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7187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docx

现代学校管理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校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落实,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形式的要求,学校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正在在发生着相应的改革,因此,探索和思考学校的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与调控,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封闭性。

学校仍抱持“闭门办学”的态度,以学校围墙为界,将学校与外界社会隔离开来。

学校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

按照现代组织学的观点,学校管理的结构应是开放的。

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原来狭隘封闭的学校藩篱正在被打破。

“破墙办学”不仅仅是推倒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推倒办学者心理上和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围墙,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

第二,单主体。

学校管理主体单一,只看重校长和领导班子的力量,无视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主体作用,将他们排斥在学校管理的框架之外。

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

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造成“目中无人”。

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纳入到学校管理的大框架之中。

第三,单向度。

校长仅重视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层级管理,造成学校成员处于听命状态,缺乏创造和创新的热情、动力与思路。

许多校长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它能体现校长的意志和权威,但教师们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的热情、动力和思路。

“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师生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

低效能。

第四,低效能。

学校管理效能低下,只注重硬件的高投入,忽视“软实力”的建设和内涵发展,教育浪费现象严重。

以上弊端,都需要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予以克服。

校务公开将封闭变为开放,将单主体变为多主体,将单向度变为多向度,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二、树立现代学校管理理念

(一)现代学校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强调科学管理和科学精神,注重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学校管理,强调民主管理,注重以人为本,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现代学校管理,强调管理的公平、公正与效率,注重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所有这些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二)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对象的主体是“人”。

在学校管理中,单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关心学校师生,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

应按照教育发展规律.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推动学校的制度建设向人本管理转化,使学校制度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中心,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1.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就教育而言,是人规定教育,而不是教育规定人。

人为教育“立法”、为学校“立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制度就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校在制定制度时,动因要符合目的。

比如.制定校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维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不是为了歧视某类学生或剥夺某些学生的权益。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让每个学生的人格、个性、兴趣都得到尊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主动权。

2.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精神理念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精力投入的多少,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

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

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

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

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

每个人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和忧患意识。

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3.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种群体利益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校各种利益群体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多元目标和多元需求。

如一线教师与后勤职工、领导干部与一般管理人员等,虽然大家的总体目标和利益一致,但具体利益追求不尽相同。

学校资源的动员、配置和各种群体利益的协调、兼顾,并非易事.单靠利益驱动、思想政治工作不行.这对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了高的要求和大的挑战。

管理者应通过改革创新、卓有成效的制度设计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校内外各种资源最充分地动员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整合、协调、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让每个群体的劳动都得到尊重,努力都得到回报,最广泛地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为校的发展目标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二)管理要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发区别就在于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而制度管理重视的只“条条框框”,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形成学校特色。

这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

所谓人本管理。

人的发展是管理的目的,突出的是管理实践中“人”自身应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落实学校制度的过程。

就是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教育机制的过程。

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变行政管理为重“人本”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新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要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决策者,同时又是决策的执行者。

学校应树立以“三个为本”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即:

“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倾注温暖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

案例一:

有一所学校三十多名教师“集体”出走,加盟进了当地的一所民办学校!

谈及走的原因,一位老师坦承经济收入因素,但同时也强调原单位重“管”不重“理”,致使其总有“理不顺。

气不畅.心难平,受累不讨好”之感。

暂且不论这位教师反映的原学校的是是非非,但从其“感觉”中引申扩与“理”的辩证关系问题.还是值得管理者好好重视和研究的。

的确,对学校领导而言.对教师的管理无非就是做好“管”和“理”两件事情(当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也同样如此):

“管”是必须的,通过制定和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纪律、秩序。

从而约束和规范每一位教师的言行;而“理”相对更重要,只有理顺各种人际关系,疏导各种人为矛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管”和“理”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离不开“管”.但“管”的同时更缺少不了“理”.

案例二:

在民办学校工作的公办教师集体要求调离,回到公办学校工作。

现代学校管理理论认为,学校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校内外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校内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活动。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协调校内人际关系。

其关键在于满足广大教师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士气”(这里的工作“士气”主要是指包括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在内的一种精神状态)。

教师的工作“士气”,以及成功、安全、归属等情感和欲望的实现。

显然是无法靠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生硬地“管”出来的,更多地要靠道理和情感“理”出来。

如果学校管理者仅仅视教师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职业活动的“经济人”.或者是直接描足工作条件的“机器模型”.忽视他们的感情、态度等人格、精神上的需求,工作中多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且动辄批评、处罚.致使教师们丧失作为“社会人”的自尊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最终结果也只会让他们倒胃、反感,滋生对抗的逆反心理。

和其他人群相比,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愿望也相对强烈。

他们非常渴望拥有一个高度民主、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来帮助自己实现价值.少动用“管”的大棒,而把更多的功夫花在“理”字上。

要多研究现代教师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既做他们的他们的朋友;要用明确的目标,为导航,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自他们的信任,用真诚的行动帮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校长要多深入教师们中间,静心自意见和建议,用昂扬的情绪去感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最大可自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工作自自使每位教师既成为校长和学校助手,又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

2.变“压抑的环境”为“互相尊重的环境”。

在有些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管理就是检查、督促、更换人员,管理者就是“警察”或“监工”。

这样。

教师常常感到心理受挫,工作压力大,从而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负担。

心理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的人会降低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降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工作要求。

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营造一个互相平等、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需要。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

这样,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工作.自上而下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3.变“刚性的制度管理”为“以师为本的弹性管理”。

现在学校管理过于强调定量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越来越有“主见”、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发展,因而也越来越难以控制。

刚性的制度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

因此,作为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4.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

学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赛,不能只看输赢,只有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能只用及格率、升学率及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成绩,而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应改变那种单纯总结过去的评定方式,给教师贴上“优。

合格,不合格”的标签,把教师分等分级。

而要慎重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明天更好地发展。

(三)管理要形成学校良性循环机制

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找到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使各种教育元素的组合,如师生关系的调整、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发展及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包括学生来源质量与学校毕业生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师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学校特色的形成与社会声誉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等等。

要实现这一管理效应.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基本制度

要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这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如同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不会有道路的畅通。

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只会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人才是第一资源。

要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不断推进学术自由.鼓励教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要改革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在培养、引进和使用教师问题上,要注意选人一定要选最适合的,而不一定是最好的:

要格外注意人品与工作作风;要注意考查与使用上的公正与公平:

要防止人才的特权感和优越感。

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使教师培训从“外部培训”逐渐转向学校内部进行的“校本培训”,以取得最佳人才教育效益。

3.要创新管理行为和策略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

办学治校关键在校长。

校长要以高尚的人格影响教师,坚持公正无私,特别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要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校长要善于“借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集思广益,让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尊重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和愿望,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

坚持校务公开制度,通过满足师生物质、精神和信息的需要,增强学校管理活力。

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应注重使用非权力因素的柔性管理,管理过程要由静态有序、自我封闭、等级严密.转变为动态平衡、开放互动、团队合作。

三、探索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制度?

它与以往的学校制度又有什么区别?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热门话题,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就应了解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管理。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初步成果。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最近施行的“教育议事会”制度是其中一种实践模式,它不仅有利于克服学校管理的弊端和解决一些现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上指以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为内容,以人的全面、充分、自主的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过程的终身化,教育交流的国际化和教育管理的法制化。

]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

教育议事会制度的施行就已正视和直面这些问题,这就真正找到了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抓手”。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撰写成若干文本性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而是要建立稳定的、有效的学校制度平台,制定明确具体的民主参与的方法、程序,吸引和确保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更多的受益人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中来,形成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和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

从现代学校制度特性的角度作初步分析——现代学校制度除了具有时代性,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外,还必须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性。

1.人本性

当今时代,“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考虑、处理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社会发展必然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都应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偏离这一方向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也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的而且是最根本的原则,并以此作为我们思考与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现代学校应坚持“两为本”,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现代学校制度所指的“人”,应包括全部的有教育需要且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人群,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长,此外,还有家长与家庭所在的社区成员,其他与学校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

这里面的“人”,不仅是指群体的人,而且还包括个体的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管理学取得了一些共识,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区成员等诸多人的要素,因此,不能像管理工厂生产线一样管理学校,也不能像对待冷冰冰的机械产品一样对待那些有生命活力、有情感需要、有思想、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及有关人群。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从以往只重视“物”转向对“人”的关注,思考如何促进人的发展。

许多国家包括国内许多地区的教育改革措施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从人本性的角度看,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首先要保证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权,具体而言,就是要确保生命安全,防止学生的身体和生命受到损害。

学生的身体受到侵害,会给学校教育制造障碍;学生生命受到威胁甚至丧失,更会使学校和各种教育制度黯然失色。

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应把尊重生命和确保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对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安全管理的规定纳入其中,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校园安全管理计划。

其次,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要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如情感、兴趣、意志、欲望、价值选择等。

第三,现代学校制度及其实施要充分反映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上,还表现在态度、习惯、信仰、需要、观念等方面。

第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要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人类学家指出,人尤其是儿童具有“明天性”。

虽然今天学校教育还要以传授过去积累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为主,但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把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学校制度区别开来。

2.民主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性首先体现在全体学校成员所具有的理念方面。

学校民主应是民主观念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应包括三层内涵:

第一,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学校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尊重、信任与接纳,民主参与,交流、沟通与合作,公平竞争,共同分享成果等。

第二,学校民主是一种学校成员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学校成员在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体谅宽容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处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三,学校民主具有其特殊的道德意义。

许多教育家都曾指出,民主问题是体现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因此,民主的学校可以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容忍、权力的授受关系、总结经验等,来实现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培养个性。

我们认为,学校民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学校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家庭以及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中。

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实现学校民主作为其重要的使命。

从学校民主的理念出发,设计和制定一整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学校成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等,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员有权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权反映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权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过程。

校长对此负有重大的责任,校长有责任制定和实施学校民主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和技能,在学校中实施民主领导。

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将民主参与的观点和做法纳入学校管理的制度体系当中,凡是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成员有关的而且有能力处理的事情,应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最近,德国教育部提出,要从家长、学生、学校大会、教师大会四个方面来构建学校民主的框架,这个新的改革动向可供我们在设计现代学校制度和实施学校民主管理时参考借鉴。

实现学校民主管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术。

采取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让学校作出更好的决策,而且能促进学校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根据学校成员参与的程度来区分,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会议讨论、征询意见、民主集中制、合议制、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

其中,如何召开各种会议需要认真研究和设计。

此外,学校还要预防过度民主和民主缺失两种倾向。

过度民主不顾学校的具体情况,追求所谓的完全平等,其结果不仅会造成学校权力界限模糊,而且会使权力结构和指挥混乱,甚至造成学校管理机构臃肿。

同时,在学校中,民主缺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不少校长“独揽大权”,把学校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地,从主观上排斥他人参与学校管理。

这两种倾向都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避免。

3.科学性

第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制度要素的合理性上。

一般来说,制度要素可从成员、工作、权力三个维度来分析,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分析。

从成员维来看,现代学校制度应涉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成员等,需制定相关的制度。

从工作维来看,坚持以教学工作为出发点,可把现代学校制度分为内核性制度与外辅性制度两大类。

前者主要是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制度、教研制度等;后者主要是为了辅助和促进教学工作的制度,如学校会议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

从权力维来看,现代学校制度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来构建学校权力结构,分别明确规定各自的职责、权力范围。

第二,科学性体现在具体制度之间的完善性上。

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体系是由各种指导学校工作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构成的,我们可以参照类型学的方法对所有具体规章制度进行分类,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之间应相互联系,不能相互矛盾。

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内容,要注意与其他制度的相互关系,避免冲突和遗漏。

同时要注意规章制度在批准和发布程序上与其他规章制度的统一性,防止规章制度的审议、批准、发布程序发生错误和政出多门。

一般而言.学校规章制度有些由学校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通过即司,有些规章制度事关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则需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才行;讨论通过的规章均应由校长签发,以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科学性还要体现在制度文本的规范性上。

每项规章制度都应有具体执行部门、配合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

4.开放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首先应按照开放系统的组织结构来设计。

学校开放系统涉及到校外关系和校内关系两个方面。

就外部关系而言,现代学校制度要着重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

就内部关系而言,现代学校制度要充分考虑学校组织内部各种关系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如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学人员与行政教辅人员的关系等。

这些都需要在学校章程和有关规章制度中作出明确规定。

其次,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育资源获取和共享方面。

各种教育资源是达成学校目标和完成学校管理的基础。

对学校而言,除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外,具体的物资、办学经费、管理信息等都非常重要。

目前,从总量上着,学校资源依然是紧缺资源,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整体素质和质量尚待提高等问题。

因此,更有必要加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交流共享。

第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学校评估机制上。

我们要把制定新的学校评估体系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可以尝试引入各种因素来评价学校。

我们比较赞同将社区、家长作为学校评估的主体,来改变只由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的单一性。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最近提出要建立和公开学校综合质量“排行榜”,让家长知晓学校升学率、就业率、教学质量、学生发展等反映学校综合质量的信息,推动学校之间的竞争,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在构建学校与政府、社区和家庭的新型关系方面,从我国现实出发,可以分两步来实施。

第一步可以先行探讨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建立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

从总体上看,建立良性的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家长和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第二步是在建立学校与社区、家庭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政府要真正转变对学校的管理职能,彻底改变直接行政指挥的做法,减少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附性。

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法人地位,校长的责任、权利与录用,教师的招募、使用,学校经费的筹措,如何增强学校的内部活力等方面深入探索。

5.发展性

所谓发展,意味着某一事物积极的、向上的变化,或某一方面困难的克服、问题的解决等。

对学校来说,发展意味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成员的成长、办学总体水平的提高,等等。

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