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0801.docx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08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080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0801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摘要:
城市本身是不断的在进行发展,历史街区作为承载历史的载体也同样要寻求发展。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防止意识薄弱的开发单位及其他人群的人为破坏,传统的保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是当今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杭州历史街区中的清河坊和西兴老街的保护规划模式为例,对其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中取得保护和发展双赢的效果。
关键字: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规划
1、引言
1.1、选题背景及依据
城市和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结合会逐渐完成。
对于中国,城乡规划是实现城市化的关键。
作为城乡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也对其起着关键的作用。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他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载体,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习惯和生产能力,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这是历史街区的本身的反应即真实性。
历史街区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化的文化形式,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景观和历史文化都能被人们直观的所感受,它产生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当今文化旅游产业不可缺少的资源载体,历史街区的潜在的再使用价值是由历史街区的可利用性所决定的。
真实性和可利用性是相互矛盾的,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可利用性则不明显,如何能在这两者的矛盾中寻求平衡时当今历史街区保护的难题。
随着如今城市化的加剧,传统的静态保护模式(即封锁保护不被外界所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在历史街区既要保持原有的真实性,又可以满足利用发展的要求。
在以后的城市发展中这种矛盾会更加明显。
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开发单位也缺少保护意识,未经许可擅自拆除一些历史街区,导致了文化的缺失。
因此,在本文的杭州的两个典型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探索中,总结出有益的保护模式,以求双赢。
1.2、选题意义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当今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文化的承载体之一的历史街区,人们对于它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
而现在,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最大的矛盾则在于保护和利用的如何平衡,如何摒弃传统的静态模式而探索出一种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于以后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2、历史街区的理性认识
2.1、历史街区的概念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
“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
“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
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该保护的内容是:
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
我国正式提“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其基础是此前由建设部于1985年提出(设立)的“历史性传统街区”: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2.2历史街区的组成
文物保护法从法律角度原则规定了历史街区的鉴定标准。
从总体上可以明确地认为:
历史街区一是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二是其风貌、特色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保有性和原真性。
从历史街区的形成来看,基本上都是依附于城市道路(街道),先以经商为目的,沿道路两侧修建商铺,从而成为商业“街”,进而再向商铺深(后)方向修建与之相配的作坊和住宅,并依照这种发展模式不断向纵方向延伸“街”道,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街道为中轴的“条带状区(域)”
综上所述,就历史街区的组成来看,它应包括:
(1)街道(巷)
街道是城市道路,但历史街区的道路,最初其主要功能,绝不是为了从甲地到乙地的交通而开设,而主要是为在两侧设置商铺,供顾客行走与进货出入之用。
街道是形成历史街区和保持其原有形态的核心部分,即应保持原有街道空间比例和尺度不变,以符合人们对于体验传统街区空间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否则将会使历史街区失去“灵魂”。
(2)历史(传统)建筑
以商业为主的历史街区,其建筑主要包括:
1)临街建筑
东关正街临街建筑主要是商铺,它们是历史街区最重要的景观建筑,是历史街区的“主干骨架”。
尽管有些旧房,外形已非原貌,但其骨架仍基本保持,其高度(层次)与街道宽度仍相互谐和。
临街建筑外部造型是建造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以及社会文化传统风貌最完整、最集中的体现,失之,将会使历史街区“倾覆”。
2)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主要是居家的宅院,它们一般依附商铺向后延伸修建,街区内此类建筑数量较大,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工作的方式与状态。
3)文物古迹
历史街区内一般都保存有寺庙、商业会馆等建筑,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常被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确定
编制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首先必须确定街区保护范围,进而才能展开工作。
3、目前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3.1、修旧如新的破坏式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开始大规模的兴起,开发商则把这些历史街区仅仅作为旅游资源,把历史街区当做是开发手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则加快了历史街区的破坏。
主要表现为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名,拆除历史街区再建造仿式建筑,这些仿式建筑往往会在短期取得大量的经济效益,却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淡弱。
3.2、居民迁出的空巢式规划
主要表现为将街区内的居民完全迁出,把民居变成旅游景好和文娱设施。
这样的方法使这些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情景和习俗,即失去的街区的真实性,从而丧失了历史的韵味。
4、实例分析
4.1、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概述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已经2004年11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已公布,于2005年1月1日起实行。
上世纪末,杭州市的旧城改造大规模推开。
当一栋栋新楼崛起,杭州日渐变“新”时,老街巷却在悄悄地消失。
杭州是一个有着2229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文明物化在数千条小街小巷中。
街巷承载着杭州特有的历史文化,蕴藏着独特的人文内涵。
杭州市之前发布了十大历史街区的保护,除较早完成规划的北山路、清河坊、拱宸桥桥西,还要七大历史街区:
中山中路、小河直街、思鑫坊、小营巷、湖边屯、西兴老街和长河老街。
我国的历史城市、城镇是以旧城或者古街为中心慢慢发展形成的,城市的旧区、古镇的老街一直是生活和政治的经济中心,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这些往往是开发商争夺之地。
同时,旧区的居住条件也比较差,居民有着改建的迫切要求,这种需求和开发商的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则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2、杭州西兴街区规划
4.2.1、西兴老街的历史沿革
西兴老街位于浙东运河之始,是萧、绍间开发较早的地区,它不仅曾是钱塘江上杭州段的四大重要渡口之一,更在宋朝时形成了繁华的商业集贸镇,并延续至今。
如今,全长960米的西兴老街依然繁华,80%的建筑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的传统建筑风貌和建筑特色,被列入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成为杭州市八大历史保护街区之一。
其保护范围为铁岭关路以东,官河路以南,古陵路以西,西兴老街以北的2.34万平方米。
西兴(今属滨江区)历史悠久,老街自板桥至铁岭关,今称西兴街,长约1500米,宽1.6米至2.5米。
店铺以二层楼屋为主,也有部分平房。
今称官河路的下大街头,旧时设多家过(转)塘行,也有一些商店。
西兴老街与浙东运河平行,老街后宅临河,踏步接水,建于清代的屋子桥、仓桥、古资福桥等古桥横跨运河,小桥流水人家,具典型的江南古镇特色。
铁岭关关基遗址、关帝殿凉亭遗址,分别在老街东西两头。
已圮的祀范蠢为固陵城守护神的城隍庙遗址,尚存一对石狮子。
被杭州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浙东运河之头”,存“源远流长”一方古碑刻。
老街古仓桥与屋子桥之间有驿前码头,为唐宋时期固陵驿遗址。
基督教堂旁的古六眼井,井水清澈。
大量的古迹,展示了老街浓厚的历史积淀。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释台”(唐白居易),百十首历代诗人的西陵吟唱,呈现出老街特有的文化内涵。
4.2.2、西兴老街的现存问题
该图片可以看出在西兴老街中,大部分还是由原始居民所使用,且居住条件很差。
基本上对于西兴老街是修缮和保护。
部分房屋破坏较为严重,墙面过于破旧,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景观效果。
人流量很小
(1)西兴古迹多已损毁。
西兴除构成老街的老屋外,本来还有很多古迹,如铁岭关、固陵驿、西江塘、北海塘、浙东运河及浙东运河之头、永兴闸、屋子桥、仓桥、资福桥、运河头部古井、六眼井、施家弄义井、宋徽宗的衣冠冢以及大、小城隍庙、龙图庙、关帝庙、土地庙、潮神庙、永兴庙和慧济禅院、明化禅寺、资福寺等及一些牌坊和凉亭。
上述古迹,西兴的许多古建筑都是在解放后才损毁的,西兴老街古老的石板街面,也早已被水泥路面所替代。
(2)老街形象严重受损。
(3)老街修复任重道远。
西兴的老街,其在保护区的长度约有1000余米。
(4)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5)后河治理统筹不够。
后河虽然不属于西兴老街历史街区的重点保护范围,但是可以起到呼应作用。
(6)古镇形象宣传乏力。
(7)人们保护意识淡薄。
综上所述:
西兴老街除了拥有这千年的历史和古旧的民居,省外与周庄、同里比,省内与西塘、乌镇、安昌、塘栖比,在保护和开发上,缺比较落后。
4.3、西兴老街规划图示
由上可以看出,在历史街区西兴老街的规划中可以看出,历史街区是一种动态的城市遗产,在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一种固定的静态的保护模式,而是以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与社区和谐的动态的保护模式。
不仅在保护街区的同时,也要对街区在不被破坏情况下进行更新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
发挥历史街区的居住、商业、旅游、博览职能。
在西兴老街的规划中,规划已经进行三年,但是效果并没有达到居民的要求,其原因是规划强调了西街的真实性,并没有使其可持续的发展。
居民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宣传强度以及规划职能方面都没有彻底的实施规划,导致了规划进程缓慢和街区的不充分利用。
4.3、杭州清河坊规划
4.3.1、清河坊的历史沿革
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位于杭城南部景区吴山脚下,距西湖仅数百米,占地13.66公顷,作为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旧城区――清河坊历史街区,正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清河坊自古是杭州的繁华地段。
河坊街新宫桥以东,是南宋时期宋高宗寝宫――德寿宫遗址。
南宋时被封为清河郡王的张俊住宅就在当时称之为御街的太平巷,故,这一带被命名为清河坊。
南宋时期,清河坊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
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这一带仍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
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明代江南才子徐渭这幅对联,是对古代杭城吴山和清河坊地区繁华景象的真实描绘,而今清河坊历史街区,保留了历史文脉,恢复了方回春堂、保和堂、种德堂老字号中药店和万隆火腿庄、王星记扇子、荣宝斋。
新引进了世界钱币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雅风堂馆、浙江古陶器收藏馆、龙泉官窑展馆及各种工艺品、艺术品店和吴越人家手工布艺,太极茶道、太和茶道、绍兴老酒店、香溢馆、华宝斋、虞金顺艺术馆、喜得宝、丽江工艺等特色店馆。
集“游、观,住、吃、购、娱“为一体的古风扑面的步行街区再现昔日繁华。
历史街区已成为具有杭城特色、环境典朴、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步行街区和杭城新的商贸旅游热点。
可以看出现在杭州清河坊已经成为了一个艰巨旅游、商业、文化的历史文化中心,这样表明了一个好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可以保护原有的历史街区,也可以促进商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无疑,清河坊作为杭州的历史街区,它大部分保留了该街区的历史样貌和历史的商铺,它的改造利用和保护是成功的。
4.3.2、清河坊的规划
“清河坊历史街区”自从2000年改建后,对游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由于房屋式样单一,色彩单调,“老”街过于宽阔,整齐的新屋,给人“古街不古,老店不老”的印象,失去了旧时“前店后坊,古法经营”的情趣。
同时,街区旅游功能不足,特别是提供给游客休息的场地有限。
因此,多数游客逗留时间约半小时左右。
此外,适合休闲观光娱乐场所过少,加之周边街区未得到有效开发,致使清河坊整体上不能形成旅游商贸区的氛围。
因此,新的规划使清河坊闻名遐迩。
(1)规划布局:
目前尚存老式街道坊巷16条,主要是中山中路与河坊街、鼓楼湾北端至高银巷。
河坊街为四拐角至华光巷口,全长460米,路宽12米。
从平面布局看,这些街巷以纵向排列为主(即南北向),横向排列为辅,巷与巷、街与街之间的建筑密度大,街巷细长且曲折幽深。
交通、空间关系处理灵活恰当,街巷曲度舒缓。
(2)清河坊建筑群:
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为清末民初风格,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四拐角建筑群”,是杭城传统街区的典范杰作,也是古城现存唯一的一块完好的历史地段,呈现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风东渐”的近代建筑特色。
(3)规划思路:
除旅游功能用地外,其他的房屋可作为房地产开发用地,前期以旅游拓展为主。
对于旅游所需要的房屋,其屋主给予拆迁安置,其他居民仍在景区内居住。
规划不宜将一半以上的原住民异地安置,保留原住民街区,是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营造人气、展现生活真实的重要手段,避免给人以杭州“宋城”这样一个复制品的印象,使其失去应有的价值。
规划区内的房地产项目做成“六大板块功能区”:
即鼓楼古都风情观光区、中山路名店时尚购物区、打铜巷吴越作坊展示区、大井巷明清工厂观赏区和河坊街市井文化休闲区。
使清河坊历史街区拥有更多的旅游项目,如别具情调的休闲娱乐场所、时尚的购物环境、独特的文化氛围及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不仅能满足旅游者追溯历史、回首往事,及引发对历史感怀的心绪,还能迎合现代人生活、购物需要,同时成为房地产市场追逐的热点。
与西兴老街不同的是,在规划的过程中,清河坊在规划时采取的是一种不封闭式的保护模式
(1)西兴老街主要是采取比较静态的保护模式,在西兴老街中,大部分的房屋和店面都是保留给原居民使用,且条件很差,比较落后的管理方式,居民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在此居住,而清河坊的规划则是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在需要保护的地段留给原始居民,另外开辟新的街景使新旧融合,促进了保护和利用的双向性。
(2)在西行老街的规划总规中,其采取的方案是只能保护和修缮,不能改造,这是导致在对西兴老街的保护中出现了西兴老街和周围环境的对比和反差,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而且对于街面和墙面的修复也显得不伦不类。
而清河坊在保护街区的同时引进新的街景,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了一个兼具旅游和商业的特色街,可以看出一个单纯的保护模式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进程的。
5、历史街区保护的探索
由于历史街区的价值的重要性,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仅要使其传统得到保护和传承,也同时不应让其落寞,平衡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利用性,得到双赢的效果。
所以,在保护的方式上不应该一味的采取静态封锁的保护模式,这样是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的。
采取的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在保护的同时,对这些历史街区加以利用和修缮,同时在集中建筑组群的历史街区中增加新的街景使其融合,达到和谐的景观效果。
5.1、历史街区保护的方法和原则
(1)一,街区建筑的保护(立面保存,结构保存、局部保存);二,街道格局的;三,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四,基础设施的改造;五,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六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
保持并强化街区原胡功能、调整与转换街区功)。
历史街区保护的总体是在“有机更新”指导思想下城市设计的具体运用,并通过保护、整治与改造相结合来达到保护更新的目的。
更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
全部改建、局部改建、翻新、扩建、内部改造、维修以及清理等多种模式。
(2)一、立面保存与内部改造。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通过地价差额置换方式减少部分现有住户。
同时对建筑内外进行结构加固,粉饰维修、改造给排水基础设施等方法,以此提高居住质量,达到保护与更新的目的。
调整转换功能。
把房子的居住功能转换成为:
集小型公寓式酒店、文化娱乐等性质的多功能建筑。
具体做法是通过立面保存、内部改造的方式完成。
二、维修。
历史街区内有些保存较完好的建筑通过维修方法便可以恢复其原风貌特色。
三、清理与拆除。
有些历史文物建筑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但周围建筑以及附属建筑与之风貌极不协调,可以通过清理与拆除来达到保护的目的。
四、翻新与扩建。
某些历史建筑由于现使用功能变化的要求,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局部改扩建。
只要改扩建的比例及惊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可行的。
历史建筑的改扩建设计原则是:
不影响原建筑整体历史风貌,扩建部分应与原建筑有内在、形式、色彩、装饰特色上的响应。
(2)一、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即真实性,不能“修旧改新”。
二、摈弃封锁保护,采取动态的模式进行保护
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应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城市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处理好城市中“新”与“旧”的关系
6、历史街区保护展望
在进行探索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中,根据不同性质城市的历史街区的不同功能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让人们意识到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从而探索出更完善的保护模式以达到最终的历史街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新闻报12月25日新闻消息
【2】杭州室历史建筑专题—西兴老街的历史遗存
【3】杭州清河坊XX百科
【4】杭州清河坊政府规划编制
【5】西兴老街概述摘自文章西兴老街你该醒醒了——日渐衰落的西兴老街
【6】《杭州历史名城保护规划》5月10日七个历史街区规划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