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4191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docx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

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

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

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政治体制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经济体制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

7.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

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

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改革的目标

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A.改革B.开放C.民主D.矛盾

9.发展是社会主义的

A.目的B.直接动C.结果D.前提

10.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

A.前提B.目的C.直接动力D.目的和直接动力

11.对外开放是

A.我国的基本国策B.我国的基本原则

C.我国的基本路线D.我国的核心利益

1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开放格局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格局

D.有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

13.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

A.2001年12月B.2002年12月C.2003年12月D.2004年12月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为改革开放

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C.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3.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点是

A.目的和作用B.领导力量C.内容和对象D.形式和手段

4.改革开放是

A.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之路

B.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D.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是

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A.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B.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C.是非对抗性的矛盾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6.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发展是

A.硬道理B.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C.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

9.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0.对外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1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

A.全方位B.讲平等C.多层次D.宽领域

12.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

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C.提高对外贸易效益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

(1)当前的改革不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我国当前的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

(1)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

(1)中国社会改革的性质是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改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4)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5)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政治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巩固政治稳定。

(2)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

(1)改革开放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时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2)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互利双赢。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

“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许多问题。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

“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6页。

材料2:

“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

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1页

材料3: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特区姓“社”不姓“资”。

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

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

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

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

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材料4: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4年12月,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共有49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开放6个沿江沿港城、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批准设立保税区;1994年设立苏州工业园区,现共有5个工业园区;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契机。

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央又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将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调整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请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当前社会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4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答:

(1)材料1说明了改革和开放一样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主要有:

第一,是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我们过去照搬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搞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问题,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的落后主要来源于僵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困境,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

第二,我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产生的根源仍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改革才有各方面体制的不断创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

(2)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一,我国当前的改革不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我国当前的改革,不是片面的,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彻底改革;是一场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全面的变革。

我国的这次改革,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我国当前社会改革的性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但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内地”这样一个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地,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全国范围内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