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 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3764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色龙》 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变色龙》 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变色龙》 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变色龙》 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变色龙》 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色龙》 设计.docx

《《变色龙》 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色龙》 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色龙》 设计.docx

《变色龙》设计

《变色龙》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契河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课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

分析: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

(开端)

第二部分(6~27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

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

(发展和高潮)

又可分六个层次:

第一层(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

做出第一次判定:

弄死狗,罚狗的主人。

第二层(9~13段)有人说:

“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二次判定:

狗是无辜的,“原告”讹诈。

第三层(14~17段)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三次判定:

狗是“下贱胚子”“原告”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层(18~20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四次判定:

狗是娇贵的动物,要以自己拿迮扇税压匪偷浇胰ァ!

霸妗笔艹庠稹?

第五层(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

“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做出第五次判定:

“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层(24~27段)将军家的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做出第六次判定:

小狗“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结局)

2.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意义?

分析:

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奴才,可以说是当时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

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

这是作者塑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3.讨论“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分析:

“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脱”、“穿”军大衣的细节,既表明了奥楚蔑洛夫借此为自己的变色争取时间,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又揭示了他看风使舵的狡猾的内心。

4.作者怎样用对话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对老百姓的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大耍威风、欺下凌弱的性格特点。

如:

“我绝不轻易放过……”“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我要拿点颜色出来”“混蛋”“猪崽子”

(2)对上司说的话,表现他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如:

“这是他老人家的……”“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娇贵”“伶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安东·巴夫洛维奇·契河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写过七百多篇小说,还写了很多剧本。

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契诃夫的祖先原是农奴,父亲曾开过一个小食品杂货店,最后小店破产。

契诃夫的少年时代饱尝了人生的忧患和穷苦的滋味。

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变色龙》是他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解题:

指导学生看注①。

变色龙是一种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小说的题目《变色龙》是不是写蜥蝎呢?

不是,而是用变色龙来比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谁?

奥楚蔑洛夫。

作者把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比作变色龙,并用它作题目,我们学习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这是有深刻意义的。

(二)检查预习。

(挂小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齐读一遍)

正音:

筛shāi      逮dǎi(复合词“逮捕”读dài创)    崽zǎi

盛满chéng(盛是多音多义词,还可读shèng,如旺盛)

醋栗lì(写“栗”字时要注意字形,下面是木字,不要写成“粟”sù)

畜生chù(畜还可读xù,如畜牧)乞丐qí  gài

魁梧kuí  wú     戳chuō     无赖lài

解释:

无精打采:

形容不高兴,精神不振作。

无缘无故:

没有原因。

异想天开:

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荒唐浮夸,不正确,不实在;又指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文中主要用前一个含义。

荒谬:

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之意,但无“荒唐”的第二个含义。

洋溢:

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

聪明灵活。

名贵:

珍贵,难得。

娇贵:

把某人某物看得十分贵重而使之处于娇生惯养的地位。

径自:

自管自,任意地。

坎肩:

无袖的衣服,即背心。

下贱坯子:

意即贱种。

(三)分析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后四次对话的内容。

提问:

奥楚蔑洛夫的第三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明确:

在巡警说了自己“拿得准”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这句话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此人:

1.翻手云覆手雨,恬不知耻。

一听巡警说:

“拿得准”狗不是将军家的,他马上就摇身一变,舌头一转,改变了说法:

“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

是时候了。

”2.阿谀奉承,奴颜媚骨。

提及将军家的狗,他的话是“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夸赞不已,媚态可掬。

提问:

奥楚蔑洛夫的第四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明确:

在巡警说了“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这些话,有人接着也说“没错儿,将军家的”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此人:

1.讨好卖乖,巴结逢迎,奴才相十足。

当他断定这条狗是将军家的无疑以后,他又是摇身一变,态度大改,当即吩咐巡警:

“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一副向主子买好邀功的嘴脸,其态可鄙。

2.跋扈凶恶,粗野蛮横。

他随口谩骂指斥赫留金:

“猪思子”,“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

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

怪你自己不好!

……”

提问:

奥楚蔑洛夫的第五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明确:

在将军家的厨师普洛河尔说了“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此人阿谀谄媚、讨好逢迎的奴才本性。

“既然普洛河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弄死它算了”,在将军家的厨师面前,他显得是多么的恭顺服帖,应和不二。

提问:

奥楚蔑洛夫的第六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明确:

在将军家的厨师肯定了“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些话可以看出此人趋炎附势、奉承逢迎、献媚取宠的奴才本相。

一听厨师肯定狗乃是将军的哥哥的,他的表情即刻变成满脸堆笑,“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他唱开了赞歌,献上了谀词,“哎呀,天!

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

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

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他连连夸奖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提问:

普洛河尔带着小狗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所谓“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的故事到此已是结束,而文章为什么还写最后一段?

从全文看,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点包含哪两个方面?

明确:

文章最后一段写奥楚蔑洛夫在离开广场前对赫留金恐吓说:

“我早晚要收拾你!

”这里突出刻画出这个沙俄警官专横凶狠的丑恶嘴脸。

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点包含两个方面:

他是沙俄统治的爪牙,在上层权势面前奴颜婢膝,俯首帖耳;他是沙俄统治的代表,在广大群众面前专横凶狠,作威作福。

鲁迅先生有两句话描写剥削阶级的“走狗”:

“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两句话可以借用到这个沙俄警官身上。

(四)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辛辣的讽刺。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跌宕,戏剧性强,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奥楚蔑洛夫每次刚对他定要依法严办这狗咬伤人一事的表态,马上就出现新的情况,逼他陷于尴尬之境,而他就立刻摇身一变,调转舌头,作出相反的表态;他刚一作出相反的表态,马上又出现新的情况,又逼他陷于尴尬之境,而他又立刻摇身一变,另是一套腔调。

就这样,他翻来复去的改口,反复无常的变化。

小说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描写,对这个专横粗暴、厚颜无耻、见风使舵、奴性十足的沙俄警官的丑恶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幽默辛辣的嘲讽。

这篇小说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个沙俄统治代表人物的描绘,无情的揭露和讥刺了腐朽黑暗的沙俄专制统治。

19世纪80年代,沙俄强化警察制度以图加强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而造成人民苦难重重,社会萧条残败,这正是作于1884年的《变色龙》这篇小说所要反映和揭露的社会现实。

(五)分析文章第1、2段内容。

提问:

文章头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反映了什么?

明确:

头一段写了两个内容:

一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出场,交代了他的身份,“警官”,“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二是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广场上”,“一片沉静”,“一个人也

 

  ——《三个儿子》说课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三个儿子》是第五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略读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

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但只有一个儿子接过妈妈的水桶。

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串连一、二组教材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的小结运用,又将对第二组训练重点"多读多想,读通课文"作好铺垫。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略读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老爷爷的话,他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这既为上课的对比做好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身边的事例基础上,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妈妈、当老爷爷、当儿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

(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

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个儿子》一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与父母的关系说起,说平日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也谈自己在父母繁忙时的一些做法。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习《三个儿子》过程中,要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如小组讨论:

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让评价项目多元。

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初读生疑

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有关母(父)子情深及其他材料,为课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师:

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是,生活中,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孝敬长辈,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三个儿子》。

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正确,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弄不明白。

在此环节中,可结合读文,让学生当"小老师",解决文中新字、新词的认读。

2、精读探究

梳理疑难,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问题:

明明是三个儿子走过来,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在精读过程中,可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①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②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③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只有能帮助妈妈分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从而弄清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

3、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玩味。

尤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通过赏读,让学生明白"母亲总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她们情愿负重,也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那个用实际行动来分担母亲重担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道理。

4、活读延伸

学生在以文本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后,引导其说出心中的感受将变得水到渠成。

在活读阶段,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

在此间,可通过设置"凡人名言"栏目,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并由此形成一个课堂高潮。

而后,再让学生完成弹性作业:

回家后,认真地完成一件家务事,把做的、想的写下来,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并以此带动形成家庭"亲情高潮"。

读出一方新天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流动的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教材分析

这首小诗既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情趣。

它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12个。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爱护她的情感。

在当前情况下跟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

在火车上你们都看到过什么?

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登上火车,去看一幅流动的画。

(板书课题)(生发言)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把预习中画出的生字读一读,看看都认识了没有。

(自由读课文)

2.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实践

1.请同学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

(学生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并交流)

2.(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这排字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

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观察思考后,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的。

(2)这里有两个难字:

“梭”“橘”,谁能想出记住它的办法?

(出示.课件,并谈认识两个字的方法。

)

(3)出示.课件,认识“忽”“弄”,前面我们认识的那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弄”字的读音。

(指名读)

3.巩固识字。

(游戏法检测)

看!

现在开来了一列火车,满载着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生字朋友,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继续前进。

(指名读词语)

四、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创设情境读课文。

请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火车就要开了,让我们坐上这列火车,一起去看这幅流动的画,你都看到了什么?

它们都是怎样的?

(学生听火车开的声音,然后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回答所看到的车窗外的景色。

)

2.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看看这幅流动的画,(出示.课件)你看了这幅流动的画,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要说的?

(学生看图,想像并回答。

)

3.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读书中对这一幅流动的画的描写。

(自己在小组里练读并指名读)

4.出示对比句子,请学生读,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

5.发散思维:

火车在不断地前进,它又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像后回答)

第二小节:

(出示.课件)

1.看图谈感受。

面对这样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做,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谈感受,看图说意思。

2.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

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娃娃?

为什么?

读句子:

“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要弄脏它!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知道不能弄脏它的原因了吗?

板书:

爱(看.课件,指名读、齐读。

3.看到他如此热爱祖国的美景,妈妈是怎么做的?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4.国庆节就要到了,你也可能跟随父母坐上火车去外地旅游,你会怎么做呢?

(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五、.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

2.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

3.结束语:

今天我们登上火车去看了一幅流动的画,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么美,我们都要用我们的行动去热爱她,保护她,只有那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美丽。

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流动的画》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9.夏之绝句

简侦

教学B的

1.体会作者所描绘夏蝉的情怀。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二.重点:

学会朗读。

2.难点:

领会夏蝉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2.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骈俪(pian2li4)蝉声(chan2)门槛(kan3)

搁浅(ge1)屏气(bing3)褶裙(zhe2)

涟漪(yi1)符咒(zhuo4)敛(lian3)

戳(chuo1)禅(chan2)喧嚣(xiao1)

摄取(she4)天籁(lai4)眼眸(mou2)

攫走(jue2)铿锵(ken1qiang1)

3.掌握下列词语。

(1)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2)鸣金击鼓:

发出金属般和敲打鼓一样的声音。

(3)屏气凝神:

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4)人迹罕至:

指人类很少到达的地方。

(5)呼朋引伴:

指招引朋友、伙伴同做某件事。

(6)天方夜谭:

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

(7)餐风饮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8)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

(9)心旷神恰: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l)戛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断。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简帧(1961一)原名简敏帧,台湾省宜兰县人。

台湾新生代的代表女作

家。

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佛光山担任佛经诠释工作,后又任联合

文学杂志社编辑。

1986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她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水问)

(空勋(胭脂盆地)(女儿红)等。

这位女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对

人生和生命作不懈的求索,显示了与现实精神并存的理性精神的力度。

2.导语

夏天昆虫的世界是十分忙碌的。

有人喜欢蜜蜂,因为它勤劳;有人

喜欢蝴蝶,因为它美丽;有人喜欢促织,有人喜欢蚂蚱。

今天我们学习

的台湾作家简帧却只喜欢蝉,爱听蝉声。

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一

同阅读,欣赏这篇课文。

一、正课

1提问,课文是什么为线索?

如何分段?

中心是什么?

讨论,明确。

课文以蝉声为线索。

第一部分:

(第1至6自然段)人夏、蝉声唤起我的回忆。

第二部分:

(第7至11自然段)童年趣事,捉、玩、听蝉。

第三部分:

(第12至16自然段)作者把夏天当作绝句的原因。

者钟情于夏日黄昏听蝉、散步。

在现代文明、噪声太多的今天,这样的

时刻令人心旷神恰。

第四部分:

(第17至18自然段)成年的作者,从蝉声中感悟到人生

推理。

2.提问:

课文开篇两个比喻句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喻?

讨论,明确。

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春天,喻体是骄俪文,第二个比

喻本体是夏天,喻体是绝句。

这是相对的比喻,春天一年起始并花团锦

簇,文学上骄俪文始于汉且以讲究美、讲究对仗、声律著称,二者有相似

点;夏天一年中的热季、但高温的时间并不长,而绝句是一种定格的仅

四句短诗,以夏喻,许是作者叹其短,又收不同凡响之功。

3.提问:

第一部分是如何写蝉声?

这样写妙在哪里?

讨论,明确。

①在众多声音中比较,唯有蝉声,作者情有独钟。

蝉声鸣叫极有特点:

忽起忽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拟人。

把夏天

当主角。

风当幕后工作者,蝉是啦啦队,活泼动人。

4.提问: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潮,于是湖

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住那阵浪。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

点?

妙在哪里?

讨论,明确。

一连串比喻,句式富于变化,有长有短。

语言新鲜、活

泼,既抓住蝉声的特点像浪,又轻松的再现蝉对小孩子的魔力。

5.提问: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二部分由蝉声引起童年趣事回忆的

主要环节。

讨论,明确。

复述中应注意环节是:

听蝉——捉蝉——换(赠、乞)

蝉——听蝉。

时间是小学一、二年,地点是上学路上的一条人迹罕至的

路旁。

(捉蝉)。

另一时间是上课前后,地点是教室(换、赠、乞蝉)。

6.提问:

读读第三部分,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是夏天“像,首绝

句”?

讨论,明确。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定格为四句一首,适于吟诵。

蝉声与之极相似。

蝉声鸣起时间短,而晨。

午、晚声韵不同。

如同绝句

作者不同一样,用把蝉声喻为绝句应该成立。

作者又认定“蝉声足以代

表夏天”所以说:

夏天像一首绝句。

7.提问:

课文末尾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讨论,明确。

散文末尾以艺术的聆听并透晰蝉声,把它和交响乐团

的组合,音乐,表演方式,表现内容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二者极为相

似。

所不同的是乐团有指挥,蝉没有。

从中作者悟出蝉声与人生的相

同之处。

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有高潮、低潮;有人在得意中死去,有

人则于悲惨辞世。

生命的脆弱,尤如蝉声一样总要停歇;和夏天一年年

再来,所以作者听到蝉声,犹如听到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

四、小结

台湾新生代代表女作家简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她

的散文艺术很有个性,擅长于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思考。

从人们司

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本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

子,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作家的风格,常用隐喻手法进行描写、抒情。

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