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医之路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329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学医之路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学医之路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学医之路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学医之路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学医之路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学医之路4.docx

《我学医之路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学医之路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学医之路4.docx

我学医之路4

我的学医之路

提起中医,让我欢喜让我忧。

喜的是吴仪副总理曾说:

要坚定不移的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令人鼓舞。

愁的是,中医就如一部易经。

博大而又精深。

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中专  能精”实际技能方面不能很好的领悟和发挥中医经典理论。

以致形成“中医不纯,其行也难”的局面。

使中医这个国宝不能在自己的发源地全面开花。

而被一些人认为:

中医不科学。

但不管如何,我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却从没有放弃过。

中医之根不能忘

我出身中医世家,父辈都是行医为生,到我爸爸手里中医已经传下7代,爸爸在世时,家里的门槛常为病人踏破,可想而知,老爸的医术在当时是很高明的。

可是,富不过三代。

人不能胜天,命运是很残酷的。

爸爸那个年代,中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一代书生的老爸遭受从未有过的磨难,一场文革终于敲碎了爸爸最后一根神经,老爸患上了中风之疾。

中风可谓现代杀手,可老爸依靠阳和汤和小续命汤加砒霜随症加减,使自己同中风顽疾作战了8年。

然,疾病是残酷的,历史是可恨的,老爸在批斗与折磨中最终无力已回天,。

一代名医从此含恨九泉,世代中医在老爸手上画上了一个残缺不全的句号。

而那一年,我才八岁。

父亲虽然离去,但这三十年中找父亲看病的病人从没断过,可病人都失望而归。

妈妈无奈的说,父亲的医术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肾性综合症,尿毒症,常使病人起死回生,所以父亲在浙江义乌、东阳、富阳一带,自今名声很旺。

说起我的学医之路,也是悲喜交加。

18岁高中毕业,2分只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从此打工为生,浪迹江湖一晃就是十几年。

结果还是一事无成。

朋友常对我说:

这个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生成的,你为何不去学医呢?

妈妈也常对我说:

没有人继承上代的医学,真是让人悲痛万分。

妈妈每当说起爸爸行医的历程。

眼里总是透出泪光。

泪光中终是带着一份深深的无奈。

妈妈的话终于唤醒了我心底的那根沉睡多年的神经。

我开始反省,祖宗的根不能忘,中医不能弃,我暗下决心:

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开始翻看老爸留下的哪些医案,日记、偏方。

也许我的血液中,本来就有父亲给我留着的医学遗传基因,我深深地被中医感染了。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天下午,来了一个义乌的病人,肝腹水晚期,病情严重。

来找老爸看病。

我告诉病人,我老爸已经不在人世了,可病人不肯走,说你家一定有秘方,我也是快死的人了,你就把秘方拿出来吧。

当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办?

后来僵了半天,我就按照老爸日记本上所写:

巴豆、石膏、五味子、鸡内金各等分,你自己去配来吃。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还是那病人命不该绝,一个医院判了死刑的人竟然被我救了过来。

后来翻看医书,才知道巴豆是剧毒药品,弄不好,随时有生命危险。

可那时候,哪里会想的那么多,也不知道什么是辩证,怎么也弄不清楚大热的巴豆与大寒的石膏一起配伍,竟会起到如此的效果,葫芦壳里的中医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神秘。

一个简单的偏方,代表一个岁月的记载,我似乎看到了当年老爸行医的足迹和对中医的追求和执着,也殊感中华医学之浩瀚,如果我辈不去学中医,老爸留给我们的财富岂不是从此荒废于人间?

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挤沧海自学中医之路在96年我迈开了艰难

自学中医的道路是枯燥无味的。

5年时间函授中医大专与本科全部课程,基本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

每次遇到感冒发热,都会用清热解毒之类,用西医的套路去思考病情。

不会用麻黄汤为病人治疗风寒感冒发热。

每次遇到最简单的感冒,常使我束手无策。

第一次给病人处方,治疗暑热感冒咳嗽,人参用了15克,导致病人流鼻血,被病人骂的狗血喷头,自已完全不清楚温燥伤肺,要用少火生气的道理。

第2次处方却是误诊,害病人几个月之久,那是一个小伙子,由于长期下午低热而不能正常生活,也看了很多医生却不见效,到我处时病人已经脸黄肌瘦。

由于是朋友介绍,病人很相信我,当时诊脉弦细数,苔黄燥,没有多少考虑便开地黄丸与青蒿鳖甲汤加减,以滋阴清燥为主,但这样一直吃了将近3个月中药却没有见效,后来再仔细确诊,考虑到病人发热有反复性,规律性,早上口苦,有胆囊炎史,而且病人发热后见风又怕冷,才明白原来少阳不和,阴虚潮热,改为小柴胡汤和青蒿鳖甲汤,结果病人一星期恢复,虽然病人很感谢我,但在我心里却感到非常的痛心与惭愧。

  自己学医不精,白白浪费了病人很多时间与金钱。

我再次感到,学习中医非浅尝既获,也非浮躁者而幸有,中医来不得半点马虎。

由于没有师傅的指导  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常使我多走弯路而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诊。

    为了能使自己的中医有所提高,我决定在自己身上找突破口。

我本人比较消瘦,胃时常不好,身材象女人,比较苗条。

我常常想,我的脾胃功能为何如此差?

看自己舌苔,老是黄厚腻  ,于是我决定调理自己的脾胃。

第一次处方:

藿香12克、佩兰12克、黄连3克、冬瓜子30克、白术克12克、茯苓12克、焦三仙各12克连翘12克,7天下来,舌苔化了,我满以为我的肠胃会好起来,可没想到3天一过,舌苔又黄厚了,这是为何?

我又开始观察自己的舌苔,黄厚腻有齿痕,色有点暗,是否没有顾及气虚一面?

于是第2次开方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南星6克,又是7天。

7天之后,舌苔又化,胃口也开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停药之后,没过几天,舌苔又黄厚腻了,我想,是否老天与我作对?

我开始翻书研究,考虑,再看自己的舌暗。

暗是否阳虚?

肾中无火,影响脾胃的运化?

也想到自己天气冷了时,小便会清长,冬天手脚会冰凉,是否下焦阳虚,不能蒸腾津液滋润上焦,加之服苦燥之品,而形成前半截干红无苔,下焦真阳亏虚不能化水,寒湿郁久,而表现为后半截苔厚腻而黄呢,于是一个大胆的处方又开始了。

上方加附子15克、干姜5克,可是这次却没有那么好过了,吃了满口生疮,痛若万分,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厌倦中医了,我对自己说,学什么中医啊,自已一点舌苔黄厚腻之胃病都看不好,你还怎么能去看别人,别人怎么可能给你做实验?

  后来读张锡纯的书,看资生汤与十全育真汤两方,终于使我明白一个道理。

消瘦虚劳者,脏腑淤血也,张用山棱,莪术,治疗脏腑一切积聚,用黄芪为佐,病去而气分不伤,这不正应对自己的疾病吗?

我兴奋之余,从新组合。

原方加山药20克,鸡金20克、三棱8克、莪术8克,干姜3克,服7天。

后来终于舌苔化了,胃口也开了。

这个时候我才对淤血这个概念有个初步认识,也认识到书籍是智慧浇灌的雨露,疾病乃系医生成长的沃土,然有一点更不能忽视,不吸收老师的精华,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因为常常看到有些医生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为何有时候要加黄酒,有时候又不加。

生地用量也是50---200克以上,常常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来中医的不传之秘真的在于量上。

再回忆哪些似懂非懂的伤寒理论,我怎么也难以与实际临床结合起来。

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医必须师承。

                  第一次拜师之经历与傍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浙江名老中医寿伟祥先生,寿医师医治中风,在国内享有必然的名望。

他尽管75岁了,却把我当做好朋友,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寿老医师也是半路落发的,他用他那时的自学体会告知我,学中医第一要背方,为此我依照他的方式下功夫背方。

可老是背到后忘记前,就象学开车,在你没有把握方向盘的概念之前,你去学倒车移库,你想会有多少艰巨。

  我常常对教师说,方剂难背啊!

教师说,背不起,能够写,能够抄。

教师尽管年纪大,可袋子里常常有带有几本小本子,每次跟他去坐堂,碰到疑难病证,教师都会从袋子里掏出日记本翻翻,我常想,莫非每一个病案教师以前都有记载?

教师医治中风最喜爱用的是镇肝熄风汤配全虫、蜈蚣之类,教师用牛膝经常使用到30克,全虫经常使用到20克,关于那些中风昏睡的病人,教师用菖蒲到50克以上。

教师还告知我,治中风要重用化瘀药,降血压谨慎用活血剂  多用活血伤阴能够使中风再度复发。

教师的理论,我至今还在研究和沉思。

  人无完人,老师在治疗内科疾病也有过失败与思考。

有一次,来了一个病人,失眠顽症。

舌红,烦躁,紧张、爱发脾气,晚上梦多,白天精神状态极差,一副气虚模样。

老师诊脉,我抄方,一首酸枣仁汤加减,可是5天之后,病人症状一点也未得到改善。

老师又诊脉,说烦燥重,舌红,阴虚之象也,改为黄连阿胶汤,又服7天。

7天之后病人反馈:

没有什么效果。

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黄连阿胶汤与酸燥仁汤都没有效果?

回想伤寒论上记载:

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热,失眠,不得卧,神精急躁,易怒。

而酸枣仁汤记载:

失眠,多梦、恶梦,心烦,心悸,两个汤如此作用相近,再仔细分析,酸枣仁重点在肝,虚多。

黄连阿胶汤重点在肾,有虚有实,这个病人两方都没有效果?

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

看病人面色苍白,分明是精气大亏,再问病人:

还说老做春梦。

我当时心里一声叹息,老师开的方错了,失眠、易惊,脉浮大无力,梦交,分明还有桂枝龙骨牡蛎汤证在,但考虑到病人有阴虚一面,就该加阴虚药。

又考虑到桂枝一药,配阴虚药我想也无妨,阴中不是求阳吗!

思路完毕,对老师说,今天我来试开一方:

桂枝12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地18克、百合30克、丹参20克、麦冬24克、枣仁50克,结果7天之后病人反馈,效果很好。

这个时候,我开始觉悟,要学中医,必须学习各家之长。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大量阅读现代医家医论与医案,可看现代很多流派,好像中医自古是为他们创造的。

抛开辨证论治不说,好像什么病都该用自己的派别概念去治病,这又让我感到中医的残酷。

更可悲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授对伤寒论提出了质疑。

若是真是如此。

那么我对伤寒论又该怎么正确去熟悉呢?

莫非我以前的书白读了?

在那个时候,我常问自己,中医治病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在痛楚与无奈当中我深感到中医之路离我愈来愈远。

我问自己:

你该坚持仍是舍弃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就是说,最终能够使我潜入中医之学堂的是我的恩师李静教师。

是他让我奠定了中医基础,实现了继承祖业,治病行医的愿望。

至今,跟李静教师学医的的经历经历忧新。

  李静教师--安徽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师承导师,在军队医院行医连年,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

著有:

《名医师承讲记》--临床家是如何炼成的;中医新课堂丛书系列:

张锡纯师承学堂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诊断学讲记》,《中医内科学讲记》,《中医外科学讲记》,《中医皮肤科学讲记》,《中医妇科学讲记》,《中医儿科学讲记》是今世中医闻名中医临床家之一。

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效劳于民间,为每一名向其求教的患者与学者解答疑难。

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精研经典医学难题。

自己所创的衡通疗法,临证常力挽沉疴,逢凶化吉,医治了很多疑难重症,在国内享有了必然的声威。

教师收我为学生是在是精心点拔,并对我记予专门的厚望。

第一次与教师谈天,教师就说,学医者第一不能心浮气躁,所谓十年一剑中医路,只要尽力,必然能够后发先至而胜于蓝。

教师的第一次谈话,给我极大的精神鼓舞。

教师快六十岁了,因此希望尽快让我成才。

教师说,学医者必需走捷径,而中医的精华在于辨证论治,故学辨证不难,难在取舍,若是可不能从舍,往往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因此,对初学者来讲,脉诊很难,因此先学会验舌辨证法,可视为捷径也!

而教师谈起舌诊法更是精细入微,条文镂析。

教师说:

初病验舌苔,久病验舌质。

凡舌红紫苔薄着,是热入血分,舌红紫苔腻者,是湿热并重。

舌质淡,苔白润,脉不紧数者,一样不至于有细菌性炎症。

舌质淡或淡红色,苔白腻厚干燥者,辨证属于湿热并重之湿偏重者。

舌红紫或苔薄光无苔者,中医者辨证为阴虚偏热。

舌质紫红舌尖有红紫斑为积热重,舌红紫苔薄光者,阴已伤,用苦寒之黄芩、黄连容易更伤其阴。

舌苔有长裂痕者,气血淤滞重也。

舌尖有裂痕,胸闷常有。

舌根无苔,妇女子宫多下坠,舌根部位隆起,男性常肾虚乏力。

舌根假设变剥苔,腰肌劳损已久。

舌两边剥苔及凸起,肝脾肿大。

舌尖干燥,鲜红,心悸病。

舌边齿痕,气虚无疑。

舌根部黄腻厚苔,妇女妇科疾病多,男性前列腺病多发。

舌根部芝麻小点鲜红,妇女月经来临,舌尖中央凸陷,心力衰,多思少寐等等。

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讲解,虽常时我雾里来,云里去,但是,却让我对疾病的诊断有了初步的认识。

恩师化了好几个月时间,才把我从以前诊病的思路中扭转过来,使我对中医的诊断有了更新的了解。

恩师常对我说:

立法用药,汗而母伤,下而勿损。

凉而不腻,湿而母燥,补而不滞,消而不化。

用药尽量用温和药,而不用霸道药,平淡中见神奇。

记得有一次,门诊来了一位老人,哮喘发作,面容痛苦憔悴。

我经过诊断,脉弦细滑略数,重按力度不够。

观其舌鲜红,苔薄黄腻。

问起大小便,老人说:

便秘痛苦万分,4-5天才能来一次,而小便却很多,夜尿5-6次。

老人动则气急,而一遇冷天,会很怕冷,哮喘更厉害。

咳嗽吐白痰,而晚上喉咙却干.据说慢性气管炎多年,发作时脚会肿,老师看后叫我立方。

我当时脑子转的很快,气管炎发作,急则治标,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通便?

病人咳喘,有恶寒,夜尿频,用小青龙汤?

可麻黄、桂枝发散太过,与阴虚又不利。

观病人小便数、大便秘是否可用麻仁丸加减?

可与哮喘不对路。

想来想去,没有一个经方与之对路。

病人阴虚阳也虚,表征似乎不严重。

脉弦细,肝气又不舒畅,阴血也亏,我就开了个馄饨汤:

麻黄9克、杏仁12克、五味子15克、干姜6克、黄芩12克、射干12克、半夏15克、蝉衣8克、全虫6克、白术30克、党参20克、山药30克、熟地30克、补骨脂12克、桑白皮20克、远志10克、葶苈子12克、当归12  我落笔成方,却无效果,老师一看说:

方子虽好,宣肺、清火、敛肺、止痉、补气、养阴通阳,面面照顾到,可用药不理想,方子没有重点,是为有方无药。

老师说:

有是证用是药,要药证相符,治病要抓住主要矛盾。

此病人久病成瘀是必然,虽有气管炎急性发作,但阴阳虚极。

又有很多人认为,气管炎急性发作,禁用补药,但那是不合理的。

钱天来说,治疗咳嗽大法:

盛即下之,虚则补之,更需辨其虚实。

以意增损,必须细细理解,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与温燥。

观你方用熟地、干姜、黄芩、党参,不阴不阳。

白术多用虽通大便,但此脉弦,肝气不舒,白术多用会气滞。

麻黄多用是发散,少用是宣肺,分量没掌握好。

气管炎活血法必用,但当归性温,与此证之阴虚瘀热,却不能解决主要问题,所以活血应该用性平偏凉之丹参,丹参又能生血,治疗过敏性哮喘。

补气阴用桑寄生,通络而不伤阴。

老人阴阳两虚,所以必须滋阴与益气之药并用,养肺脾之阴且固肾气,山药重用最效。

  老师娓娓讲来,等话讲完,一首经典处方也落成:

通过短信发了给我

  山药120克、白芍30克、羚羊角5克、葶苈子20克、麻黄6克、杏仁10克、丹参24克、白茅根3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桑寄生24克。

  老师开好方,又开始谈处方思路。

此病细脉主阴虚,舌深红为热入血分,苔黄腻属湿热,用滋阴清燥益气通淤化痰为大法。

老人阳气虚,是阴虚及阳,非单纯阳虚,阳生阴长是阴阳平衡。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阳者,无形之气也。

然,有形之血才能生无形之气,气生于何处?

血中也。

血,阴也。

通过增水行舟法,令老人气血运行恢复,大便通畅,后来老人服7天哮喘减,大便如常,后再治其尿频,此是后话。

所观老师用药,山药重用120克,而证状消失神速,可知老师用药精而不杂。

治疗骨质增生牛膝用60克,治疗鼻息肉角刺用到50克,治疗腹泻山药用到120克,治疗发热白茅根用150克,治疗风湿骨痛白芍用到90克,治痛风肿痛白芍用至180克,治疗糖尿病生地常50克以上等等,常使我看的胆颤心惊,眼花缭乱。

如果不跟老师于临床,这些经验是万万不能学到的。

  老师说:

中药何止千味?

能够用活50味就够了。

治病要用尖端武器,四两而能拔千金。

老师每一次向我传授医术,都仿佛使我置身与博大精深的中医圣殿之中。

从阴阳五行到五脏六腑,从望闻问切到六淫七情,常使我听的如痴入醉。

特别是组方用药更是一丝不苟。

  

  记得有一次,我单独临诊,诊断一个血管瘤病人,病人血管瘤不大,但精神状态不好,还有肝虚一面,我用了水蛭、山甲、三七、桃仁、红花、赤芍、牛膝、三棱、莪术,后来教师重重的给我上了一课,只看到病人有瘀血,就大量活血药上去,如此病人会受得了吗?

处方如烹调,酱油、味精,一味一味用之,恰到好处才行的。

再说血管瘤用三棱、莪术,有欠妥当。

山棱、莪术乃草木之药,何能化血管瘤之有形之结?

乳香、没药,则介于金石药之间才为必用之品。

观张先生医治心病之器质性病变,用定心汤,乳香、没药才各用三克,可在活络效灵丹中却用15克。

而犀黄丸顶用之更明,气通血才会通,只化瘀血不行。

祥论之:

乳香治气中之血滞,没药理血中之气滞。

三棱、莪术之对药也是一样道理.。

以后处方不能大刀阔斧,要认真、认真、再认真。

  为一二味之用药,老师常不厌其烦地讲解。

老师谈起滑石的用法更是精细,张锡纯先生曰:

滑石,色白味淡,质滑而软,性凉而散,热者,以其微有解肌之力,窿闭者,以其渗淡之力取功,且滑而能散,能通窍络,故可医治乳难。

滑而能散,又可医治胃中积聚。

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上能除热下能化湿,下焦滑泻无度,最能逢凶化吉。

滑石配山药,上能清热,下能止泻,治外感大热之阴虚未复者。

滋阴中少加滑石,那么外感余热不至于为药停留,使热从小便出。

滑石与甘草为未,医治暑热热痢,与土狗配可医治小便肿胀。

与代赭石为伍,治吐血神效。

滑石不论外感内伤,阴虚有热,都大有效武之地。

一味滑石,教师为我讲了半天,让我听了似醒醐灌顶,豁然爽朗。

若是不跟教师于临床讲解,这些道理又何时方能领会取得?

  有位名医说:

良医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老师每一次看病,都与病人谈古论今,细心分析,娓娓动听,使病人接受。

了解自己的病情,在很快的时间里战胜疾病,

可谓功德无量。

老师说,现代疾病,变化多端,单靠经方、验方、秘方、单方解决不了问题。

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实践出真知。

大匠诲人,能给人以规矩,却不能使人巧,修行在于自己,

要学会兼备法。

才能做到临诊不乱。

先生一直教导我,要学先辈,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学习中医要用智慧,才能有所建树。

一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用心血哺育我,每次网上同我聊天,都是精华之论点。

老师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让所有热爱中医的学生都能早日成才。

经过老师的细心栽培,我也开始了慢慢领悟衡通疗法的精要所在。

老师常说:

正确领会衡通法,才能不怕重证、难证。

任何一个疾病,都有他的突破口。

衡就是通,通就是衡。

人的血脉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一个地方堵塞,整个道路瘫痪。

衡通就是畅通,气血畅通,何病之有?

衡通理论,是老师博采众方,一方一法重于千金而非小可,蕴藏着老师40年临床的心血结晶和千锤百链的功夫,可谓承先启后,标新立异。

既有很高的灵活性,又有可学性,可用性。

老师说:

“读书难,读医书更难,得书中真诠则更难。

为医难,为现代中医尤难,医治现代疑难杂病则难上加难。

”老师常告诉我:

别看衡通疗法简单,其实变化无穷。

立方血府逐瘀汤加三七,活血化瘀力量加强,配山甲通脏腑,通经络而无处不到,再随证辨证施治加减,不论其有何偏,都能使之恢复平衡。

老师说:

气血瘀滞是为不通,用温药通之即为衡。

用凉药通之也为衡。

用滋阴药于疏通气血之衡通汤中是增水行舟法,也为求衡用通之法,然其阴虚液涸无力使通而衡,故需用滋阴增液法,实则是治一治二之也。

温阳药用于衡通汤中同为令衡而需通之法,用补气药则更令衡通药之力增强,而正气不受损之法,况且用凉药治疗热于疏通气血之中,则不至于凉药停中。

温药治疗寒病,于疏通气血当中不至于温药伤阴,补药于衡通汤中使其补而不滞,衡通汤加补药能使体虚之人不耗精气。

所以,衡通汤其实就是一个混沌汤,体现了中医辨证最基本体系,治疗心可以,治疗肝可以,治疗肾及其他一切疑难杂病都可以。

观师恩师用方变化,湿热加滑石、土茯苓。

湿毒用虎杖、蛇舌草。

清热毒配升麻、羚羊角。

色斑配桑叶、桑椹。

治疗疮痈配皂角刺、牛旁,解热配黄连、黄芩,散毒配伍鸦胆子。

气虚配人参、黄芪、山药、萸肉。

阳虚配伍桂枝、附子。

痛重加乳香、没药。

风热加蝉衣、牛蒡子。

顽风痹痛配伍全虫、蜈蚣。

老师一首衡通基础方为基础,象孙悟空72变创造无数衡通姐妹方(具体方看张锡纯内科师承讲记),实乃是张锡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老师教诲:

作为医生,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更要接受现代医学之科学知识。

如学医墨守成规,不能灵活变通,必然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又何能成为名医?

又怎么能与现代医学接轨呢?

自从得到恩师的指导,每此临证时,遇到医学难题,脑海里都会有教师的集成板块,指引我切中要害,以致处方精简,常是很多疑难杂症,在最短时刻里得以攻破。

我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用衡通汤给人治病的经历。

2020年8月25日,当天来了个失眠病人,女,34岁,述说失眠6年,中药、西药吃了许多,由于吃安息药要开后门,西医已经拒绝她再吃了,怕她自杀。

今天来是问问我,有什么方法再弄到安息药。

我问她,你吃了中药了吗?

她说胃口都吃倒了,中药不知吃了多少了,什么绍兴啊,杭州啊,上海啊看了很多,可确实是看不行。

我当时在想,现代人怎么啦?

失眠、便秘的何其多?

是否市场经济了,压力大了?

忧郁多了?

我不得而知,反正只知道,这年头医院里失眠专科门诊多了起来。

可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专家无奈,病人无奈。

为了能帮助病人。

我说不要急,你的毛病能看好,有病就有药,你把你以前的中药处方给我看看,后来不知道她看我诚心可佳,还是急病乱投医的思想做怪,特意回家把以往的处方都拿给我看。

方子有很多,有二陈汤,归脾汤、安魂汤,更有酸枣仁汤,什么甘麦大枣汤、黄连阿胶汤都兼而有之,有个专家酸枣仁开到70克,分量重啊!

我一边看方子,一边回想同恩师聊天的片段。

我开始仔细问诊,舌淡略红,苔白微腻,白天犯困,头重脚轻。

晚上几乎没什么睡,一睡下去,爬山打架的梦特别多,早上起来为梦所累。

诊其脉,浮滑,重按无力,其他也没有什么。

只是脸上有些色斑。

她说家里有车有房,老公也支持她看病,可就是看不好,是否老天为难她啊。

我一边问,一边脑子飞快的考虑;脉浮滑,虚症?

舌淡,脾虚还是肾虚?

舌略红,伤阴?

困,苔微腻,湿热?

色斑,淤血?

舌不紫,瘀血藏而不露?

苔白,湿,还是虚?

还是寒?

梦特别多?

虚火?

处方用活血健脾,化湿安神?

还是活血,滋阴降火?

还是归脾汤加减?

还是补阳化湿降心火?

想了好多,可最终还是用衡通汤加减。

因为恩师说,多方不效者,必有原因可查。

我考虑完毕对病人说,既然来,安眠药也不要吃了,你才34岁,吃这个东西,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我处方一则,你好好去吃,一定会有效果的。

他看我说的如此自信,也就放心配药了,有时候医生的话,就是定身法。

可有没有效果,心里却无底。

处方如下:

血府逐瘀汤各10克,山甲10克,三七10克、山药30克、萸肉30克、羚羊角5克、滑石2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

一个星期下来,病人来复诊,说精神好多了,能睡3个多小时了,梦也少了,神啊!

  写到这里我才开始进一步研究处方:

病人梦多,主要矛盾也。

梦何处来,虚火无疑。

舌苔虽淡不紫,但看其面部色斑,必有瘀血。

病已6年,头重脚轻,人不虚也虚,毕竟不是钢铁做的。

降虚火,滋阴为本,谁说天下没有阴虚之人?

补脾即是补血也。

气在何处?

有形之血方能生无形之气。

为何阳虚,阴虚及阳也。

阴平阳秘是为阴阳平衡,何病之有?

人是一个整体,压力大,负担重,必然导致脑负荷重,气血不畅。

心肾失调,气血必然堵塞。

经络被无形之痰与无形之火淤滞,气血不能上供于脑,怎么可能不失眠?

  综观现在很多专家,治疗失眠,用活血化淤何其少啊。

大量酸枣仁,最终也不能解决气血瘀滞这个根本问题的。

后来,此病人经过一个月的加减调治,失眠最终得以消除。

有了第一次尝试,必有第二次的革新,衡通汤治愈慢性肾炎,也是我所想不到的。

病人男,46岁,贯籍浙江东阳,患慢性肾炎4年,来诊时一直在西医治疗,药物青霉素,强的松,然一直不能根治。

病人有乙肝病史,现肝功能正常。

病人自述,便秘厉害,胃口不太好,双膝无力,头昏,虚肿。

蛋白4个++++,红细胞3个+++,血清肌酐140umol。

早上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