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2095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0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docx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

2013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早知道专题11种群和群落(教师版)新人教版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Ⅰ)。

考点突破

考点一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用范围

植物或固着生活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

方法步骤

①随机取样;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②一段时间后重捕;

③公式计算

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注意事项

①在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选取样方;

②必须随机取样;

③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计入

①调查期内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①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包括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三个操作环节;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比较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

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

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多

 

补充:

“S”型曲线辨析:

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

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

(2)加速(对数期):

个体数量快速增加,

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达此期。

(3)减速期和饱和期: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到达K值后,有的种群呈锯齿状波动。

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考点二群落

1、群落中种间关系分析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例2、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专项练习

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

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

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3、(甘肃甘谷一中2013高三第四次检测)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

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4、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

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兼性厌氧生物

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6、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7、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8、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变化等

D.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9、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10、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

11、下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12、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14、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15、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1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18、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19、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是                            。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20、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21、右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真题演练

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4、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

A.Ⅰ             B.Ⅱ

C.ⅢD.Ⅳ

5、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形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6、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7、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9、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0、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1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12、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

下列存在共生关系的是(  )

A.亲鸟与其雏鸟

B.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1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1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1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2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3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4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17、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

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

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18、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______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被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