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药》教案3 粤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药》教案3 粤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药》教案3 粤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药》教案3粤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药》教案3粤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
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
四、教学方法:
以导读、研讨为主,辅之以点拨、释疑。
五、教时设想:
因时代较远,加之高一学生要真正读懂《药》相对困难,因而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在初读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了解时代背景,第二课时着重理清情节
和读懂小说内容,第三课时着重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主题,第四课时着重
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以及“设疑探微”、课后练习等内容。
(本教案的教学问题均可制作成教学多媒体组织教学,若条件不具备也可直
接组织教学。
)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了解时代背景。
一、由“单元导读”——谈介鲁迅——导入新课:
1、专心初读(默读)课文,获取初读感知(有条件也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药》的故事片),四部分内容分别用4-5个字概括:
一、老栓“买”药;二、小栓“吃”药;三、茶客谈“药”;四、华大妈上坟。
2、抽学生谈谈读后(或观后)的初感。
交谈后明确:
《药》是出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在何处(脱离群众)——怎样写悲的?
(《药》是以小说这种体裁形式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出深刻悲剧的)
二、了解小说知识:
1、小说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因此“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
2、阅读小说有那些基本方法?
(了解背景——把握主题——理清情节——分析人物)
三、了解背景(环境):
1、《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
封建专制,贫穷落后,民众愚昧麻木不觉悟。
)
2、《药》哪些地方描写了民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
(指出并明确:
如对“老栓买药”、“刑场看客”、“茶客谈药”,尤其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对夏瑜狱中英勇表现的“气愤”,夏四奶奶的“羞愧”,以及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的描写,都深刻反映了民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也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悲剧的最处。
)
四、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第一题,阅读思考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情节。
2、读懂小说内容。
一、研讨情节:
《药》是围绕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
明线: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药的效果(华大妈上坟)(四个场面分别写了时间、地点)
暗线:
夏瑜被害→夏瑜(血)被吃→夏瑜被议→血的悲剧
二、理解各部分内容:
1、开头的时令描写勾勒出了黎明前的什么特征?
(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暗示当时的时代特征。
)
2、华老栓走到街上,天气本来比屋里“冷得多”。
为什么“倒觉爽快”?
在这以前心情怎样?
在这以后心情又怎样?
(在“爽快”之前的心情是沉重的;在“爽快”之后的心情则是由“发冷”吃惊——
“慌忙”、“踌躇”——精神兴奋。
)
3、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
a、华老栓的两个眼眶为什么“都围着一圈黑线”?
(联系
(一)是因连夜买“药”所致。
)
b、康大叔接连嚷了八个“包好”,分别包含了什么意思?
(前四个标榜这人血馒头“与众不同”,因是革命者的鲜血染成;后四个是针对小栓“不住的咳嗽”而发,自我嘲弄这人血馒头治病无效。
)
c、康大叔同茶客说了些什么?
说明什么?
(他讲的是夏瑜被捕的原因和在狱中的表现,说明革命者的英勇,刽子手的凶残,奸细的卑劣,群众的愚昧——点明了悲剧根源)
4、第四部分夏四奶奶为什么“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又为什么“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两次提出“我们还是回去罢”,各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总的写出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进一步点名了悲剧的最悲处。
)
5、小说结尾夏瑜坟上为什么“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
(这是为了表明有人怀念夏瑜,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革命后继有人。
这花环添
得“平空”,但很有必要,很有深意。
)
三、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描写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内容,概括他们的
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说主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说主题。
一、分析人物:
A、人物形象:
华老栓:
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瑜:
一个既英勇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
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B、人物描写:
通过对华大妈、华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刑场看客等描写,栩栩如生
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六处人物描写:
?
?
)
二、明确标题含义:
1、小说标题有何意义?
(明确:
“药”是人血馒头。
但它蘸的是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鲜血,故就有了其特殊的意义:
人血馒头医不好群众肉体上的病;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鲜血也治不了群众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觉悟。
)
2、那么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良药?
(进行一场真正由民众参加的改造旧中国的革命)
3、研讨“题五”:
“药”(蘸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决不是疗治人体疾病的药)
药(什么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
药!
(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三、深刻认识主题(补发资料《干粗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研讨明确):
1、两个作品有哪些不同点?
(A、国别不同:
一个是中国作品,一个是俄国作品;B、一个反映的是“秀才革命”与农民的问题;一个反映的是“秀才革命”与工人的问题。
C、一个去买“人血馒头”治病;一个要去把绞死他的那根绳子搞到手,希望带来“好运”。
)
2、两个作品反映的主题有什么共同点?
(A、两者都反映了民众的“精神病”:
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觉悟。
B、两者都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弊病。
C、夏瑜和“白手的人”都是“秀才革命”的牺牲品。
)
3、由此可按“人血馒头”→“药”→“药效”→“什么是真正的药?
”的过程研讨揭示主题:
《药》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指出唤醒民众,摆脱封建社会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究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4、“药”也是小说的悬念:
(老栓要人血馒头干什么?
如此残酷而血腥的药,其药效到底如何?
什么才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真正良药?
这一个个同“药”有关的悬念也正是该小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之处。
)
四、布置作业:
找出小说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表达作用。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
1、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研讨“设疑探微”等内容。
一、研讨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四个场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
二、研讨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1、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反衬华老栓
“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
2、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愚昧麻木)
3、墓地丛冢的描写(揭露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
4、结尾坟地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悲凉、死寂的气氛,也增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
和母亲不知儿子死因、不理解儿子的悲哀)
三、设疑探微:
(《药》作为名篇,还有不少内容可“设疑探微”,这对学生学习小说很有帮助。
)
1、华老栓买“药”前有没有同华大妈合计过?
何以见得?
(合计过。
可从“你就去么”、“你给我吧”简洁、含蓄而深沉的对话中而知)
2、华老栓为什么话少?
茶客议“药”时为什么又一言不发?
(从中更显华老栓勤劳朴实(老实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小栓为什么没说话,只是咳嗽?
一共咳了几次嗽?
各有什么作用?
(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言胜有言”。
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
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仅点明了病情的日益严重,而且是对“包好”的“药”层层深入的揭露和讽刺。
)
4、为什么茶客中还写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
他的“气愤”“恍然大悟”又说明了什么?
(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说明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单是中年、老年,而且还有青年。
这也是《药》这出悲剧的最悲处的表现之一。
)
5、《药》“画”了多少次眼睛?
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画了九次之多,如对华老栓夫妇画了三次,对康大叔画了两次,对夏四四奶奶画了两次等,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
四、研讨概念间的同一关系:
(见教材P76)
五、学习交流:
谈学了《药》后的收获(谈感受最深的或提出还有什么不懂讨论解决。
)。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至五题和“逻辑”练习1、2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药》教案4粤教版必修3
教学目的:
深刻领悟其主题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引导置疑为主
教学难点和重点:
《药》的主题与人物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主要人物
教学步骤:
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
提问:
1。
人都会生病,生病就要买药,“药”的作用和用药原则是什么?
------治病救人。
对症下药。
2.将你平时购药与课文中的人物华老栓购药作一对比。
购者 地点 对象 来源 代价 过程 食用方法 药效
你 药店或医院 药师或售货员 正规药厂 货真价实 文明 水或药酒兑服 康复
华老栓 刑场 刽子手 现制人血馒头 一包洋钱买一馒头 粗暴 烧成乌黑吃 入坟
(注意:
华老栓买的药是人血馒头,人血馒头可以用来治病吗?
)
3.对以上对比结果你有什么感受?
(荒唐 不可思议)
4.华老栓用人血馒头来治什么病?
(儿子的痨病----肺结核病。
)
5.人血馒头可以用来治肺结核病吗?
------否。
6.而华老拴是怎么看待的?
---“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
7.由此可看出华老栓的什么?
(-------愚昧无知。
)
8.从文中还可看出购药者华老栓和供药者“康大叔”各有什么特点?
先看华老栓:
购药前:
觉爽快, 跨步格外高远
十分兴奋,充满希望---受人欺骗愚弄,愚昧无知)
购药中:
慌忙 抖抖 不敢去接--------胆小善良
购药后:
“精神只在一个包上”“ 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什么事情?
是谁的血?
他为何被杀?
----)
“整天的笑”----自私麻木
“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充满希望--------愚昧无知)
集中表现了什么?
-------愚昧无知 麻木不仁
体会一下作者为何为他取名叫“老栓”?
补充材料:
“有一回,我竟然从画片上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即使体格健全,如此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
自序》)
------取“精神麻木”的“木”和“体格健全”的“全”组成一个“栓”。
实际上就包含了对人物的评价。
再看康大叔:
交易中:
眼光:
像两把刀-----凶狠
神情:
焦急----贪婪
行为:
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往下滴血的馒头
-------凶恶残暴,毫无人性,杀人面不改色
抢扯塞抓----野蛮粗暴 谋财不择手段
语言: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交易后:
“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要不是我信息灵”
格外高兴 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恬不知耻
“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贪得无厌
“包好/”------欺骗
其粗鲁野蛮还可从哪里见得?
----外貌(浑身黑色,满脸横肉)----凶悍
装束(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野蛮
说话特点:
(大声嚷道)--------粗鲁
二.本节小结
三.布置作业:
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急于治儿子的病可以不关心,但我们不能不了解一下刽子手康大叔杀害的是谁,华老栓买的是谁的血,受害者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课文内容弄清楚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深刻理解本篇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与学生研讨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重点研讨:
1。
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急于治儿子的病可以不关心,但我们不能不了解一下刽子手康大叔杀害的是谁?
他买的是谁的血?
-------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
2.他生前是怎样的人?
-----“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穷”得“榨不出一点油水”-----出身穷苦
“不要命”-----置生死于度外,不怕牺牲,无私无畏
入狱原因:
被“夏三爷告官”(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社会黑暗)
告官:
得赏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人性丑恶)
狱中表现:
“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说阿义可怜”(-----敌我不分,对象不清)
“打不怕”-------(不屈不挠,意志坚定)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目的不明)
人们对他的反应如何?
他革命:
“啊呀,那还了得。
”“发了疯了”(认为大逆不道)
他挨打:
“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高兴得拍手叫好)
“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毫不同情)
他受刑时:
“人们潮一般向前赶”“颈项都伸得很长”----------(看热闹,麻木)
他死后:
刽子手用人血馒头谋利
愚昧群众用他的鲜血为儿子治病
母亲上坟时“现出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
-------说明他从事的革命事业无人能理解,包括他的家人。
也说明他所从事的革命是脱离群众的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
3.提问:
文中写了几家人几出悲剧?
华家和夏家两家两出丧子的悲剧。
4.哪家的悲剧更惨?
-----夏家。
革命者为革命为民众谋福利而死,愚昧的群众竟毫无所知,并吃了他的血。
5.为何以华和夏为姓?
----暗示人们文中所写的华夏两家的悲剧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悲剧,是中国人民的悲剧。
6.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
---点油灯 用洋钱 士兵衣服前后的大白圆圈 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大清的天下”(清代)
7.写于何时?
---1919年4月 五四运动前
8.有何社会意义?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唤醒人们要彻底地推翻封建统治,必须来一场新的革命。
要消除群众的愚昧无知,必须要向他们宣传科学知识。
这也与“五四”运动中所提倡的反对封建统治,主张“科学与民主”相呼应。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见书49 页“有关资料”)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
小结:
(略)
布置作业:
深思研讨:
造成这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鉴赏本文构思上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以《药》为题的深层意义和双线结构
教学步骤:
一。
分析
1.造成这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封建统治的专制和严酷及其帮凶的凶残
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统治下群众的愚昧和无知
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没有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动和依靠他们的力量。
2.为何以“药”为题?
------暗示人们:
正像人血馒头不是治疗痨病的良药一样,脱离群众的革命也不是拯救中国社会的良方,要改变中国民众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二.研讨: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是“药”(人血馒头)。
有明暗两条线索。
2.这两条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连接-----交织-----交织-----融合)
明线:
华老栓刑场买“药” 茶馆小栓吃“药” 茶客茶馆谈“药” 坟场华大妈上坟
暗线:
夏瑜刑场就义 夏瑜的血被人吃 夏瑜狱中斗争 坟场夏四奶奶上坟
时间: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 当天早上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依时间顺序)
过程: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依故事发展顺序)
3.使双线交织的人物是谁?
-----刽子手康大叔
4.使双线交织的物是什么?
-----人血馒头
5.为何不以夏家夏瑜的悲剧为主线?
---因革命者的悲哀是群众的愚昧带来的,这样安排使主题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6.由夏瑜的遇害你想到了谁?
清末女革命家秋瑾。
7.她与夏瑜有何异同?
----都是无私献身革命的革命者,都被人告发而被捕遇害。
瑾与瑜同义,都是“美玉”义。
:
异:
一是巾帼英雄,一是热血男儿;一为真实历史人物,一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其实后者源于前者。
7.作者为何在结尾时在夏瑜的坟墓上添加了“一圈红白的花 ,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地方有谁来呢?
”)?
-----暗示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还有后续者,还有后来人。
未来革命仍有成功的希望。
“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
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 -------- 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 --鲁迅《呐喊。
自序》
8.学完课文后,有人在文题“药”后先后加了感叹号和问号,你们体会一下,该作何解?
感叹号:
可以理解为:
烈士的为革命牺牲而流下的鲜血竟成了民众治病的“药”。
多么令人震惊/多么让人悲哀/
杀害了革命者后又用革命者的鲜血欺骗群众,谋取暴利,刽子手多么凶残,多么卑劣/
以“人血馒头”作为治病的良药,群众是多么愚昧无知/多么可悲可叹/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人们啊,“人血馒头”不是治疗痨病的良药/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啊,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拯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问号:
可以理解为:
“人血馒头”能医治好“痨病”吗?
什么是拯救旧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9.本课小结(略)
10.布置作业:
结合本文的内容和主题,写一篇600字的随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