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7643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docx

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副本

本专题两条主线(也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

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屈辱史和抗争史)。

列强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辱鸦片战争    第二次   中法战争    甲午  八国联军     抗日战争

史鸦片战争中日战争 侵华战争

184018421856186018831885189418951900193119371945

争三元里人民       左宗棠      黄海 反割台 义和团 抗日   全民族

史抗英斗争       收复新疆海战斗争 反帝运动 救亡   抗战

列强侵略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国际背景

主要战争

侵华方式

爱国官兵

人民群众

工业革命完成,开辟国际市场

鸦片战争

商品输出为主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中国边疆危机

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爱国官兵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日本侵华

军事侵略

殖民统治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

时期

侵华特征

影 响

19世纪40~60年代

以武力为手段,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英法为首,其次俄美;

侵略势力局限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等多国加入;

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②经济上,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一 列强武装侵略与民族危机(1840—1900)

一、国门洞开

1、背景

中国

世界

政治

封建专制,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对外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

2、主要战争:

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不平等条约:

《条约》、《条约》、《条约》等。

4、影响(破坏性和建设性辩证看,但主要是破坏性)

(1)主观破坏性

①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海和等方面的完整。

②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而丧失了地位。

③文化上:

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烧——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杀——旅顺大屠杀;C抢——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洗劫。

④社会性质:

由一个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国家。

(2)客观进步性

①政治:

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

②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思想:

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①根本原因: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输出的要求日益增大。

②直接原因:

《》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2)过程:

①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原因、三国、结果、实质)

A原因: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影响了俄国在东北的利益。

B三国:

俄国、德国、法国

C结果:

日本放弃割辽东半岛,索取赎辽费白银3000万两。

D实质:

列强争夺在华利益中,既勾结又斗争。

(事态发展:

日俄战争1904—1905)

②德、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划分“”。

(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2、美国提出“”政策

①背景A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

C想染指中国,其军事实力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②目的:

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内容:

A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

B同时要求开放其“势力范围”,

C使美国也能从中“”。

④实质:

是为了和,由列强在中国建立“”。

⑤影响:

对美:

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政策;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列强:

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对中国:

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实际上是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结局:

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形成了的局面。

列强对华政策由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背景:

A英军入侵:

1841年,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根本原因)

B腐败的清政府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C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英勇抗击列强侵略。

(2)概况:

年5月,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

州。

(3)意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

畏强暴、抵御外侮的。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①战争后,、俄都力图在扩张侵略势力。

②俄、英两国勾结与支持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地区。

(2)经过①年,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除外的全部地区。

②1881年,中俄签订《》收回伊犁。

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3)评价左宗棠: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民族英雄。

3.黄海海战

(1)爆发:

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

(2)经过:

刘步蟾、、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3)结果:

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

4.反割台斗争

(1)原因:

《马关条约》规定;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以和;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

(2)经过:

两支军队:

A台湾各族人民在、领导下组成义军,

B与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

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1945年10月光复台湾)

(4)意义:

台湾军民为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5.义和团运动

(1)原因:

根本原因: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

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口号:

“扶清灭洋”(反映了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评价:

①“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3)经过①兴起:

1898年,山东

②1899年底,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向地区发展。

③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使馆和教堂。

④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招抚——联合列强绞杀(招抚的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和控制义和团)

(5)结果失败:

1900年

原因:

①主观:

农民阶级局限性②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特点:

革命性和局限性:

爱国性;分散性、自发性、落后性

(7)性质: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8)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③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提升1: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Vs中国)

1、鸦片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主要原因:

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国人民反抗:

三元里抗英(1841)

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抵御外侮的精神。

3、结果:

《南京条约》(184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香港岛控制广州的出海口,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商业上,打击广州贸易;军事上,控制广州和中国东南沿海。

香港岛成为英在华的殖民据点。

民族矛盾激化。

项目

内容

影响

备注

⑴割地

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岛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

民族矛盾激化

注意:

不是整个香港

⑵赔款

2100万银元

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阶级矛盾激化

注意:

不是2100万两

⑶开放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地区)

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大开。

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中国的贸易主权被破坏

简记:

广、厦、福、宁、上

⑷协定关税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使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便利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自此中国不能自主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时列强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反映了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

4、其他特权(必修Ⅰ课本P24~25)

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⑵片面最惠国待遇:

外交主权破坏“利益均沾”的原则

⑶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

后来租界的由来

⑷军舰巡查贸易权: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⑸外国传教士传教的特权:

文化主权破坏(注意:

还有+贸易主权、领土主权)

5、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强大的资本主义

6、教训:

落后必然挨打

7、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

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

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提升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Vs中国)

1、原因: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

《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火烧圆明园)

3、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4、影响:

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⑵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提升3: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Vs中国)

近代前期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1、背景

(1)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蓄谋已久)

(2)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态度(有利条件)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提供借口)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调停(直接原因)

2、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开始时间:

1894年7月;标志:

丰岛战役;性质: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2)战争的经过第一阶段(1894、7—9)平壤战役(陆):

朝鲜沦陷,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战役(海):

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1894)

第二阶段(1894、10—1895、4)辽东战役(陆):

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海):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1895)

3、失败标志:

189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

(清军军备废驰,不少官兵临阵脱逃;装备落后)

4、《马关条约》(1895)人物:

李鸿章——伊藤博文地点:

日本马关

项目

内容(必修Ⅰ课本P25)

影响

⑴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⑵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⑶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⑷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3)使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4)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

(5)甲午海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6)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成为远东地区的资本主义强国和军事大国,

6、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势

总结日本在近代发动的侵华战争

1、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并侵占台湾

2、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

4、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5、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6、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提升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原因

⑴根本:

列强为了瓜分中国

⑵直接: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3、《辛丑条约》(必修Ⅰ课本P25)

A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

B以武力为后盾的“使馆”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C清王朝在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被解除,使北京的大门洞开,方便了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

D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也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E尤其是其中的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马关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辛丑条约》的特点

(1)从内容上,没有割地、开埠等侵略要求,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2)从目的上,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

 

二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

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2、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3、直接原因:

受(1929—1933)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4、有利时机:

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

5、国际上:

二、日本侵华进程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1932年一二八事变

3、1933年日本进犯长城沿线

4、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5、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

6、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7、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8、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侵华日军罪行

1、制造大屠杀惨案:

如1937年12月,。

2、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和。

3、对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

①政治上:

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

②经济上:

经济掠夺;

③思想文化上:

奴化教育。

4、一系列军事入侵

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①牢记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死灰复燃。

②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

③尊重历史,崇尚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抗日救亡运动

1、中国共产党

①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

②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在东北组建抗日联军)

2、东北军民:

抗日、抗日联军。

3、国民党爱国官兵

①国民党路军在淞沪抗击日军。

②率全营300名官兵力战殉国。

③二十九军等部英勇抗战。

④与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

4、爱国民众

①工人、募捐。

②抵制日本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③爱国学生发动运动。

5、西安事变

①经过:

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向蒋介石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影响: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由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

6、局部抗战的特点:

抗日反蒋相结合;地域广;阶级阶层多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原因

⑴根本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⑵推动因素:

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⑶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主导和促成

2、过程

①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③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转折点)

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积极推动……

⑤“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⑥“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实行改编、。

⑦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

五、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1、正面战场(国民党:

片面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2、敌后战场(共产党:

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

是否依靠和发动群众

根本原因:

阶级立场不同

3、国共合作抗日

战场

抗战史实

特点、结果(意义)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打破了日军的计划

(淞沪会战期间)会战(平型关大捷中共)

国共的典范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

相持阶段

1940年5月枣宜会战

敌后战场

①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在延安成立;平型关大捷

③1940年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

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成为抗战的力量

4、全民族抗战表现

⑴旗帜: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⑵地域:

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⑶参战人员:

全国各阶级、各阶层。

⑷党派团结:

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基础上团结一致。

⑸军队合作:

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⑹抗战基础:

广大群众是抗日战争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主要表现:

国共合作抗日

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

(1)中共七大(1945,延安)

A背景: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内容:

①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

②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C意义(必修Ⅰ课本P39):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抗战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原因

A中国方面: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②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

③中共努力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使抗战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B国际方面:

①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4)抗战胜利的意义

⑴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⑵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⑸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点,民族振兴的转折点。

6、抗日战争的特点

⑴双重性质⑵两条路线、两个战场并存⑶全民族抗战⑷以弱胜强⑸持久战

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7、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

(1)战争领导: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

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

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

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

了胜利。

(4)国际环境:

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

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与援助。

8、比较两次国共合作

9、日本、蒋介石、中共在战争期间政策方针的变化

10、比较两个战场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