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106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行到宇宙边缘.docx

旅行到宇宙边缘

旅行到宇宙边缘

1太阳系

太阳系(SolarSystem),是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周边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绕其运转的天体系统。

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银心)约2.7万光年、距边缘2.3万光年的地方。

而银河系直径约有10万光年,包含15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其中之一。

太阳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地球气候及整体自然界也因此发生2.5亿年的周期性变化。

1.1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根据太阳活动的相对强弱,太阳可分为宁静太阳和活动太阳两大类。

宁静太阳是一个理论上假定宁静的球对称热气体球,其性质只随半径而变,而且在任一球层中都是均匀的,其目的在于研究太阳的总体结构和一般性质。

在这种假定下,按照由里往外的顺序,太阳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

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而显得黑的区域。

黑子会对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产生干扰,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动物迷路,无线电通讯受到严重影响或中断,直接危害飞机、轮船、人造卫星等通讯系统安全。

太阳耀斑是一种剧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过程。

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

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

特别是在太阳活动峰年,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

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

1.2太阳系八大行星

“行星”这个说法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

“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而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

1.2.1水星(☿)

水星(英语:

Mercury,拉丁语:

Mercurius,符号: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里,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中国称为辰星。

它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周同时也自转3圈。

水星凌日当水星走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在太阳圆面上会看到一个小黑点穿过,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

水星有着太阳系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倾角,它的轨道的椭圆是最“扁”的。

水星所含有的铁的百分率超过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金星、地球、木星、土星都有磁场,但只有水星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拥有显著磁场的行星(不过尽管如此,它的磁场强度也仅有地球的1%不到)。

因为没有大气的调节,距离太阳又非常近,所以在太阳的烘烤下,向阳面的温度最高时可达430℃,但背阳面的夜间温度可降到零下160℃,昼夜温差近600℃。

水星是太阳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仅次于地球。

目前科学界的观点是认为在太阳系早期的狂暴撞击时代,水星曾遭遇严重撞击,导致其失去了密度较低的一部分外壳,因此留下了密度相对较大的部分。

1973年11月3日,美国发射了水手10号宇宙飞船,对水星进行飞近探测。

它是人类第一个“访问”水星的宇宙飞船。

NASA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于2004年8月3日搭乘“德尔塔2”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

明亮的火焰照亮了当时洒满月光的夜空,辉映在大西洋上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信使”号开始了计划中的耗时6年半、飞行79亿公里的探测远征,在2011年3月到达水星。

1.2.2金星(♀)

金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距离太阳0.725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

它清晨称为“启明”出现在东方天空;傍晚称为“长庚”处于天空的西侧。

在日出稍前或日落稍后达到亮度最大,其亮度在夜空中仅次于月球,排第二。

古代中国称金星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

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

古罗马人称作维纳斯。

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太阳表面有一个小黑点慢慢穿过,这种天象称之为“金星凌日”。

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因为其质量与地球类似,有时也被人们叫做地球的“姐妹星”。

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没有磁场的行星。

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形,偏心率最小,仅为0.006811。

金星自转方向跟天王星一样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

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

金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是同步的。

金星表面上有70%平原,20%高地,10%低地。

根据探测器探测,发现金星岩浆里含有水。

金星可能与地球一样有过大量的水,但都被蒸发,消散殆尽,使如今变得非常干燥。

金星地表没有水,空气中也没有水分存在,其云层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较地球云层的高度高得多。

金星的天空是橙黄色的。

金星上也有雷电,曾经记录到的最大一次闪电持续了15分钟。

金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97%以上),并含有少量的氮气。

金星表面温度高达500℃,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压力)。

1962年8月27日,美国发射了“水手2号”飞船,它于1962年12月14日到达金星附近。

1967年6月12日,苏联发射了“金星”4号飞船,同年10月18日进入金星大气层。

当着陆舱下降到距离金星表面为24.96公里时信号停止发射,估计是着陆舱被金星的高气压压瘪了。

“金星”5号的发射时间为1969年1月5日,它的设计同“金星”4号非常接近,只是更结实一些。

在着陆舱下落过程中,获得了53分钟的探测数据。

“金星”6号于1969年1月10日发射,同年5月17日到达金星。

着陆舱一直下降到距离金星表面10~12公里。

1970年8月17日,苏联发射了“金星”7号,并于1970年12月15日到达金星。

该飞船的着陆舱能承受180个大气压,因此成功地到达了金星表面,成为第一个到达金星实地考察的人类使者。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苏联发射了“金星11号”和“金星12号”,两者均在金星成功实现软着陆,分别工作了110分钟。

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先后上天的“金星13号”和“金星14号”,其着陆舱携带的自动钻探装置深入到金星地表,采集了岩石标本。

1983年6月2日和6月7日,“金星15号”和“金星16号”相继发射成功,二者分别于10月10日和14日到达金星附近,成为其人造卫星,它们每24小时环绕金星一周,探测了金星表面以及大气层的情况。

1.2.3地球(⊕)

地球(Earth)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现有40亿~46亿岁,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1.2.4火星(♂)

火星(英语:

Mars,拉丁语:

Martis,符号:

♂)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4%。

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

橘红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

我国古书上将火星称为“荧惑星”,西方古代(古罗马)称火星为“玛尔斯星”,是十二星座白羊座的独一守护星,并非天蝎座的守护行星。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

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被隔离的矮小行星。

火卫一(Phobos,英语发音“FOHbus”中译:

福博斯)呈土豆形状,一日围绕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离约9378公里。

火卫二(英语发音:

Deimos,中译:

德莫斯)是火星最小的一颗卫星,平均半径为6.2千米(3.9英里),逃逸速度为5.6m/s(20km/h)。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

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

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

1.2.5木星(♃)

木星(英语:

Jupiter,拉丁语:

Iovi,符号:

♃)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从内向外的第五颗行星。

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目前,木星的周围发现了79颗卫星。

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由引潮力影响而使公转共动关系固定为1:

2:

4,并共同变化。

木卫二可能存在生命。

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

木星是行星中唯一与太阳的质心位于太阳本体之外的,但也只在太阳半径之外7%。

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占所有太阳系行星质量的70%,主要由氢组成,占其总质量的75%,其次为氦,占总质量的25%,岩核则含有其他较重的元素。

外大气层明确依纬度分为多个带域,各带域相接的边际容易出现乱流和风暴,最显著的例子是大红斑。

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

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压强下氢气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使它成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木星的磁场强度大约10高斯,比地球大10倍。

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

木星还是天空中已知的最强的射电源之一。

木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的14倍,范围从赤道的4.2高斯(0.42mT)到极区的10至14高斯(1.0~1.4mT),是太阳系最强的磁场(除了太阳黑子)。

这个场被认为是由涡流产生的——旋流运动的导电材料——核心的液态金属氢。

对木星的考察表明:

木星正在向其宇宙空间释放巨大能量。

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获得太阳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释放能量的一半来自于它的内部。

木星内部存在热源。

美国宇航局于1972年3月发射了“先驱者”10号探测器,这是第一个探测木星的使者。

1973年4月美国又发射了“先驱者”11号探测器,1974年12月5日到达木星它离木星表面距离最短是只有4.6万千米,比“先驱者”10号更近。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1号探测器这两个姊妹探测器沿着两条不同的轨道飞行。

担负探测太阳系外围行星的任务发射一百天后,旅行者1号超过旅行者2号,并先期到达木星考察。

“伽利略”号探测器于1989年升空,1995年12月抵达环木星轨道。

美国宇航局2008年11月宣布,已将木星定为下一个探索天空的远大目标,NASA将在2011年8月发射一个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展开对木星的深入探测,该探测器首先绕地球运行至2013年,利用地球引力将“朱诺”弹射到外太阳系;预计在2016年中期到达木星轨道。

1.2.5.1木卫一

木卫一,即伊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卫星,它的直径3,642公里,是太阳系第四大卫星,表面环境极其恶劣,其表面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超过400座活火山,地表形态塑造周期较短。

它的名字来自众神之王宙斯的恋人之一:

艾奥,是赫拉的女祭司。

1.2.5.2木卫二

木卫二Europa,在1610年被伽利略发现,是木星的第六颗已知卫星,是木星的第四大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离木星第二近。

木卫二(Europa,欧罗巴)是一个温和的世界,其表面被冰层覆盖,底层是一片海洋。

科学家认为,地球海洋孕育了生命,而与地球有类似环境的木卫二,也有可能孕育生命。

因此,木卫二的冰下海洋成为科学家寻找地外生命的目标之一。

1.2.5.3木卫三

木卫三(盖尼米得,Ganymede,Γανυμήδης)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公转周期约为7天。

按距离木星从近到远排序,在木星的所有卫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卫星中排第三。

它与木卫二及木卫一保持着1:

2:

4的轨道共振关系。

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

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

体积大于水星,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拥有磁圈的卫星。

1.2.6土星(♄)

土星(英文:

Saturn,拉丁文:

Saturnus,符号:

♄),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离排太阳系第六位。

土星是气态巨行星,欧洲古希腊称之为克为由斯(古希腊语:

Κρόνος;英语:

Chronos),中国古代人们把土星称为瑞星。

土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量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层金属氢和气体包裹着。

土星外围的大气层包括96.3%的氢和3.25%的氦,可以侦测到的气体还有氨、乙炔、乙烷、磷化氢和甲烷。

上层的云由氨的冰晶组成,较低层的云则由硫化氢铵(NH₄HS)或水组成。

相对于太阳所含有的丰富的氦,土星大气层中氦的丰盈度明显高很多。

最外层的大气层在外观上可以看出发亮的磁性光环,虽然有时会有长时间存在的现象,土星的风速高达1800公里/时,明显的比木星上的风速快,土星的行星磁场强度介于地球和木星之间,空气流非常之快。

土星北极点的上方存在着和木星表面的大红斑一样令人着迷的景象——因为一个特殊而持续存在的六角形风暴。

土星有别的星球没有的幽亮冰环,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以及等离子,已经确认的土星的卫星总共有82颗。

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统中最大的卫星、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半径2575Km)(太阳系最大的卫星是木星的木卫三,半径2631Km)。

土卫六是太阳系中的又一个奇异世界,黑暗寒冷的表面,液氮的海洋,暗红的天空,偶尔洒下几点夹杂着碳氢化合物的氮雨等。

这些是人类了解生命起源和各种化学反应的理想之处。

1.2.6.1土卫六

土卫六(Titan,又称为泰坦星)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阳系第二大的卫星。

由于是太阳系唯一一个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因此被高度怀疑有生命体的存在,科学家也推测大气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体的基础。

土卫六可以被视为一个时光机器,有助我们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况,揭开地球生物如何诞生之谜。

1.2.7天王星(♅)

天王星(英文:

Uranus,拉丁文:

Uranum,符号:

♅或⛢),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18.37~20.08天文单位),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小于海王星),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

天王星的英文名称Uranus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Οὐρανός),是克洛诺斯的父亲,宙斯的祖父。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和大气构成和更巨大的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不同。

同样的,天文学家设立了冰巨星分类来安置它们。

已知天王星有27颗天然的卫星。

天王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4.5倍,是类木行星中质量最小的。

天王星主要是由岩石与各种成分不同的水冰物质所组成,其组成主要元素为氢(83%),其次为氦(15%)。

据推测,其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

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

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

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为49K(-224℃)。

在一年之中,天王星的极区得到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多于赤道,不过,天王星的赤道依然比极区热。

导致这种结果的机制仍然未知;天王星异常的转轴倾斜原因也不知道

1.2.8海王星(♆)

海王星(英文:

Neptune,拉丁文:

Neptunium,符号:

♆),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远日行星。

按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排列,海王星是第八颗行星,直径上是第四大行星,质量上是第三大行星。

由于它那荧荧的淡蓝色光,所以西方人用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Neptune)的名字来称呼它。

海王星在质量上大约是地球的17倍。

海王星的大气层以氢和氦为主,还有微量的甲烷,大气层中的甲烷,是使行星呈现蓝色的原因之一。

海王星有着太阳系最强烈的风暴,测量到的风速高达2100km/h。

海王星云顶的温度是-218℃(55K),因为距离太阳最远,是太阳系最冷的地区之一。

尽管如此,海王星却有着一个炽热的内部,海王星核心的温度约7000℃,和大多数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可能有一个固态的核,其表面可能覆盖有一层冰。

此外,海王星有磁场和极光。

还有因甲烷受太阳照射而产生的烟雾。

1.3其他天体

1.3.1冥王星

冥王星(小行星序号:

134340Pluto;天文代号:

♇,Unicode编码:

U+2647)是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

冥王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

冥王星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

英国牛津的10岁学童威妮夏·伯尼因其对古罗马神话的兴趣建议以罗马神话中的冥界之神普鲁托命名此行星。

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大概在35到55K(-238℃到-218℃)之间。

冥王星的结构还不清楚,但从它的平均密度(大约2克/立方厘米)可推测冥王星像海卫一一样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

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盖着一些固体氮以及少量的固体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黑暗部分的组成还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机物质(如托林等)或是由宇宙射线引发的光化学反应。

1.3.2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在海王星轨道(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外黄道面附近、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

柯伊伯带被认为包含许多微星,它们是来自环绕着太阳的原行星盘碎片,它们因为未能成功地结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较小的天体,最大的直径都小于3000公里。

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阳系的边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

1.3.3奥尔特星云

奥尔特云(OortCloud)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最大半径差不多为1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之一。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着太阳系。

最广为人们接受的假设,是奥尔特云物体其实是在比柯伊柏带更接近太阳的地区形成的,与其它行星及小行星相似,但是由于它们经常被大行星的引力影响,及后被仍年轻的大型气体行星,诸如木星等天体的强大引力将之逐出太阳系内部,使它们拥有极为椭圆或抛物线状的轨道,散布于太阳系的最外层。

同时,这个过程也把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面,并形成奥尔特云呈球状的形态。

一些在远处的天体之轨道又被附近的恒星摄动,使之变为圆浑,并能长期处于太阳的远方。

而远离八大行星的物体因不受到大行星的影响,散布于接近黄道面的盘状区中,形成柯伊伯带。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何奥尔特云不像柯伊伯带和八大行星的轨道一样接近黄道面,而是呈独特的圆球状。

1.3.4彗星

慧星(Comet),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

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

当接近太阳时,彗星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

长周期彗星可能来至欧特云(Oortcloud)而短周期彗星可能来自柯伊伯带(KuiperBelt;凯伯带)。

经常掠过太阳的彗星要比长期远离太阳的彗星体积小。

1.4航天探测器

航天探测器(spaceprobe):

又称空间探测器、深空探测器或宇宙探测器,是对月球和月球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和空间探测的主要工具,按探测的对象划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小天体探测器等。

1.4.1“徘徊者号”探测器

“徘徊者号”(Ranger)探测器是美国为了“阿波罗计划”的实现发射的三种系列的月球探测器之一,另外两种是月球轨道环行器和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从1961年8月~1965年3月,美国先后向月球发射了9颗“徘徊者号”探测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整个月球的外观,测量月球附近的辐射和星际等离子体等,评估月球环境对载人飞船着陆任务的影响,以便为阿波罗登月作准备

1.4.2月球轨道环行器

月球轨道环行器(LunarOrbiter)又称“月球轨道器”,是NASA的月球探测器,它是研究月球环境和表面结构的人造月球卫星,主要任务是在绕月轨道飞行时拍摄月球正面和背面的详细地形照片,绘制0.5米口径的火山口或其他细微部分的月面图,并且为“阿波罗”号载人登月飞船选择着陆点。

1.4.3月球勘测者探测器

月球勘探者探测器(LunarProspector)是一个小型自旋稳定的月球轨道器,而且是NASA“发现计划”的第3个探测器。

美国为“阿波罗”号飞船登月作准备而发射的不载人月球探测器。

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月面软着陆试验,探测月球并为“阿波罗”号飞船载人登月选择着陆点。

1.4.4嫦娥系列探测器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为中国的探月工程服务。

1.4.5信使号水星探测器

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MESSENGER,MErcurySurface,SpaceENvironment,Geochemistry,andRanging的首字母,翻译为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球化学,测距)是1975年以来美国航空航天局首次对水星进行探测,它发射于2004年8月3日,经过6年半时间,长达79亿公里的旅程,至2011年进入水星的轨道。

用于研究水星的化学成分,地质学和磁场等。

1.4.6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

“麦哲伦”号是美国11年来发射的第一个从事星际考察的探测器,也是从航天飞机上发射的第一个担负这种任务的探测器。

1.4.7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是1989年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发射的,是美国航天局第一个直接专用探测木星的航天器。

也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最成功的探测器之一。

它于1989年升空,1995年12月进入环木星轨道。

1.4.8先驱者号探测器

先驱者号探测器是美国发射的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系列之一,1958年10月到1978年8月发射,共13个。

用来探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金星、木星、土星等行星及其行星际空间。

1.4.9水手号探测器

水手号探测器,是20世纪60-70年代,按照美国太空总署的“水手计划”要求而陆续发射的一系列行星探测器。

水手号探测器前后一共发射了十颗,其中七颗成功、三颗失败。

原本计划的水手11号及水手12号演变成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夺得多项第一,包括:

第一次跨星系星际飞越、第一个行星探测器以及第一个以重力加速航行的太空船。

1.4.10旅行者2号探测器

旅行者2号探测器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