序不限)

4.CO2,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把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实验步骤),石灰水变浑浊(现象)证明是CO2(结论)(注:

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5.(注:

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CO

冶炼金属

使人中毒

CO2

供给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

6.方法1:

分别加入适量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的是CO2,无明显变化的是O2;方法2:

分别放一只鲜活的蝗虫,很快死亡的是CO2,仍鲜活的是O2。

(注:

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反思与评价]

表1:

物理性质的比较

CO2

CO

颜色

常温下的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能否溶于水

难溶

干冰是谁

CO2的固体

产生温室效应的是

过多的CO2

表2:

化学性质的比较(用文字或化学方程式说明)

CO2

CO

可燃性

2CO+O2

2CO2

还原性

CO+CuO

Cu+CO2

毒性

易与血红蛋白结合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1.A并说明CO有毒B瓶说明CO2不能供给呼吸

2.⑴提供金鱼藻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⑵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

3.⑴A:

CO2B:

CuC:

COD:

O2

⑵①O2+Cu

Cu+CO2②CO+CuO

Cu+CO2③2CO+O2

2CO2

4.⑴CO⑵CO2,点火(燃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