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661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 精品.docx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精品

第十五章  平移与旋转

15.1平移

1、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通过观察、归纳、推理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了解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难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哪些运动是平行移动的?

下列图中哪些是平行移动的现象?

二、引导观察。

平移是继轴对称以后的又一个图形的基本变换。

本节在第4章对平移概念的认识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现象,如滑雪运动员在白茫茫的平坦雪地上滑翔,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飞驰而过等等,都给了我们平移的大致形象。

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叫平移?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导入课题。

1.平移后的点、角、线段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找出对应角、对应点、对应线段。

2.平移的方向、距离怎样确定?

3.让学生动手操作。

当我们如图所示的那样使用直尺与三角板画平行线时,△ABC沿着直尺PQ平移到△A'B'C′,,就可以画出AB的平行线A′B′了。

我们把点A与点A′叫做对应点,线段AB与线段A′B′叫做对应线段,∠A与∠A′叫做对应角。

此时,

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_;

点C的对应点是点____;

线段AC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

线段BC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

∠B的对应角是______;

∠C的对应角是_____。

△ABC平移的方向就是由点B到点B′的方向,平移的距离就是线段BB'的长度。

 4.课本第67页“试一试”。

 (针对自己画的平移图形,找出对应角、对应点、对应线段;)

 5.要求学生填空。

 

(1)图形的平移由___和___决定。

 

(2)举出现实生活中平移的三个实例:

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如图,在平行图形ABCD中,AE垂直于BC,垂足为E。

试画出将△ABE平移后的图形,其平移方向为射线AD的方向,平移的距离为线段AD的长。

 

     

第1题             第2题

2.开放性练习。

平移方格中的图形,使点A平移到点A′处,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到了什么?

谈一谈好吗?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7页练习第2题。

2、平移的特征

教堂目标

1.理解图形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2.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移的特点与基本性质。

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诊断测试。

1.什么叫平移?

平移的定义里说明了哪两点?

2.让学生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两个平移后的三角形,总结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观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引导观察。

如图,在画平行线的时候,有时为了需要,将直尺与三角板放在倾斜的位置上。

但不管怎样,我们总可以推得:

A′B′∥AB,A′B′=AB,∠B′=∠B。

同时也有:

A′C′∥_____,A′C′=____,∠C′=____。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由上面的操作得出了结论,教师可再补充一点: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三、探索,概括。

1.观察下图,△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

得出:

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

(学生自己总结出:

AA′∥BB′∥CC′,AA′=BB′=CC′。

要求学生会用语言叙述。

2.试一试。

将上图中的△A′B′C′沿着RS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

注意: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3.例如图,△ABC经过平移到△A′B′C′的位置。

指出平移的方向,并量出平移的距离。

4.课本第69页“试一试”。

让学生在课本方格纸上作出。

四、开放性练习。

如图,直线m∥n,它们的距离是1.5厘米,画出△ABC关于直线m对称的△A′B′C′,再做△A'B'C'关于直线n对称的△A″B″C″。

△A′B′C′可以看作是由△ABC如何得来的?

并说出相关的方向、距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那些知识?

解决了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1页习题15.1的第1、2题必做,第3题选做。

 

 

15.2旋转

1、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难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哪些运动是旋转运动的?

下列图中哪些是旋转运动的现象?

接着让学生看课本图15.2.1、图15.2.2这五幅图,并回答上述问题。

最后让学生回答: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呢?

二、导入新授。

1.看课本图15.2.3,根据单摆上小球的转动,让学生回答。

(1)什么是旋转?

(2)什么样的点是旋转中心?

(3)_____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变,图形的旋转由_____和______所决定。

2.如图,可以看到点A旋转到点A′,OA旋转到OA′,∠AOB旋转到∠A′OB′,这些都是互相对应的点、线段与角。

那么,

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__;

 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

 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

 ∠A的对应角是_______;

 ∠B的对应角是_______;

 旋转中心是点______;

 旋转的角度是______。

 3.想一想。

 △AOB的边OB的中点D的对应点在哪里?

 4.做一做。

 课本第73页“做一做”。

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1)旋转后的点、角、线段有什么关系?

 

(2)旋转后的角度怎样确定?

5.(师生共同讨论。

)课本第74页例1和例2。

6.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旋转的一些实例。

(针对自己画的旋转图形,找出对应角、对应点、对应线段。

三、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谈一谈好吗?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74页练习第2、3题。

 

2、旋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理解图形旋转后,图形中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2.会画已知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后的图形。

3.能找出旋转后的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对应角,对应线段。

4.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旋转的特征。

难点:

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画旋转图形。

教学过程

一、诊断测试。

如图,点M是线段上一点,将线段AB绕着点M顺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线段与原线段的位置有何关系?

如果逆时针方向旋转90°呢?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验证旋转90°后与原来的位置关系是垂直的。

也就是说,线段旋转90°后与原来位置互相垂直。

二、引导观察。

如图,三角形ABC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后成为三角形AB′C′,图中哪一点是旋转中心?

找出图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看哪个点是旋转中心?

哪些角是对应角?

哪些线段是对应线段?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研究问题的目的。

三、探索,概括。

如图,三角形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你能发现有哪些线段相等?

有哪些角相等?

学生分组自主探索,看能不能得出旋转的特征。

并请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

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

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

角A的对应角是_____。

我们可以看到OA=OA′OB=OB′,AB=A′B′;

∠AOB=∠A′OB′,∠A=∠A′,AB=∠B′。

这就是图形旋转的特征:

图形中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四、开放性练习。

如图,方格纸中有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图形,请指出如何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这三种运动,将一个图形重合到另一个图形上。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需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6页练习的第1、2题必做,第3题选做。

 

3、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

2.会识别哪些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知道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小于周角)后,能与原图形重合。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它。

4.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旋转对称图形。

难点:

找准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图形绕着某一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如电扇的叶片转动120°、螺旋桨转动180°后,都能与自身重合。

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吗?

有的学生会回答,等边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旋转120°,能与自身重合。

也有的学生会回答,绕着中心旋转240°后也能与自身重合。

所以说一个图形绕着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这样的度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二、引导观察。

1.试一试。

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如图所示的图形上,在薄纸上画这个图形,使它与如图所示的图形重合。

然后用一枚图钉在圆心处穿过,将薄纸绕着图钉旋转,观察旋转多少度(小于周角)后,薄纸上的图形能与原图形再一次重合。

由上述操作可知,该图形绕圆心旋转90°后,能与自身重合,而且绕圆心旋转180°或270°后,都能与自身重合。

这种图形就称为旋转对称图形。

2.应用举例。

3.课本第76页至第77页的问题。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4.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旋转3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三、巩固练习。

如图,画出△ABC关于PQ对称的△A′B′C′,再画出△A′B′C′关于PR对称的△A″B″C″。

观察△ABC和△A″B″C″,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四、探索与思考。

根据下面的图形镶嵌图,试说明图形2、3、4、5、6分别可以看成由图形1经过图形的什么运动而得到。

若是轴对称,请指出对称轴;若是平移,请指出平移的方向与平移的距离;若是旋转,请指出旋转的中心与旋转的角度;若是几个运动的结合,请分别加以说明。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8页习题15.2的第1、2、3、、4、5题。

 

15.3中心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这一基本性质。

2.理解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角度为180度的特殊的旋转对称图形。

3.对学生进行旋转变换思想的渗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作图。

难点:

会画一个图形的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提问。

下列图形是不是旋转对称图形?

是的话,至少需要旋转多少度?

 

  二、导入新授。

1.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2.提出问题。

 线段、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那么对称中心又在哪里?

指出,中心对称的含义是:

(1)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2)重合方式有限制,不是把一个图形平移到另一个图形上面,也不是沿一条直线对折,而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之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由此可见中心对称的图形一定全等,而全等的图形不一定中心对称。

3.点拨精讲。

特征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如图,在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称点A、A′和中心

O在一直线上,并且AO=OA′,另外分别在一直线上的三点还有__,__;并且BO=___CO=___

由此得第二个特征。

特征2:

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也就是:

(1)对称中心在任意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上。

(2)对称中心到一对对称点的距离相等。

根据这个,可以找到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中心,通常只需连结中心对称图形上的一对对应点,所得线段的中点就是对称中心。

同时在证明线段相等时也有应用。

4、中心对称的识别。

反过来说,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三、开放性练习。

例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出四边形A′B′C′D′,使它与已知四边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画法:

(1)连结AO并延长AO到A′,使OA′=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A′。

(2)同样画出点B、点C和点D的对称点B′、C′和D′。

(3)顺次连结A′B′、B′C′、C′D′、D′A′。

四边形A′B′C′D′即为所求的四边形。

四、巩固练习。

1.要求学生画出图形。

(1)已知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

(2)已知线段AB关于点O的对称线段。

(3)已知△ABC关于点O的对称三角形。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顶点关于对角线的交点成中心对称。

()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关于对角线的交点成中心对称。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84页习题15.3的第2、3、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