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1.docx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
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
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
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
(唐)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
“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
杜甫
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
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
整齐。
③仡戏:
可爱。
④春盘:
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
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
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2)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注)邀往城外寻春
苏 轼
屋土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释】述古:
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鸟儿殷勤招唤诗人,门前水池里的水像鱼鳞似的泛起波纹,描绘出早春时节鸟儿清脆啼鸣、池塘冰消水动的画面。
B.诗中“红裙”一词所用的修辞手法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红巾翠袖”相同。
C.“惊”字写出诗人发现新增白发的震惊,“空”写出诗人面对年华老去的无力和无奈。
D.虽仍卧病在床,但听到友人邀约寻春的鼓角声便毅然起身,可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
②樱桃:
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
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竹枝词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峡,人言道路古来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从瞿塘峡艰险写起,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这是诗歌常用的________手法,瞿塘峡道路艰险是因为水中多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起波澜,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①,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
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海涨①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②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①“海涨”即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
②“字人”即抚养人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去吴县当县令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两句中诗人为友人指出了抚养人民的办法,认为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表达了时时不忘“济世救物”的诗旨。
(2)诗的颈联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
【注释】①寿阳:
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
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
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
前秦溃兵,④东山:
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
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
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
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
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
请谈谈你的看法。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
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
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
大历五年卒于长安。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扶桑:
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
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
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耕织叹(其一)
(南宋)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本诗前八句记叙农民从________开始,下种、插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一年辛苦后,以________这一动作透露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
(2)赏析本诗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①。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淑气:
和暖的天气;黄鸟:
即黄莺。
蘋:
一种多年生水草。
(1)对这首诗所属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和诗
B.怀古诗
C.五律诗
D.近体诗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精巧生动
B.质朴平易
C.委婉含蓄
D.典雅庄重
(3)王夫之认为,画线部分没有融情入景。
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
请结合全诗具体内容作分析。
16.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诉衷情
(宋)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
晚初归。
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
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②篆香:
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1—2句描写春风吹衣,杨花飞舞的美好景象。
B.上阕3—4句写水波荡漾、绿树掩映、黄莺齐鸣的喧闹景象。
C.下阕1—2句描写晚上刚回寺院看到的清幽寂静的院落屋子。
D.下阕第3句描写月亮朗照的背景下作者撞钟、焚香的情景。
(2)对本作品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婉自然
B.深沉含蓄
C.凄清落寞
D.空灵深沉
(3)本词中出现了两次表示时间的词“晚”(春晚/晚初归),请结合具体语境作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
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
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
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
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 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明诚之父)请救其父。
当时的朋党之争非常强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
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
B.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
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
C.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
D.“道人憔悴春窗底”,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
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
(2)“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皆得梅花之神。
”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尾联的内涵。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
刘过
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想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
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更忍对,灯花弹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开头三句写“西来”途中的情景,“几番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相加,也暗含词人羁旅漂泊的艰辛。
B.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家乡遥远,音信全无,更令人生出韶华已逝、功业未建的无限感慨。
C.下片首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委婉地写出了自己功业无着落的现状,又引出了对当年豪情壮志的回忆。
D.“词之言情,贵得其真",从下片看,这首词像是写给一位朋友,倾吐郁郁衷怀的,所以真情毕露,挥洒无余。
(2)本词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
(1)B
(2)①赞美。
“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
②景仰与缅怀。
“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抑郁不平。
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
解析:
(1)B
(2)①赞美。
“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
②景仰与缅怀。
“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抑郁不平。
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
④焦虑与无奈。
“又怕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
【解析】【分析】
(1)B项,“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错误,应为“空间上的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
故选B。
(2)题中“湖中之水大何许”写出洞庭的广阔,暗含赞美之意;“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
表达其景仰与缅怀;结合注释“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和“欲读悲秋赋”可以分析抑郁不平、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的焦虑与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赞美。
“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
②景仰与缅怀。
“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抑郁不平。
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
④焦虑与无奈。
“又怕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
(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
②以“朋友离别、
解析:
(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
②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
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③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表现岀诗人无限的忧国伤时之情,与杜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精神相一致。
【解析】【分析】
(1)本诗颈联,“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作者以“醒客”自居,表达对“醉客”的不满和嘲讽之情。
屈原《渔父》中“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比喻说在乱世中,大家都沉沦里面不明是非,只有我一个人看的清现在的局势。
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
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
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
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
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
诗歌以“雪岭来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的紧张局势与“座中醉客延醒客”的酒宴场面形成对比、反衬国家前景的变幻莫测。
诗歌风格上二者都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两者的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体现出了沉郁顿挫的特点。
回答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
故答案为:
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⑵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
②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
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③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